凈空法師:念佛多少年妄想雜念多、不能攝心,是你的念佛方法有問題

來源:凈土釋疑網 錄入時間:2014-10-31 16:37:15關鍵字:念佛法門,念佛,攝心,雜念,見異思遷,如如不動,修定,退心,念佛問題
【 點擊數:31 】 【字體:大中小】 【收藏】【列印文章】

摘自凈空法師《2014凈土大經科注》第125集2014年10月29日 講於 香港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

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修學念佛法門會中途退心,原因是善根、福報不足

  請看《大經科注》第三百五十七頁倒數第六行:

  【解】「住奇特法」。

  這一句是經文。下面是念老的集註:

  【經】《凈影疏》曰:「佛所得法,超出餘人,在世所無,故云奇特。」

  「奇」是稀奇,很少有。「特」是特別、特殊。佛所證得的「超出餘人」,超出阿羅漢。阿羅漢有證,小乘的般涅槃;菩薩有證,菩薩的位次有五十一個,《華嚴經》上所說的,從初信位到等覺五十一個位次。這五十一個是十信(十個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五十個,上面再加一個等覺,五十一個位次。佛比這個還要高,佛是第五十二個,最高的上面沒有了,所以「超出餘人」。大乘教裡面五十一個位次,小乘教裡面聲聞,四果四向,八個位次;還有辟支佛(比阿羅漢高,比菩薩低),全部都超出,他所得到的是究竟圓滿的大法。我們在這段集注裡面都會學到。

  「在世所無」這個「世」指的是六道,指的十法界。佛所證得的六道、十法界裡頭沒有,這就稀奇了,這個就特殊了,所以故稱之為奇特。

  【解】《合贊》曰:「濟凡秘術,今日將說,故曰住奇特。」

  「凡」是六道凡夫。六道稱「內凡」,四聖稱「外凡」。「外凡」有聲聞、有圓覺、有菩薩,這些菩薩沒有明心見性。在大乘教裡面還是屬於「外凡」的就是十信位。別教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都是「凡」。

  十地稱「聖」,登地這就稱「聖」,他超越十法界;如果是華嚴圓教它初住就超越了,這個是兩宗判教不同。華嚴高,初住菩薩就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是真佛不是假的。雖然成佛還沒有證得究竟圓滿,所以叫分證即佛,天台智者大師說的。初住以上統統見性;別教要初地才見性,所以別教的初地等於圓教初住,他們所證得的是平等的。

  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幫助這些凡聖,沒有離開十法界的這些聖者,小乘的阿羅漢、辟支佛,大乘的三乘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幫助他們。

  有一個秘術,「術」是方法,什麼方法?脫離六道的方法,脫離十法界的方法,這個方法不在八萬四千法門裡面、不在無量法門裡面,所以就「秘」了,這「秘」是秘密。其實這不能說它秘密,是「深密」,可以用這兩個字解釋,深密!十法界裡面沒人知道,雖然知道他不相信,等於不知道。真正見到這個法門、聽到這個法門,能相信、能不懷疑,對他也是深密,他能相信。

  可是這個法門絕大多數的人不相信。不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說的,幾乎是十方諸佛如來他們大家都說,都這個說法,都肯定這個法門難信之法。

  所以修學這個法門,他會中途退心、會改變,一點都不稀奇。不但不稀奇,這正常現象,什麼原因呢?他沒那麼大的善根、沒那麼大的福報。這個法門《彌陀經》上說的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縱然我們有因緣,有這個機會遇到,我們的善根、福德不夠,所以看到別的法門會動心,不能夠堅持一直學下去。

  能夠堅持一直學下去,不為外頭境界所動,八萬四千法門動不了他,無量法門也動不了他,他不是不接觸,接觸了如如不動,就像善財童子一樣。《華嚴經》上我們看到,善財五十三參,善財修什麼法門?信願持名,求生凈土,善財修的這個法門。他在文殊會上開悟了,俗話所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文殊會上,這叫得根本智;五十三參是成就他的後得智。後得智是無所不知;根本智是無知,般若無知,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所以得根本智之後,五十三參成就如來圓滿的智慧,這才能度眾生,這才是「住奇特法」。

  這個「奇特法」,今天在這個會上釋迦牟尼佛要為大家宣說,什麼原因?世尊觀機現前學生大眾當中,有人能接受,有人不懷疑,有人能修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證),佛歡喜。

  證的人多了,善根不足的人看到了,立刻就能把他的善根、福德補足,為什麼?他看到那麼多人,他相信了,他不懷疑了,他善根就足了。這些人往生,讓許許多多人親眼見到的、聽到的,發心跟著往生,自行化他。

  這個傳說記錄成文字的這些經典流傳給後世,後世善根、福德有,還不足的人,他看到了、他聽到了,同時也在他當時見到真有這樣的人,雖然不多,兩個、三個,這些善根稍稍不足的人很快就補上了。

  ……

念佛法門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奇特的境界是什麼?下面經文講「住諸佛所住導師之行,最勝之道」。這十二個字讚歎這個法門,這就是「奇特法」。「諸佛所住」的是彌陀凈土,「導師之行」是「信願持名」,這兩種都是最勝之道。誰知道?讀《無量壽經》的讀到這一段就過去了,不知道這幾句話把凈宗贊絕了。

  一個善根、福德深厚的人,讀了這一句經文,這段經文,「世尊今日入大寂定,到最勝之道」就讀這幾句,他就會死心塌地認真學習這個法門。像海賢老和尚,九十多年不拐彎,一輩子他都不拐彎。為什麼?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的了,它達到登峰造極。這一句佛號統攝一切法門,統攝一切經教,統攝一切諸佛菩薩的德號。

  而且這個法門不妨礙工作,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活活潑潑,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當下就得大自在。

你看海賢老和尚,我們在光碟上看到老人,一天到晚法喜充滿,好像此地就是極樂世界,在他的心目當中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個世界上各種人,各行各業、男女老少在他心目當中都是善知識,我們要能體會到,你能夠看出來;體會到,你的心定了,決定不可能再有浮動。還會受外頭境界影響,不可能!那就是入大寂定。

  大寂定不是盤腿面壁,心是定的,順境如如不動,逆境也如如不動,決定不會隨外頭境界影響,不會跟著外頭境界轉變,這叫大寂定。世尊要不是「住大寂定」、不是「住奇特法最勝之道」,他怎麼能說得出來?連教學也要契入這個境界,從這個境界裡頭流露出來的言語、流露出來的威儀,讓觀聽的這些大眾生起信心,引發他們的道心,大菩提心。

  【解】又《甄解》曰:「奇特法者,如來正覺果海,名為奇特。」奇特之極,至下「華光出佛」之文彰矣。

  「彰」是彰顯,讓我們都能夠看到、都能聽到、都能感覺到,「如來正覺果海」,我們一切眾生都具足,真奇特。我們無法想到,這就是真如自性。世尊在大乘經上常說,尤其是《華嚴經》,他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跟此地講的「正覺果海」是一個意思。「如來正覺果海」、「如來智慧德相」,「正覺」就是智慧,「果海」就是德相;「果海」是極樂世界,「正覺」是阿彌陀佛圓滿的智慧。

  念佛人往生到極樂世界成佛成什麼佛?你是哪一尊佛?告訴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正覺果海」裡面的第一佛,是根本佛、是自性佛,一切眾生都有,只是迷而不覺。今天世尊要為我們宣說這個法門,讓我們統統覺悟過來,認識我們自己真心裡頭有寶,不要向外希求,外面沒有;外面是幻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要向自性裡面去求。

念佛多少年妄想雜念多、不能攝心,是念佛方法有了問題

  念佛怎麼個念法?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

念佛念了多少年,不能攝心,妄想雜念還是多,除不掉,那什麼原因?不是體性上出問題,體性不出問題,是我們方法有了問題。

  念佛怎麼個念法?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講得好,觀世音菩薩教給我們,「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反聞」怎麼聞?不聽外面的,聽裡面的,妙!裡面怎麼聽法?我們念佛默念不出聲音,心裡在念有沒有聲音?阿彌陀佛,有沒有聲音?外頭沒有聲音,裡頭有聲音,耳朵要聽裡頭的,別聽外面的;聽裡面的就相應了,外面的聲音聽不到了。外頭聲音再大,有嘈雜聲音知道,沒聽清楚;裡面的佛號,字字句句聽得清楚,這就能攝心。

  你看大勢至菩薩講的跟觀世音菩薩講的是一樁事情,觀音菩薩是「反聞聞自性」,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都攝六根」就是「反聞」,說的話不一樣,意思一樣、一樁事。

  不受六根干擾,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叫「都攝六根」。

  見色,眼在色上起心動念就迷了,起心動念是無明煩惱,你看見色起無明煩惱;耳聞聲也是起無明煩惱;再分別,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生煩惱,三種煩惱都生。

  煩惱無盡誓願斷,怎麼個斷法?懂得「反聞」可以斷,很有效;懂得「都攝六根」,有效。

  阿彌陀佛是我們的本師,教我們念佛,怎麼個念法?你看這兩個教授、這兩個教練,觀音勢至是兩個教授、教練。他教給我們的方法,我們要會用,決定有效。所以要真回頭,對外面要放下,不受外境干擾,不受外境影響就是放下了。為什麼?你在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是定,不分別、不執著是戒,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慧,戒、定、慧三學都在其中,妙不可言,奇特到極處。你能入這個味道,你才嘗到凈土的法味。極樂世界的法味,歡喜心真正生得出來,下面經文,華光出佛,極其奇特顯彰出來了。

  【解】且如《華嚴性起品》,一切眾生身中有正覺智。嘆之雲奇哉!奇則奇矣,奇而非特。

  是稀奇,但是沒有什麼特別,為什麼?這種稀奇,人人都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是沒透得出來,煩惱習氣障礙它了。現在煩惱習氣放下了,它不障礙了,正覺智慧透出來了。一分鐘沒有障礙,它就透一分鐘智慧;一秒鐘沒有障礙,它就透一秒智慧,一有障礙就迷了。

  我們如何能把我們正覺智慧的時間延長,我們從幾秒鐘能到幾分鐘,從幾分鐘能到幾十分鐘,這就是修行功夫。怎樣才能做到?放下煩惱習氣就能做到。煩惱是什麼?貪嗔痴慢疑。順境放下貪心,逆境放下嗔恚,亂世放下愚痴,把貪嗔痴放下就能隨順自性,不隨順境緣,隨順法性,法性就在眼前,沒離開,性相一如。

  ……

修定是真心,動是妄心,修定就是把真心找回來了

  所以為什麼要修定?定是真心,動是妄心,修定就是把真心找回來了。諸佛菩薩用真心不用妄心,六道十法界的眾生用妄心不用真心,凡聖的差別就在此地。

  真心是不動的,真心是清凈的,沒有染污。染污是阿賴耶,特別是末那,意根,這個東西是最容易受染污;其次是意識,第六意識,也很容易受染污,但是沒有末那那麼深、那麼嚴重。

  轉識成智要從六、七上轉。六、七怎麼轉?我們要明了,我們要真干。六根在六塵境界上,不分別就是轉第六識,不執著就是轉第七識。六、七轉了,前五識跟第八識跟著就轉了。六、七是因上轉,五、八是果上轉。只要六、七轉了,它就跟著轉過來了,轉凡成聖就是轉妄心用真心,用真心就是佛菩薩,就是聖。用妄心就是六道十法界的凡夫,他用妄心。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懂得,六根在六塵境界上,從早到晚都在接觸,要讓這個分別執著減輕、淡薄,越淡薄越好,這就是進步,淡漠到等於零就成功了,你就真轉過來了。可絕對不能叫它一天比天濃,那就壞了,那是修六道輪迴,那不是修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一天比一天淡,淡到最後念頭裡頭沒有了,所以這個法門叫奇特法。

  八萬四千法門都是這個普通的法門,都是要把念頭淡化,淡化到最後等於零,就成功了。這個事太難太難了!我們總會起心動念,沒有辦法叫它等於零。阿彌陀佛這個方法妙,他不叫你等於零,他叫你等於阿彌陀佛。所以這個法門是指方立相,指定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有極樂世界,讓你去觀想,你可別想別的。

  極樂世界是我的老家,經念得愈熟,對老家愈清楚,你就愈喜歡。轉你的念頭,把這個六道十法界丟掉,一心一意專想阿彌陀佛。《華嚴》上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極樂世界想成,到極樂世界去了,問題解決了。到那邊,阿彌陀佛幫助我們處理,不要我們操心,這法子好!非常簡單,而且有效果,有非常的效果,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極樂世界不是虛設的,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那個地方人身,法性身;居住的環境,法性土。法性是什麼意思?不生不滅,沒有轉變,這是法性。阿賴耶是有生有滅,是剎那剎那在那裡改變。「法性」跟「法相」不一樣,這個就是稀奇,就是特別。

  一切眾生身中有正覺智,不要向外求,向內求。向內求就是佛法,向外求就是今天講的科學。科學是向外,佛菩薩不向外。外面是假的;向內,內是心性,心性是真的,有真智慧、有真德能、有真相好,都會表演在我們的身體,表演在我們生活環境當中。所以讚歎它這是奇哉,稀奇,這樁事情雖然稀奇,但不是特別。

-------------------------------------------------------------------------------------------------------

印光法師文鈔選讀金山江天禪寺傳戒序

  如來以三事故,令正法久住於世,眾生悉蒙度脫。三事者何,曰戒定慧。以眾生一向背覺合塵,輪迴六道。今欲令其背塵合覺,趣證涅槃。非戒則無所束縛,必至隨逐塵境,起惑造業。非定則識波奔涌,何能心無所住。非慧則本具之真心何由徹證,幻起之妄惑何由頓滅。故楞嚴經雲,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須知此三,全三即一,全一即三。切勿謂戒但為定慧之初基而已。夫律儀戒,執身不作,可雲初基。而定共戒,執心不起。道共戒,業盡情空,真窮智朗。豈非定慧之全體大用,何得唯以初基視之。然定共道共,仍以律儀而為本體。但以持戒功用淺深,而立此二名,初非另有所說之戒本也。世人每以律儀為論,致不知如來制戒大意者,或藐視之。而真戒真定真慧,無從聞熏而冀及,為可嘆也。然如來法道,弘范十界。雖宏法大士,各皆三學圓明,而門庭建立,不能不各有專主。或專主於止作持犯,則為律。或專主於修觀講演,則為教。或專主於參究本來,以期徹悟,則為宗。宗名教外別傳,律教乃教內真傳。言別傳者,欲人於言外見本體也。非謂宗迥出於教理之外也。試觀世尊拈華,迦葉微笑。本地風光,徹底顯露。了此,則盡世間所有形形色色,無非世尊所拈之華,無不令人徹見自己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況如來金口所說之無上妙法,便非此華,便不能令人親見本來面目耶。而人天百萬,縱見世尊拈華,悉皆罔措。亦如騎牛覓牛,了不可得。若知直下便是,則多少現成,多少省力。由其迷不知返,如演若之頭,無端狂走。衣里之珠,枉受貧窮。為可哀也。須知律也教也宗也,此三者全,方可以續佛慧命,傳佛法道。若或有缺,則便不足以上證無上菩提,下度一切含識矣。盧舍那佛,以戒為體。以惡無不盡名凈,善無不圓名滿。斷惡修善,乃止作二持也。是律為佛身,教為佛語,宗為佛心。心語身三,決難分裂,決難互缺。否則只翼難飛,單輪莫運。欲自利利他,便難如願矣。金山,乃千餘年來著名道場。雖圓修三法,而注重於宗。故古今來於此大徹大悟者,不勝其多。每間數年,必傳一次戒。一以繼先佛之洪規,一以作後學之懿範。退居青公,住持融公,乃數十年前之故友。今秋至山觀光,二公款留信宿。因言此間常住,明年擬欲傳戒。命光作序,以發揮其義。光於宗於教於律,皆無心得,何能不負所囑。但以平日聞於佛祖古德,而鄙見所領會者,撮略言之,以塞其責。遺教經雲,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梵網經雲,我是已成佛,汝是未成佛,若能如是信,戒品已具足。又雲,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願受戒諸佛子,各各自知自己本來是佛。以迷背故,反承此佛性功德力,輪迴六道,受諸極苦。如轉輪聖王,夢作蟻子,尋膻階下,自顧藐小。而床上王體,依舊不失。及至於醒,方知幻作蟻形,了無實體。一切眾生,亦復如是。佛本是而未成,業原無而妄造。高推聖境,甘處凡愚。獨讓釋迦世尊,為一雄猛丈夫,豈不大可哀哉。倘受戒諸佛子,各各勉旃。則不但不負融公傳戒一番婆心,亦可慰如來出世制戒一番聖意也已。(選自《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三 序)

註解:

  ①罔措(wǎng cuò):喻無所適從;不知所措。

  ②款留(kuǎn liú):誠懇地挽留(賓客)。

  ③勉旃(miǎnzhān):努力。多於勸勉時用之。旃,文言語助,「之」、「焉」的合音。

-------------------------------------------------------------------------------------------------------

  凈土釋疑網(www.foxdw.com)微信號:amtbedu。添加微信方法:打開微信--朋友圈--添加朋友--查找微信公眾賬號--輸入「amtbedu」,出現的界面再點擊「關注」;想閱讀本微信所有文章,請打開「凈土釋疑網」微信的右上角,再點擊「查看歷史消息」,即能閱讀本網微信平台已發所有文章。本微信內容是凈空老法師每天最新講經菁華、學佛答問以及印光大師文鈔(生僻字加註音、註解)、選網友們的學佛體會等文章,分享給大家。

  凈宗經教(佛陀教育)網(www.foxdwedu.com)是幫助初入佛門的網友確立正確的學佛方法,介紹如何學佛和學佛次第,參與本網學佛,保准你學佛不走彎路。本網【網上共修註冊】,願與志同道合、正知正見的同修一塊共修!

  凈土釋疑網手機版網站應用:安卓版。有疑問,可發郵箱:foxdw_01@163.com。

推薦閱讀:

凈土大經解演義(第二十七集)-凈空老法師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一八五一卷——第一八六0卷
凈空法師開示: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凈空法師:隨緣恆順,順水推舟,一點都不費力
凈空法師:吝法的果報,生生世世愚痴

TAG:方法 | 少年 | 凈空法師 | 妄想 | 法師 | 凈空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