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高官首次同西方國家進行的外交

晚清高官首次同西方國家進行的外交2012年02月15日16:54騰訊讀書我要評論(0) 字型大小:T|T   文章摘自:《帝制的終結(上):甲午之殤》  作者:胡為雄   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  版次:2011年08月第一版  本書簡介:西方列強憑藉船堅炮利使清王朝割地賠款、喪權辱國,泱泱中華身罹奇禍,中國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甲午戰爭是大清帝國走向衰敗與沒落的重要轉折,辛亥革命則宣告了中國帝制的終結。本書以《史記》筆法全方位展示了這段曲折而悲壯的歷史,刻畫了參與歷史活動和創造過程的各種人物的面貌。

李鴻章出訪是晚清政權中高官首次邁出國門同西方國家進行的一次高層外交活動。儘管其直接目的是出席俄皇加冕禮,但「聯絡西洋,牽制東洋,是此行要策」。這次出訪也使清國高層政治統治者有機會實地考察西方社會。李鴻章在周遊俄、德、法、英、美、加等西方強國後,眼界大開,其「善教發為善政」的感嘆,當是他對西方人善於治國的體認。

從其軍事與政治的勞績看,李鴻章無疑是晚清王朝的柱石。他少年科第,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一路扶搖,官位顯赫。然而甲午對日敗戰赴日乞和、在馬關簽下割地賠款、喪權辱國條約,使他一生事業掃地無餘,遭致舉國咒罵,乃至終生蒙辱。然而國人是否明白,赴日乞和,全是慈禧太后的意旨,李中堂不過是代人受過挨罵者。

與赴日乞和截然不同,李鴻章這次出訪加強了清國與西方國家的理解和交往,他在所到之國均受到熱情歡迎。儘管這種熱情歡迎的背後不排除列強以軟的一手對付中國,但這次出訪本身表明李鴻章在晚清政壇上仍有不可小視的份量。

李鴻章不想告老還鄉,僦居賢良寺

李鴻章赴日本議和歸來被革職後,儘管慈禧太后和光緒帝為全他這位勛臣的臉面,保留了他的文華殿大學士頭銜,但國人卻目他為喪權辱國的賣國賊。在舉國咒罵中,他自覺汗顏。李鴻章在京城並無房產,只得借住賢良寺。賢良寺位於東安門外冰盞衚衕,由雍正時怡賢親王的宅第改建而成,其建築宏壯,地極幽敞,環境優雅。它近鄰禁城,凡入覲的封疆大吏多在此下榻。

李鴻章僦居賢良寺時,閉門謝客,也很少外出訪親會友,門庭甚顯冷落。他想及自己曾為朝廷重臣,多年來坐鎮北洋、遙執朝柄,不意今日不僅不能預聞朝政,更時常受政敵攻擊,甚至門生故舊也離散而去,心中極感苦悶。更有甚者,連他捐款強學會也遭拒絕,這使他既怨且憤。李鴻章畢竟閱歷不凡,他善於在憂讒畏譏中求得內心的平靜。他不改在軍營多年養成的生活習慣,每天清晨即起,用些早點後就開始批閱公文,辦理公務。公餘時間,他常常閱讀《莊子》,以追求「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或讀《資治通鑒》,以從歷代治亂興亡中鑒取經驗。但李鴻章更多的時日是用來練習書法。他曾從曾國藩學書,既推崇王羲之的風格,亦無日不臨摹唐懷仁《集王書聖教序》碑帖,力求神似。

軍旅生活使李鴻章有健壯的體格。他午間的飯量頗大,菜肴多是山珍海味,飯後除喝一碗稠粥外,還要加飲一杯清雞汁。待再飲一盅以人蔘、黃芪等藥物配製的鐵水後,他即脫去長衫到廊下散步。除非冰雪嚴寒之日,他決不穿長衣。李鴻章散步時有僕人專門記數,當他在廊中來回走了幾十次時,僕人就大聲稟報夠了,這時他就掀簾而入,坐在皮椅上,再飲一盅鐵酒,進而閉目養神。這時僕人就給他按摩雙腿,按摩完後他就上床午睡一兩個鐘頭。午休畢,當僕人通報「中堂已起」後,幕僚連忙入室與他說古道今。他晚餐盡量少食,餐後或看一個時辰的書,或作書信,隨後就寢。這種生活節律,多年來皆無一變更。

李鴻章此時最擔心的是怕人乘威脫權劫之時落井下石,而對樞府大員、光緒帝的師傅翁同龢擔心尤甚。三十四年前,翁同龢之兄翁同書在安徽巡撫任內被曾國藩上疏嚴劾,受罰流放新疆,而曾氏上疏乃是委他立稿。對於此疏,翁同龢總是忘不了,不時藉機壓制他。翁同龢雖然位尊權重,卻一直未能入閣拜相。此次李鴻章投閑置散,翁同龢便對協辦大學士頭銜生覬覦之意。

這時袁世凱投其所好,甘願為翁同龢作說客。袁世凱是勢利之人,極善逢迎。他當初追隨李鴻章,得到李鴻章的多方抬舉;及至李鴻章失勢,袁世凱立即緊攀翁同龢、李鴻藻、榮祿等顯貴,以為進身之階。

一日上午,李鴻章正在翻閱《莊子》,忽有僕人來報袁世凱來訪,他心中稍喜,感到袁世凱才是忠膽之人,連忙傳話叫他進來。

袁世凱登堂稍作寒暄之後即說:「中堂再造元勛,功高汗馬。然現在朝廷待遇,如此涼薄,以首輔空名,隨班朝請,跡同旅寄,殊未免過於不合。不如暫告歸,養望林下,俟朝廷一旦有事,聞鼓鼙而思將帥,不能不倚重老臣。屆時羽檄征馳,安車就道,方足見老成聲價耳。」

「慰庭,你是來為翁叔平作說客吧?他急急要想得到協辦,我開了缺,他即可安然頂補。」李鴻章聽了袁世凱此話,氣從心底起。不等袁世凱說完,他就大聲喝止訓斥:「你告訴他,教他休想!旁人要是開缺,他得了協辦,那是不干我事。他想補我的缺,萬萬不能!武侯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兩句話我也還配說。我一息尚存,決不無故告退,決不奏請開缺。臣子對君上,寧有何種計較?何為合與不合?此等巧語,休在我前賣弄,我不受你愚也。」

袁世凱自知失言,只得俯首謝過,諾諾而退。

袁世凱走後,李鴻章余怒未消,親信幕僚吳永便入內勸慰。李鴻章對吳永說:「袁世凱,你不知耶?這真是小人!他巴結翁叔平,來為他作說客,說得天花亂墜,要我乞休開缺,為叔平作一個協辦大學士。我偏不告退,教他想死!我老師的『挺經』,正用得著,我是要傳他衣缽的。我混了數十年,何事不曾經驗,乃受彼等捉弄耶?」

吳永是李鴻章的恩師曾國藩的孫女婿,李鴻章閑居賢良寺時與他無所不談,視為心腹。「我少年科第,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一路扶搖,遭遇不為不幸,自問亦未有何等隕越;乃無端發生中日交涉,至一生事業,掃地無餘。環境所迫,無可如何。」他接著對吳永說,「功計於預定而上不行,過出於難言而人不諒,此中苦況,將向何處宣說?」

吳永心中明白,赴日乞和,是慈禧太后的意旨,受過挨罵的卻是李中堂。他為了不致使自己的主人過於悲憤,聽了這話,便想把話題引開而請他賜教書法。而李鴻章乾笑著,進而說:「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一凈室,雖明知為紙片糊裱,然究竟決不定裡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風雨,打成幾個窟窿,隨時補葺,亦可支吾對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種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

吳永很是體諒李鴻章的這種苦衷,便說道:「生歸困讒,所謂飛鳥盡而良弓藏也。」

而李鴻章卻憤憤說道:「言官制度,最足壞事。故前明之亡,即亡於言官。此輩皆少年新進,毫不更事,亦不考究事實得失、國家利害。但隨便尋個題目,信口開河,暢發一篇議論,藉此以出露頭角。而國家大事,已為之阻撓不少。朝廷以言路所在,又不有不示加容納。苟求無事,國家前途,寧復有進步之可冀?制度如此,實亦無可如何之事也!」

言至此處,李鴻章以足頓地,余怒難息。

奉命出任俄皇加冕禮的慶賀特使

轉眼間到了歲末,一日,忽報軍機大臣翁同龢來訪,李鴻章連忙出迎。翁同龢來訪是想勸請李鴻章出使俄國,因沙皇尼古拉二世將要在1896年5月舉行加冕禮,俄國想在各國特使前去致賀時,趁機同中國賀臣秘談在中國東北修造鐵路之事。清廷本擬派前駐日公使、現湖北布政使王之春前往,但俄國駐華公使喀西尼聞訊卻到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表示抗議:「皇帝加冕,是俄國最重之禮。出席者必國中最著名之人,有聲譽於列國者方可。王之春人微言輕,不足當此責。可勝任者,獨李中堂耳。」於是光緒帝與翁同龢商議並請懿旨後,改派李鴻章為欽差頭等出使大臣赴俄祝賀。

光緒帝的改派,不只是屈從俄國之請,而同時是出於慈禧太后聯俄制日的旨意。光緒帝當然記得,日本割占遼東後,是俄國與德、法兩國從中干預,日本才答應歸還。後來,全權大臣李鴻章與日本公使談判續簽《遼南條約》時,日本公使又乘機勒索,提出清國應付出庫平銀一億兩的贖金,以作為永久放棄遼東半島的補償。這時又是俄、德、法三國公使出面,強調賠款不應超過三千萬兩並要日本限期撤兵,才使日本公使作罷。翁同龢奉命到賢良寺請李鴻章出使俄國,便是慈禧太后和光緒帝的聯俄意旨的實施。


推薦閱讀:

陳弘毅:西方民主經驗對香港民主發展的意義不大 | 本社編輯部 | 灼見名家
西方凈土往生釋疑(釋仁山)
【第十要】 西方合論
西方哲學發展的歷程(完整版)
如何評價西方的貴族義務(Noblesse oblige)這個理念?

TAG:國家 | 西方 | 外交 | 西方國家 | 晚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