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張延生易學資料合輯(二)
傳統從微觀到宏觀,長遠的整體觀
正因為伏羲氏創卦在「原始公社之社會」。他們是生活在原始公有制社會時期。當時人們所關心的是整個氏族人群,如何在順應大自然的規律下,整體和諧的生存問題。故而他們對人與大自然的共性、共通性的規律,感受體會得最深刻。這也是他們創卦表意的原因。經過國內外長時期大量的實踐證明,易學理論是各行各業,各種領域都能通用的一種理論。因此,其適用於「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範疇、範圍、界限。
近幾十年,自漢森堡、玻爾、楊振寧、李政道等物理學的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多自稱是受了易學思想的啟示,而建立的數學、幾何、物理模式。最後付諸於試驗得以印證的。所以,「易學是封建迷信」之說是一種胡塗觀念。雖然易學經歷了周文王,孔子等近三千年的封建社會的「加工」,可是創造易學的伏羲時期,卻還沒發展到封建社會,是帶有原始共產主義因素的社會。因此,易學中包含了很多共產主義、唯物辯證、集體主義及顧大局的思想因素。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出現了以自我性為主的私有制。人們關心的多是一些集團、宗派、地方、個人等的局部利益或個體利益。那種人類與大自然必須遵守的共性的規律很少有人去考慮、關心及研究。科學實踐也大都是門類分割得非常細雜。因此,各門、各科、各類等的共性問題,多無從下手進行研究。出現了大量的專家(非複合性的專門、單項、單科性的專家)。所以造成現代科學每科,每門等局部都「很科學」,「很先進」,但從大局、整體、長遠方面來說:造成生態平衡的破壞、大氣污染、臭氧層的破壞、溫室效應、人類整體免疫的低下、空調病、愛滋病等惡性病的大量產生等等,原因就是因為缺少一個各門各科都能通用的、共通性的、共同遵守的理論體系做為主體指導思想。可是,不僅在中國的古文化中,在古希臘文化、古埃及文化、古印度文化,古瑪雅文化等古文化中,都能找到這些文化的共通的規律性。
很多的現代科學家,在研究大自然的規律時,往往只相信他們現在所掌握的知識及其儀器設備。只要他們不理解、又得不到他們的儀器設備印證的,或者監測不到的,他們一概否定!他們沒有想到,這樣做也是一種迷信,迷信他自己掌握的片面的死知識及片面的死手段。充其量是一種「拜物教」的延伸而已。按易學首要思想之一「變易」思想說:一切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沒有任何一個一成不變的孤立事物存在。所以「易傳」中講:「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聖人之道鮮矣!」這要求人們的認識也要不斷的跟上事物的發展,各個領域的知識要互相取長補短;知識也要不斷地完善。因此,要求我們思想中要建立一種從微觀到宏觀、長遠的整體觀。這也是我們祖先區別於其它一些民族,在文化中,將姓放到前面,名子放在後面;加減乘除法要由高位向低位元進行運算的原因──顧大局的思想。也是顧全大局、局部服從全局的集體主義思想的體現。易學中這種思想體現的最深刻。
譬如:
六十四卦就其整體來講,是表示一個大的周期規律;每一卦就是這個大周期規律中的一個局部規律;每一爻又是這個局部規律中的一個個體規律。
據英國遠古歷史學家湯恩彼博士推測,有兩萬年之久的中華「陰陽文化」的代表,其「太極圖」中:
既有整體的「粒子性」與「波動性」特性;還有局部的陰和陽「魚」特性;又有「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魚眼」的個體特性。
假如,將「魚眼」看做一個整體,其中還有陰陽可分特性等等。
這也是量子物理學家玻爾「對立物是互補的」(Contraiasuntcompiementa)互補性概念產生的依據。
平時我們說:「站得高,看得遠」、「旁觀者清」的思想,也是由易學中的太極思維方式啟示而來的。我們說:「無處不太極!」即是,我們不管看什麼問題,觀察什麼事物,總要與其周圍的事物進行比較才能區分。這就要求我們要根據具體情況、範疇、範圍、層次、角度等來選擇參照系(坐標系)。不同的具體情況、範疇、範圍、層次、角度等,其坐標系及坐標原點(即比較,對稱中心)的選擇是不一樣的。也可能你的全部坐標系,包含在我的坐標系中(只是我坐標系中的一部分);也可能你坐標系的整體,被看做了我坐標系的一個點或原點(站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上看問題,將你的系統的整體規律,看成了一個新的起點──思想方法與物理學中的「黑箱理論」相似)──觀察不同的事物,選擇不同的坐標系及坐標原點。
比如:
西方用A、B、C、D……等做為表意符號。而我們的祖先卻創造了用干(
)、兌(
)、離(
)、震(
)、巽(
)、坎(
)、艮(
)、坤(
)──「卦」的形式做為表意符號。我們這八種符號就可以系統、全面、整體、準確地,有規律地表述、模擬、歸納一切事物及其規律與關係。既可以從抽象的總體高度,又可以從具體的實際狀況進行表述。這種表述方法有別於其它表述符號方法。它在任何系統、環境中,其規律都能通用。「易傳」中講:「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紋與地之宜,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於是始做八卦──以類萬物之情,以通神明之德。」這也就是伏羲創卦的目的。
我舉個例子來說明卦的全面整體性特性。
譬如:一個三個爻的干(
)卦:
從【抽象意義上】,它可表示健全的、完美的、圓滿的、純脆的、有很強自我性規律的、穩定的、大的等事物。
【具體講】,可以表示天、西北方、寒冷、立冬時節(陰曆9、10月之交),每天晚上7到11點鐘等。
從【具體意義上】它可以表示由抽象意義延伸而來的任何事物。
可以表示【動物中】的馬;馬中的良馬,瘦馬或者跛腿的馬。
就【人類社會】而言,可以表示上層的人物。如∶王、君王、各種各級領導人物與階層等;也可表示一個局部社會、團伙、組織等的頭領;如∶乞丐的頭子或山大王之類、社會團體的領導等。
在一個【家庭成員構成】中,可以表示家庭中歲數大的或最大的老人。如∶通常表示男性的祖父、曾祖父、叔叔、伯伯、舅舅、父親等。也可表示女性的祖母、曾祖母、外祖母、姑、姨、老祖宗等。
就【一個人個體】來講∶
可以表示其【身體外部】的頭部、所帶的帽子、右足、右下腹、右下頜,眼鼻嘴等器官和肢體的右下側、右後側等;
就【人的身體內部】講∶可以表示骨胳,圓關節,大腸等以及任何一個臟器與部位的右下側、右後部等;
就其【人的整體體形】來說∶可以表示是瘦型人。
就【自然形狀】來說∶因為「干主大始。」其即可以表示一個起始點(原點);又可表示二維平面的圓形;還可表示立體形狀中的球形。
【顏色上講】∶可以表示桔紅色(大赤色)、桔黃色、金色。
【物態講】∶可以表示化學性質穩定的金;玉、鑽石、寶石、水晶等純凈結晶體之類。
【從數上講】∶可表示為1(先天八卦序數)、6(後天八卦序數、洛書數)、4和9(河圖數);在不同的表意系統中,其具體數意又大不一樣……等等、等等。非常有規律性──雖然所處的層次不一樣,但在同一層次中,其表意規律不變。
其它「八經卦」易象不多議了,有我的專著《周易卦象》和《易象延》中「八卦之象」論述。請參閱。
那麼,我國祖先為何能創造出至今仍讓全世界人類(包括科技界)都震驚的學問來呢?
不是說我們老祖宗時期的科技如何發達所至,是因為一種結繩記事的記事方法,使他們很容易的就會發現,這類,這類,這類事物跟1有關係;那類,那類,那類事物於2有關係等等。很容易就建立起按層次,分門別類將事物分成2個、4個、5個、6個、8個、10個、12個┅┅類型。再經過長期的實踐修正,確定八卦結構分布、「河圖」及「洛書」結構分布、「干支」結構分布等場效應類型。然後再通過數理將其一一對應──建立起以數學、幾何(平面、立體)模式描述一切事物的分布、結構及其相互作用的場(效應)構架模式。通過數理之間的簡單運算,就能尋找到事物之間的主要矛盾。抓住解決事物的主要矛盾(因為沒有孤立存在的任何一個事物,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聯繫著的),其它矛盾在其連帶下迎刃而解。故「抓主要矛盾」是易學中「易簡」思想的最終和最高的體現。
用數理模式來描述一切事物,是當今計算機時代才逐漸出現的方法。比起我們祖先通過易經八卦,「河圖」,「洛書」、「干支」等數理模式來描述一切事物的數理方法,要晚數千年之久。大家都知道,我國民間留傳的很多進行簡單「四則運算」比當今計算機還要快的速算、手算、珠算等方法(一個九十九階的雙幻方,用珠算3天就完成了。而美國用大型機算機將一個107階的雙幻方完成,則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注】:這是十幾年前的事了。當今世界計算機的計算速度已較前快多了),其計算的基礎理論,基本都來源於「河圖」、「洛書」的數理模式;也來源於易學中「易簡」的思想──將千變萬化的複雜的事物簡單化——按層次,按其場的特點,分門別類的分成八個大類型。比較這八個大類型的場效應關係,就能很快的抓住事物的本質性規律。可是,我們當今的某些主流學科,卻往往將簡單的問題分門別類的複雜化了。它割裂了事物之間的聯繫性,孤立(絕對)地看問題。因此,也就很難找到事物之間的總體性的共同和共通性規律性了。
傳統中「純」客觀「純」物質的自然觀
世間是不存在所謂「純」客觀、「純」物質的事物的。這裡所以這麼說,只是借這個「純」字來強調觀察問題及事物的時候,盡量要做到客觀、唯物;盡量減少或不帶有主觀臆想和唯心成份。只有這樣做,才容易找到事物的真實、本質的規律。而易學就是一種表述一切事物客觀規律性的學問。
中國傳統文化中,不管是佛家的「悟空」、「遁入空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還是道家的「無妄(望)無助,無中生有。」「無為而無不為」,「無為而治」,「無欲」,或是儒家的「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乃至氣功及各種修鍊中所講的「渺渺兮」、「恍恍兮」、「惚惚兮」、「似有似無」、「無中生有」、「混混沌沌」等狀態,都是在告戒我們在觀察、了解、分析、研究事物之前,頭腦思維時應處的一種狀態——講的是一種觀察、了解、分析、研究事物的思維方式和方法。頭腦處於這種狀態就是為了保證我們在觀察分析事物之前,我們的大腦思維中無任何唯心成份的干憂。你自己的腦場穩定,當外界事物相對你在運動的時候,你就能感悟到它有(差異性)規律性所反映出的客觀規律。這同時也是一種感性(形像)思維的強調。因為感性(形像)思維是一種客觀思維方式,但這種感性(形像)思維不只是靠眼睛來識別,還要靠「悟性」來感「悟」。靠眼睛識別,只能認識事物的表面(因為眼睛是感知可見光中不同頻率的電磁波的,而且是事物表面反射過來的電磁波,事物內部的電磁或其它輻射則往往是無從感知的)。因為觀察事物的層次、角度、位置等不一樣,眼睛在感覺過程中會產生誤差,不容易抓住事物的本質。何況眼睛還是一種片面感官,它只能感知到電磁波廣闊的長河中從紅到紫範圍內的事物。從片面感官得來的片面信息,經過大腦片面的處理,難免得出不片面的結論。
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在觀察,分析問題之前,先將我們曾具有的一切「舊」觀念、「舊」概念、「舊」思想等放到一邊。專心致志地去觀察事物、了解事物。它是什麼狀態及規律就承認是什麼狀態及規律。再經過反覆的實踐、修正、提高,得出切合實際的正確結論。然後,再將這結論與過去我們掌握的「舊」概念,「舊」規律,「舊」理論等進行比較,得出進一步的結論。可是,我們這種不耐穩定的人,往往會有強烈的個人慾望和期望參於觀察分析事物;願意也習慣帶著原先我們掌握的知識、觀念、模式等去觀察分析事物;願意及習慣運用固定「省事」的照搬模式來觀察、分析、認識事物。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有知識、有文化的「科學家」在針對邊緣科學問題時,常常會犯認識錯誤的原因。在古今中外使用易學唯物辯證法分析、研究客觀事物規律的大量實踐中,所以判斷指導失誤,絕大多數情況都是由於有個人的感情、慾望及舊觀念等因素參與所致。故而越熟習,越了解的事物,往往越容易失誤。
易傳中講:「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就是要求我們要根據時空關係的變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一成不變的,先入為主地用固定的模式去觀察、分析、研究問題,否則,一定會犯錯誤的。因為一切事物都是存在於一定的時空關係中,沒有任何孤立存在的事物。所以,我們必須能「知變」、「應變」、「適變」,才不會被無時不在發展變化的客觀時空規律地變遷所拋棄。因此,我把這種時空對應規律叫做「對應統一規律」,而不是「對立統一規律」。「對立」只是事物「對應」關係中的一種狀態,而不是其全部。
傳統的「形而上者謂之道」思維方式
「形而上」在我國它是與世界上通常哲學中所講的「形而上學」的意思是不一樣的。在我國近代哲學理論中,「形而上」被加上了一個「學」字,就變成了「形而上學」——以固定不變的方式來看待一切事物了。實際上,易學中所講的「形而上」與「形而下」是指我們應站在什麼層次(立場、觀點、位置等)來觀察、分析、研究問題的原則。我們大家都知道:所有超出具體形象、範疇等,帶有普遍性指導意義的理論、公式、公理、法則等,全都是「形而上」的。
比如,力學公式:F=MA。它可以指導、判斷任何具體的質量M,加速度A與力F之間的關係及其大小、比率等。可以說,此公式的內涵性很大——不拘泥於任何一個具體的力、質量和加速度的狀態。
所有「形而下」的具體事(器)物,都是受「形而上」的規律所制約的。因此,要求我們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首先著重要解決的是掌握一種符合客觀規律的世界觀或思想方法論。在掌握了這種世界觀、方法論的基礎上,靠其指導,我們去認識世界及創造各種具體技術、方法及物質等。
比如∶我們傳統的中醫學。自漢朝到民國之前,所能收集到的中醫書籍就多達50萬卷以上。如果我們是個「天才」,能從生下來的第一天起,每天讀完一卷(一卷還不一定有多少本呢),一直到我們死,一輩子也讀不完!
那麼,中醫怎麼才能學好呢?
看看我國歷史上各朝代、各時期的中醫書,你就會發現:幾乎每部書都在講「陰陽」、「五行」、「四診」、「八綱」。通過人身上存在的十二條主要經絡就把一個人給統一起來了。不管是男人、女人;老的、少的;漢人、各民族人;中國人、外國人等,都按這些由易理髮展來的中醫哲學原則(按模擬、旁通、歸納等)進行診治。這比現代西方把人分成數萬個課題的醫學研究方式,找出其共同、統一性整體規律要容易的多。因此,要學好中醫,首先你得先是個哲學家(因為哲學是帶有普遍性指導意義的科學。人體科學及醫學又是涉足廣泛領域的邊緣科學)。在這些哲學原則不變的前題下,人、經絡、藥物,藥性、穴位、製藥、診斷、治療等,都按這些原則模擬、分類、歸納。只要在不違背這些原則的前題下,可以隨意發揮——怎麼用都可以對人體疾病進行診治。也就是說,要學好中醫,首先不只是以學其具體針對性技術為目的,而是以學習其思想方法為根本目的。比如∶在用方葯治療的過程中,同一種病,不同的人用同一種方子可以,用不同的方子也行,都能達到治癒的目的。這也是中醫中「經方派」與「時方派」有很大差異的原因。
「經方派」用的是整體免疫性治療方法——應用性廣泛。
「時方派」則是根據不同時期的不同個體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案——針對性較強。
當然,這只是舉個例子說明而已。中醫的其它門派多的是,但都不離「陰陽」、「五行」、「四診」、「八綱」這些基本哲學原則。這些原則都是由易學「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對應統一」規律原則發展來的。
「天有陰陽,時有損益,人事有否泰。上古聖人作《易》,以同患中古。聖人憂患而《易》興。羲之有《易》,總興神農之『本草』,黃帝之『素問』。其欲出民憂患一而己。所以《易》之有辭,醫之有方。為末流防淫之設。而醫之有方,《易》之有辭,為古之仁民之政。是以醫言損,《易》也言損。『損』即損也。醫言蠱,《易》也言蠱。蠱即『蠱』也。醫言感,《易》也言感。『咸』即感也。醫言傷,《易》也言傷。『夷』即傷也。醫言痞,《易》亦言否,『否』即痞也。醫言蒙,《易》亦言蒙。『蒙』即蒙也。心腎交為『既濟』,心腎不交為『末濟』。陽傷陰過小(『小過』),陰傷陽過大(『大過』)。脈洪之似『豐』也,脈浮之似『渙』也,脈細之似『兌』也,脈澀之似『節』也。外解之似『解』也,內補之似『益』也。治本之似『復』,治標之似『夬』也。固精之似『無妄』也,補中之似『大畜』也。養安之似『頤』,似『需』、似『漸』也。攻卻之似『師』、似『剝』、似『噬嗑』也。醫心醫身,醫國醫天下一而已矣。」這也就是「醫易相通」原則之所在。
春秋戰國時期的「士大夫」階層,他們除了為君王出謀劃策之外,多都喜愛琴、棋、書、畫。他們通過這些愛好來提高自己的思維層次。
比如:「畫」中的「寫意畫」。利用內含性很強的中國式毛筆(筆尖墨濃,筆肚墨淡,利用毛筆對墨汁的吸附性,可掌握其吸附量的多少)、紙(內含陰滲特點),再加上墨汁,簡單的幾筆就能很形象的反映一種意境(這比西式的水彩、水粉、油畫等畫法簡單得多)。同一幅畫,不同的人可以產生不同的感受和聯想。可是,「畫」還離不開靠形象和色彩給人以啟迪的方式。
「書」則以「象形文字」的漢字為基礎。它把具體事物的形象、特點,簡化成了簡單幾筆就能反映事物形象、特點的漢族文字。即使同一個字,在不同情況下使用或發音不一樣,其表達的意思也不一樣──同樣的一個字可以表達幾個甚至更多的意思。所以,我們中國人,一輩子,一般情況下,能掌握三四千個單字,除了搞文史,考古,詩辭歌賦、戲劇之類的職業,不管幹什麼工作,基本都夠用了。我國很多的俗語、諺語、謁後語、成語、謎語、對聯、詩辭歌賦等,用很少量的一些文字和詞句,就能表達寓意很深刻的哲理。再加之,以傳統的毛筆在渲紙上書寫,利用楷、篆(大篆、小篆)、隸、草(章草、行草、狂草)、甲骨等筆法、技法的融匯運用,簡單的幾筆,字裡行間那種氣勢、意境就都反映出來了。現今計算機時代,人們已經開始發現,漢字的錄入及處理往往比其它的各種文字都簡單、容易、準確,且速度也快。故而有可能在未來的不久,內涵性很大的中國漢字、漢語將成為新的「世界語」。
當下"棋」的時候,雙方對壘。一方考慮了幾十分鐘,才走出了關鍵的一步棋。結果險勝對方。在我們直觀感覺上只見到了一個棋字兒在棋盤上一動(很簡單)。可是在下決心走這一步棋的時候,我們的頭腦中卻要考慮幾十乃至幾百步以上棋的結局。可以說,這一步棋的內涵是很大的。這也是我國歷史上很多大政治家,軍事家,文人墨客都喜歡下棋的原因之一——鍛煉自己多方面(內涵很大)的思維能力。
當我們聽音樂的時候,我們基本上沒有什麼直觀感覺了。也用不著瞪著眼睛去觀察,而往往要閉上眼睛來欣賞了。音樂可以根據不同的音符、旋律、不同樂器的演奏等,達到啟迪人們思索的目的。同樣的一首樂曲,不同的人演奏,用不同的樂器或方式、在不同的環境場合下演奏,給人們的感受可以是大不相同的。同一首樂曲,又適合於很多場合下運用,給人們的感覺都是那麼和諧。因此講,音樂的內涵是相當大的——由一種抽象的思維去啟發具體的聯想,並對人類及社會起著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它把複雜多變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只用幾個音符的變化,就全表達出來了。這與我們用「陰陽」、「八卦」等「易簡」表述方法對一切事物進行表述,是何其相似乃而。
由此看來,我國古人「形而上」的追求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能掌握一種既簡單明了又是高層次,大內涵的思維方式。中國有些古話:「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謙虛謹慎」以及易學中的「勞謙,君子有終。」等都是這種內涵思想的寫照。因此,我國古人的衣著多是寬大舒適的。這於西方的那些自我暴露性的三點式衣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古書中常有「無為而無不為」、「無為而治」之說。這是什麼意思呢?顯然,人類社會中的一切事物,都要經過我們人類自己辛勤地勞動,才能有所成就與改變。只有嚴格進行約束,我們的社會、自然、環境、身心等才能得以安定、平衡與和諧。那怎麼可能不經過任何的努力與做為,就能達到治理目的的事情發生呢!前一句話實際說的是,我們要掌握一種各種行業都能共通實用的道理。即掌握一種世界觀、方法論。非常主動、自願客觀地而不是唯心強行地去認識、適應、運用這些事物的規律性,就什麼事情都能辦得到。後一句話說的是我們從古到今、祖祖輩輩不管整個社會如何地發展,都應該連續不斷地進行某種信仰(世界觀、方法論)及社會公德的教育。靠這種全社會自覺維護的輿論及信仰的力量,就能將社會治理完善,達到安定(《周易大傳》中有「武夫不弒而治」之說。其道理就是通過運用易學「一闔一辟」的哲理動員全社會的自覺監督力量來治理社會)。
不管什麼社會,什麼主義,都要靠人去完成,去實施。人要完成這些奮鬥目標,就要靠自己具有的才華和德性。人的才華、道德、科學知識、勞動技能等,靠教育才能獲得。所以中國古代傳統特別注重對人的教育與培養。從小,一進學校的大門,學的就是《三字經》、《百家姓》、《名賢集》、《二十四孝》等書。也就是說我們一入學,首先要接受的是思想、道德教育。並且了解受教育的意義、責任;了解大自然的規律;了解自己民族的輝煌歷史、傳統;要尊老愛幼、精忠報國(「禮、義、廉、恥」、「忠、孝、節、義」;「齊家治國平天下」)、顧全大局;學習歷史上民族英雄人物的事迹等——注重精神上的充實。因為精神的東西是「形而上」的。
人類對自然社會、事物的影響,是靠人的言行來完成的;而人的言行,是靠頭腦的指揮來實現的;而頭腦是靠其世界觀、方法論來推演的。所以頭腦中的思想方法是否符合科學規律的要求是最重要的。這些世界觀、方法論、思維方式、思想等,全都是精神的──「形而上」的。所以說人不管處在任何環境條件下,人總要有那麼點精神(支柱)才行。
有科學,人類才能有文明。人類只要自覺的運用科學思想,改造事物成功──按事物客觀規律實踐成功,人們就會說你具有道德與文明。就而今現實社會中,從某些意義上講,仍然還是有精神文明(理論指導),才能有物質文明(實踐)。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是不能分割開的。大家都知道事物(形而下之器)是不斷發展的。我們如果追求物質的滿足,那將是永遠不能得以滿足的。故而,其能決定社會是否會安定平衡的心理狀態,也永遠不會平衡。既而,社會永遠不得安寧。如果是追求精神上的充實,就一句話:「人窮志不窮!」他就會,寧願自己餓死、凍死,他也不會去偷、去搶、去殺人。不但如此,還可以激勵自己靠艱苦奮鬥的實際勞動去改變自己的落後面貌,而不會靠一種僥倖的不勞而獲的投機心理去改變自己的處境。這句話可以鼓勵全社會去實幹。「嚴於律已」、「身教勝於言教」。易學大家邵雍所著《黃極經世觀物內篇》曰:「天下將治,則人必尚其行;天下將亂,人必尚其言。尚行則篤實之風行焉;尚言其詭譎之風行焉……言之於口,不如行之於身。」正如我們的前輩,複合型專家型的領導幹部張協和先生所說:「盪除虛誇浮華之惡習,弘揚求真務實之正氣。全國青少年應警惕這一點!代代相傳。」這都是易學與傳統文化「重行」思想的經驗總結。
張協和先生根據自己多年來的工作實踐和親身參加各項科研活動的經驗,他深深體會到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博大精深和世界高科技文化的廣闊前景。本著科學隨文化而進步的信念,對振興中華的偉大事業充滿信心,對培養跨世紀複合型人材提出了殷切希望。1994年他預言:「第三次人類文化大繁榮將主要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當代高科技文化兩者精華的結合。這種有機結合將構成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三步戰略目標並成為人類進步的榜樣時,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也將成為第三次人類文化大繁榮的旗幟。」願他的遺願能早日成為現實。
易學解析──易學象數理論是解釋卦、彖、象、爻辭的依據
張延生
多年來,人們往往對易學「象數理論」在易學思想研究過程中的作用有所忽視。本文試圖用問答形式,回答《周易》中的13個小論點的象數理論根據,藉以啟發、認識、說明「象數理論」是解開《周易》中各卦、彖、象、爻辭的金鑰匙。本人水平有限,在每題的問答中間雖然力圖從象數的多方面去尋找答案,但難免有所牽強,只為一兌之言。不全面之處,望重斧以補正。
推薦閱讀:
※[轉載]命理邊學邊聊(9)
※(12)[轉載](轉)《子平真詮》讀書心得9
※引用 【轉載】父親,啟發孩子潛能的鑰匙
※[轉載]一個好看手提包包的做法
※[轉載]2011年安太歲、送凶星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