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頂
中國古代建築屋頂千變萬化,瑰麗多姿。它不僅為中國古建築在美觀上增加了不少神韻,而且對建築物的風格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封建社會中,對於屋頂的形制及其裝飾都有許多等級化的規定。屋頂的形式、高度,脊飾的形象、尺寸、數目、顏色均須根據建築的等級而定,不得超越。作為古代建築造型中最主要的部分,屋頂一般均呈曲線,由不同形式的梁架結構組成。重要的建築都以斗拱挑出檐口,在屋檐轉角處形成翼角起翹。
中國古代建築的屋頂對建築立面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他那遠遠伸出的屋檐、富有彈性的屋檐曲線、由舉架形成的稍有反曲的屋面、微微起翹的屋角(仰視屋角,角椽展開猶如鳥翅,故稱「翼角」)以及硬山、懸山、歇山、廡殿、攢尖、十字脊、盝頂、重檐等眾多屋頂形式的變化,加上燦爛奪目的琉璃瓦,使建築物產生獨特而強烈的視覺效果和藝術感染力。通過對屋頂進行種種組合,又使建築物的體形和輪廓線變得愈加豐富。而從高空俯視,屋頂效果更好,也就是說中國建築的「第五立面」是最具魅力的。
在中國木構架建築中,最常用的屋頂有六種:硬山頂、廡殿頂、懸山頂、歇山頂、卷棚頂、攢尖頂。
1、硬山頂:硬山頂是兩坡出水的五脊二坡式,由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組成。屋面以中間橫向正脊為界分前後兩面坡,左右兩面山牆或與屋面平齊,或高出屋面。從側面看,山牆一直封砌到屋頂,不露檁頭,這是它和懸山的最大區別。高出的山牆稱風火山牆,其主要作用是防止火災發生時,火勢順房蔓延。然而從外形看也頗具風格。等級最低,低於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根據清朝規定,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懸山頂或硬山頂,而宮牆中兩廡殿房也多有。硬山頂出現較晚,在宋朝的《營造法式》中未見記載。可能隨著明、清時期廣泛使用磚石構建房屋,硬山頂才得以大量採用,那時,建築中開始大量使用磚,磚牆代替了土牆,屋頂漸漸失去了保護木構屋身的功能,屋檐的防水作用也不那麼重要了。和懸山頂相比,硬山頂有利於防風火,而懸山頂有利於防雨,因此北方民居多硬山,南方則多用懸山。
2、廡殿頂:廡殿頂是「四齣水」的五脊四坡式,由於屋頂有四面斜坡,因此宋朝稱「廡殿」或「四阿頂」,由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一說戧脊)共五脊組成,清朝稱「廡殿」或「五脊殿」。屋面四坡五脊,前後兩坡相交形成橫向正脊,左右兩坡與前後坡相交,形成自正脊兩端斜向延伸到四個屋角的四條垂脊。唐代以前,正脊短小,四面坡深,明代以後正脊加長。廡殿頂又分為單檐和重檐兩種,所謂重檐,就是在上述屋頂之下,四角各加一條短檐,形成第二檐。故宮的太和殿就是重檐廡殿頂,而故宮的英華殿則為單檐廡殿頂。歷史上廡殿頂出現的很早,甚至早於歇山頂。在殷商的甲骨文、周朝的青銅器、漢朝畫像石與明器、北朝石窟中都可發現廡殿頂。漢朝的闕樓和唐朝的佛光寺大殿是現存最早的廡殿頂建築。後來廡殿頂成為中國古代建築中最高等級的屋頂形式。清朝時期,廡殿頂只能用於皇家和孔子的宮殿,其中又以重檐廡殿頂最為尊貴。廡殿式作為古建築屋頂等級最高的形式,瓦作黃色多為琉璃瓦,建築形式簡潔大方,氣勢宏偉,每每觀之,都為之震撼......
3、懸山頂:也叫挑山,屋面只有前後兩個坡,從側面看,屋面的檁頭在山牆處沒有停下來,而是又外挑了一段,正脊兩端伸出山牆,與脊頭平齊順垂脊修造外沿以保護檀頭不受風雨的侵蝕,懸山之名由此而來。宋朝時稱「不廈兩頭造」,清朝稱「懸山」、「挑山」,又名「出山」,是中國古代建築的一種屋頂樣式。在等級上低於廡殿頂和歇山頂,僅高於硬山頂,只用於民間建築,是中國一般建築中最常見的一種形式。懸山頂是兩坡出水的五脊二坡式,一般由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構成,但也有無正脊的卷棚懸山式。和硬山頂不同,懸山頂建築兩側的山牆凹進屋頂,屋頂的檁伸出牆外,加博風板保護。懸山頂是兩面坡屋頂的早期樣式,但在唐朝以前並未用於重要建築。
4、歇山頂:屋面是懸山頂與廡殿頂的組合,上三分之二為懸山頂,下三分之一是廡殿頂,因而形成四坡九脊的造型,九脊分別是一條正脊,上部四條垂脊,四角與垂脊間有四條戧脊。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轉折成垂直的三角形牆面。有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依脊組成,所以又稱九脊頂。歇山式的屋檐也分單檐和重檐,達官貴人的府邸和重要的建築物多採用這種屋頂形式。歇山式從側面看,向下的兩條脊好像是在半路上歇了一下,然後就改變了方向,折向另一個方向延伸出去了,所以側面的上半部形成了一個類似三角形的樣子。
5、卷棚頂:又稱元寶頂,可以說是等級最低的屋頂形式了,屋面前後坡相交的地方屋脊,筒瓦鋪頂,直接卷過屋面,像個羅鍋,所以也叫羅鍋脊。整體外貌與硬山、懸山一樣,唯一的區別是沒有明顯的正脊,屋面前坡於脊部呈弧形滾向後坡。如果說上述四種屋面稜角分明,顯出一種陽剛之氣,那麼卷棚頂就頗具一種曲線所獨有的陰柔之美。卷棚頂是兩坡出水,其特徵在於前後兩坡相接處沒有明顯外露的正脊,而是成弧線曲面。根據左右山牆的懸山式和硬山式不同,卷棚頂可分為懸山卷棚、硬山卷棚,另外,卷棚頂也可以是歇山式,因此可以看作是歇山、懸山、硬山的變形。卷棚頂線條流暢、風格平緩,因此多用於園林建築,在宮殿中也多用於太監、傭人等所居的邊房。承德避暑山莊宮殿區建築都採用了卷棚頂,以表現此為離宮,和正式宮廷相區分。
6、攢尖頂:是圓形和正多邊形建築的屋頂造型。除圓形攢尖頂無脊外,屋脊自屋面和各角中心屋頂匯聚,脊間坡面略呈弧形。江南各式屋頂的屋檐與屋角的起翹都大於北方,然以攢尖頂最為懸殊,有飛檐之稱。這種形狀既易雨水的排泄,又有輕盈欲飛的美感。攢尖頂多用於面積不太大的建築,如塔、亭、閣等。特點是屋頂較陡,無正脊,只有數條垂脊交於頂部,在上面覆蓋一個寶頂。攢尖頂建築的平面有方、圓、三角、五角、六角、八角、十二角等。一般以單檐為多,兩重檐已少見,三重檐的極少見。攢尖頂最早見於北魏石窟的雕刻,實物較早的有北魏嵩岳寺塔、隋代的神通寺四門塔等。明、清兩代這方面的實物就很多了。
我國古代遺留下來的建築精品,除去上述單一造型的屋頂外。還有由這些單體屋頂組合而成的複雜形體:北京故宮、頤和園和被燒毀的圓明園都是以屋頂形式的主次分明、變化多樣,來加強感染力的,尤其令人驚嘆不已的是故宮角樓屋頂的組合造型。
中國古典建築的外觀特徵極為明顯,建築結構體系由三個基本要素--台基、柱樑、屋頂--構成,各部分之間有一定的比例,史稱"三段式"。此"三段式"迥異於歐洲古典建築的"三段式",有著獨特的風格。高級建築的台基可以增加到2~3層,並有複雜的雕刻。屋身由柱子和梁枋、門窗組成,如是樓閣,則設置上層的橫向平座(外廊)和平座欄杆。
三段式之中以大屋頂最為典型。中國古代建築,在形態上的顯著特徵是大屋頂。房頂不但體形高大且是曲面形,屋頂四面的屋檐是兩頭高於中間,整個屋檐形成一條曲線。從漢代初得雛形至明清規格化,屋頂形式經歷了漫長的演變歷程,形成了完整的體系。層頂大多數是定型的式樣,硬山等級最低,廡殿最高,攢尖主要用在亭上。單座建築的規格化,到清代達到頂點,《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就規定了27種定型形式,每一種的尺度、比例都有嚴格的規定,上自宮殿下至民居、園林,許多動人的藝術形象就是依靠為數不多的定型化建築組合而成的。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屋頂形式等級森嚴。差些的有硬山、懸山,硬山出檐較短,山牆處不出挑,常以磚牆封山,多用於北方民居或次要小型公建。懸山挑出較多,有遮陽防雨之用,故南方民居多用。這兩種坡頂形式簡單節制、拙樸溫厚,是等級、經濟、審美文化三者協調的結果,並非信手拈來,體現了坡屋頂符合中國審美情趣的另一種美--與自然契合相生,不落人工雕鑿之痕。歇山屬次高等級,從形式上看,它是廡殿與懸山的結合,但展現的卻是另一種審美--典形的中介審美,屋脊處的變化使其複雜、工巧,體現了靈秀俊雅之氣、富貴有餘之度。它源於變化,成於變化,亦失於變化,無法表徵深邃的文化內涵,只能屈居廡殿之下,以其工巧在層層疊疊的屋頂群中襯托廡殿渾然一體,與天穹生息相通的氣度。廡殿金碧輝煌、雍容華貴自不待說,但其最美之處仍在輪廓。夕陽西下之時,昏灰色天穹一角,落日的餘輝映出廡殿的剪影,四阿頂從容不迫地充當構圖的主角。中國古建尺度不大,尤與西方相比,更覺體量上無甚可誇耀之處,但重檐廡殿作為中國最高等級的大屋頂形式卻能安然立於天地間而不至渺小,並以木器之類不能言語之物訴說中國最正統的文化。
屋頂在單座建築中占的比例很大,一般可達到立面高度的一半左右。古代木結構的梁架組合形式,很自然地可以使坡頂形成曲線,不僅坡面是曲線,正脊和檐端也可以是曲線,在屋檐轉折的角上,還可以做出翹起的飛檐。巨大的體量和柔和的曲線,使屋頂成為中國建築中最突出的形象。屋頂的基本形式雖然很簡單,但卻可以有許多變化。例如屋脊可以增加華麗的吻獸和雕飾;屋瓦可以用灰色陶土瓦、彩色琉璃瓦以至鎦金銅瓦;曲線可以有陡有緩,出檐可以有短有長,更可以做出2層檐、3層檐;也可以運用穿插、勾連和披搭方式組合出許多種式樣;還可以增加天窗、封火山牆,上下、左右、前後形式也可以不同。建築的等級、性格和風格,很大程度上就是從屋頂的體量、形式、色彩、裝飾、質地上表現出來的。
帶有遊樂性的園林建築,它們的屋頂雖然也是由上述幾種幾何形體所組成,但是通過巧妙的穿插組合後,那種相當簡單的幾何形體所固有的紀念特徵,全然地消失了,而顯現出生動活潑的風格。
同樣是這些幾何形體,竟然被塑造出風格如此不同的屋頂形式來。其主要原因在於「疊梁式」構架可以根據設計需要加以處理,有極大的變化餘地。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古代匠師特別重視屋頂處理的主要原因。
中國古代木構建築的屋頂千變萬化,瑰麗多姿。它不僅為中國古建築在美觀上增加了不少神韻,而且對建築物的風格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推薦閱讀:
※為了慶祝勞動節的到來,瑞典國王親自爬上皇宮屋頂「搬磚」
※優秀青年詩人賴志廣詩集《屋頂的星星不說話》出版發行
※天空之城——屋頂花園設計
TAG:屋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