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兒童教育觀 ——讀《朝花夕拾》引發的思考

魯迅的兒童教育觀

——讀《朝花夕拾》引發的思考

初一2班 邢夢瑜

近日讀了《朝花夕拾》。其中的一些關於考據類文章,政治針砭的文章,以自己有限的知識加閱歷,大抵有些是沒能看懂的。大概因為身為學生的緣故,自然而然的,我對於書中部分文章折射出來的教育觀點尤其入心。於是試著來總結一二,也是另一種角度看《朝花夕拾》。

其一,遊戲是孩子的天性,父母需小心呵護,不可摧殘磨滅。

《五猖會》里對於自己「伸著頸子等候多時」「兒時所罕逢的一件盛事」,企盼的心卻被父親的嚴厲掃了興緻。「昨夜預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經泊在河埠頭,船椅、飯菜、茶炊、點心盒子,都在陸續搬下去了。我笑著跳著,催他們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臉色很謹肅了,我知道有些蹊蹺,四面一看,父親就站在我背後。」「『去拿你的書來。』他慢慢的說。」「給我讀熟。背不出,就不準去看會。」「我似乎從頭上澆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麼法子呢?自然是讀著,讀著,強記著,——而且要背出來。」 捧著書頁,好心疼童年時的魯迅。「應用的物件已經搬完,家中由忙亂轉成靜肅了。朝陽照著西牆,天氣很清朗。母親、工人、長媽媽即阿長,都無法營救,只默默地靜候我讀熟,而且背出來。在百靜中,我似乎頭裡要伸出許多鐵鉗,將什麼『生於太荒』之流夾住;也聽到自己急急誦讀的聲音發著抖,彷彿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鳴叫似的。」——魯迅對於場景的描述充滿畫面感,那種盼望夾雜著焦急的情緒復浮然紙上。雖然魯迅「夢似的就背完了」,得了父親的獎賞看會,但是「我並沒有他們那麼高興。」看會的一幕幕都已經淡去了,對於背誦這件事「如昨日事」。最後是成年後對父親小小的憤慨「我至今一想起,還詫異我的父親何以要在那時候叫我來背書。」從這些話中我們都可以感受到魯迅內心對於五猖會是無比憧憬與期待的,而當父親強迫自己背書時,心情竟可以用鐵鉗來形容,從這個比喻句中我們便可得知父親對於魯迅內心的摧殘是深深烙印在魯迅的記憶里的。

儘管有嚴厲的父親,但魯迅的童年仍然不失樂趣。「我記得後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做百草園。「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百草園是彙集各種昆蟲和植物的樂園。油蛉低唱、蟋蟀彈琴、蜈蚣經過、斑蝥從後竅能噴出煙霧。百草園爬滿何首烏藤、木蓮藤,還有味道酸甜的覆盆子。——這些對於如今在鋼筋水泥中長大的孩子們來說,無疑是一種奢侈。就連赤練蛇的傳說也給他的童年帶來無盡想像。冬天的百草園可以拍雪人,塑雪羅漢,捕鳥。而被家人送入最嚴厲的書塾里的魯迅,感傷的大呼「Ade,我的蟋蟀們!Ade,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可即是到了書塾,也能在後面尋到一個小園,「在那裡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

然而有過如此豐富童年的魯迅,也被父親和私塾壓抑過玩性的魯迅,卻在自己成年後對於幼年的弟弟有過一樁沉重的心事。《風箏》里,由於我的偏見——「我是想來不愛放風箏的,不但不愛,並且嫌惡它,因為我以為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弟弟對於風箏的愛和企盼,「在我看來都是笑柄,可鄙的。」當看到弟弟在「少有人去的一間堆積雜物的小屋」秘密的趕製風箏,見到我「很驚惶的站了起來,失了色瑟縮著。」魯迅似乎忘記了自己的童年,那一刻的他,是武斷的、殘忍的。看到這裡,我只是疑心魯迅關於這件往事的記敘是否有些誇張,因為他的文字透露出的對人性的善感和覺察,亦因為他曾有過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里那樣自然率真的童年。然而,魯迅自然是繼續的做著成年後的自我剖析。「送他風箏,贊成他放,勸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們嚷著,跑著,笑著——然而他其時已經和我一樣,早已有了鬍子了。」——為了不要被這樣遺憾的感覺惆悵今生,還是珍惜此時的時光。我認為良好的教育是不去壓抑著孩子幼稚的心靈,且要多多觀察孩子們的興趣,多給他們一點快樂罷。

其二,教育者無需完美,只要心中存愛,也能給予孩子興趣保護和激發。

但凡看過《朝花夕拾》的人,應該對長媽媽這個名字不陌生,《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五猖會》對長媽媽都有提及,第二篇更是其中主人公。長媽媽是帶魯迅的保姆,生的黃胖而矮,因為頂前一位個子很高女工的缺,所以被照舊喚作「阿長」。幼時魯迅摯愛的寵物隱鼠,因為長媽媽一聲「隱鼠是昨天晚上被貓吃去了!」從此與貓為敵,後來得知隱鼠是被長媽媽給踏死的。「每到夜裡,我熱的醒來的時候,卻仍然看見滿床擺著一個『大字』,一條胳臂還擱在我的頸子上。我想,這實在是無法可想了」。長媽媽更是有很多令人不耐煩的規矩。「她教給我的道理還很多,例如說人死了,不該說死掉,必須說『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裡,不應該走進去;飯粒落在地上,必須揀起來,最好是吃下去;曬褲子用的竹竿底下,是萬不能鑽進去的……此外,現在大抵忘卻了,只有元旦的古怪儀式記得最清楚。總之:都是些煩瑣之至,至今想起來還覺得非常麻煩的事情。」

踏死隱鼠的長媽媽,脾氣不見得好;睡相大咧的長媽媽,做事不見得細緻;各種舊規矩的長媽媽,腦子不見得新潮。然而,長媽媽卻很好的激發了魯迅對於繪圖文本更多的興趣,成為日後文學大家魯迅心中不可磨滅的童年記憶之一。看到這裡,不禁莞爾。或許家長們自身不是完美的養育者,然而這血緣之愛,母子之情,是無法替代的。或許孩子已然2歲多了,案頭擺放的0-3歲的教育書始終還沒有翻完,或許他們正為孩子某一方面落後於「別人家孩子」而苦惱……其實在教育的路上,有些事可以放慢一時的腳步,而愛卻是始終應該傳達的。有了愛,就有了關注和覺察,有了覺察,即使粗如阿常,也在某些時候能順勢而為投其所好。作為教育的使者,學習亦然需要,然而大可放寬心來,相信愛的直覺。

其三,適齡的圖書是兒童最好的啟蒙老師。

在《二十四孝圖》中,魯迅一反他的周到細密,用簡單粗暴的話語來詛咒:「只要對於白話來加以謀害者,都應該滅亡!」——甚至同樣的咒語還發出兩次。縱然魯迅在《二十四孝圖》里,對這本孝子教科書其中的迂腐傻氣給予了恥笑,譬如「陸績懷桔」說明做孝子也是太容易,只要「闊人」請吃飯偷藏些桔子並大言不慚是送給母親;「卧冰求鯉」唯恐兒童效仿,引發性命之虞;「老萊娛親」讓老祖父和嬰兒同拿「搖咕咚」以娛樂,畫風又未免可笑。「郭巨埋兒」讓與祖輩爭食的幼兒差一點被活埋,直到「掘出黃金一釜」——這讓魯迅「從此總怕聽到我的父母愁窮,怕看見我的白髮的祖母,總覺得她是和我不兩立,至少,也是一個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礙的人。後來這印象日見其淡了,但總有一些留憾,一直到她去世——這大概是送給《二十四孝圖》的儒者所萬料不到的罷。」在我看來,《二十四孝圖》中的愚孝若是還大力宣揚,並強加灌輸進兒童的腦海里,那邊是強行制止時代進步,思想進步。就是所謂『教科書』,在近三十年中,也真不知變化了多少。而被魯迅詬病的《三字經》里「人之初,性本善」,甚而至於《弟子規》,其實也正在成為當今不少幼童正在誦習的句子。這難道是教育的「回歸」?孰好孰壞暫不論之。

深讀《朝花夕拾》,我更深一層的認識了教育,認識了天性,也認識了魯迅。


推薦閱讀:

魯鎮 魯迅筆下的一個鄉村小鎮
魯迅口中的「三不知」,諾貝爾欠他一座文學獎
以魯迅的小說為例看細節描寫美
魯迅名言
魯迅博物館

TAG:教育 | 兒童教育 | 兒童 | 思考 | 魯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