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銀髮」考驗 養老還需多條腿走路
中國的「銀髮」考驗 養老還需多條腿走路2010年08月20日 10:14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參與互動(1) 【字體:↑大 ↓小】
近日,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會長李寶庫在昆明表示,中國正快速步入老齡化社會,目前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有約1.69億。預計2050年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將佔三成,達31%。
按照這個預測比例,按照中國現有人口來算,到2050年中國的60歲以上老年人將有4億之多,到時絕對數量可能還會更多。
李寶庫還表示,「421」(即一對夫婦贍養四位老人、生育一個子女)的家庭大量出現,使贍養老人的壓力進一步加大。「空巢老人」在各大城市平均比例已達30%以上,個別大中城市甚至已超過50%。這對於中國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提出了嚴峻挑戰。而且,需要關注的是,「421」的家庭模式在即將步入60歲以上的「50後」一代人身上將體現得更加明顯。
在網路上,記者看到有一些專門由「50後」建設起來的討論問題的論壇,有很多「50後」就在論壇熱議自己這一代人的養老問題。從大家的發言中,記者發現大多數人持有同一種觀點:擔心以後兒女分身乏術,無法同時照顧4個老人。就算兒女再孝順,雙方4個老人的壓力壓在2個人身上太重了,孩子就算有孝心,也做不了太多。為此,他們都認為去養老院或者是托老所等地方是比較合適的選擇,並希望政府可以考慮這種特殊情況,多發展一些有公益性質的養老機構。
中國自古就有「可憐天下父母心」的說法,網上議論的大多是如何減輕子女的負擔。有一位叫做「只求開心就好」的網友就這樣說道,我就是50後生人,我一直在想這樣一個辦法養老,就是找幾個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大家吃住在一起,相互照顧,完全可以對付一般的小病小疼,這樣就給兒女減輕了很大的負擔。孩子們已經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很累了,不要再累他們。實在不行,也要根據自己子女的實際情況來考慮。
發帖人的想法讓人不禁感嘆。「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中國人喜歡團圓,曾經的「春晚」上,一首《常回家看看》唱濕了多少老母親的眼角。尤其是對「50後」的這代即將步入60歲門檻的人來說,他們經歷了上山下鄉,經歷了「文革」,經歷了改革開放,經歷了獨生子女政策的開始執行。大多數人膝下只有1-2個孩子。他們現在不僅自己即將步入60歲,而且還處在社會老齡化的拐點上。再加上各種政策和福利的不完善,他們的養老日後或多或少會帶來一些問題。
老齡化加速發展
我國目前不僅老齡化人口多,而且發展速度快,已居全球首位,並快速步入「少生、少死、高壽」的老齡化社會。
僅在2000年2007年7年間,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由1.26億增長到1.53億人,佔總人口的比例從10.2%提高到11.6%,佔全球老年人口的21.4%,相當於歐洲60歲以上老年人口的總和。中國人民大學的學者預計,2053年以後我國老年人口開始進入緩慢減少階段,但到2100年時仍將有3.5億以上的老年人口。
按照國際公認標準,65周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例7%以上,或者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10%以上,就是老齡化社會。從人口結構上看,我國在2000年底就已經進入了老齡社會。但是,目前的各類老年人福利機構近4萬個,床位數近160萬張,也就是說,平均每千名60歲以上老年人只擁有不足9張床位。
造成這樣的發展原因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原因有兩個:一是人口生育率急劇和大幅度的下降。另一方面是死亡率的下降和壽命的延長。這也是學界所公認的原因。兩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最終表現為全社會人口中老年人口過快增長和比重的加大,從而使老齡化速度不斷加快。
第一個原因不可否認的和我國計劃生育政策有很大關係;同時,死亡率的下降也得益於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疾病控制、衛生條件及生活質量快速提升。
計劃生育政策在上世紀80年代末急劇下降了生育率,控制了中青年人口數量的按比例增長。因此從2009年開始,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增長還將持續增長,老年人口比重還將增長。
1980年中國實施計劃生育政策時,有些人就擔心政策將導致一些新的問題的產生,如人口的平均年齡老化、勞動力不足、男性多於女性、一對青年夫婦供養的老人會增加等。事實證明,這種擔心不無道理。
實行一胎後,性別比例很快就失衡了;中國在1999年就出現老年化現象;養老金出現短缺現象;2004年時出現用工荒的問題;還有就業問題,事實並沒有像當時實施計劃生育時那樣緩解就業壓力,而是增加了就業壓力。
目前的中國是9個勞動年齡人口對應1個65歲以上老年人口,且只有城市4000多萬老人享受養老金,養老金缺口仍很大;過30年,中國勞動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比例將為3∶1;2050年中國勞動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比例為2∶1。
這樣不斷增大的比例意味著勞動力將逐步的減少,而勞動力的減少勢必會影響到我們的國力,也會引發很多社會問題。比如高度老齡化的日本,在上世紀50年代以來,勞動力是增加的,有了輝煌,當時日本也產生了很多社會問題,社會問題都能在發展中解決,日本經濟朝氣蓬勃,很多社會問題在發展中被稀釋了,經濟也很穩定。但上世紀90年代開始,總勞動力減少,很多問題出來了,由於老年化的原因,導致了一些新的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更重要的是如日本新首相菅直人所說,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紐帶和聯繫弱化了。事實上,日本有不少上百歲的「空巢」老人失蹤或者死亡是沒有人知道的。
有學者針對上半年廣東的「民工荒」表示,未來20年內,應容忍亞非國家向中國大量移民、據預測,未來勞力缺口達到1億以上,中國將形成大規模的移民潮,成為除美國之外,容納全球性移民最多的國家。
經濟社會下的老齡化問題
老齡化本身可能並不能被稱為是一種社會問題。如果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生活富裕,撫養下一代的成本增加,絕大多數人可能都會選擇少生孩子。人口年齡自然會趨向於高齡化。再加上老年人的壽命不斷延長。人口結構很容易變為中老年人的比重不斷增加。就像曾經的發達國家所經歷的那樣,人口的老齡化隨著社會的發展是遲早會出現在正在發展的中國。可是,中國的人口老齡化過程卻問題不斷。
上世紀5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即將進入老年階段。由於他們中相當一些人生育時正好趕上了「獨生子女」政策,晚年時大多數人可能會選擇老年福利機構來養老。數據統計方面,截至2009年底,全國各類老年福利機構38060個,床位266萬張,收養各類人員211萬人。但是,按照國際上5%的老年人要利用機構養老的經驗,中國至少需要800多萬張床位,現在缺口達540萬張,是現有床位數的200%。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可怕的缺口。農村的問題更為嚴峻。步入老齡化的人勞動力自然會受影響,由於農村不少勞動力都在往城市聚集,農村的老年人由誰來照顧,這個問題社會似乎都缺乏準備。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親情的慰藉方面。就像日本孤獨老人死了都沒有人知道,中國雖說情況不至如此,但是防患同樣的問題在中國發生至關重要。在我國人口流動規模大、範圍廣的前提下,父母子女間的情感需求經常難以得到滿足。老齡化問題,有了資金保障,有了服務照料,前兩者都可以通過政府、社會來解決,但是情感的慰藉,卻只能由子女來完成。這種情感需求無可替代。但是在我國,家庭養老的壓力卻越來越大,子女就業謀生往往不在本地,照顧老人有諸多不便。
養老更多的要靠社會,但是社會養老負擔的加重,又會在一定程度上動搖國家社會保障體系。一方面是老年人口退出生產領域,不再直接創造財富,另一方面他們的經濟消費活動並未停止,而且諸如醫療護理保健等費用可能還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遞增。儘管有人說有國家財政兜底,但巨大的養老金空賬,也將使國家財政解決乏力。
此外,人口老齡化還將影響經濟持續穩定地增長。老齡化表明中國勞動力人口供給呈絕對減少趨勢,將使得依靠增加勞動者數量實現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另外,老齡人口增多必將動用更多的儲蓄,導致儲蓄水平下降,投資減少,單純消費增加,從而影響到經濟增長的潛力。
民政部社會福利與慈善事業促進司司長王振耀曾表示:過去對待老年人認為只要做到端吃端喝就是孝,積累的都是「人活七十古來稀」的經驗。現在平均壽命已經是70歲了,全國80歲以上的老年人就有1800萬。還用以前的老辦法對付老人,是害了他們。因為80來歲的老年人恰恰需要運動,不運動身體素質很快就會下降。國家經驗也是如此,我們原來有一套很豐富的經驗,但是現在要搞公共服務,特別是老年服務,諸如殘疾人的無障礙設施等。我確實感到國家公共管理要轉型,挑戰很大,整體上沒有經驗,是現在養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
養老還需多條腿走路
城鄉養老有差別;家庭贍養、自我贍養、社會贍養有差別。要想解決所有的問題,恐怕還得分別解決問題,各個擊破。王振耀認為,城市絕大部分老人都有退休金,工人一般是1000元左右,幹部更高。退休金覆蓋意味著有三險,特別是有醫療保險。城市在資金保障和體系覆蓋上強於農村。農村是8000-9000萬60歲以上農民,除了新農合覆蓋一些外,養老金方面還是差,新農保推進試點周期過長,難以全面覆蓋,一些農村地區80歲以上老人生活相當困難。
傳統理念是養兒防老、家庭贍養,缺乏很多公共設施(包括公共福利制度)。目前情況是一方面很多年輕人到外面打工,在城市又沒有受到正規城市人的基本福利,比如住房、醫療等。另一方面,5000萬留守兒童還得留給老年人照顧。老年人承擔了照料孫輩的責任,負擔比城市老人要重。現實制度安排無形中轉嫁了負擔。「城市繁榮是由70、80歲農村老人肩上扛著的」。
如何改變家庭贍養、自我贍養的格局?已經有了新農保,但試點進度太慢,10年時間可能造成新的不平等。當務之急,社會福利政策實行重大調整。兩大方面的格局需要形成。一方面基本取得共識的是福利津貼制度,高齡津貼。1800萬80歲以上老人除了得到新農保和其他照料,還能享受高齡津貼,金額參照低保標準。
另一方面抓緊開展照料型服務,保健、醫療、日常生活、應急等,大量興辦托老所和養老院。最保守統計,全國900多萬老人失能,不能自理生活。加上2000多萬老人生活半自理,行為不方便,一共是3000多萬人需要照料。
如此看來,養老問題應當主要通過社會化服務解決。從根本上講,養老應當靠國家,靠完善的社會化服務,子女起輔助作用。比如養老金,應當由國家負責提供。現在這個問題事實上已經開始得到解決了。從今年開始,國家將在更大範圍內在農村推行養老保險制度,力爭在3-5年普及。
養老金是一方面,還有一方面最需要去發展,那就是養老設施、養老社會化、專業化服務問題。不僅要依靠政府的力量,也要依靠社會資本的力量。公益化和市場化並行應該是比較有效的途徑。日本的專家就曾表示,無論是多發達、多富有的國家,都是靠公益性機構和私營收益性的企業共同來做這個養老產業的。再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講,每個人的消費能力、消費需求差異很大。對於富人來說,他可能希望硬體設施像酒店一樣好,低端的養老院就無法滿足他的需求,這個群體有能力也願意用購買的方式享受高品質的養老生活,這就是客觀市場的存在,而私立的養老院通過提供差異化的產品,獲得正常收益,這就形成良性循環從而帶動養老產業的發展。
在子女輔助方面。由於今後一段時間內會大量存在「2個孩子贍養4個老人」的問題。再加上年輕人的生存壓力、城市化進程中造成的家人異地分居等諸多問題,家庭養老恐怕越來越難以實現。對於年輕人來說,更好的辦法是支付一些費用把父母放到專業的、安全的養老機構去養老,比把父母丟在家裡沒人照料反倒是更加負責和「孝」的態度。所以,當年輕人不能親力親為照顧父母養老,而通過購買養老機構所提供的專業的養老護理和服務,這就是一種正常的社會化途徑,現實狀況造成了養老的社會化趨勢。
推薦閱讀:
※可參考!建設一家居家養老服務站需要具備哪些標準?
※乾貨!老年人護理評估怎麼做?要點全在這兒了!
※【趨勢】養老服務機構發展的兩大趨勢
※養老機構如何留住新人想破頭?快來看看這篇文章!
※人口的斷層——我們是否會老無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