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駐聯合國前大使:當今全球化是壟斷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全球化
英國「脫歐公投」和美國大選的「特普朗現象」相似,都折射出政治精英和普通民眾之間的嚴重對立。他們主要在外來移民、邊境管控、自由貿易等方面意見相左,但實際上分歧集中於全球化的問題。
美國總統奧巴馬獲悉英國公投結果時,正在矽谷參觀訪問,他當場對企業家們說:「英國公投表明,全球化正引起變化和挑戰。」這說明,他也把英國公投脫歐歸因於全球化。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約瑟夫·施蒂格利茨也持類似的看法。他在7月10日發表的文章里說,政治精英們認為「所有人都會從全球化中獲益」,「而實際上對大多數民眾來說,他們的日子過得並不好。從過去40年來新自由主義議程中獲益的可能是最頂端的1%的人,而不是剩下的人」。這些被全球化「丟下」的人又是怎樣想的呢?英格蘭東南部一位退休漁民對美國《時代》周刊記者說:「不知有多久了,沒有任何人關心我們,好像我們根本不存在似的。」可見對全球化的不同感受是政治精英和普通民眾之間嚴重對立的根源所在。
全球化是以「相互依存」論為理論基礎的。從美國學者理查德·庫珀於1968年出版《相互依存的經濟學》一書後,對「相互依存」的研究逐漸成為西方國際關係學的主導學派,而全球化正是以此安身立命的。基辛格、約瑟夫·奈等都是「相互依存」論的信奉者和鼓吹者。
全球化以建立「地球村」為標榜,鼓吹商品、資本、勞務、人員在全球範圍的自由流通。上個世紀80年代美國總統里根和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推崇所謂「新自由主義」,促使全球化加速發展。從一開始,全球化在不同層面都是不平等的。它有利於富人,不利於窮人;有利於跨國公司,不利於中小企業;有利於發達國家,不利於發展中國家;有利於經濟實力最強的美國,不利於經濟實力相對較弱的其他發達國家。正因為如此,美國學者托馬斯·弗里曼於1999年出版《凌志車與橄欖樹——理解全球化》一書,認為全球化就是美國化。另一位學者安德魯·巴塞維奇也在同年撰文指出,「美國柯林頓政府戰略的核心是全球化概念」,全球化已成為美國世界領導作用的「同義詞」。
當今的全球化是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表現形式。雖然它有助於推動世界經濟的發展,但也激化了資本主義固有的催生兩極分化的弊端。現實情況是,隨著這些年全球化的發展,包括美國在內的所有國家無一例外地都出現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的趨勢。美國是推進全球化的主要力量,也是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根據美聯儲的數據,美國最富有的1%的人佔有43%的美國財富;最頂峰的0.1%的人佔有美國全國財富的22%,與佔美國人口90%的中下層民眾的財富總和相當。
資本主義制度的固有矛盾,導致2008年由華爾街引發全球金融危機以及繼發的經濟衰退。為刺激經濟增長,美國政府注入4.5萬億美元,但效果不彰,經濟增長率恢復到2%,而普通民眾收入卻沒有任何增加,股市創新高,而80%的美股掌握在佔美國人口10%的人手中。
經濟危機的一個明顯後果是加速中產階級的衰落。據美國皮尤公司的調查,美國中產階級(收入中值為5.4萬美元)在美國總人口所佔比重從上個世紀70年代的62%,降到目前的43%;而家庭私人債務從1980年的9300美元提高到2015年的6.5萬美元。2015年華爾街6家銀行高管分紅1.3億美元,而半數美國家庭拿不出400美元現鈔,必須借錢或是變賣東西。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曾指出,金融危機後,美國已經分裂成兩個:一個是超級富人的美國,他們在經濟復甦中賺到了高額的獎金;另一個則是大量中產階級、中小企業主的美國,他們仍在艱難地掙扎。這是當今美國社會的真實寫照。
曾被視為「經濟富足的象徵,又是制度穩定的基石」的中產階級的衰落,是全球化導致的貧富兩極分化進一步加劇的表現。「特普朗現象」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產生的。包括中產階級在內的美國廣大基層民眾通過特普朗的口,發泄對「現行體制」的不滿。
英國公投脫歐,同樣是歐洲一體化的產物。歐洲一體化,從一定意義上說是全球化的「地區版」。起初,它有利於促進歐洲的和平與繁榮。可是,由於設計並推動一體化的政治精英們,無視普通民眾的感受,痴迷於實現理想中的歐洲聯邦,在經濟一體化還有待進一步完善的情況下,倉促實行貨幣一體化,盲目擴大新成員,導致自陷困境。明知「徹底一體化」行不通,還堅持要以「更多的歐洲」或稱「更緊密歐盟」的方式走出困境。結果事與願違,反而造成歐盟內部的分裂。
歐盟本已存在歐元區成員國與非歐元區成員國之分,迄今仍未獲解決的歐元危機又造成北部債權國與南部債務國的分野。就以希臘債務危機為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參與下,歐盟機構制訂第三批援希貸款計劃:近90%的援款要用來償還欠德、法兩國的債務,只有區區10%的錢可以用來發展國內經濟。這不啻是富國對窮國的「盤剝」,哪裡還有一絲團結互助可言?隨著一體化的推進,歐盟內部形成富國越來越富,窮國越來越窮的趨勢。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不無道理地指出:「烏托邦式地試圖建立聯邦歐洲,加速著歐盟的解體」。
歐盟不是單一國家,而是主權國家的聯合體,它是建立在「主權讓渡」或稱「主權分享」原則基礎上的。但隨著一體化的推進,不僅利益訴求不同國家的利益沒能得到兼顧,而且歐盟機構掌控各國主權過多,出現官僚主義化,損及各國利益。歐盟機構執意推進「更多的歐洲」,希冀掌握更大權力,而成員國為維護自身權益則儘力收回一些國家主權。兩者矛盾日趨尖銳,也成了加速歐盟解體的一個重要因素。
英國公投決定脫歐,固然有英國本身的原因,但同時歐盟堅持推進一體化,歐盟委員會極力抓權、官僚作風嚴重,也是導致公投中「脫歐」派勝過「留歐」派的一大原因。政治精英們從「留歐」中獲得的利益,未能惠及普通民眾,而後者卻承擔著外來移民壓力、工作福利受損等重負。兩者之間的不同遭遇,造成他們對歐洲一體化的嚴重分歧。
綜上所述,無論美國的「特普朗現象」,還是英國公投脫歐折射出的政治精英與普通民眾之間的對立,蓋源於一體化、全球化。國際上有人把這種情況稱之為民族主義與全球主義之爭,也有人稱之為全球化與反全球化的較量。其實,從馬克思主義觀點來看,它是當今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時代階級鬥爭的突擊表現。對於西方世界目前正發生的變化,只有用階級分析的方法,才能洞悉其實質,掌握其內在規律,並準確研判其前景。
對中國來說,英國公投脫歐和美國「特普朗現象」都提示我們,當今的全球化是壟斷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全球化。儘管它可以給我們提供一些發展機遇,但也會給我們造成不小的負面影響。對此,我們一定要保持清醒認識,努力做到趨利避害。
推薦閱讀:
※賞析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是誰?十句極致詩句有多麼的精華
※鮮為人知的中國特工
※2014出境游「破億」 中國遊客「攻佔」全球|出境游|遊客
※探索構建中國法學學科、學術、話語體系路徑
※中國近現代書畫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