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門論釋義 序
十二門論釋義龍樹菩薩原著 鳩摩羅什翻譯劉常凈 釋義
十二門論釋義序劉常凈
《十二門論》是中觀法門的要略,般若名教的玄底,佛法全理的所在,斷惑證真的楷模。所以論說:「是十方三世諸佛甚深法藏,為大功德利根者說」。原夫至趣絕言,真俗所以俱寂;實智超情,色空以之雙融。色空雙融故中觀道立;真俗俱寂故實相理顯。然而性空未嘗不有,即有以辨於空;假有未曾不空,即空以明假有。所以有是空的有,空是有的空,因此假有不有,真空不空。空有融通,不偏二邊,即是中道二諦,雖然有二諦,體常不二,名為二諦中道。佛法教理的真俗、權實、中假、體用,無不蘊在其中。今論解釋摩訶衍義,只說明一個「空」字,可謂言簡意賅。這個「空」即是緣起、即是第一義諦、即是真如、即是法性、即是佛性。切不可作偏空、但空、相待之空認識,不然,就不能正確理解龍樹的中道正觀的真實義。所以本論是以中道實相為究竟旨趣,以真俗二諦為學修的方便法門。這是佛法理性的中心,汪洋教海的指南,菩薩階道的必由之路,證悟法身即真的捷徑。 佛陀在世的時候,隨機施教,法門無定,大小乘並演,權實教俱說。佛陀滅度之後,迦葉阿難等結集的經律論三藏,屬聲聞乘,並以這三藏為佛法的正統。釋迦的教制,主持佛教以出家比丘為主體,住持正法有戒律僧團組織保證,出家比丘為佛法僧三寶之一,這是釋迦教主制定的,所以佛陀滅度後,初五六百年中聲聞教法特盛,大乘佛法反隱而不顯。釋迦法中不見單獨的菩薩僧團,大乘菩薩或出家或在家形相無定,沒有固定的菩薩僧相,所以大乘菩薩難以代表佛教,難以表現大乘。文殊、彌勒是兩位出家大士,但在僧團中也得按出家戒臘排在迦葉、舍利弗之後,諸大菩薩也得尊重出家長老比丘。佛在世時一般信眾都知道舍利弗、目犍連等大阿羅漢是出世聖人,僅次於佛。在家菩薩不入僧團、僧數,不得插手僧團中的事務,除非僧團中有事找他們協助,居士只能作為佛法的外擴,這樣就限制了大乘佛教的弘傳。 《大智度論》卷四說;「佛法有二種:一秘密,二顯示。顯示中,佛、辟支佛、阿羅漢,皆是福田,以其煩惱盡無遺故。秘密中,說諸菩薩得無生法忍,煩惱已斷,具六神通,利益眾生。」意思是說,佛和諸阿羅漢,煩惱斷盡,是出世聖人,能為世間作福田,這是佛陀向世人公開宣示的,所以名顯示。對於大乘菩薩,雖已證得無生法忍,斷盡煩惱,具足六種神通,有無量功德,但在《阿含經》中,對聲聞四眾卻秘而不宣,所以稱秘密。彌勒菩薩位居補處,《中阿含經》佛雖與授記當來成佛,但在小乘人的心目中還是一位凡夫。所以大乘佛法對聲聞乘人來說是秘密的,難信難解,只有在大乘經中方才具足顯了說明諸佛菩薩的無量功德和智慧。所以《法華經·信解品》中迦葉說:「一切諸佛、秘密之法,但為菩薩,演其實事,而不為我,說斯真要。」這因為眾生根機有利鈍的不同,如來隨機施教,所以說有大小乘經的區別。這是不可否認的。佛在大乘經中,如《法華》、《維摩》、《勝曼》、《般若》等,往往貶斥聲聞羅漢,無明未斷,智慧短淺,談理不足,證不究竟。將菩薩的智照比作太汨,把阿羅漢的智慧比作螢火蟲,「不知從大家求食,反從作務者索」(《般若經·魔事品》語)。這些批評是為後世聲聞僧團所不能認同的,所以大乘經典在佛滅後初五六百年間,在僧團中反而沒有受到重視,尤其是上座部一系的各派,不承認大乘是佛說,這是眾生的根機和歷史條件所決定的。 佛滅後四五百年間,馬鳴菩薩應世,開始公開提倡大乘,並曾參加《大毗婆娑論》的五百結集,一切都隨順了諸阿羅漢,所以未能突破和脫離一切有部的僧團,也未能建立大乘佛法的教派;在佛滅後六百多年時期,龍樹菩薩(大約公元150年一公元250年出世)才開始建立大乘佛教僧團。龍樹出家之前便讀盡世間一切典籍,出家以後不久又讀完聲聞乘三藏教典,既而嘆曰,「美則美矣,理猶未盡」,還可以推究。龍樹曾經想要自創新教,後於雪山古塔中遇見一位老比丘,授予摩訶衍經,讀罷大為驚喜,知道還有這樣圓滿高探的菩薩法門,於是到處尋求徵集大乘經典,被大龍菩薩接入龍宮讀經的故事就是其中的一例。龍樹菩薩既公開徵集大乘、宣揚大乘,於是,過去被收藏在長者居士家宅中的大乘經典便陸續出現。龍樹菩薩—面收集,一面整理,得到很多大乘佛經。從此研讀講說,建立起自己領導的大乘出家僧團。根據西藏佛教史的傳說,古印度著名的大乘佛教最高學府那爛陀寺就是龍樹創建的。 關於大小乘法藏的結集,《大智度淪》第—百卷說:「摩訶迦葉將諸比丘,在耆闍崛山中結集三藏。佛滅度後,文殊師利、彌勒諸大菩薩亦將阿難結集摩訶衍。」又言:「佛口所說,以文字語言分為二種:三藏是聲聞法,摩訶衍是大乘法。」可見大小乘經典是分別結集的。參加結集大乘經典的諸菩薩,必有當時親從佛聽聞的大乘菩薩,如毗耶離城五百長者子,寶積菩薩等,《摩訶般若經·序品》中,所列的前十六位大菩薩,龍樹論說:都是當時各國著名的在家菩薩,所以列在榜首。這些菩薩如果參加大乘經典的結集,肯定會將結集的經典收藏在自己的府宅中,在大乘信仰群眾里流傳下來。傳說中的龍樹入龍宮一事,龍王可能是一位姓龍的龍族領袖,是世代信奉大乘的居士,龍樹在他府宅中閱讀很多大乘經典,得到很多大乘經典,就被說成是從龍宮裡取出來的。這與傳說的說法並不矛盾,可能也不只此一例。龍樹菩薩既收集大量的大乘經典,決定脫離小乘僧團的束縛,建立大乘出家僧團,融大小乘為一體,依經隨機施教,三乘兼暢,特別樹立起大乘佛教旗幟。至此,大乘佛教時代機緣成熟,龍樹菩薩振臂一呼,發揚大乘佛教!這樣一來,一些秘密信奉大乘的在家居士和僧團中屬於大眾部一系的各派出家菩薩們,如魚得水,歡喜踴躍,大加擁護。大乘佛教建立了自己僧團,有了立足的根據地,所以不久就發展起來,從此後小乘佛教雖然還很盛行的繼續弘傳,但只限於上座部一系各派,仍然與大乘對抗,說「大乘非佛說」.一直到現在斯里蘭卡和緬甸等國的南傳上座部還是這樣,不相信大乘。但大乘佛教既然已經確立,再也不會被壓垮的。 再說聲聞人傳說的法藏的結集,據《異部宗輪論》聲聞人的結集有窟內和窟外之分,在耆闍崛山七葉窟內,以摩訶迦葉尊者為首的五百阿羅漢,結集的經律論三藏純屬小乘,窟外聚集僧眾近萬人,凡、聖、學、無學都有,都想要參加結集法藏,摩訶迦葉一概不允許,大眾遂推婆斯婆羅漢為首,在窟外另行結集,其結集五藏,除經律論三藏與窟內相同外,第四叫雜藏、第五禁咒藏,這兩種屬於大乘,窟內結集時將這些都排除掉,所以上座部後來的弟子們從來就不知道有大乘法,大眾部一開始就結集有大乘經,併兼習大乘,相信大乘。因為佛曾以正法付囑摩訶迦葉,所以以摩訶迦葉為首的窟內結集是權威、是正統,佛弟子必須遵照實行,不得增減,這樣,大眾部人兼習大乘也只好是秘密行動了。 如上所述,自從佛陀滅度之後,大小乘經典,一開始就是同時流行的,不過一種是公開(顯示)流行,一種是秘密流行而已,所以龍樹《大智度論》才說:「佛法有二種:一秘密,二顯示。」顯示教門,公開弘傳,分裂成二十部,為人們易加;秘密法門,古典雖有記載,而言辭簡略,多不為人介意。近些年來,有少數所謂大乘學者,從歷史現象看問題,在佛陀滅度後初五六百年間,看不到大乘佛教活動的跡象,便認為並宣稱大乘佛教是後來從小乘發展起來的。小乘教理淺,怎麼能發展出高深的法門、無上的佛果?馬鳴、龍樹,無著、世親等菩薩造論都是依據的大乘經,怎麼能說是從小乘發展起來的?又若大乘是從小乘發展出來的,這就否定了大乘經典是佛說。大乘非佛說自古有之,那是上座部人的老調,這無損於大乘佛法的弘傳,自己只能徒招詬愆。 龍樹菩薩革新大乘僧團,振興起大乘佛教,猶如釋迦復出,千古一人。龍樹菩薩深入經藏,依大乘法修學,證得無生法忍,登初歡喜地,《楞伽經》中佛親予授記。於是廣造諸論、解釋經典,發揚大乘深廣教義,使大乘佛法得以確立。 自從龍樹菩薩中興大乘佛教兩千年以來,流傳於亞洲各國,近些年來又波及到歐、美各地,發展演變了許多宗派,如三大語系中的各宗各派大乘佛教大放光彩,但真正能代表龍樹菩薩思想教義的那只有中觀三論宗。龍樹菩薩的主要著作——《中觀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和提婆的《經百論》,以及《摩訶般若》、《法華》、《思益》、《維摩》等諸大乘經,……姚秦時期,由鳩摩羅什翻譯成漢文,經過歷代傳承的發展,形成了我國的三論宗(或稱四論宗)。《十二門論》為四論之一。當今之世人工作繁忙,大經大論難學難弘,前已著《百論釋義》,今又為本論作釋義,意欲由略及廣,從約至博,進而深究《中觀》、《智論》、《般若》、《法華》及此宗章疏,以發揚龍樹一系的大乘思想,期望有利於國家社會和廣大人民。
一九九八年臘月佛成道日劉常凈序於北京
推薦閱讀:
※《八字愛好者必備40個常用「術語」釋義》
※詩、詞、曲名詞術語釋義及詩詞格律作法
※祈竹仁波切 | 【事師五十頌】釋義開示(20)
※李小龍--武道釋義
※格言聯璧——釋義
TAG:釋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