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文化》解說詞*第十九集 縱橫徽商(上)

《徽州文化》解說詞?第十九集 縱橫徽商(上)

  文化的繁榮和興盛是離不開經濟基礎的,對於徽州來說也不列外,正是因為近代徽商的崛起,造就了徽州經濟的空前繁榮,也成就了徽州文化的輝煌!徽商的興起仍是時勢的產物。  (安徽省徽學學會副會長 張脈賢說:明代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大量的作坊出現,大量的交換出現,所以經商就隨著這個形勢的發展而興起。徽商正是適應了這麼一個形勢而興起,所以他當時應該有一定的先進性。他(如果)不是一個先進性的代表,他是不可能這樣發展起來的。所以從社會發展(方面)來講,他是好的,他是適應潮流的。)從明朝中葉起,徽商的興盛一直持續了300多年,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奇蹟。  關於徽商的興起原因,曾有著各式各樣的推論。  (安徽省徽學學會副會長 張脈賢說:為什麼要出去?這也是徽州人引起很多爭論的,徽州文化中,引起許多爭議的一個問題。有人說是因為徽州這地方山多,太窮了,要出去,這樣講,可以說不是不是個原因,他也是一個原因。但是,徽州這地方大部分人來自中原,他本來或是他自己或是他祖上,就知道外面有一個很大的世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所以,有這麼一種發自內心的主觀的這種要求,要打出去。)  徽商的去路主要有四條,一是東進杭州,入上海,蘇揚,南京,滲透蘇浙全境,而是搶灘蕪湖,控制橫貫東西的長江商道和淮河兩岸。進而入湘,入蜀,入雲貴,三是從大運河北上,往來於京,晉,冀,魯,豫之間,並遠涉西北,東北等地,四是西進江西,沿東南進閩,粵,有的還以次為跳板,揚帆入海去日本從事對外貿易。  (安徽省徽學學會副會長 張脈賢說:最早做生意是做木材生意,做茶葉生意,以後做蠶絲生意,以後再做的生意就多了,包括各種工廠都開。開工廠,開票號,開當鋪,一直到辦學校都有了,辦出版社都有了。)  (揚州學學會會長 韋明燁說:那麼徽商在明代的時候,它擁有的財富很多,達到三千萬兩白銀以上,到了清代的時候,凡是一般家產,在百萬以下的都算是小商人了,他的財富基本上和當時國庫裡面的基金相等。)  徽商現象,可以說是一個系統,在文化上,徽商也有一整套理念,在架構上,徽商普遍帶有一種血緣和地緣關係,外出闖蕩,往往是父帶子,兄帶弟,親幫親,鄰幫鄰。  (安徽省徽學學會副會長 張脈賢說:當然有大部分人都是和自己親戚一塊出去的,那麼就給你一點基金,你自己另開商店,好多店面就重新開開了,一個行業也變成了一個很大的行業,一個家族變成了很大一個財團,所以這個群體性,宗族性構成了徽商的一些特點)  在經營中,徽商尤其注意商業道德,講究以誠待人,以信接物,奉行以儒為體,以賈為用的信條,因而形成了賈爾好儒,棄儒為賈,亦賈亦儒的重要特色。  今年76歲的羅時雨老人,可以稱之為「最後一代老徽商」了。  (老徽商 羅時雨說:我是16歲從魚梁壩做船到金華的,到了金華以後呢,就在金華梨花井一個百貨店裡做學徒。)  記得當年走的時候,周圍鄰居以及親友對他都抱有很大希望,希望他在外能成就一番事業,這樣的希望並不是奢望,因為左右的鄉鄰們都有著這樣的榜樣,而他在背著行囊上路時,也背著沉重的無形的壓力,他在外面兢兢業業的當著一名夥計,忘我的進行著積累,然而,就在他即將實現發家致富的願望的時候。  (老徽商 羅時雨說:抗戰了,日本人打到金華來了,我就跑了,跑了之後呢,我就從金華白山翻(山)到了旌德,翻(山)到旌德以後我就回家了,回家以後呢,第二年我又到浙江臨安縣,做夥計了吧,那個時間要長一些,做到抗戰勝利,我又到了杭州,杭州自從解放以後再回來的,回來後在歙縣的百貨公司,一直工作到90年65歲才退休。)  公有制實行後,羅時雨不得不放下自己的老闆夢,當了一名小職員,羅時雨一直對自己的人生有著一種不服氣的感覺,可以說,做為最後一代老徽商,他奮鬥了,但由於時也勢也運也的緣故,他並沒有實現自己的抱負,當年徽州人到江浙地區謀生,主要道路有兩條,一條是從新安江到達浙江省建德,淳安,然後在到達杭州,在轉到蘇州,上海,一條則是走的陸路,即所謂「徽杭古道」,翻山越嶺,從現在的績溪縣逍遙鄉境內到達浙江的臨安縣,然後再走向浙江的其他地區。  這是當年的徽杭古道,是徽商外出的一條重要的道路,現在,這條山路顯得寂寞而冷清,當年,很多徽州人就是從這裡步行上百公里走到浙江杭州的,徽杭古道的關口就是「江南第一關」,只要過了這一關,就算是離鄉背井,飄落他鄉了,想當年外出的徽州人行走到此地,應該是別有一番滋味,今天,這些杭州的年輕人,翻山越嶺,徒步旅行,只能體驗當年徽商出門的艱難,卻難以體會當年徽州人外出時,背井離鄉的心境了。  這是當年徽商從水路下江浙的一個重要的碼頭——漁梁!當年徽州有八景,「漁梁送別」就曾被列為一景,時人有詩描繪道,欲落不落晚日黃,歸雁寫遍遙天長,數聲漁笛起何處,孤舟下漱如龍驤。詩中所用的意向,真實的記載了當年徽州人,下江浙謀生的悲壯心境。  前世不休,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這首民謠,就是徽州人出外經商的真實寫照。
推薦閱讀:

好物 ▏米酒中的誠實味道,是歲月沉冽的醇和
匠心傳承·尋根徽州丨為您揭秘老北京茉莉花茶與徽州的前世今生
太極湖村:繪製在大地上的太極圖騰
讓我們擁抱徽州(七)
黃山宏村的這家私人酒店這征服了我

TAG:文化 | 解說 | 徽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