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隆蓮法師:《百法明門論》釋(三十五)

《百法明門論》釋(三十五)

  講四種緣,第一要講因緣,佛法要講那一種是親因,親因就是種子,阿賴耶識含藏的那個認識的種子,才是你生起認識的親因。第二叫所緣緣,所緣就是識的對象。第三叫等無間緣,這個緣精神才有,物質沒得。我們的精神就像水一樣不斷的流,精神就是心,這個心前念過去了,後念就跟著來,必定要前念過了才有後念。就象看書,先看第一個字,然後才能看第二個字,不能一心二用,它正在管這件事的時候,它就管不到旁的。心就是細水長流,不斷的一念接一念,前一念對於第二念叫等無間緣。同一個識才有等無間緣,同是一個識,前頭的過去了後頭的才能才能生起。等就是平等,就象排隊一樣,一個接一個。無間就是中間沒有空,一個頂一個。等無間緣只有心上才有,物質無所謂等無間緣。這一段文專門講這八個識之間有哪些關係,能不能作為因緣,能不能作為等無間緣,還有呢就是增上緣,只要不妨礙它存在都叫增上緣,一切事物的存在都與外界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對他有幫助,不跟其他抵觸的都叫增上緣。比如交朋友,來幫忙算朋友,只要他不撤你的台都算是朋友,都是增上緣。因緣心和物都有,主要的因緣是種子,種子生現行是因緣,現行熏種子還是因緣,現行熏種子就有點象我們現在講的經驗,經驗過了要留下個印象,印象就留在阿賴耶識里。前六識不可能把經驗保持牢固,因為前六識要間斷,沒得力量來保存。它不是銀行,它是擺地攤的,一會兒在這裡,一會兒又在那兒。所以前六識不能含藏種子。第七識也不能含藏種子,只有第八識才能含藏種子,經驗都含藏在第八識里。種子遇緣就能起現行,現行又熏種子,種子又起現行,阿賴耶識的職務,一天不歇氣的就搞這個「種現熏生」。種現熏生就是因緣,種子是現行的因,現行反來熏種子,現行又成了種子的因,不斷的反覆的互為因果。八識相互之間,誰與誰有哪些作用,把它歸納一下,大家覺得好繁啊。有些人說學法相要不得,分別名相不知休,一天到晚就在裡頭鑽牛角尖,不曉得休息。入海算沙徒自困,就像在海裡頭去數沙,哪一輩子數得清啊,只有把你弄來困起。有人這樣說,但是要看各人的根器,有人就是要經過入海算沙,把思維認識的能力鍛鍊出來了,深般若才能夠出來。六祖大師聽到一句話就開悟,卻不曉得人家六祖大師前輩子入海算沙算了好多沙啊。只看到人家的這輩子,聽到一句話,字都認不得就開悟了,好像禪宗有不可思議的便宜可以撿,可能不是拿回事吧。學佛法信了之後要解,要把道理弄懂後,才能把你自己說服。佛法里講的道理,你只是信了,那是前半截,信有多少程度,信究竟堅固沒有,還是個問題。一定要透過解之後,信才堅固。沒有通過自己的解,通過自己的認識,只是相信人家說的,不算堅固。所以學佛法,四個階段,第一要靠信,信了之後要求解,要用點自己的腦袋,,通過思維,你才把這個道理承認下來,想通了就要實踐,實踐過了,你才是真正的收穫,佛的道路就是一個行解行證。有些人不費好大勁就解了,是他往昔生中有種子,往昔生中親近過無數的善知識,或者已經見過的多少的佛菩薩,一聞佛法就開悟,隨便點一下就醒了。如果往昔生中還沒有積集這種資糧,就是現在說的窮光蛋,那就要慢慢的積累本錢,所以聞了還沒有解的話,還是要認真,再再聽人家幫我解說,不一定聞了就解。遇到佛了,可能很容易解,因為佛有加持力,說法善巧。我們聽老師講,老師不是佛,只要比我懂得多一點就應聽。有人說不愛聽那麼多,我就老實念佛,一樣的往生,但你聽到了懂得一點又哪點不好呢?法相宗就是要解,要從法的相而看法的性,對於世間萬法就有正確的認識,在這個基礎上修行。有些人是上根,什麼叫上根,上根就是一聞佛法之後,更不再疑,為什麼不起疑心呢?他根器深厚,往昔生中就把這一套東西學的很多,人家給他一點醒,過去那些種子一下就發了,就把這些道理都徹悟了,所以叫上根。我們現在學佛法,好多地方翻不過接受不了。佛法裡頭的道理,往昔生中聽得少,這些問題沒有好生解決,所以現在來對於佛法這樣想不通,那樣想不通,那就得多學。這就是鈍根。過去學少了,現在弄不通;現在又不學,那就永遠弄不通。所以佛法要通過行解行證聞思修。佛給我們指出的悟的道路,就是聞思修。聞就是聽聞佛法,真正找到一個大善知識,就是學佛的好機遇。小善知識有時也能起作用,他說的話那怕有一句起了作用,也是我的收穫。佛法的三慧開始就是聞慧,就是要聽。老佛爺在世沒得書,那就是找善知識聽。老逢佛在說法,菩薩在聽法,那是有福報遇到真正大善知識了。現在我們有書,就不一定要從人的嘴巴里去聞,只要你肯看書,看書能夠找到門路了,能夠找到一個少費力,多收穫的路。我們去找大善知識著作看,大概不會上當。我記得我在十方堂聽講,有個老居士,給我建了個議,這句話當然是故人說的話,他說親近今人不如親近古人這還是一句有道理的話。故人著作大概經過好多鑒定,要靠得住些,今人究竟靠不靠得住還不敢十分說,所以我就有點慶幸。我親近現在的人不多,那個時候我在成都聽經,遇到的法師都是些大善知識。我學法沒有走多少彎路,所以那個老居士給我說的這一句話還是很有道理。多聞,哪裡在講經,都應該去聽,四十里路有人講經不去聽就犯菩薩戒。但是有一條件,講的不好不去聽也不犯戒。我也不一定講得很好,我聽到善知識講過些。諸位如果聽經時間不夠,選擇點好書來看,不聽經免得跑,也一樣。為什麼我要講這本書呢?因為我自己吃過虧。我自己就是心高氣傲,什麼艱難的科學,我自學都學得起走,我認為佛法我自己也學得起走。後來我就走不動了,就屈服了。我第一個遇到講法相的是王恩洋先生。經過王恩洋先生講法相,以後自己再看書,門檻才不多了。這是一個專門學問,有時不是我們一般的文學知識就能夠解決問題。它有些專門術語,你不懂就關在門外。這本書就要我們把這一百個專門術語學到手,以後自己去看書,淺一點的,問題就不大了。我那個時候,連百法都沒學過,就去拿《成唯識論》來看。看了兩三個月,也懂不到。應該怎麼學,我也不曉得。王先生來講書,講了一部唯識宗的書,攝大乘論,才把我領進了門。好多術語看到起簡直隔膜,不曉得說的啥子。我自己吃了虧,我才曉得學佛法的人最好還是把這本書讀了,把這一百個術語先解決了。唯識認為主要的東西是識,把八個識的相互的關係說清楚,再往下發展看問題,你就不至於困難了。這些法師是深入走過這條路的,他就曉得把這個問題說清楚了,以後你才不容易走轉路。哪一個跟哪一個什麼關係,就像介紹人一樣,給你介紹清楚,但是現在聽起來有點隔膜,有點沉悶,所以我只好簡單一點把這段跑過。(待續)

《大乘百法明門論》,表述了佛學理論的基本結構,了解這部論,對於了解自己,觀察別人,洞悉世界,具有很大的裨益與幫助。由於隆蓮法師講解的內容深入淺出、詳實豐富,本微信平台分若干貼,將連續釋解的內容貼出。敬請關注轉發。

《大乘百法明門論》,是天親菩薩(又譯世親菩薩)在世間的森羅萬法中取出一百種法,以唯識觀點分成五類,認為這一百種法是萬法的總綱,所以又稱為「五位百法」。百法的名稱散見於《瑜伽》、《顯揚》、《集論》和《五蘊論》等中,但採集百法區分為五大類而加以有系統的說明是從《百法明門論》開始的。

五位百法並不是唯識學派的獨創,它是從小乘佛教的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瑜伽師地論》將萬法歸為六百六十種法。世親早年作《俱舍論》時,曾將六百六十種法歸略為七十五種。與世親同一時代的訶梨跋摩,造《成實論》時,又將萬法歸納為八十四法。後來世親「回小向大」,從兄無著學習大乘法相教義,為說明「法相之學」,造《百法明門論》,將萬法歸納為百種,略為五位百法。五位是:一、心法;二、心所有法;三、色法;四、心不相應行法;五、無為法。其中「心」有八法,「心所」有五十一法,「色」有十一法,「心不相應行」有二十四法,「無為」有六法。

研究唯識學,必須先了解諸法名相,這是進入唯識之門。《百法明門論》是唯識「一本十支之學」中,專門介紹諸法名相的書,是唯識學入門的基礎學問。


推薦閱讀:

至心稱名,盪除心垢,遠離眾苦!|慧本法師
以病為師思無常 | 學誠法師答問十分
凈空老法師--對本願法門的開示
定弘法師:禪宗與凈土可以同修嗎?【117期】
智圓法師《普賢行願品講記》(十六)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