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 儒釋道三家功夫差異
作者:李致東 時間:2015-01-13 16:24:00 不錯,很好! 只是西方也有修道,穆斯林也有。 舉報 | 收藏 | 1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作者:李致東 時間:2015-01-13 16:25:00 有心人 舉報 | 收藏 | 2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作者:muyangren2015 時間:2015-01-13 23:05:00 末法時代必然趨勢 來自 天涯社區客戶端 | 舉報 | 收藏 | 3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樓主:乾元智藏 時間:2015-08-01 14:29:00 這里可能的紛擾有兩個。 第一個紛擾。 這里對道教實證處的總結,是否會混濫於佛教? 答:這里對道教實證處的總結,是我佛弟子給出的,道教自身無能總結。 爲什麼?道理很簡單,因爲這個就是他們的範圍邊界,是他們的界限。他能到達這個邊界,但是他不能出入這個邊界,所以他無法總結出這個邊界。而我佛弟子可以自由出入這個邊界,所以可以總結出這個邊界的實質。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佛弟子對這個邊界的總結,就是對道教的一次提高。因爲這使你看清楚了你的邊界。這個道理不難明白。 因此,道教是否會混濫佛教,不在於這個總結,而在於我佛教本身是否有人。我佛教若無人,則一切外道都能混濫於佛教。 第二個紛擾是佛教內部的大小乘之爭。 於實證處取證者即是二乘。這里就不說了。 因此對那三段話作一下修改: 儒家功夫:誠,敬,定,慮,得; 取證處:喜怒哀樂之未發之謂中。(即是佛門第六識清淨相) 道家(教)功夫:煉精化氣,煉氣還神,煉神返虛,煉虛合道; 取證處:認知、經驗、判斷、語言等之未發之謂元神。(即佛門所謂之『識精』) 佛門功夫:一心不亂,功夫成片,動靜不異; 實證處(於此取證即二乘):六根未動,一念未生之謂本元心地。(即寂而照,即照而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取證即是有執,有取著故。 下一節我會對儒家的功夫作一個詳細而明確地解釋。 舉報 | 收藏 | 4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作者:象山一樣2013 時間:2015-08-02 20:25:00 幾無人跟貼,功夫水平就不評論了;一大堆無用,可見深得某家真傳,呵呵… 來自 天涯社區客戶端 | 舉報 | 收藏 | 5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樓主:乾元智藏 時間:2015-08-03 13:03:00 有問:那難道就不要邏輯了嗎? 答:有此問者,是對華夏文明,面對有著精細要求的事物時的能力有懷疑。 敬事、面對實事本身,是活的邏輯;張口邏輯閉口邏輯的那個邏輯是教條化的死邏輯。比如,我們一般認爲科學是要求比較細的,難道科學不需要面對實事本身嗎? 舉報 | 收藏 | 7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樓主:乾元智藏 時間:2015-08-03 17:01:00 我還沒看到,帖子是被刪了嗎? 舉報 | 收藏 | 8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樓主:乾元智藏 時間:2015-08-04 09:29:00 儒家功夫詳解。 誠,敬,定,慮,得。 所謂誠者,即誠於心。 所謂誠於心者,就是直面自己的內心,不諂曲、不茍且、不因循、不推託、不自瞞。 這里提出一個明確的批評,用反例來說明什麼是誠。比如二程朱熹說:我道自足。這個就是諂曲。這是一句目光短淺遺害無窮的話。他人爲的割裂儒家與佛教(包括道教)之間進一步更深的關係。會使後世的一些儒家陷於一曲之見不能自拔。比如當代儒家蔣慶先生,在他的書中的自我介紹就說:出入佛耶。是否出入耶,跟我無關。至於『出入佛』,這顯然是一句非常不妥當的話,是不應該說的。 這里是就事論事,絕非打擊貶斥蔣慶本人。我會在下一節說說『佛教與儒家的理想關係』,用意在此。 我佛門說:直心即道場。 所謂敬者,即敬事。 何謂也?西人有云:面向實事或事實本身。即此義也。就象直面自己的內心那樣,面對事情本身。不諂曲、不茍且、不因循、不推託、不自瞞。 我們都知道,對孔夫子有一個稱讚:時之聖者。當世事時勢發生變化時,如實的面對之。 往前推,古人對『易經』之『易』解釋有三義:一不變;一變異;一簡易。而『易』本身是蜥蜴也就是變色龍,變色龍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但他本身是不變的。變異即是指世事是不斷變化的;不變之變即包含了對紛紜變幻的世事的如實應對。 回到現代,大家都知道兩句話,一曰:實事求是。一云:摸著石頭過河。 何謂實事求是?不就是面向實事本身嗎。 何謂摸著石頭過河?不就是面向實事本身的具體應用嗎。 這跟馬主義是沒關係的,這是中國人骨子裡的東西。他不自覺地自發地就會用。只是因爲他自己斬斷了與自身文化之間的關聯,所以他自己也說不清楚這是怎麼回事。 民間有很多反映這個意思的話: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就事論事;以不變應萬變;萬變不離其宗等。 再舉個反例,就事論事啊,不針對個人人身。我在張祥龍先生的關於同性戀的文章中看到他舉了一個孌童的例子來說明孔夫子對同性戀是『寬容』的。事情就不細說了。張祥龍先生對這個事情的理解就是『敬事』的反例。事實是很簡單的: 那個孌童不可能是以『孌童』的身份上戰場,他上戰場必定有一個正式身份的。他在戰場戰死,孔夫子讚許的是他爲國盡忠的職份。跟他孌童的身份是沒有關係的。 由孔夫子的讚掦聯想到孌童,這是俗人心態。這種心態在俗世非常常見,最膚淺的就是東家長西家短。 這跟孔夫子是沒有關係的。此事是此事,彼事是彼事。 (如何看待美國同性戀合法化,我會另外專門發個帖子) 西方文明只知變不知不變。近現代以來,中國當代知識分子,西化派自由派只知有西方不知有中國;保守派慾守中國,卻不知何爲中國。 對儒家而言:變者即事,不變者即人,人即中國。 我佛門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變者緣也,但是緣會緣散;不變者佛性,根本覺性,一真法界心,亦無變不變相。 這里要多說幾句。 我在本論壇看到很多人說中國人的文化中缺少邏輯,還有說佛教缺少邏輯的。這應該是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普遍觀念。 西方文明在他的根源處就帶有數學化、邏輯思辯化的特徵。 我要在這里明確指出:面對事實本身,本質上就帶有對數學化、邏輯化、抽象化,這些把工具上升爲本體的迷思的破除。 實事事實是千變萬化的。既然要面對實事本身,此事是此事,彼事是彼事,此事與彼事即不可通約。 而西方文明的數學符號化、邏輯符號化本身就是對千變萬化的事實的無視與無知。符號化本質就是對事物之間差異的抹消。符號化的本質就是可以用一個符號代替任意對象嗎。數學是用數學符號,邏輯是用邏輯符號。 而西方文明骨子裡的數學化邏輯化的根源,又在於與他們對語言文字的無知。 再換句話說吧:中國人幾千年前就已經明確指出的,語言文字的三個面向『言、象、意』之間的關係,到現在,外國人以及中國當代知識分子都沒有真正領會他的真意。 而符號不過是對語言文字的進一步抽象罷了。 這也就是中國人之所以看起來不懂邏輯的根本原因。而事實恰恰是反過來:那些被符號化所束縛的人無法理解華夏文明以及整個東方文明。 面對事實本身如果可以被稱爲原則的話,在西方文明中不過剛剛被提出罷了。是否能夠開花結果,尙在遙遠。而中國人卻是在享受這一原則的果實而不自知。更可悲地是在精英階層中文化血脈已經斷掉了,底層民眾中文化血脈的有意識的與無意識的積淀也就快被耗盡。 定者,既能誠於心,又能敬於事,則不被一切既定的觀念所纏繞。 佛教中的定是指『心一境性』。比他這個深的多了。佛曰:製心一處,無事不辦。可以說是悟道的唯一途徑。 慮者,既不被一切既定的觀念所糾纏,則能依據事實本身而思維。 佛門不用慮,用觀。慮即思維,思維即比量,比量即妄想,以是分別故。但用觀照而已矣。 得者,既能依於事實本身而思維,則見物之本性矣。 我佛門終歸無所得,但有所得,悉是魔業。 有問:那難道就不要邏輯了嗎? 答:有此問者,是對華夏文明,面對有著精細要求的事物時的能力有懷疑。 敬事、面對實事本身,是活的邏輯;張口邏輯閉口邏輯的那個邏輯是教條化的死邏輯。比如,我們一般認爲科學是要求比較細的,難道科學不需要面對實事本身嗎? 下一節:佛教與儒家的理想關係。 舉報 | 收藏 | 9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樓主:乾元智藏 時間:2015-08-04 09:48:00 佛教與儒家的理想關係 這個是很簡單的,沒有複雜的地方。 首先,佛教是究竟之道,是無上道,是根本道。 我前面說道教有個界限他自己認識不到,有心思敏捷的就問了:那你佛教是否也有一個自己認識不到的界限呢? 問的好,但是,佛教是沒有界限的,或者說佛教正是對一切界限的突破,是無上道。但這要自證。 從佛教自身來看儒家,儒家雖非究竟之道,但有世間善法的作用。而佛教可以立足究竟道根本道,對一切世間善法進行評定,從而可以對儒家的世間善的作用進行支撐。 其次,儒家本身就是面對人世間的,他可以對世間立法,立規矩,立規則。 從儒家來看佛教,儒家雖非究竟之道,但他的修身之道可以向上溝通聯結。因此,儒家可以爲佛教之初階。 這就是我所說的佛教與儒家的理想關係。很簡單: 佛教支持儒家世間善的作用;儒家爲佛教做初階,可以被包含在人天乘佛教之內。 但是,既然說是理想,那肯定對別人沒有約束力,不可能強迫別人接受。 我知道有些自稱儒家的人對佛教有一種非理性的拒斥,就是看佛教不順眼。這有先世的業因。 但是從根本上來說,這是唯一的道路,是沒有別的路的 爲什麼這樣說? 在下一節『如何看待蔣慶的一個觀念及其三個倡議』裡回答。很簡單,幾句話而已。 舉報 | 收藏 | 10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樓主:乾元智藏 時間:2015-08-06 12:19:00 如何看待蔣慶的一個觀念三個倡議 蔣慶先生是當代知名儒家,但是蔣慶先生之聞名,實非其儒家自身功夫、見地超卓,實因此時代墮落太甚,被時代的背景突顯了出來。 這里要自辯一下,我不是爲了要顯示我個人的高明或爲了貶斥打擊蔣慶先生本人。因爲蔣慶先生的一些說法應該算是當代公共話題中相應方面的一個基礎了吧。 個人腆廁僧列,以我佛教的特殊性,可能確實有我能看到而他人所不見者,我說出來是慾有宜於此一方面,非爲他也。 但實際上我要說的都很簡單,沒有複雜的地方。 蔣慶先生的說法主要是一個觀念:政治儒學;三個倡議:虛君共和,議會三院,太學監國。下面分別說一下。 首先說政治儒學,這個實際上但凡有認真的思考,都會明白是不合適的。因爲這是對儒家自身的割裂。很多人也都看到了這一點。 但我要說的是,大家都沒有看到這個提法更深刻地危害性。嚴格來說,這個提法從根本上會造成儒家的毀滅。因爲無論蔣慶本人怎麼申辯沒有貶低所謂的『心性儒學』,但是在政治儒學中與個人相關的內在修爲都處於從屬地位。 這樣儒家就會毀滅,為什麼? 道理真的非常簡單,因爲: 如果沒有個人意義上的修道得道,世間法是沒有意義的。 這也是我之所以敢說:離了我佛門,儒家是沒有根基的。因爲他非究竟之道。 我不知道大家是否真正能夠理解這其中的深義。 就從最通常地意義上來說:如果所有作爲個人意義上的『我』,都是隨機地沒有任何規律可言地出現在這個世上,我比任何撞大運都撞大運的突然出現在這個世上,沒有任何來由,可是我到這個世上了還要遵守這個遵守那個,憑什麼呀?『規則』不正是最大地不道德嗎?而所謂的善簡直就是邪惡了。 這個世上就應該是叢林法則加無政府主義,就應該每個人都把自己的慾望徹底地釋放出來。這才是真道德。 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想殺人就殺人,那有什麼關係。無論誰被誰殺死,都是活該。再則,當作爲個人意義的『我』歸爲虛無時,王子與乞丐誰論分別?聖人與惡人斷無二致! 如果沒有個人意義上的修道得道,世間法沒有意義。 正因爲每個人都可以通過修道從而得道,才有安立世間法的基礎、須求、必要。 這個道理並不難理解,現代人也不是不能明白,現代人缺乏的是信根。無信。不信六道輪迴,不信生滅中有不生滅者。 未完待續。 舉報 | 收藏 | 11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樓主:乾元智藏 時間:2015-08-08 12:59:00 有云:你這不就是盧梭的『公民宗教』嗎? 答:這不是盧梭的公民宗教,盧梭的公民宗教明顯是騙術是人爲造作地,而佛教是真實之道。 又云:即便是叢林法則,也會產生規則的,並不會象你說的那樣成爲徹底地混亂。 答:你若自欺,那是你自家事;你若欺人,那是要負責的。 又上面說了,佛教是真實之道。佛曰: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關於三個倡議,前面兩個是蔣慶先生自己提出的。 我是這麼看的,如果我們把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看作一場漫長的實驗的話。那麼,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中國幾千年的政治史,是一個漸次剝離龐然大物與政治權力之間關聯的過程。 所謂龐然大物,就是以群體面目呈現出來並與政治權力相接合,從而形成群體面目掩蓋下的既得利益者階層。 來看歷史,都知道戰國時『禮崩樂壞』,然什麼是禮崩樂壞? 禮崩樂壞就是,天子分封之諸侯已經不能承擔自己的職責了。那麼諸侯的職責是什麼? 伏羲氏憐憫群氓愚昧無知,初創人道建立文教,是稱人祖。人始稱人。 神農氏教人種植之道,並依文教創立醫道。使人有業可持,得以立身。 黃帝氏依文教立政教,是稱教道之祖。用現在的話說,人此時才有政治意識,方有政治機構的形態(或萌芽)出現。因此中國人的文化源頭很多都是推到黃帝這里。 如此等,皆是聖人爲首領而在位,是稱前聖先王。呼爲天子。 天子分封建制(至周代完善成熟),本爲牧民而化之。然而,古人說:法久弊生。諸侯由於長久地把持權力而腐化,無力承擔自己的職責。此即禮崩樂壞。 方此時,我們知道,孔夫子提出的應對方法是以個人面目呈現出來的『君子之道』。但以其未當政,在政治形態上未有建樹。而法家在政治形態上行郡縣製,是其應對。老子則見人道不可持,而慾歸天道。 然後從漢至晉,則是世家大族取代當年諸侯的地位而起作用。但是自魏晉其弊端已顯,至南北朝,世家大族亦失其擔當。至隋唐,則建立科舉製以應對,而科舉製正是孔夫子提倡的君子之道的制度化,以與郡縣製相結合。 至宋,此種政治形式已完全成熟。 以至於明太祖只能起於草莽,世家大族渺然矣。 然後至明未,中國本土政治形態中的最後一個龐然大物暴露出他的弊端,這就是皇權。聖人在位,能導民化民,有名有實。然自周衰禮崩樂壞,自秦而後所有皇帝一皆是梟雄據亂世而自爲,有名無實。是在清初已有明遺民對此作了總結。然而隨著滿清部族入主,對華夏文明的奴化壓制,這種總結不但沒有起到作用,皇權反而進一步取得專制化。 再然後就是西方文明沖決而來。華夏文明文脈已斷無力自守,全面崩潰。 現代文明雖然取締了皇權,但是在政治上他帶來了兩個夷狄化的龐然大物:一是政黨;一是資本。這兩個東西在中國本土政治形態中是不會產生的。 在文化上他是野蠻麤陋而落後的。 如果我們能看清楚這個過程,我們可以說:中國人的政治形態從某個角度來說,又回到了某種原點:孔夫子的針對個人設立,並以個人面貌呈現出來的『君子之道』。 這是最初的道路,也是最後的道路。是聖人指出的唯一的路。 但是這同時又是一條完美地道路:手段與目的地完美同一。 君子之道既是治世的手段同時又是治世的目的。這也正是『政治儒學』所沒有領會也無法領會的。 由此,蔣慶先生的前兩倡議是否有人爲製造權力貴族的嫌疑呢? 至於最後一個『太學監國』,這個是儒家自古以來的理想政治構想,他們自己應該有詳細的論述吧。但這里仍然不妨提出兩個問題:一,你們的太學跟外國的議會有什麼區別;一,太學人員的產生,以什麼方式能保證他們都能具備基本的水準。 或曰:你這就能避免龐然大物的出現?就能避免政治的墮落? 答:是你太樂觀了。無論是否能避免,已經沒有別的選擇。聖人之教的君子之道,是針對個人的,已經沒有退後地步。身後已無路。這是最後的路,也是唯一的路。 蔣慶本人也已經說了:如果精英階層全體都墮落了,那你還能指望誰呢? 人自身都不能指望了,你還想指望誰?! 總結一下吧。我的意思很簡單: 在道的層面,以佛教監道,作最終地評定(這當然是理想形態,當前漢傳佛教這麼衰落,正教傾圮,邪外遍地,人員素質也不高…不說也罷)。 在人世間,以儒家監世,爲世間立規則。 就這樣。 下次單開一帖:同性戀與聖人之教(愛情的本質與政治的本質)。 舉報 | 收藏 | 12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作者:念念稱佛名 時間:2015-08-15 10:02:00 看得意猶未盡啊,收藏一個。先生能用簡體的話,應該能引起更多人的閱讀吧。 舉報 | 收藏 | 13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作者:基本價值論 時間:2015-08-20 19:56:00 jhjhjh 舉報 | 收藏 | 16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樓主:乾元智藏 時間:2015-08-26 14:06:00 看到有人說『中體西用』,我不知道什麼意思。但以我所解,中體只能中用,不可能西用。 說中體西用者,於『用』字未明。此用是應用之用,譬如,燈能照物,燈是體照是用。你不可能說燈還有蒼蠅拍子的作用啊。 從文化來說,華夏文明以人爲體,其用即是文教教化。出文教之外無『用』可言。以此說中體只能中用。當然,你也可以神道設教,比如蔣慶好像就想走這條路,這是另外一個問題,這里不說。 或曰:我們所說『西用』者,並不與文教教化之用相違背。 如果此用真與華夏文明體用不相違悖,此即是 『中用』,又何來『西用』之說?說西用者,即是其心中有一西方文明之用未忘卻,華夏文明要與此一用相溝通相聯結。此即捍格不通。 華夏文明高於西方文明,不需要與西方文明相溝通,是西方文明需要與華夏文明溝通。(科學之用是享用之用,非此之用) 這種空對空恐怕人也不能明其義。還是要落實在事上來說吧。 我所說的這種社會管理機構的構成方式很簡單。其核心是教化,當我們把教化以文教的方式推進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時,在人群中會自然地產生精英人仕。我前面帖子雖然用了『精英階層』這個詞,但是這並不是一個確定的階層。這些人並不是人爲製造產生的,他們本身是自然產生的。雖然文教是人爲推行的,但教育總是要進行的。 當這些人中有人想進入社會管理機構中任事時,他們可以通過完善的科舉製、薦舉製、推舉製等進入其中。而這些人必須通達儒家君子之道成人之旨。 而社會管理機構本身又有兩個層面,一個是基本管理人員,這個層面通過科舉製面向全體民眾開放;一個是核心決策層,這個層面是面向全體管理人員開放的,誰有能力就可以進入。 這就是我所要說的,我個人覺得這個想法至簡至順。非常簡單,但同時非常條順,沒有任何人爲製造的那種疙疙瘩瘩讓人不舒服地感覺。 這個恐怕只能說中體中用吧。 舉報 | 收藏 | 17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樓主:乾元智藏 時間:2015-08-26 14:16:00 謝謝十三樓的謬讚。能有人認同,就不算白寫。 不過作爲佛弟子,我寫這些實在是不得已,我個人的願望是恢復漢傳佛教的正知正見。這個就看以後是否有機緣了。 舉報 | 收藏 | 18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樓主:乾元智藏 時間:2015-08-28 12:27:00 十六樓似乎在抬舉我,一開始不明白什麼意思,後來才忽然想到可能是在抬舉我吧。 我的帖子如果沒有人在意的話,我說話就比較隨意。既然有人在意,我就有壓力了。 我下面的帖子就是批評人的,爲了妨止誤會,要作一個說明: 我下面的批評不是人身攻擊,但卻也不可否認是對一部分人的錯誤言行的批評。 大家千萬不要錯會了意。 舉報 | 收藏 | 20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樓主:乾元智藏 時間:2015-08-28 12:28:00 十六樓似乎在抬舉我,一開始不明白什麼意思,後來才忽然想到可能是在抬舉我吧。 我的帖子如果沒有人在意的話,我說話就比較隨意。既然有人在意,我就有壓力了。 我下面的帖子就是批評人的,爲了妨止誤會,要作一個說明: 我下面的批評不是人身攻擊,但卻也不可否認是對一部分人的錯誤言行的批評。 大家千萬不要錯會了意。 舉報 | 收藏 | 21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樓主:乾元智藏 時間:2015-08-28 12:40:00 在網上看到熊十力的相關消息,我想起前面說到了他,並且是負面的評價,但是我當時沒解釋,可能會有人不明白我爲什麼這樣說他,這里解釋一下。實際上道理真的很簡單啊。 都知道他寫了一本書叫『新唯識論』,也都知道這書是針對佛教的,我沒看過這書,但是我雖沒看過,卻可以對他作出判斷,道理真的真的非常簡單,打個比方就能說明了: 比如,我們在網上經常看到類似這樣的帖子『我通過***方法證明了相對論或量子力學是錯誤的』。相信只要真的了解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人是沒有興趣看這樣的帖子的。 這個道理很簡單吧?那麼熊十力的『新唯識論』和這是一樣的道理,你要真的明白唯識宗在說什麼,這本書你是翻都不會翻的。 有人說了:這不就是一本觀點不正確的書嗎,至於你給人家那麼低的評價嗎? 問題就在這里,這不僅僅是一部書的問題,而是有更深的問題在裡面。 第一,從儒家本身來看,他不誠實。他根本不懂佛教是怎麼回事,但卻任由自己的私慾給自己的書起這樣的名字。書裡面的內容我沒看就不說了。 一個連誠實都做不到的人,我沒辦法給他很高的評價。 第二,從佛教的角度來看,問題更嚴重,你戕害了他人法身慧命,別人看到你的書,或許就相信你對佛教的觀點了。這比殺人還要嚴重。殺人不過害人一期性命,你是害人失去了出離世間的機會,永無出離之日。你負的起這個責任嗎! 另外要多說幾句,我在網上看到蔣慶的訪談錄,他裡面說了這樣一句話:佛教是一種封閉的自成體系的信仰系統。 我真的很想說:『我不懂』三個字是如此的難以出口啊!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真的難以做到啊! 這是不誠實的表現。 這句話中有三個關鍵詞:封閉;自成體系;信仰系統。沒有一個是正確的。 首先,佛教當然說『信仰』,所謂:佛法大海,信爲能入;信爲道元功德母等。 但是,信僅僅是入門的手段,並不是佛教的全部,而且這個信和外國人的信仰還並不相同。佛教有一個常識性的四階段劃分:信,解,行,證。蔣慶自稱『出入佛』,難道連這樣常識性的東西都不知道? 其次,我佛教的入門途徑也並不是只有一條路,起碼還有另一條:通過正確的理解佛教佛法在說什麼,也同樣可以進入佛教。比如,你如果能做到直面事實本身,能夠不被一切既定的觀念所束縛,那麼,你再來看佛教,你同樣能正確的理解他在說什麼。只不過當一個人能正確理解佛教時也一定會同時升起對佛教的信心。 『自成體系』是把佛教當學術體系來看待了。而所謂『學術體系』是從西方傳來的一個詞,而西方人由於沒有聖人之教,沒有具體的修行方法,他們對於世界人生等,始終處於一種摸索的狀態,而在他們摸索的過程中,他們形成了一套對摸索結果進行規範以使其便於交流與驗證的形式要求。這個就是學術體系的由來。 但是,佛教不是學術體系,而是真實之道,是必須自實證。雖然佛教有看起來成體系的東西,比如唯識宗,但那是用來破除我執與法執的方法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在於我執法執破除後的結果,而不在於外在的那個由文字形成的體系本身。 中國人都知道出家人是要修行的,你蔣慶不知道? 上兩個方面如果說是出於無知的話,還可以將就過去,但是『封閉』這個詞用來說佛教,只能讓人非常詫異,簡直讓人懷疑你別有用心。 爲什麼這樣說?因爲你完全無視了歷史與現實。 首先,佛教傳入中國那可是與儒道兩家在義理上進行了真刀真槍的比拚的,是全憑實力在中國站住的腳跟。 其次,佛教自從進入中國,都在努力的保存文化典籍,這其中包括了佛教之外的文化典籍,並且,自古以來任何人在佛教寺院看書不但不要錢,還會爲人提供方便。(目前情形我不了解) 再次,佛教三藏十二部經籍除了律藏不讓俗人看,其他都任人瀏覽,歡迎瀏覽。請問,佛教三藏十二部你看了幾藏幾部,你說佛教是封閉的? 我們都知道在百年以來,華夏文明遭遇浩劫,儒家更是被打擊的首要目標,蔣慶在他的文字中也表露出了對文革的極其不滿,但是就是有一些自稱儒家的人轉手就把別人對待儒家的那一套拿來對待佛教,當然形式不可能那麼激烈,但是手法和心態卻是一模一樣。 某種程度上我是非常同情鄧曉芒的,還有魯迅老先生。他們批評中國人國民性糟糕,中國人不講邏輯,稀里糊塗卻自以爲聰明。 他們說的雖然是錯的,但是只要換一個詞就正確了:把所有『中國人』換成『人群中有一部分人』就正確了。 在人群中確實有一部分人是不講道理的。 我雖然一直在批評西方文明,但不是說華夏文明不講道理,僅僅是他的道理幽微方法高明,不入深心難以領會而已。但是難以領會不是不能領會,也不是無道理可說。尤其是佛法。 而象上面這樣兩人的例子,我個人認爲和二程朱熹有直接關係,他們開了一個惡劣的先例,使後世一些儒家有了不假思索就敢隨口評價批評佛教的底氣(西化派知識分子反倒少見此種情形)。實未通達而以通達自居。 這是作學問與人格上的雙重瑕疵。 而二程朱熹有他們的因緣,我們都知道唐代士大夫很多都是佛教的大居士大護法,兩相較量,只要能平心正視的,都能明白二程朱熹是比不上唐代士大夫的,人家能領會佛法你領會不了就是明證。 但是,二程朱熹卻名聲更大,爲什麼? 原因也很簡單,因爲唐代到宋代之間經歷了一個大亂世,到宋代時華夏文明的文脈當然會受到損傷,二程朱熹的功績就在於對當時的儒家有省發之功。而不是真的比他們的同門前輩更高明。 這就和現在一樣,蔣慶在當代對儒家有首發之功,但這並不是他真的對儒家有高明精深的領會,而是時代造成的。 我並不是非要針對蔣慶本人,這也是因緣業力,我看到熊十力的帖子時也同時看到了蔣慶的相關文字,而我也確實對有相當一部分知識分子對佛教的輕忽自大的心態非常不滿,於是乎就湊成了這樣一個帖子。而蔣慶先生是當代知名人士,亦不妨作爲一個典型說一說。 但此非人身攻擊,觀帖君子幸勿錯會。 我不知道會不會有人產生這樣的疑問:你這樣要求太高,別人都不敢談論佛法了。 這可不是我的原意,我還夢想有一天知識分子都象唐代士大夫成爲佛教大護法大居士呢。我的要求並不高啊,你只要不是以輕忽輕蔑自大自高自以為是的心態,你首先要對佛教有一個起碼的基本了解吧,然後能以誠懇的,一是一二是二的態度說話,我佛門不但不會反對而是非常歡迎啊。 又云:大家各自表述嗎,你說你的,他說他的,互不干涉呀。 答:我不反對各自表述,從事實上來說也只能是各自表述,即便佛教是真理,那還有一闡提不可教化呢。但是各自表述不能成爲胡說的藉口和掩飾。你不能胡說八道啊。這違背君子之道的基本準則呀。 又,我前面說了,佛教具有監道的職責。但是這個既不可能擴大,同時佛教也不可能天天去做這個。佛弟子只有兩個本份事,一是修道了生死;一是使正法住世。 佛教的監道職能,只針對與道相關,典型的有影響力的不正見。這也是使正法住世的一個重要方面。 而這個也只能以講道理的方式讓人信服。我佛教沒有暴力手段。 以輕忽輕慢自高自大的態度說佛教佛法(實際上包括三寶),有三個方面的重大過失:一毀謗三寶;一自戕本有慧命法性真身;一引他人邪見。 歡迎一切眾生一切人,以誠懇地、誠實地、真誠地最好同時是謹慎地態度談論、探討、以至於質疑佛教佛法。 舉報 | 收藏 | 22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作者:念念稱佛名 時間:2015-08-31 13:26:00 看先生所講所述,簡明清晰,很有受用,謝謝!南無阿彌陀佛! 舉報 | 收藏 | 23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樓主:乾元智藏 時間:2015-11-07 15:51:00 通三家(本來想說『收三家』但想想人家會說你這個太傲慢了,所以還是『通三家』吧) 現代西方哲學(以康德爲模板)功夫:無。但有與功夫相對應的是意識思辨。(即妄想。那什麼是功夫?能夠達至心性自內證的方能叫功夫,最低也得是儒家啊,下此以往都沒有意義了) 實證處:無。但他們通過思辨推理慾找到所謂的『純粹理性』的『先驗形式』。(佛教之『真如』即他們思維中的所謂『純粹理性』。這當然不是說兩者可以等同,這是對他們的接引:把那些拋卻到這里來) 儒家功夫:誠,敬,定,慮,得; 取證處:喜怒哀樂之未發之謂中。(即是佛門第六識清淨相) 道家(教)功夫:煉精化氣,煉氣還神,煉神返虛,煉虛合道; 取證處:認知、經驗、判斷、語言等之未發之謂元神。(即佛門所謂之『識精』) 佛門功夫:一心不亂,功夫成片,動靜不異; 實證處(於此取證即二乘):六根未動,一念未生之謂本元心地。(即寂而照,即照而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不知道有沒有人會問:基督教啊伊斯蘭教啊能通嗎? 當然能通,一切法的實質本來就是佛法。但我不是專家,對他們兩家並不了解,理想的情形是:他們自身文明內部出身的人能徹證佛法,然後回頭來對基督教伊斯蘭教作一個評判。這是最理想的。 舉報 | 收藏 | 24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樓主:乾元智藏 時間:2015-11-19 14:02:00 還可以再通一家 西方現代哲學之現象學(以胡塞爾為模板)功夫:胡塞爾提出了一個所謂的『本質直觀』說,非常像功夫,並且也確實給一部分現象學家帶來了巨大利益,但是他們終究沒有達到『心性自證』的地步,因此有等於無。 實證處:無。現象學家或許會不服,但是對比一下哪怕是基督教也就明白了,無須多說。現象學最重要的是提出了一個『面對事實本身』的原則。就通這個原則:把『面對事實本身』的原則做到極致處就是佛教所說『現量』。 舉報 | 收藏 | 26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