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在西元前:希臘的史詩、哲學和悲劇 | 尉陳講建築故事(06)
在東方,很多人存在一種誤解,以為基督教是西方人的宗教。其實對於西方人來說,基督教又何嘗不是一種「外來」的信仰呢?的確,如果就發生地而言,基督教恰恰源自我們亞洲的巴勒斯坦地區。今日歐美世界之西方文明,追根溯源,其實是外來的基督教與西方自身的土著文化合流而成的產物。
西方本土文化的源頭,在古希臘。
公元前8世紀,在歐洲南部的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西岸以及愛琴海域的各島嶼上形成了許多小城邦,如雅典、斯巴達、科林斯、奧林匹亞等。它們雖也發展農業,但主要是種植橄欖、葡萄等經濟作物,用以榨油釀酒,然後行銷海外換取大陸出產的糧食。這種以航海貿易為本的生存方式顯然迥異於華夏、印度、埃及與美索不達米亞的農耕文明,在古代世界堪稱異數。這些小城邦雖然彼此獨立,未建立大一統帝國,但在語言文字、風土人情和精神氣質等方面卻基本保持一致,且對外皆自稱「希臘人」(Greeks),因此被統稱為「古代希臘」。
其實,古代希臘文明所涵蓋的時空範圍遠不止於此,在空間上,按最保守的看法,古希臘也應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嶼、今土耳其西南岸、義大利南部和西西里東岸等地區;在時間上,則上可追溯至米諾斯(克里特)和邁錫尼時代,下可及亞歷山大的希臘化時期,其具體的歷史分期如下:
首先是公元前20世紀至公元前12世紀,克里特島和希臘本土的邁錫尼等地相繼出現了早期文明,它們的出現如明燈一般照亮了尚處於石器時代的西方世界。克里特島的宮殿,重門復道,號為迷宮;邁錫尼城堡的大門,威武雄壯,號為獅子門。正是由於米諾斯和邁錫尼所代表的「愛琴海文明」在後來的被證實,才使古代希臘得以晉身「世界五大文明發祥地」之列。
大約從公元前12世紀初開始,邁錫尼文明開始江河日下。長達10年的特洛伊戰爭雖然以希臘聯軍的勝利告終,但也從此大傷元氣,故很快就被北方野蠻的多利亞人(屬雅利安人的一支)吞併,邁錫尼文明崩解。這之後(即公元前1100—公元前800),希臘世界經歷了300多年的文明倒退期,這300多年的歲月幾乎沒給後人留下任何史料,所幸有位盲詩人荷馬將這一階段的歷史素材整理成了兩部偉大史詩,即《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成為反映當時社會狀況的主要文獻,因此後人便將這一時期命名為「荷馬時代」,亦稱「英雄時代」,蓋因生靈塗炭之世總是英雄輩出之時吧。在此期間,希臘人在地中海上身兼商人和海盜兩種角色,縱橫於埃及、腓尼基、波斯、埃特魯里亞等列強之間,不僅收穫了外邦的糧食、金銀、象牙、木料、奴隸等可見財富,也吸納著他們的各種技藝與思想觀念。
到公元前8世紀,也就是我們本章開篇時所提到的那個時代,希臘世界開始漸漸恢復了元氣,一個個城邦逐漸形成,後來被稱為「古風時代」,也叫「早期希臘」。在此期間,愛奧尼亞人城邦形成了愛奧尼式建築,多利安人城邦形成了多利克式建築。
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公元前330)之間,希臘各城邦進入了「古典時代」,這是希臘文明的黃金歲月,包括建築在內的各藝術領域均取得了登峰造極的偉大成就,成為千秋萬代的典範。主要建築類型有衛城、神廟、露天劇場、廣場等,並在伯羅奔尼撤半島形成了科林斯柱式。
從公元前334年,將大一統強加給希臘各邦的馬其頓人亞歷山大開始率軍東征,10年間橫掃歐亞非三洲,到公元前325年班師回朝時已建立起一個前無古人的龐大帝國,其領土西起愛琴海,東到印度河,北抵中亞。亞歷山大在其廣闊的帝國版圖內大力推廣希臘文化,使希臘人的文明發揚遠播,直至公元前2世紀。因此這期間便稱為「希臘化時期」,或稱「大希臘時代」。
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暴卒於巴比倫,他所建立的大希臘帝國崩解,形成若干希臘化政權,到公元前1世紀末統統被新興的羅馬所征服。但希臘的文化不僅反過來征服了它的征服者羅馬,而且通過羅馬帝國影響了後世的歐洲乃至整個西方世界。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若沒有古希臘以及後來的古羅馬所奠定的基礎,也就沒有現代的西方文明。所以古希臘被公認為是整個西方文明的搖籃。馬克思嘗言,歷史上的人類童年時代,有粗野的兒童,有早熟的兒童。古代民族中有許多是屬於這兩類的。而希臘人是正常的兒童。他稱讚古希臘是人類最美好的童年。
馬克思的此番評價當屬中肯。人類作別蒙昧時代以後,各古代民族幾乎都沒有經住誘惑,紛紛選擇了君主集權專製作為社會管理模式,從而陷入了一治一亂興亡更替的歷史怪圈。但愛琴海畔的古希臘卻避免了這一惡性循環,這些以航海殖民為業的商人們建立起了世界上最早的民主制度。正如易中天所言,商人社會以市場經濟為基礎,遵循的是市場規律,講究「契約面前人人平等」,並由此產生出既保護又約束全體公民的「社會契約」 —— 法律。在法律面前正如在契約面前一樣,人人平等,因此任何人都沒有凌駕於眾人之上的、不受監督和制約的權力。正是這種基於商業社會的民主制度,使得古希臘既沒有古代埃及、印度和美洲的那種神秘主義的宗教政治,也不存在東方帝國如亞述、波斯和華夏的那種君主集權制度。作為多國共同體的諸希臘,當然更沒有後來羅馬人那種一統天下的「帝國主義」野心。對外,他們把鄰邦的自由和獨立看作是自己城邦自由和獨立的保證,即便彼此之間發生武力衝突,也絕不以剝奪對方的自由與獨立為目的。對內,除了「會說話的工具」 —— 奴隸以外,每個希臘公民都可以參與社會治理,成為社會生活的中堅力量,同時也成為了藝術創作的中堅力量。
古希臘人信奉一種多神教,在他們的神話傳說中,充滿著原始而自由的精神,可以說,希臘人的神明常常就是他們理想中的自己。在一個儒家信徒看來,至少從荷馬時代開始,他們的奧林匹斯諸神似乎就都不太「像樣」,主神宙斯和他的妻妾兒女們完全不具備任何道德性,他們異於人類的地方似乎就只是容顏和身體更加迷人、生命活力更加旺盛、七情六慾更容易爆發而已。譬如著名的特洛伊戰爭,按希臘神話的說法,竟是起因於赫拉、雅典娜和阿佛洛狄忒(維納斯)等三位女神對一隻金蘋果的爭奪。話說在人類英雄帕琉斯和海洋女神忒提斯的婚禮上,眾神雲集,唯有不睦女神艾麗絲未受邀請,於是懷恨在心,將一隻金蘋果呈給現場賓客,上面寫著「送給最美的女神」,赫拉、雅典娜、阿芙羅狄忒爭得不可開交,於是請「審美專家」帕里斯做評判。為了誘使這位特洛伊的王子將蘋果判給自己,三位女神紛紛開出優厚條件:天后赫拉可以賜給帕里斯王子尊貴的王權;智慧女神雅典娜願意賞他智慧和力量,使他成為大英雄;愛與美之神阿佛洛狄忒則應許讓世間最美的女子愛上他並成為他的妻子。帕里斯王子把金蘋果判給了阿佛洛狄忒。惱羞成怒的赫拉和雅典娜拂袖而去,發誓要向所有的特洛伊人報復。而心滿意足的阿佛洛狄忒也確實協助帕里斯拐走了全希臘第一美女——斯巴達王后海倫,導致諸希臘組建聯軍討伐特洛伊,歷時十年,在赫拉與雅典娜的護佑下終於攻陷敵城,帕里斯王子身死國滅……古希臘神話中這些去道德化的諸神形象所泄露的,其實正是古希臘人對諸神的不複信任。人本主義才是他們的真實信仰。這也解釋了希臘藝術家為什麼如此熱衷於用人體寫實藝術來塑造其諸神。古希臘嚴謹的科學精神和人間性的審美取向皆與此相關。
此外,希臘人的古典哲學其實也同樣是他們懷疑和離棄諸神的產物。諸神信仰的式微刺激了人類的思考,碰巧希臘人的理性天賦又格外突出,哲學於是產生。
我們所知道的第一位希臘哲學家名叫泰勒斯,他本是個商人,可他不好好經商賺錢,總去琢磨一些「沒用」的事情,所以他很窮,即使有一點錢也都去旅行花掉了。這個來自希臘殖民地米雷特斯的窮光蛋曾自費遊歷過埃及等許多地方,據說他在埃及時曾計算過胡夫金字塔的高度——不要忘記那是在兩千六百多年前,他的方法是在自己的影子與身高等長時測量金字塔的影子長度。
這位希臘智慧第一人給後世留下了許多故事,不僅有趣,而且意味深長。據說泰勒斯有一年突然一反常態,開始用心賺錢了,憑自己的才智,他知道那一年雅典的橄欖會大豐收,於是便事先租下了全城所有榨橄欖的機器,從而一舉壟斷了整個行業,狠狠地大賺了一筆。後來大家才知道,他是要以此來證明,哲學家如果想賺錢是可以比別人賺得更多的,只是他有更重要的問題要去思考。
還有一則流傳更廣的:一個夜晚泰勒斯行走在曠野里,舉頭看天,他斷定明天會下大雨,正當他預言天要下雨的時候,不小心腳下有一個坑,他掉進去了,差點摔死,過路農夫把他救起來,他說謝謝你——你知道嗎?天要下大雨了。於是又成為一個笑話:哲學家是只知道天上的事情、卻不知道腳下會發生什麼事兒的人。
兩千年後,黑格爾說:「一個民族要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這個民族才有希望;而一個民族若是都只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可言的。」
被雅斯貝爾斯稱為「軸心時代」的公元前6世紀前後的幾百年間,人類的歷史天空群星璀璨,各處人群中幾乎同時出現了聖賢大哲。那時東亞的封建社會到了自己的盛夏時節,學術空前繁榮,老子、孔子、墨子、莊子、孟子、孫子、韓非子……百家爭鳴,當其中的孔子為「復周公之世」而四處奔走的時候,在喜馬拉雅山的那一邊,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當齊宣王敕建稷下書院,彙集先秦各派學者的同時,柏拉圖亦在愛琴海畔的雅典創辦了一個學園,亞里士多德就在那裡讀書……那個「軸心時代」產生的各種思想,至今還在影響著全人類。
但是,為何構成當今世界文明大廈之棟樑的正典譜系,偏偏是出現在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故鄉呢?以至於相形之下,其他傳統都只能作為一種亞文化而存在?這是一個太大的問題,在此我只選一個角度切入,來略談一下。
曾有學者觀察到,在人傑地靈、文物薈萃的中原南陽,紀念著三位同樣彪炳青史的傑出人物,但他們的身後待遇卻判若霄壤:
南陽城西卧龍崗上的武侯祠,是紀念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屋宇翼飛,檐牙交疊,莊嚴肅穆,蔚為壯觀。
南陽東關的醫聖祠,是紀念名醫張仲景的,雖同為紀念性建築,但張醫生的這座祠比起武侯祠來可就遜色太多了,而且在其牌位上,他那個「長沙太守」的官方頭銜赫然冠於「醫聖」尊號之前。
最寒酸冷落的,要數南陽城北的張衡墓。作為一位世界級的科學家,又是東漢屈指可數的大文豪之一,張衡的塑像據說在西方都看得見,但他的官本位的故鄉卻很難對他有什麼重視。張衡墓直到20世紀末學者前去探尋的時候仍寂寞地躺在南陽市石橋鎮一方農田的角落裡,若非他曾擔任過太史令一類的御用官職,恐怕連這一抔黃土也未必能留到今天。試想我們有誰見過布衣終身的大科學家祖沖之和宋應星的墓冢呢?
這顯然是價值取向的問題,而價值取向也並非憑空而來,這與每種文明的社會組織形式有關。如有論者所言,在張衡的秦政故鄉,「不能產生不斷積累的知識傳統,只能偶爾產生像張衡一類的聰明人。他們靈機一動,發明了某些東西,然後被人遺忘,直到下一位聰明人偶然地出現」;而在另一邊廂,愛琴海畔的那個古老文明,不僅老早就享受著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而且所謂「古代希臘」,與古代華夏、古代埃及等也並非同樣的概念,因為它並非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國家,在亞歷山大之前更沒建立過什麼大一統的帝國,如前所述,古代希臘只是許多個獨立的小城邦的統稱,它們之間是彼此並列的,有時出於需要會聯合起來,有時也相互攻伐,但更多的時候是彼此保持著一種良性的競爭關係,從而使各自的持續的自由與繁榮成為可能。這其中最典型的城邦是雅典。
公元前594年,雅典城邦進行了一次重大的憲政改革,即「梭倫改革」。當時出身貴族的首席執政官梭倫廢除了世襲貴族的壟斷權力,設立「公民大會」作為城邦的最高權力機關,對於各種城邦大事擁有最高決策權、監督權和終審裁判權,從而擴大了公民的權力,調整了城邦共同體內不同階層之間的利益關係,使自身從事勞動的中、下層公民在經濟、政治和社會上的地位得以保障。雅典從此政通人和,很快就成為了希臘世界中最繁榮的城邦。後來諸希臘於公元前478年在提洛島上會盟時,即以雅典城邦為盟主,聯合起來抵抗波斯帝國的侵略,史稱「提洛同盟」。
公元前5世紀希臘聯軍連續三次打敗強大的波斯後,整個希臘世界更加強盛了。公元前462年經過伯里克利斯的深化改革,雅典城邦的民主體制進一步完善,「萬類霜天競自由」,諸希臘一同進入了黃金時代,產生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一批知名思想家,包括建築在內的藝術文化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如雕塑就有著名的雕刻家米隆、菲迪亞斯,他們的作品《擲鐵餅者》、《雅典娜神像》等都是西方雕塑藝術至高無上的典範。又如建築領域,這期間不但為我們留下了大量不朽的實物作品,如帕提農神廟、波塞冬神廟、伊瑞克先神廟等,更創造了獨特的建築形制,尤其是其中的柱式,成為西方古典主義建築的典範。希臘藝術是如此登峰造極,以致黑格爾嘗言:「希臘是人類的永久教師」。陳丹青甚至說,單是講藝術,你看了古希臘,你會覺得人類未必是在進步。人類最好的時候早就過去了。
但客觀講,古希臘的城邦民主體制當然也有其局限性。即使是在最具人道色彩的雅典城邦,擁有公民權的自由民也僅佔到人口總數的四分之一,換句話說,每四個雅典人中就有三個是奴隸。奴隸們僅被視為「會說話的工具」,他們擔任著城邦中的所有勞力工作,卻絲毫沒有任何作為人的權利,他們與自由無關,與民主無關,與藝術也無關,只與苦役相關。在「天堂」般的古希臘,奴隸們卻過著地獄般的生活。因此被後人所津津樂道的古希臘城邦民主制,嚴格講只能算是一種擴大的寡頭制而已。同時,在古希臘,女性的生命也是相當沒有價值的,妻子始終被認為是她丈夫的私人財產,偉大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都曾說過這樣的話:「女人的地位乃是介於自由人和奴隸之間。」社會內部矛盾是如此,各城邦間也漸漸出現了類似東周戰國時代的惡性戰爭,從公元前431年開始,不再費厄潑賴的伯羅奔尼撤戰爭爆發,這一仗打了整整27年,幾乎一代人的光陰。此後希臘世界兵連禍結,人心厭亂之際,北方蠻族馬其頓趁機一舉吞併了所有希臘城邦。
公元前337年,年僅20歲的馬其頓王亞歷山大率軍南下,征服了整個希臘世界,自由了幾百年的希臘各邦公民從此淪為馬其頓帝國的臣民。稍事休整,年輕氣盛的亞歷山大便將諸希臘的武裝整合為一體,向整個已知世界發出了挑戰。其第一個征服目標——波斯,當時的領土面積比馬其頓大50多倍,更何況埃及、巴比倫、腓尼基等諸多國家此時也均已併入其版圖,波斯帝國聲威煊赫,但亞歷山大卻無所畏懼,並終於公元前331年徹底打敗大流士三世,吞併了整個波斯世界。公元前332年,當亞歷山大攻佔波斯治下的古老埃及時,在其領土上開建一座新的海港城市—— 亞歷山大城,成為當時西方最大的城市,它後來取代了雅典,成為整個西方世界的經濟與文化中心(亞歷山大將政治中心定在了巴比倫)。亞歷山大城於公元前300年至公元前280年之間建起一座130米高的石砌燈塔,即法羅斯燈塔(也叫亞歷山大燈塔),該塔在法羅斯島上矗立了將近2000年,直至公元14世紀時才在一次大地震中被毀。吞掉波斯後,亞歷山大率其大軍繼續橫掃歐亞非三洲,到公元前325年7月從印度撤兵時,他已建起一個前無古人的龐大帝國,馬其頓版「通天塔」正式成型。
身為亞里士多德的學生,亞歷山大在其10年的戎馬生涯中,不遺餘力地向所征服地區推廣他所熱愛的希臘文化,這對人類文明的進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如洛陽奉先寺的那尊盧舍那大佛雕像,其鼻子就是典型的希臘式雕法,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華夏世界的佛像藝術來源於印度,而印度人原本也並不會塑像,正是亞歷山大於公元前327年率軍跨過印度河後,才把希臘的寫實主義雕塑藝術帶到了印度,又經由印度傳入東土,遠隔重洋的東西方便有了這樣一番因緣際會。
可見亞歷山大的文化推廣之功實在不容小覷,他之後近200年的希臘歷史便因此被稱為「希臘化時期」,也叫「大希臘時代」,但已是古希臘文明的晚期了。公元前323年,一隻攜帶瘧疾病菌的蚊子改變了人類歷史:它飛進了位於巴比倫的希臘帝宮,飢餓驅使它在那個身材矮小的宮殿主人身上叮了一下,孰料,不可一世的亞歷山大大帝竟因此一命嗚呼,年僅33歲。據說,在臨終前,這位富有四海的征服者曾吩咐臣僕,為自己打造一口兩側開洞的棺材,他要把雙手從棺材裡伸出來,讓世人看看,這雙曾經賺得了全世界的手,到頭來也是空空如也。
亞歷山大死後,馬其頓版「通天塔」轟然倒塌,他的帝國被部將一分為三:即以敘利亞為中心的塞琉古王國、以埃及為中心的托勒密王國和希臘本土以馬其頓為中心的安提克王國。兩百年以後(公元前2世紀),希臘人統治的這三個王國相繼被新興的羅馬併入了帝國版圖,古希臘文明於是終結。
在介紹了古希臘建築藝術的歷史背景後,現在來談一下古希臘建築藝術本身的特色:
其一,以柱式為標誌。
源自樹木形象的柱式,可說是古希臘建築的標誌性特色。所謂柱式,是指石質樑柱結構體系各部件的樣式和它們之間組合搭接方式的完整規範[1]。與橫樑一樣,立柱本來也只是建築物的一種必要的結構部件而已[2],但自古埃及以來,巨柱一直被人們賦予神性內涵,於是極受重視。一代代建築師反覆權衡比例,精心推敲形式,終於在古希臘匠人的手中走向了規範化,確定下三種固定的類型來:多利克柱式、愛奧尼柱式和科林斯柱式。它們每種皆有其固定的格式與比例,極嚴謹、精緻之能事,以至於被後人認為是西方世界不可更改的建築藝術法則。這與古希臘人寫實主義的藝術取向和窮究物理的文化性格是分不開的。
其二,以人為本。
人本主義(humanistic)是古希臘建築文化的基本性格。古希臘建築師根據人體尺度來對建築物的空間尺度進行設計,因此,包括神廟在內的各種希臘建築大都比例親切,尺度宜人,殊少現世之外的那種「神明的尺度」,這一點與埃及的阿蒙神廟及遍布後世西歐的哥特式教堂大異其趣,顯然是拜古希臘「神人同性同形」的宗教特性之賜。
不惟比例尺度,古希臘文明「以人為本」的性格幾乎體現在其建築物的每一個細節上,如其柱式便具有典型的擬人化特徵,對此,羅馬的維特魯威曾總結道:希臘的多力克柱式體現著男性的簡約之美,其柱高與直徑之比約為6:1,看上去質樸雄渾,是一個完美的男性人體範本;愛奧尼柱式則以華美精巧著稱,其柱高與直徑之比為8:1至9:1,修長纖細,體現了女性之美;科林斯柱式與愛奧尼柱式相近,只是柱頭部分更加細密繁縟,象徵著少女特有的花枝招展……總之,古希臘的建築形態皆可視為完美人體的一種抽象轉換。
其三,以美為終極目標。
古希臘人是嗜美如命的民族,他們津津樂道的諸神可以不是善的,但必須是美的;為了奪回一個美女海倫,他們可以發動一場歷時十年的戰爭(與古代漢人的「和親」之舉剛好相反)。古希臘的哲學家們幾乎也都對美感興趣,並發展出一門獨立的「美學」來。追根溯源,人類的美學發軔於畢達哥拉斯學派,發展、豐富於赫拉克利特、德謨克利特和蘇格拉底,而鼎盛於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希臘美學的一個基本特徵是普遍相信永恆絕對的本體美是存在的。從畢達哥拉斯到亞里士多德,哲學家們都在執著地探尋著美的本體,如畢達哥拉斯學派即認為「美是和諧」,而和諧即秩序性,也就是內部比例的協調性,這種美學思想反映在建築領域,則表現為追求形式美,講究建築的比例、構圖等造型法則。如前所述,柱式原本只是一種結構方式,但古希臘人卻反覆地推敲其造型、不厭其煩地權衡其比例關係,硬是為這種結構方式發展出一套藝術法則,最終成為西方世界不可動搖的建築規範。
對於美,希臘人有自己獨特的標準。「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是溫克爾曼對古希臘藝術的評價。這一點充分體現在其雕塑藝術中。在其文明鼎盛期,希臘人創作的那些堪稱完美的雕像作品通常都很沉靜,人物幾乎沒什麼表情,殊異於有著誇張造型與激烈情緒的後世作品。此種審美標準,落實於建築領域又是如何呢?伊迪斯·漢密爾頓說:「希臘的藝術是智慧的藝術,是思路清晰簡明的思想家們的藝術……這種藝術在希臘的建築中表現得最充分、最突出。希臘的廟宇是理性與靈性達到平衡的最精彩的創造。『簡單』是它的一大特點,但無論什麼地方的偉大建築都不能與之相比」。
古希臘建築之美集中體現於雅典衛城中。衛城座落在雅典城中的一個海拔150米高的石灰岩山岡上,平面整體呈橄欖形,東西長約280米,南北最寬處130米。衛城早在公元前8世紀的邁錫尼時代就已經存在,是雅典人的軍事、政治和宗教的中心,其建築群更被視為城邦的象徵。
公元前480年,波斯帝國第三次入侵希臘時曾一度攻佔了雅典衛城,將其夷為平地。諸希臘聯軍逐出波斯人後,雅典人立即著手將衛城重建。衛城重建的總設計師是菲迪亞斯,他是雅典行政長官伯里克利斯的藝術顧問。
菲迪亞斯版雅典衛城的平面規劃布局顯得自由而完美,基於空間中的人的主體性,按觀者的最佳欣賞角度來進行空間布局,沒有軸線,也不強求對稱。建築組群由山門和三個神廟共同構成,每個建築物皆依地形而建,與環境十分契合。
作為主體建築的帕提農神廟,其名意譯應為「處女宮」,是雅典城邦的保護神、那位從宙斯的頭部出生、具有超常智慧與才華的貞女女神雅典娜的道場。它被建於整個衛城的最高處,距山門80米左右,形成很好的觀賞距離。帕提農神廟始建於公元前447年,公元前438年基本建成,公元前431年完成雕刻,前後不過15年,此速度對於一個石砌建築來說是驚人的。希臘史家希羅多德將此歸因於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當雅典人在獨裁者統治下的時候……就好像為主人做工的奴隸那樣,寧願做一個無能的人,但他們被解放之後,每一個人就都盡心竭力為自己做事情了。」[3]
帕提農神廟總面積達2100平方米,通體用純白色大理石砌成。平面以60多根10.4米高、1.9米底徑的多利克式柱子圍成柱廊,上部用正三角形門楣,立面向水平方向展開,十分優美壯觀。它是衛城中唯一的圍廊式廟宇,也是古希臘最大的多利克式神廟,形制最為隆重,被譽為「希臘最美的建築物」。
如伯里克里斯所言,雅典人是「美的簡樸的喜愛者」,即使如此隆重的帕提農神廟,其空間構成亦十分單純,說白了也就是一個長方形(平面)的廳堂而已。受埃及的影響,其矩形空間也大體分為三段,縱向布局,以短邊為正面(朝東),人進廟後須沿長軸深入,穿過前面的前室與大殿,經過一番空間的「壓迫」後方可進入聳立著雅典娜神像[4]的盡端崇拜空間。這種縱向進深空間為後世西方的各種宗教建築所沿用,所以我們幾乎可以說,凡自短向入口的建築物基本上都有宗教的精神[5]。
這座代表著希臘建築藝術最高成就的帕提農神廟,能夠存留至今著實不易。公元5世紀時,神廟所供奉的雅典娜神像被東羅馬帝國的皇帝搬走後失蹤(現僅存台座)。公元6世紀時,神廟被羅馬天主教會改造為天主堂,聖母瑪麗亞取代了女神雅典娜的位置,神廟的入口亦由過去的東向改為西向[6],內部空間也重新裝修過。公元1456年,雅典被信奉伊斯蘭教的土耳其人佔領後,帕提農神廟又被改作了清真寺,廟內有關基督教的痕迹被一掃而空,並在西南角加建了一座向禮拜的穆斯林(伊斯蘭教信徒)提示時間的邦克樓。再後來,神廟又變成了土耳其帝國守軍的軍火庫,最終在公元1678年的土耳其與威尼斯的戰爭中被炮毀,如今只剩下了30多根石柱。
但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從這斷壁殘垣中想見其當日恢宏的規模和整飭精嚴的風貌。對於神明的信仰,在希臘人的手中轉變為美的理想。在帕提農神廟,沒有埃及建築那種超人、非人的力量暗示,也沒有瑪雅人廟宇那種充滿恐怖與神秘感的氛圍,更沒有東亞建築那種物化人際倫理的迫切企圖,帕提農神廟莊嚴又怡人,簡潔而精緻,是希臘古典主義建築美學的完美呈現。
其四,建築類型多元化。在古希臘,除了神廟,人們還建造了許多公共性的建築物,如劇場、議事廳、運動場、體育館、商場、圖書館、音樂紀念亭……幾乎應有盡有。這充分說明了當時城邦民主制下社會文化的發達程度。
讓-皮埃爾·韋爾南認為,在希臘思想史上,民主城邦的出現無疑是一個具有決定性的事件。在他看來,城邦在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7世紀的出現本身,就標誌著一個開端、一個真正的壯舉:它使社會生活和人際關係呈現出了一種人類歷史上的全新形態。他認為,其中最重要的影響便是,社會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動被賦予了完全的公開性。[7]而這正是公共領域出現的前提。事實上,公共建築從某種意義上看的確堪稱希臘民主城邦最重要的象徵。譬如廣場,其最早的功能就是供民眾公開集會、自由表達意見的場所。可以說,希臘廣場正是人類集會和言論自由的發源地。
除了廣場,劇場也是古希臘非常重要的公共建築。在亞歷山大之前的古希臘的多國體系中,各城邦在一種良性的競爭機制下,維持了幾百年的生機與活力,享受了幾百年的自由與繁榮,市民們的社會生活豐富多彩,在各種消遣娛樂中,最受歡迎的當屬戲劇,而在戲劇中,最受歡迎的就是悲劇。
悲劇藝術的起源與古希臘人祭祀酒神狄奧尼索斯的習俗有關,後來漸漸演變成一門獨立的行當。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短短百餘年間,雅典相繼出現三位舉世聞名的悲劇大師: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他們創作了近300部悲劇作品,其中留傳下來的有32部,這些作品以其不朽的成就令後人嘆服,成為後世西方文學「高不可及的範本」。
如「悲劇之父」埃斯庫羅斯那部取材於希臘神話的名作《被縛的普羅米修斯》:為了人類的福祉,普羅米修斯將天庭的火種盜至凡間,並將建築、醫藥、航海、讀寫等諸般技藝悉數傳授給人類。神王宙斯大為惱怒,遂用鐵鏈將普羅米修斯鎖銬在高加索山的崖壁上,每日清晨差遣惡鷹以利爪將其胸口撕裂,啄食心肝;而每天晚上又使其心肝復原,好讓他的痛苦無限循環……河神勸普羅米修斯向宙斯屈服,並表示願意為他求情。普羅米修斯斷然拒絕了河神的提議,他宣稱自己痛恨所有的神明,並預言宙斯的統治終將被推翻……該劇的劇情很簡單,卻凝聚了古希臘人對諸神的懷疑、對暴政的唾棄和對英雄主義的謳歌,是古希臘人本主義思想的絕佳體現。
而在古希臘上演次數最多的一部悲劇作品,是被稱為「悲劇藝術典範」的索福克勒斯名作《俄狄浦斯王》。這部驚心動魄而意味深長的悲劇同樣取材於古希臘的神話故事:
神明的詛咒降在了忒拜國王拉伊俄斯的家族中。膝下無子的拉伊俄斯便到德爾斐神廟燒香,祈求太陽神阿波羅賜給他一個兒子。女祭司告訴他,他將會有一個兒子,但這個兒子命中注定要殺父娶母。拉伊俄斯的王后伊奧卡斯忒後來果然生下了一個男嬰。出於對神諭的畏懼,拉伊俄斯命僕人用鐵鏈將這個孩子的腳鎖住,扔到河裡淹死。但僕人動了惻隱之心,將孩子放在了木箱中,推進河裡任其漂流。結果像很多古代傳奇故事一樣,這個孩子大難不死,漂到了下游的科林斯城邦,被人撈起,獻給了無嗣的科林斯國王。科林斯國王收養了這個被鎖鏈縛腫了腳的可憐嬰孩,取名為「俄狄浦斯」,就是「腳腫」的意思。轉眼間俄狄浦斯長大成人,成為一位英雄。通過一個偶然的機緣,他知道自己將會殺父娶母。為了擺脫命運的安排,他毅然遠走他鄉。俄狄浦斯年輕氣盛,在流浪途中因爭道而跟一個老人發生爭執,出手打死了老人和他的兩個僕人,另一個僕人若非逃得及時也斷無活命之理。身手不凡的俄狄浦斯當然不知道,這個老人就是他的親生父親拉伊俄斯。他繼續前行,到了他最不該到的忒拜城邦。彼時的忒拜正在危機中:不僅國王遇難,而且又有一個人面獅身的女妖斯芬克斯(還記得守候在古埃及哈弗拉金字塔旁的那個雕像嗎?)盤踞在城門口,問所有出入者一個奇怪的問題:「什麼東西,早上四條腿,中午兩條腿,晚上三條腿?」回答不出來的人都將被它吃掉。俄狄浦斯猜破了謎語:「那就是人」。羞愧的女妖蹈海身亡。這樣,救民於斯芬克斯之口的俄狄浦斯就被忒拜百姓擁立為新王。按當時習俗,他須迎娶前王后為妻,而那恰恰就是他的生母伊奧卡斯忒—— 這就是為什麼弗洛伊德學派將所謂的戀母情結稱為「俄狄浦斯情結」。
幾年後,一場駭人的災難臨到忒拜,城邦的莊稼歉收,牛羊瘟死,婦女不孕。勵精圖治的國王俄狄浦斯便派人去求告太陽神阿波羅,女祭司說必須找到殺害前國王拉伊俄斯的兇手,災難方能止息。於是俄狄浦斯便帶人四處查訪真兇。後來,當年僥倖跑掉的那位僕人說出了真相:那個兇手就是俄狄浦斯本人。因為這僕人恰好就是當年奉命將他扔到河裡去的那個人,他認出了俄狄浦斯腳上的傷痕……於是真相大白,俄狄浦斯徹底崩潰,他從自縊的王后伊奧卡斯忒身上取下金別針,刺瞎自己的雙眼,摸索著走向深山……
這出驚心動魄的悲劇可算是古希臘人的最愛。趙林說,《俄狄浦斯王》明顯不同於後世的道德悲劇,而屬乎典型的古希臘式「命運悲劇」,即劇中既無好人,也無壞人。俄狄浦斯之所以殺父娶母,並不是由於壞人的陰謀詭計,而是由一個從不出場的命運在暗中操控。悲劇的根源並不是由於善惡之間的衝突,而是主體的自由意志與隱藏在背後的必然性之間的鬥爭。一切都是鬼使神差的,悲劇的主人公想避免卻無從避免,每個人都在劫難逃。如俄狄浦斯,他顯然是在自由地為自己掘了一個陷阱,自由地實踐著某種決定論,這自由背後隱藏著一種必然的命運……希臘人透過悲劇,將他們對生命的思考向後人展現無遺。
很早就在史詩中對諸神表達了懷疑的希臘人,通過哲學的方式把人的理性功用發揮到極致後,又在其戲劇作品中承認了人的有限和無助,這就為後來「兩希」(希臘與希伯來)文明的合流做好了預備。
據說,《俄狄浦斯王》的作者索福克勒斯於90高齡去世時,雅典和斯巴達兩個希臘城邦正在作戰,交通斷絕,致使詩人的遺體無法歸葬故鄉,於是斯巴達的將軍特別下令停戰,好讓雅典人安葬他們的詩人。可見悲劇及其創作者在古希臘人心中的地位。
上演希臘戲劇最著名的一個場所當屬埃比道拉斯劇場。該劇場位於伯羅奔尼撤半島東北,系由建築師皮里克雷托斯設計,公元前330年建成。埃比道拉斯劇場的中心是一個圓形舞台,圍繞舞台的觀眾看台可同時容納14000名觀眾,看台呈扇形展開,順勢建在自然形成的一面前低後高的山坡上,空間設計之巧令人叫絕。而最令現代建築師稱道的是這座劇場的聲學效果,據說看台最後一排的觀眾都能清楚地聽到演員在舞台上的嘆息聲。這是通過埋藏於看台座位下方的、瓮口對著舞台的空瓮而實現的。
說到這裡,我不禁想到一個問題:是這樣的劇場成就了希臘悲劇藝術呢,還是希臘的悲劇藝術造就了這樣的劇場?顯然這是一個無解難題。我們只知道,無論是形而上的「道」,還是形而下的「器」,在希臘人這裡都得到了人類古代史上最完美的呈現,並且彼此配得上,可謂相得益彰。愛琴海畔的這個古老族群,不僅自己享受了「日光之下最美的童年」,而且通過亞歷山大和後來的羅馬,對地中海世界、乃至天下後世的文明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 參見陳志華:《外國古建築二十講》,21頁,北京,三聯書店,2002。
[2]. 如希臘柱式整體包括柱頭、柱身和柱礎(多力克柱式無柱礎)三部分,用以有效支撐橫樑。
[3]. 參見陳志華:《外國古建築二十講》,6頁,北京,三聯書店。
[4]. 該雕像為雅典衛城總設計師菲迪亞斯的作品,系用黃金、青銅和象牙塑造而成。
[5]. 參見漢寶德:《中國建築文化講座》,242頁,北京,三聯書店,2008。
[6]. 因耶穌聖墓位於耶路撒冷,而耶路撒冷位於歐洲之東,故基督徒從西門進入教堂恰可面朝聖墓的方向進行敬拜。
[7]. 參見胡志毅:《世界藝術史·建築卷》,45頁,北京,東方出版社,2003。
推薦閱讀:
※史詩,不需要豪言壯語
※劇本寫了6年,每一個細節都尊重歷史,中國終於有了遠古史詩片
※史詩│十二星座圖
※《軒轅大帝》定檔4.1 打造華夏文明史詩
※重溫《南昌起義》史詩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