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琴江村·近代海軍搖籃

琴江村位於福州閩江南岸,距長樂市區4公里、閩江口15公里,流經這一段的閩江宛如一把古琴,故名琴江,為古代控馬江衛省城的重要港口。身為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村之一的琴江村,是福建省唯一的滿族聚居村,全村村民都是滿族人,每個人都會普通話、福州話和滿族「旗下話」三種語言。清雍正六年(1728年),鎮閩將軍阿爾賽奏請朝廷從老四旗(鑲黃、鑲白、正白、正藍)中抽調513名官兵攜眷進駐琴江,建了500多座兵營,成立「福州三江口水師旗營」。這是福建最早的八旗水師,也是當時全國沿海四大水師旗營之一,比馬尾的福建水師還早151年:

琴江村還是我國唯一保留完整的清代軍事城堡,當年清廷配置的四大水師駐地,現在保存下來的只有琴江村這個三江口水師旗營了。辛亥革命後,水師旗營逐漸成為一個居民小鎮。2007年初還被評為「福建最美的鄉村」:

位於村口的八旗廣場和八旗博物館:

笑媽來得不巧,八旗博物館大門緊閉,無法進去參觀:

博物館外面的牆壁上,雕刻著水師旗兵們訓練、作戰等場景:

走進村中,首先來到了琴江公衙門。琴江公衙門始建於1729年(清雍正七年),是清駐閩將軍每年視察水師操演之行轅,也是三江口水師旗營的最高指揮機關,平時為水師旗營官員辦公的地方。1884年中法馬江海戰時,穆圖善將軍曾在此指揮水師官兵抗擊法寇。琴江公衙門還是琴江歷代培養人才之地,清雍正、道光年間在廂房內曾創辦清文書院及官學堂:

有西式風格的公衙門大門:

公衙門大門外的惜字爐,算是古人的廢紙簍,可以焚燒廢紙諸物:

公衙門大門旁邊的一棵150年樹齡的古榕樹,樹榦、樹根已與圍牆融為一體了:

公衙門內的將軍行轅,樓前有檢閱士兵操練的廣場:

將軍行轅原為三進,首進為將軍大堂,中進為將軍寢室,後進居雜役。辛亥革命後,前、後兩進先後坍塌,中進於清宣統二年改建為兩層樓,保存至今。因系將軍寢室,百姓稱之為「將軍樓」:

門內有塊石碑記錄了琴江公衙門的光榮歷史:

樓後有花園、水井。古井保存完好,就是已被棄用,井水污濁:

還有一棵粗壯的荔枝樹:

將軍行轅內的一塊節孝碑:

走出將軍行轅,左手邊就是八旗軍旅園:

走出琴江公衙門,前行不遠左拐,就到了一條小巷中。小巷叫馬家巷,原由姓馬的旗營兄弟居住。據說,中法馬江海戰中,三江口水師旗營損失慘重,一共陣亡129名,馬家男丁全部上陣血戰,無一人生還。從此,馬家巷再無一人姓馬。笑媽為此特地詢問村中一位老阿婆,她證實了此說法:

琴江村的水師旗營以城制建立,全城分設12條街4條直巷,東西南北四個城門,整個營地建設呈「回」字形。因布局相似太極八卦,故又稱「旗人八卦城」。琴江村保存最完好的街是「旗人街」,又叫首里街,長150米,分布著50多個兵房:

如今,街道和整排的房屋都保持著立營最初的面貌,兩邊兵房對峙形成街道,兵房為單層木結構,既是營房又兼民宅:

這些兵房與東南民居明顯不同的就是它的門頭房,臨街門頭房分為四扇門和六扇門兩種規格。四扇門為普通人家,而六扇門為官宦之家。所謂四扇門,就是左右為單扇門,正中為雙扇門。如果誰家有人升了官,就可以「改換門庭」,把兩邊的單扇門改為雙扇門,就成為六扇門。

這兩個就都是四扇門,左右兩邊均為單扇門:

這就是六扇門了,左右兩邊均為雙扇門:

在旗人街上,不管是四扇門還是六扇門,正中的門上都統一套一扇高4.7尺,寬3.6尺的矮木門,上端有鏤空小窗,這種門叫做「定心門」,也稱「六離門」。「六離門」只有在婚喪時才打開,平常都是緊閉著的:

定心門上的鏤空小窗,是平日里不能拋頭露面的旗人女眷們觀看街景和通風的小窗。

兵房內部結構與福州傳統民居基本相同,這家的阿婆非常熱情,盛情邀請笑媽進去參觀。據阿婆介紹,這廂房內的大衣櫥有百年歷史了:

傳統大床精雕細刻,非常漂亮。笑媽小時候在農村老家睡的就是這種大床:

首里街雖然保存相對完好,可依然抵擋不住二、三百年時光的侵蝕,部分兵房已毀壞或坍塌。有位村民看到笑媽舉著相機大拍特拍,無限惋惜地說:「要拍就趕緊拍吧,說不定過幾年就倒了,拍不到了!」這戶人家用數根大木樑固定著已傾斜的危牆:

碑亭里豎著兩塊石碑,一新一舊,新碑講述的是三江口水師旗營的歷史:

舊碑據說原本刻著雍正帝下詔建立三江口水師旗營的詔文,文革時被紅衛兵用硫酸潑洗,碑文現已不可辨認:

三江口水師旗營領催賴通照品行端謹,孝親愛友,深得琴江旗人愛戴。經福州駐防軍奏請旌表,於清同治元年十二月十七日奉旨建孝友坊,以彰其德。如今,孝友坊是琴江村的一個標誌性建築了,整座石坊造型雄偉、壯觀:

坊分三層,坊頂雕一石葫蘆;上層刻有雙龍合抱「聖旨」,兩側各立一根龍柱;中層三面石板,中間一面刻有「孝友」二大字,左邊一面是「福州駐防軍正黃旗通奉大夫賴通照立」,右邊一面則是「同治元年十二月十七日蒙禮部題請旌獎」等字樣:

中、下層之間雙面鏤空雕刻著古代二十四孝故事。整體雕刻細膩、精美:

三江口水師旗營還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洋務運動後,水師旗營的年青子弟們紛紛投身海軍學校,畢業後成長為中國海軍的棟樑之才。村中有許多海軍世家,其中以賈、黃、許三家最為有名,賈家連續九代、黃家連續八代、許家連續七代均有人參加海軍。賈家在1729年至2008年的279年間,連續九代有子弟當海軍,是中國目前已知的連續代數最多的海軍世家之一,他們參加了中國近代史上所有的反侵略戰爭,其間出了多位優秀海軍將領,被稱為中國海軍從無到有、不斷發展壯大的「活化石」。

賈勤為賈家第六代海軍,曾任民國海軍少將。黃家出過四代三江口水師旗營的指揮官,連續七代參加海軍的子弟中,最有名的是黃恩浩和黃廷樞。在中法馬江海戰中,黃恩浩雖為舉人,但也隨其弟黃恩祿駐守下塘寨,因其作戰有功,被賞戴花翎,授撫州知府。黃廷樞,為黃恩祿曾孫,首創我國海商法研究,是我國《海商法》的奠基人。

賈氏故居緊挨著孝友坊。故居里完好地保存著許多賈氏家族的文獻資料,因關著門,笑媽無緣得見:

許家最出名的人物是許建廷。他早年留學英國皇家海軍學校,後曾任汪偽政府的海軍中將。許建廷故居座落在帥正街左側,是琴江村名人故居中修建最為精美的建築。大門口的牆體據說是由蠣殼燒制的石灰調入紅糖糯米松煙等調製而成,但經歲月的剝蝕,已斑駁脫落:

大門內右側牆頭上的灰塑梅枝,依然枝幹遒勁:

故居前後三進,裡頭還有人居住,但保護不善,堆滿了雜物。

故居里,木雕隨處可見:

故居主座門額上的題書「甌香舊址」:

主座東側為花園,進園門洞為六角形,有點特色:

門洞上嵌著由鄭孝胥題字的青石匾「頤園」:

花園的首進圍牆窗欞用粉彩瓷花瓶作隔窗,據說是古民居中少有的。不過,現在粉彩瓷花瓶已被卸下保護,看不到了:

窗欞上還留有原本安裝粉彩瓷花瓶的痕迹:

花園內有一座木結構的六柱涼亭,是當年許建廷赴日時專門仿日式閣樓設計。民國十五年,許建廷祖母藍氏等由上海返鄉,途中遇大霧輪船觸礁,涉險獲救,是年九月又正值藍氏六十五大壽,許建廷特建亭紀念,取名:慰慈亭。

亭子上,精美的木雕古香古色,美崙美奐:

後花園裡同樣是雜亂無章:


推薦閱讀:

舊日本海軍航母(二十):雲龍 有槍沒子彈的痛苦
睡前消息【18-05-27】認不認?
中國首次曝光的094型核潛艇,性能究竟怎麼樣?
以色列海軍正式開建薩爾-6型護衛艦
055型萬噸導彈驅逐艦即將海試,了解一下~

TAG:海軍 | 近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