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突」困擾現代人 專家支招如何科學護腰

河北醫大二院康復醫學一科主任牛彥平正為患者做功能動作障礙評估,並據此制定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 楊玫攝

不同姿勢下脊柱受壓比值示意圖 曹英瀚製圖

□河北日報記者 冉亞雄

受訪專家

河北省人民醫院骨二科主任、主任醫師 李西成

河北醫大二院康復醫學一科主任、主任醫師 牛彥平

閱讀提示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指腰椎間盤因為各種原因被擠壓突出,刺激和壓迫神經而引起的一種疾病,老百姓常通俗地稱之為「腰突」。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25歲至55歲是該病的高發人群。一些不良生活方式成為致病的主要因素,如長時間伏案讀書、打電腦、看手機、駕車、運動減少等。該病出現低齡化趨勢,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深受「腰突」的困擾。

「腰椎壞則百病生」,如何保護我們的腰椎,使其延緩衰老呢?希望有關專家的解讀能夠讓大家重視腰椎疾病,掌握預防保健知識,以免受「腰突」的困擾。

不良生活方式讓「腰突」找上門

趙先生每天的工作都離不開電腦,忙起來一坐就是幾個小時,閑暇時也離不開看手機,上下班以車代步,一天下來很少有運動的時間。日子就這樣一天天地過去,前些日子,腰痛打破了趙先生平靜的生活。起初他感到腰部有些酸痛,並沒在意,後來越來越嚴重,坐下起不來,起來坐不下,輕輕咳嗽一聲疼痛都會加重,嚴重影響了工作和生活,腰痛令他心煩意亂。醫生為他做了相關檢查,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症,並告之這與他長期靜坐的生活方式有關。

據李西成介紹,腰椎間盤突出症是骨科常見病之一。從國內外流行病分析來看,其發病呈上升趨勢,而且年輕患者日益增多,十幾歲的青年學生也不鮮見。骨科門診因為腰椎間盤突出症來就診的患者可以佔到所有患者的30%左右。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較為常見的疾患之一,主要是因為腰椎間盤各部分(髓核、纖維環及軟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後,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之處突出(或脫出)於後方或椎管內,導致相鄰脊神經根遭受刺激或壓迫,從而產生腰部疼痛以及一側下肢或雙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臨床癥狀,腰椎間盤突出症以腰4-5、腰5-骶1發病率最高,約佔95%。

導致腰突的致病因素主要是椎間盤退變、慢性勞損、誘發因素等,李西成解釋說,腰椎間盤的退行性改變是發病的基本因素。髓核的退變主要表現為含水量的降低,並可因失水引起椎節失穩、鬆動等小範圍的病理改變;纖維環的退變主要表現為堅韌程度的降低。長期反覆的外力造成的損傷,會加重退變的程度。在椎間盤退行性改變的基礎上,某種可誘發椎間隙壓力突然升高的因素都可致髓核突出。常見的誘發因素有增加腹壓、腰姿不正、突然負重、妊娠、受寒和受潮等。

值得注意的是,年輕人腰椎間盤突出的原因主要包括不良的坐姿習慣以及外傷等。比如打電腦、玩手機、看電視等,人們坐的時間越來越多,鍛煉的時間越來越少。而久坐和不良姿勢等,可能會導致肌肉無力,血液循環不暢,加速脊柱的退行性改變。再如,現在有車族越來越多,駕車經常踩急剎也很容易使腰椎間盤突出症「找上門」。一方面,當汽車緊急剎車時,慣性及前衝力會使人身體向前急沖,此時頸腰椎也會隨之向前猛地屈曲,之後又彈回原位,長此以往便容易形成「搖擺傷」;另一方面,開車姿勢不良也會引發腰椎間盤突出症。

「人們對腰椎間盤突出症危害的認識不足,不少患者就診時都是被抬著來的。」牛彥平提醒說,該病是一種致殘性疾病,若不及時治療,最終使人喪失勞動能力。可生活中,對於腰痛,有的人能忍則忍,並不放在心上,有的人對治療又信心不足,認為腰痛治不好,產生悲觀情緒。牛彥平建議有腰部不適應及時到醫院就診,專業醫生會結合影像學檢查及個體臨床癥狀做出明確診斷,然後確定治療方案。

走出誤區,選擇最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法

王先生患上「腰突」後,很是苦惱,上網一搜,各種各樣的治療方法又徒增了不少困惑:從民間的偏方秘方、中草藥,到牽引、按摩、理療、複位,再到介入、微創、手術治療等,治療方法令人眼花繚亂。李西成介紹說,治療該病,適應症的選擇才是關鍵,應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選擇最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法。但目前對腰椎間盤突出症治療存在一些認識和治療上的誤區,需引起關注。

牽引術不一定都有效。牽引可減輕椎間盤壓力,促使髓核不同程度還納,促進炎症消退,解除肌肉痙攣,恢復後關節正常對合關係。但如果突出的椎間盤在神經根內側,則會愈牽愈痛,而且對中央型、遊離型突出及巨大髓核突出者不宜採用。

按摩並非適合所有患者。按摩可對神經系統產生抑制調節作用,起到鎮痛效應,能解除肌肉痙攣、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神經周圍炎症消退,解除神經根擠壓,可能使突出髓核部分還納。但是,嚴重疼痛的中央型突出和伴有椎管狹窄,一般不宜按摩。病程較長,疼痛劇烈,神經受壓癥狀明顯或迅速惡化的複雜病情者,不可勉強按摩。

微創手術和介入治療適應症的選擇有限,包括髓核化學溶解法、經皮穿刺腰椎間盤切除術、椎間盤內窺鏡手術、臭氧注射、激光氣化等。這類方法優點是損傷小、見效快、恢復時間短、手術後遺症少,缺點是治療的適應症選擇非常嚴格,假如你的病情不是在該治療範圍,不僅做了沒效,而且會產生其他不良後果。

需做手術(指常規開放性手術)者不超過10%。手術治療椎間盤突出已有60年的歷史,手術主要是切除突出物以達到減壓目的,但又可帶來下腰椎的不穩定和骨質增生等問題,術後癥狀能減輕到什麼程度也難以預料,因此不要一心追求手術治療。

「值得提醒的是,患者就醫不要偏信某些廣告的宣傳,應選擇正規醫院治療。」李西成指出,目前市面上出現了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各種各樣的所謂新方法、祖傳秘方,宣稱能讓突出來的椎間盤再回去。對此,李西成表示,椎間盤突出發生,就是指後方纖維環逐漸受到破壞,變得薄弱或者斷裂,從而髓核向後突出或者脫出,導致神經壓迫。纖維環結構走形交錯複雜,同時纖維環本身沒有血運,自身癒合能力差,一旦纖維環撕裂,就基本無法修復。從這點看,腰椎間盤突出重新回去的可能性很小。

「所有的保守治療都是通過減輕椎間盤突出周圍組織水腫和炎症來達到效果,都不能使突出的椎間盤還納。」李西成提醒患者,在接受保守治療時,不應該老是關注哪種方法可以把椎間盤重新推回去,或者可以把椎間盤修補好,目前的技術還難以達到這一效果。對待各種廣告宣傳,「腰突」患者還是需要採取科學謹慎的態度,看病還是要到正規醫院的脊柱外科規範診治。

科學護腰才能有效預防

牛彥平介紹,接診中常聽患者說,得了「腰突」,就要卧床休息。其實不能片面理解。急性腰痛的患者可以適當卧床休息,緩解和改善椎間隙的壓力狀態,以利於損傷組織的癒合,但建議不超過三天。臨床實踐證明,長時間的卧床反而會影響治療效果,人體是個活體,任何組織或器官過度制動或休息,都有可能導致該組織或器官發生相應的廢用性功能減弱,肌肉發生廢用性萎縮。而腰肌廢用性萎縮可導致腰肌無力,使腰痛癥狀加重。因為只有通過站立、行走和適度運動等產生的壓力變化來給椎間盤提供營養支持,加快病變部位血液循環,誘導傷口修復。可見,如果患者的疼痛和功能障礙並沒有嚴重到寸步難行的程度,大可不必人為限制其活動,不必採取絕對的完全卧床方法。

對人們傳說的一些治療「腰突」的保健操,牛彥平認為應因人而異,並不是所有病人都適合做。比如「小燕飛」,它是人們模擬燕子飛行姿勢進行肢體運動,以達到鍛煉腰背肌,緩解腰部、頸肩部等部位的勞損。「腰突」患者不適合做「小燕飛」,因為這種動作會造成腰椎過度伸展,增加椎間盤的負荷,加重病情。「小燕飛」適合腰背部肌肉弱化的人練習。

日常生活中如何坐才能有助於「腰突」康復和起到預防作用呢?牛彥平指出,在椎間盤突出的急性期,患者應避免屈髖、軀體前傾的鬆散坐姿。這種坐姿表現為骨盆後傾,腰椎是彎曲的,肌肉是鬆弛的,導致椎間盤內壓力增加。正確的坐姿是骨盆呈中立位,並以靠墊支持腰椎,呈現半卧位姿勢,這樣對椎間盤的壓力是最小的。有的人認為坐得筆直就好,其實,「正襟危坐」也不可取,應在此基礎上腰椎再放鬆10%比較合適。

「彎腰這個動作大家每天都要做,但許多人並不了解如何彎腰才能不傷腰椎。」牛彥平指出,脊柱是由一節節的椎骨組成,人體不僅有腰椎,還有頸椎和胸椎,由於腰椎和頸椎平時活動量大,就更容易出現病變。胸椎活動量小,又有胸腔的保護,病變的可能性相對較小。我們在洗臉、刷牙等彎腰動作時,習慣腰椎用力,由於腰椎過度向前彎曲而加重腰部的負荷。而胸椎並沒有發揮作用。所以,我們應調動胸椎用力,使胸椎也參與進來「干點活兒」,這樣腰椎、胸椎一起用力,腰椎的壓力就大大減輕了。另外,發力搬重物時應先靠近重物,蹲下身、挺直腰,靠下肢力量搬動重物,也可以起到保護腰椎的作用。

牛彥平建議,腰突症患者不要先急於自我訓練,而應在康復科醫生指導下,進行功能動作障礙評估,找到腰椎間盤突出的原因,比如是核心穩定力不足引起的,還是鬆散坐姿引起的等等。醫生會圍繞如何解除功能障礙,根據患者病情制定個性化的康復治療方案,包括物理治療、運動療法、作業療法等一系列治療。隨著康復醫學的不斷發展,許多新理念、新療法應運而生,腰椎間盤突出症可以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


推薦閱讀:

55-65歲男人最困擾
身患糖尿病20多年,卻幾乎未受併發症困擾,他是怎麼做到的?
中國突然強硬讓美軍退縮的真相:這個原因一直困擾美軍多年
盤點慘遭「被艷照」困擾的十大女星(圖)

TAG:科學 | 現代 | 專家 | 困擾 | 現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