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111101《孝經》第一章
06-09
《孝經》總共十八章;《古文孝經》是二十二章。唐玄宗當時確立了《今文孝經》,後世一般都用《今文孝經》,就是我們現在所學的《孝經》。《孝經》十八章,大致可分為四部分。自《開宗明義章》至《庶人章》為第一部分,共6章,對孝加以概括性論述,並分別對不同地位的人的孝的不同表現形式進行闡述。這是全篇的宗旨所在,內容重要;自《三才章》至《五刑章》為第二部分,共5章,主要講述孝與治國的關係,強調孝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其中的《紀孝行章》則專論孝子應做之事,是對一般意義上的孝的解說;自《廣至德章》至《廣揚名章》為第三部分,共3章,是對《開宗明義章》中提到的「至德」、「要道」、「揚名」的引申和發揮。因此,這一部分可視為《開宗明義章》的繼續;自《諫爭章》至《喪親章》為第四部分,共4章。這是分別以不同題目,對前三部分內容進行發揮和補充。其中,《喪親章》可視為全篇的總結。開宗明義章第一原文: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之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云:『無念爾祖,聿修厥德』」「開宗明義章」,「開」就是彰,彰顯。「宗」是本,本就是根本,根本實際上就是道。要人之把本性開顯、彰顯出來,用什麼來顯示呢?用孝。所以孝道是開解、開顯本性寶藏的鑰匙。「明」就是顯,明顯;「義」就是義理,把自性的義理,現代所說的道理,明顯化。「仲尼」是孔子的字,「居」是閑居,閑坐著;「侍」,就是侍坐。是說,一天孔老夫子閑坐著,其弟子曾子在旁邊侍坐。「侍」是學生在老師旁邊服侍老師。曾參以孝著稱,對父母可謂純孝。有一天,他上山砍柴,家裡來了客人。母親想把曾參趕快喚回,於是就咬自己的手指,十指連心,母親指痛,山上曾參忽覺心痛,擔心母親有事,趕緊回家,才知有客來訪。曾參純孝至極,完全是用真誠之心來感應,才跟母親有此感應。因此孔老夫子講《孝經》,當然要對他來講。所以,通篇是這對師徒對話,用問答的方式來陳說孝的。問答方式,這樣的古經典很多,有《黃帝內經》、《論語》、《孟子》等。夫子講自己的字型大小,說「仲尼居」。曾參,「參」是名字。古人對男子尊重就用「子」,老師對學生也是很尊重,稱「曾子」。雖然曾子行孝方面做得很好,但是對道理的明了還沒有達到圓滿,所以夫子跟他講《孝經》。老師希望傳道給誰呢?必定是對老師有誠敬、謙恭態度的學生。對老師恭敬就是對道恭敬,所謂尊師重道。曾子為什麼能這麼尊師?因為他是孝子,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的。古代的聖賢學問都是師道,要建立在孝道基礎上。孝經》是根本的經典。孝道,師道,都是天道,都是必須要遵循的「先王」是前代的賢「至」是最的意思,「至德」是最好的德,「要道」是極其重要簡便的規律。「順」,是「有序」的意思,讓天下有序,安寧。「民用」,是老百姓用此道「上下」,上指君,下指臣,這裡是泛指社會各等級。只有行孝才能夠圓滿我們的德行,回歸本善,成就大聖。先代、古代的帝王、聖王都能夠順乎民心,用孝來治理天下,民心自然歸順。孝治天下,推行孝道教育,就能夠教化天下的國民,使上下君臣之間都和睦無怨。舜王,我們大家都知道吧,可以說是至孝至德。生父和繼母虐待他,甚至幾次欲置之死地。一次,讓舜下井幹活,等他下到井裡就填土,想把舜活埋。幸虧舜事先得知,提前在井裡挖好了通道,安全的逃了出來。回到家裡,若無其事,不僅毫無抱怨的言語,連怨恨的心都沒有。還是照樣恭恭敬敬地行孝,這叫至德至孝。舜的孝心,感動了天地,感動了當時的堯王,不僅把兩個女兒嫁給舜,還請他出來治理國家。堯王的兩個女兒都非常的賢慧,到舜家不以公主身份自居,侍奉公婆盡心竭力,舜也得到了家庭幸福;經過二十八年的考驗,堯王判定舜真是聖人,就把王位禪讓給他,舜得到了天下。子孫綿延不斷,我們現在很多人都是大舜的後代。當時他治理的天下國家,真的是風調雨順、人民幸福和睦、天下太平。憑什麼達到的呢?就是一顆孝心,以這顆孝心來治理天下,能夠讓天下人和順,讓國民百姓和睦,上下都沒有怨言,這就是先王的至德要道。也就是說只有行孝才能夠圓滿我們的德行,回歸本善-----曾子聽到老師提問,馬上就起來了,這是對老師的恭敬。「參不敏,何足以知之?」曾子是如此的恭敬,所以才能謙卑受教。如果是態度傲慢,對老師不尊敬,就學不到真實的東西,所學的都是皮毛常識而已,對他的人生恐怕沒有多大益處,所以一個人真正能夠尊師重道才有受教的基礎。作為老師,孔子看到曾子恭敬謙卑的態度,必定是把平生所學和盤托出,悉心教導,成就這樣的好學生。孔子繼續教弟子:「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孝是德的根本;孝是天性,人本來就有孝德。孝是從人的本性里流露出來的。本性就是道,體現出來的就叫德,所以「孝」就是本性自然的流露,不用人教的基本道德。一個小嬰兒,他對母親的依戀,完全沒有絲毫的障礙,跟母親心連心母親對孩子亦是如此。大家一定感受到了,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沒有保留的,我們也成了父母,我們對孩子的愛,出自本能,就是天性,也就是天道,人道。父子有親,父母跟兒女的親情是自然天性,行孝就是順著天性而行,因此稱為德之本,根本在此。如果把這個德之本保持一生,對父母的親愛永遠保持,而且能夠發揚光大,以孝心對待所有的人,這就是聖人了每個人都能成聖人,只要我們孝的天性保持一生不變,並把孝心擴展到對一切人、事、物,就成聖人了「教之所由生也」,聖賢的教育,就從這裡生髮開來。家庭,是中國傳統社會的細胞。儒家把「齊家」作為「治國」的前提,而齊家的主要法寶就是「孝悌」的道德規範。一切的教化,都從這裡開始.教字本身就是由孝和文構成。教就是孝的文化,人所有品德的根源是孝,由孝這個源頭流出的河流是教化。由此可見,孝無比重要。《論語》中,「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當我們站在《孝經》的高度,再讀《論語》中的這一段,一定會有不同的感悟,孝的層次,開始最基礎的就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經》「天之經,地之義,人之行也」這是孝之始,我們的身體得之於父母,完全就是父母的那個小細胞慢慢長成的,我們跟父母本來是一體的。所以我們愛護自己的身體,就是愛護父母的身體。父母上面又有父母,一直追溯到我們的祖先,所謂炎帝、黃帝,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再追溯上去,那就更久遠了。可謂是過去無始,都是一體的。我們要把這個孝心擴展。我人心好,就是命薄!心可挽命,最要存仁道。我的仁道不夠!一開始是愛自己的身體,然後擴展到愛父母的身體,愛我們長輩的身體,愛所有人的身體。天下的人,跟我都是同胞,跟我都是一體。所以當看到我們的同胞們遇到了苦難,一定要伸出援手,幫助他們,這也是孝道。能夠做到這一點,自然能夠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就自然能夠使父母顯耀,這是「孝之終也」,終是終極,到達了圓滿。行孝不是只停留在不毀傷其身、不毀傷其德,還要進一步的提升,所謂「立身行道」。這是什麼?立大志,揚大道。立身行道才能使善名發揚於後代。《論語》中,曾子有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從這裡,我們看到了曾子的志向,我們現在提起孔老夫子,沒有人不讚歎、沒有人不恭敬,都知道這是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孔子也是父母所生,講到孔子必然會想到他的父親叔梁紇,必然會提起孔母還有孟子,孟子是亞聖,孔子是至聖,孟子效法孔子,他也做聖賢了。提起孟子,自然也會提起孟母。所以,讓父母得到光榮,這是孝行之終。德行比身體更重要,父母不僅生我們的生命,而且隨著生命的產生,同時就有了慧命慧命就是我們德行、道德的生命,我們靈性的生命,我們也要懂得保全,不能夠虧辱。孝之始,孝之終,互相是融通的。孝之始包含孝之終,孝之終當然也涵蓋孝之始。「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意思涵蓋了「不辱其身」,因此,「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是教我們懂得自愛,懂得自重,愛自己的身更要愛自己的德行,不使自己的品格、節操受辱。淺顯的方面也要懂得保護自己的身體。像我們的起居飲食規律健康,這都是保護好身體,都屬於自愛。我們都說要先愛己才會愛人呀!也就是說忠孝是一體的,忠,是孝的延續。忠,是孝的社會化體現有個「割發代首」的故事三國時,一次曹操在行軍出征中,正趕上麥苗快熟了,下了軍令,無論誰馬踏青苗,格殺勿論(以此軍令贏得民心),結果曹操自己的馬驚了,踏了青苗,曹操為嚴格軍令要自刎,結果在大將們的勸阻下,不自刎,但為嚴格軍紀,曹操割頭髮代替首級。有人說,曹操這是逃避懲罰,不管作為一代梟雄的曹操本意是什麼,但是他這樣做能服眾,就說明割發代首在民眾軍士看來,是能得到認可的,大眾是認可發的重要性的。可以看出,古人多麼看重孝道孝之終,在於立身,行道。儒家重名節,白沙子:「名節,道之藩籬。」產生了生命內在的自覺,有了揚名於後世的觀念之後,就能更加努力一種表現之後,不僅是一種觀點,一種意見的存在,背後的,必然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影響。有孝道,也有慈道,父母對子女的健康平安最重視。中國人重視身體,是這個孝慈傳統所致。也只有健康安全,才能傳承祖宗血脈。「顯父母」,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孝道之一。《大雅》云:「無念爾祖,聿修厥德。」,「無」是個語氣詞,這句意思就是念念不忘你的祖先。「爾」是你;「聿」是述、敘述;「修」是要修持;「厥」是他的,就是祖德。我們農村供奉祖先的神龕上的橫聯,一般是「祖德流芳」。我記得小時候就問過爸爸什麼意思,但是不知道是在那裡來的當我讀到《孝經》這句的時候,才知道,「祖德」,原來有這樣悠遠的來歷!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看看、2011年運氣好的人,你在其中嗎?
※2011年2月3日6時39分,星期四 北京時間
※2011年7月19日(農曆6月19日)觀世音菩薩成道日
※穿衣打扮 2011-7-19
※屬馬人的2011年運程
TAG: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