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書法藝術及其欣賞

漢字書法藝術及其欣賞

漢字既是象形文字,也是表意文字。從形體角度看,漢字寫盡物態,具有圖畫美;從外顯的意義來看,漢字窮盡事理,體現了人們對事物和人生的認識與思考。漢字因物賦形、因形會意的特點造就了漢字書法這一人類藝術奇葩。

書法是指按照文字特點及其涵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寫字,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漢字書法藝術的巨大魅力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其神韻與意境,二是其極其豐富的思想內涵。正是由於漢字書法藝術具有這兩大審美特點,並且二者高度融合,因此,漢字書法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和無聲的樂。

一、漢字書法藝術的兩種主要表現形式

漢字書法藝術的發展經歷了甲骨文書法、金文書法、碑刻等不同的發展時期,由於載體的不同,表現形態各異,審美意趣不盡相同。書法藝術發展到今天,已經形成了毛筆書法和硬筆書法雙峰並峙、各呈異彩的局面。

(一)毛筆書法

漢字書法的概念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漢字書法是嚴格意義上的書法,特指以毛筆作為書寫工具書寫漢字的方法和技巧,其中包括執筆、運筆、點畫、結構、布局等內容。漢字書法藝術一般也特指毛筆書法。

毛筆這種書寫工具是中國人發明的,毛筆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由於毛筆這種書寫工具在實際使用時,因書寫者運筆的力度、角度、提按和蘸墨等的不同,其點畫呈現出千姿百態的表現效果,能夠把漢字本書所具有的圖畫美富於意象性地表現出來,給人以多方面的審美享受,如圖1。

圖1 劉會芹書法作品 (二)硬筆書法

硬筆書法是相對於毛筆書法而言的,具體指用鋼筆、圓珠筆、蘸筆、鉛筆、竹筆、木筆、鐵筆等筆尖材質較硬、書寫時筆頭本身沒有粗細變化的書寫工具書寫漢字的方法和技巧。硬筆書法作品與毛筆書法作品的最大區別在於點畫的粗細、筆墨的濃淡等變化少,筆畫勻稱,風骨外顯,清麗與勁健兼備。

相對於毛筆書法而言,硬筆書法的審美特徵主要是通過線條與結構的變化表現出來的。其特點主要表現為三點:一是由於硬筆筆尖的材質較硬,書寫時筆尖與紙張接觸面的大小基本沒有變化,因而硬筆字的筆畫勻稱;二是由於硬筆筆尖相對較小,筆畫纖細,硬筆字的形體一般較小;三是相對於毛筆而言,硬筆書寫時轉折更為方便,可操控性強,硬筆字更能表現出方塊字穩重、硬朗的特點。

二、漢字書法的特點

書法是以漢字為基本素材,通過字的筆畫、形體、結構等的美化來表現情感和思想的一種藝術。具體來講,漢字書法是發揚漢字象性化的優點,利用漢字表意的特點,按照一定的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寫字,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的一種書寫藝術。漢字書法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形義性

書法藝術不僅利用了漢字的形體優勢,而且發揮了漢字表意的特長,因而才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和藝術魅力。也就是說,漢字書法不僅是一種特殊的造型藝術,而且一般都具有很強的思想性,是一種形義高度統一的藝術。

就造型性來講,漢字書法充分利用了漢字的結構特點,通過點線的各種變化與組合將漢字的形體美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使其具有如詩如畫般的魅力。關於這一點,古人有「書畫同源」之說。強調書法家在進行書法創作時,要將其當做一幅畫來構思和創作,使書法作品具有圖畫一樣的造型性。

就思想性來看,真正好的書法作品一般都有好的思想內容,或引人求真,或教人向善,或給人以警示,或激勵人的精神等,單純以形示人的書法作品是意義不大的——用於教學或供人學習、參考的除外。如圖2這幅劉會芹的書法作品,就是提醒人們要虛懷若谷、戒驕戒躁的。

圖2 劉會芹書法作品

(二)情感性

西漢時期的學者揚雄說:「言,心聲也;書,心畫也。」清代文學家劉熙載在《書概》中說:「揚子以書為心畫,故書也者,心學也,心不若人而欲書之過人,其勤而無所也宜矣」。這兩段論述都是在強調書法是書者心靈與情感的表現,書法作品浸透著書法家的思想感情,是一種表情的藝術。好的書法作品必定溶入了書家的內心感受,或喜悅,或悲憤,或感奮,或沉思……例如,民族英雄岳飛所書諸葛亮的《出師表》,剛起筆時尚心平氣和,意欲表達自己的赤膽忠心以及願為收復河山鞠躬盡瘁之決心,字體端莊、平穩,然寫著寫著,往事湧上心頭,胸中充滿悲憤之情,於是筆隨情動,義憤之情溢於筆端,字體始呈翻騰跳躍、左衝右突之勢。

書法藝術的情感性還體現在書者常常把書法實踐當作一種生活樂趣,或者當作一種表現情趣、調節心境和調整情緒的手段。因此,很多書法作品以書者自己的即興之作或者以古典詩詞為內容,反映了書者的志趣與心境。

(三)意會性

書法藝術的意會性是就其形式美感而言的。書法是憑藉點線的變化和字形結構來創造美感的,不像繪畫那樣具體地描繪某一種事物,因而具有意會性的特點。正如唐人張懷瓘所說的,書法藝術是「無聲之音,無形之象」,人們既可以從中感受到詩情,也可以從中讀出畫意,更能夠從中體察到書者的精神世界,甚至可以觀出書者的性情與人格。

三、漢字書法的基本要素

漢字的點畫、結構和形體變化微妙,形態多姿,意趣橫生。通過點畫、線條的剛柔、濃淡、粗細等變化,以字形、字距和行間的分布為表現形式,構成優美的章法布局,抒寫性靈、表現情感是書法藝術的精神所在。構成漢字書法的基本要素如下。

(一)用筆

用筆是指書寫時行筆的方式方法,具體表現為運筆的急緩、輕重、頓挫、轉折和筆畫的剛柔、方圓、藏露、提按等。漢字書法藝術的用筆講究力度和質感,要求筆畫錯落有致,富於曲線美和形象美。

漢字書法十分講究筆畫的曲線美,追求用筆如行雲流水,骨力追風,有柔有剛,方圓適度。如圖3這幅書法作品(劉會芹書),筆畫柔中帶剛,剛柔相濟,既有婉曲飄逸之美,同時又不失沉穩勁健;一點一畫,變化微妙,筆勢轉接自如,氣韻貫通;時如行雲流水,時如滴水落潭,筆畫曲中有直,圓中寓方,柔美中透著風骨。

圖3 劉會芹書法作品

關於筆畫的形象美,唐代書法家歐陽詢分別就書法的八種基本筆畫作了形象的概括:「點如高峰之墜石,鈞似長空之初日;橫如千里之陣雲,如萬歲之枯藤;橫折斜鉤如勁松倒折,落掛石崖,彎折鈞如萬鈞之弩發;撇如利劍斬斷犀象之角牙,捺一波常常三過筆。」這一段概括可看作書法用筆的基本法則。

(二)用墨

用墨是指墨的著色程度及變化,如濃淡、枯潤等。墨色對於烘托書法的神韻、意境和情趣有著重要作用。關於用墨,古代書家多有論述。元代趙孟頫說:「古人作字,多不用濃墨,太濃則失筆意。」明代李君實則認為:「羲之書,墨嘗積三分,何也?東坡真跡墨濃如漆,隱起楮素之上,山谷亦謂其用墨太豐,而風韻有餘,然則松雪所云,特楷書耳,行書則不然。」明代董其昌對用墨獨多心得,曾稱:「凡強紙用墨,使墨有餘,濃墨用筆,使筆勿竭。飲墨如貪,吐墨如吝,不貪則不贍,不吝則不清。」又稱:「磨墨須奢,用墨須儉,漬墨須塗,用墨須淺。」其作書濃淡互用,頗得用墨之秘訣。

漢字書法的用墨主要有濃、淡、潤、枯四法,其使用法則是:濃欲其活,淡欲其華,潤可取妍,枯能取險。

1.濃墨

濃墨行筆,中實、凝重而沉穩,墨不浮,能入紙。古人崇尚濃墨,有「用墨皆取黑,尤濃黑似漆」之說。用濃墨創作給人以筆沉、墨酣,富於力度之感,篆、隸、楷、行各書創作均可使用。使用濃墨時,以墨不凝滯筆毫為度,用筆必須沉勁於紙內而不能浮於紙面。包世臣《藝舟雙揖》中指出:「筆實則墨沉,筆飄則墨浮……蓋墨到處皆有筆,筆墨相稱,筆鋒著紙,水即下注,而筆力足以攝墨,不使旁溢,故墨精皆在紙內。」這段話形象地描繪了濃墨呈現出的神妙境界。

濃墨色彩深沉,使書作神采外顯,如圖4。以濃墨作書較能表現出雄健剛正的精神氣度,使用濃墨作書,可以表達激昂、高亢的情緒,以及奮發向上的精神等。

圖4 劉會芹書法作品

2.淡墨

淡墨作書給人淡雅飄逸之致,空靈清遠之感。但淡墨不宜太淡,太淡易傷神采。淡墨一般宜用於草、行書創作,不宜作篆、隸、正書。明代董其昌最擅長用淡墨,可謂「淡墨高手」。其自言:「用墨須使有潤,不可使其枯燥,尤忌濃肥,肥則大惡道矣。」董其昌書法用筆虛、章法疏、用墨淡,造成了一種淡雅虛靜的高遠意境,給人飄然欲仙、不染凡塵的氣息。如圖5。

圖5劉會芹書法作品

歷代書家,更多的是注重用墨的濃淡相兼,如圖8。濃墨色深而沉實,淡墨色淺而輕逸,各呈其藝術特色,關鍵在於和諧與協調。墨隨筆運,墨濃到滯筆的程度,筆畫不暢達,難免有墨豬(比喻字體筆畫豐肥、臃腫而乏筋骨)之嫌;神因墨顯,墨淡到無色的程度,自然浮靡無精神。古人強調「用墨之法,濃欲其活,淡欲其華。活與華,非墨實不可。『古硯微凹聚墨多』,可想見古人意也。」告誡我們用墨濃淡得掌握一個「度」字。

使用淡墨有三種方法:一是用清水將濃墨稀釋沖淡後使用;二是筆毫先蘸少許濃墨,再多蘸清水後運筆;三是筆肚飽蘸清水後,筆鋒蘸少許濃墨使用。淡墨可以表現清和靜雅的意境時,別有一番情趣。

3.潤墨

潤墨指潤澤的墨色從點畫中微微漫潤滲化開來。由於墨之滋潤,故潤墨行筆需快捷靈動,不可凝滯,於墨色滲潤中使點畫有豐腴圓滿的韻致。潤墨適宜於表現外柔內剛、勁秀峻爽的意境。運用潤筆、潤墨,必須做到筆酣墨飽,墨溫華滋。關於潤墨的使用,清代周星蓮《臨池管見》中說得很具體:「……『濡染大筆何淋漓』。『淋漓』二字,正有講究。濡染亦自有法。作書時須通開其筆,點入硯池,如篙之點水,使墨從筆尖入,則筆酣墨飽,揮灑之下,使墨從筆尖出,則墨淚而筆凝。」

4.枯墨

枯墨主要有飛白、枯筆、渴筆三種筆法(形態),能較好地體現沉著痛快的氣勢和古拙老辣的筆意。飛白,即筆跡中絲絲露白。枯筆,即揮運中筆毫墨干,用筆迅猛磨擦紙面,筆畫所呈現出的毛而不光的筆觸線狀。渴筆,是指筆毫以迅疾遒勁的筆勢筆力磨擦紙面而形成的枯澀蒼勁的墨痕,其筆觸疾中帶濕,枯中見潤,干而實腴。

潤則有肉,枯則有骨。枯筆用墨較少,澀筆力行,蒼健雄勁,寫出點劃中落出的道道白絲。書法用筆用墨,皆重一個「虛」字。枯筆於書法之精神風骨十分關鍵。

書忌平庸,要有奇情、異采。用墨之道,潤而有肉,線條妍麗,呈陰柔之美;枯而有骨,險勁率約,現陽剛之態。書者用墨要慎思活用,力求做到筆不妄下、墨不虛發,使自己的作品匠心獨運。

用墨的變化,一方面取決於用墨的技巧,另一方面又取決於用筆的技巧。由於用筆的節奏不同,便可以產生墨韻濃淡枯潤的變化,輕則墨淡,重則墨濃,徐則滲而潤,疾則燥而枯。反過來,墨法亦影響筆法,如筆墨飽運筆宜快,筆墨少運筆宜緩,節奏的變化通過墨色表現出來,生機躍然紙上。墨色的變化須一任自然,切忌寫一字蘸一次墨,否則不能產生墨韻變化。通幅作品要注意到上下、左右的關係,通過對比,表現出墨色的自然變化。

要產生用墨的變化,亦要講究蘸墨之法。一般蘸墨不得深浸,深浸不但筆弱無力,而且墨色不易靈活變化。故蘸墨當如蜻蜓點水,一粘即起,以毫濡透,潤而補漬為度。對此,清蔣驥在《續書法論》中說:「作書時,須通開其筆,點入硯池。如篙之點水,使墨從筆尖入,則筆酣而墨飽。揮灑之下,使墨從筆尖出,則墨溢而筆凝。」

(三) 結體

結體,亦稱結字,即字的間架結構。具體指每個字點劃間的安排與形勢的布置。漢字各種字體,皆由點劃聯結、搭配而成。筆劃的長短、粗細、俯仰、縮伸,偏旁的寬窄、高低、欹正,構成了每個字的不同形態。要使字的筆劃搭配適宜、得體、勻美,必須在結體上下功夫。元趙盂頫《蘭亭跋》:「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清馮班在《純吟書要》中說:「先學間架,古人所謂結字也;間架既明,則學用筆。間架可看石碑,用筆非真跡不可。結字,晉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又說:「書法無他秘,只有用筆與結字耳。」可見,結體在書法中佔有重要地位。

結體既遵循平衡、對稱原則,合乎一定法度,又不能呆板或拘謹。總的原則是各種筆畫互相映襯、互相彌補,既顯得豐富多彩、變化多端又和諧有致。

(四)章法

章法,也稱作布白。指書法作品的整體布局。要求上下左右互相照應,總體分布有法度秩序。章法美是書家追求的最高境界,章法好了,即使個別字藝術性差些,亦可得到掩飾。

章法對書法作品來說十分重要,書寫時必須處理好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間之布白,使點畫與點畫之間顧盼呼應,字與字之間隨勢而安,行與行之間遞相映帶,造成「字里金生,行間玉潤」的效果。布白的形式大體有三:一是縱有行、橫有列,二是縱有行、橫無列(或橫有行、縱無列),三是縱無行,橫無列,追求一種自然美。

四、漢書法字的主要書體

漢字毛筆書法主要有五種書體,即楷書體(包含魏碑、正楷)、行書體(包含行楷、行草)、草書體(包含章草、小草、大草、標準草書)、隸書體(包含古隸、今隸)和篆書體(包含大篆、小篆)。現分別簡介如下:

(一)楷書

楷書,又稱「真書」、「正書」,興於東漢時期,是兼采隸書、草書之長而形成的字體。楷書一方面吸收隸書結構勻稱、筆畫清晰的長處,發揚了草書的簡易精神;另一方面糾正草書缺乏規律性的纏繞結構,將隸書的波折筆形改為平直,方扁字形改為方正。因此,楷書對草書來說,是化草為正;對隸書來說,是化繁為簡。楷書的出現,標誌著漢字作為方塊字的最終定型,最大限度地實現了漢字簡、明、美三者的統一。楷書簡化了篆書、隸書的筆形和筆畫,字形明晰,便於區別,筆畫勻稱,格調和諧。

楷書的特點主要表現為三點: 一是筆劃平正,結體整齊,工妙於點畫,神韻於結體。平正而不呆,齊整而不拘。二是筆畫的規律性強,其書寫要領概括為「永字八法」——它既是字法,也是筆法。一切楷書的筆劃,都概括於此八法之中。三是筆法勁健。起止三折筆,運筆在中鋒,是楷書的典型筆法。古人說「真多用折,……折欲少駐,駐則有力。」

因為楷書始於東漢,受漢隸的影響,初期「楷書」仍殘留極少的隸筆,結體略寬,橫畫長而直畫短,在傳世的魏晉帖中,這一點很明顯。如鍾繇的《宣示表》(圖11)和王羲之的《樂毅論》等。唐代是楷書發展的黃金時代,書體成熟,書家輩出,唐初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其楷書作品均為後世奉為習字的模範。

發展到今天,楷書已成為現代漢字的標準字體,常見的印刷體楷書有宋體、仿宋體、長仿宋、正楷體、黑體等。

(二)行書

行書是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行書體的產生既彌補楷書書寫速度慢的缺陷,又克服了草書難於辨認的缺點。行書實質上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行書的特點主要表現為兩點:一是在用筆方面,點畫以露鋒入紙的寫法居多,以簡省的筆畫代替繁複的點畫,以圓轉代替方折,筆畫與筆畫相連接的地方,常常帶出一個小小的附鉤,使筆畫更為流暢,活潑,互相映帶照應,氣勢也更為連貫;二是在結體、布局和用墨方面,大小相兼,收放結合,疏密得體,濃淡相融。如圖6。

圖6 劉會芹書法作品

(三)草書

草書是為書寫簡便而在隸書基礎上創造出的一種書體。草書始於漢初,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筆劃省變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國吳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筆勢流暢,代表作如晉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現於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拋開實用的藝術創作,代表作有唐代張旭《肚痛帖》和懷素《自敘帖》等。

草書的章法雖難以定形,但也有其必須遵循的幾個原則:一是氣勢貫通、氣韻生動。正如唐張懷罐在《書斷》所說:「字之體勢—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有時雖點畫不作連寫而仍需氣脈相貫。一字如此,一行也如此。要能上下承接,左右瞻顧,意氣相聚,神不外散。字與字之間的貫氣,主要靠上下字之間的欹側斜正的變化,有揖有讓,遞相映帶,有時靠勢的露鋒承上引下,有時靠急速的回鋒以含其氣,在靜止的紙上表現出動態美。二是富於變化,其中包括字的大小、疏密、用筆輕重,欹正等。三是虛實相生。「實」指紙上的點畫,即有墨的黑處;「虛」指紙上點畫以外的空白,即無墨的白處。在草書章法的處理上,要「虛者實之」,「實者虛之」,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互補互生,使字與字,行與行之間能融為一體,縝密無間。如圖7。

圖7劉會芹書法作品

(四)篆書

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廣義的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戰國時期的六國文字,其特點是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這種漢字書體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地整理和規範下來的。小篆的筆畫線條園勻,章法自然,結字端莊,給人挺拔秀麗的美感。最早的小篆書法名作是李斯的《嶧山刻石》。

(五)隸書

隸書,亦稱漢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而推出的字體。其基本形態是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隸書起源於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因此,隸書分「秦隸」(也叫「古隸」)和「漢隸」(也叫「今隸」)兩種。

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體結構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隸書的出現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奠定了楷書的基礎。

五、漢字書法的欣賞要點

漢字書法具自然之神韻,備萬物之情狀,無色而有圖畫之美,無聲而有詩詞之韻,賞心悅目,使人心曠神怡。欣賞書法作品,不僅可以舒展心境、培養生活情趣,而且可以振奮精神等。漢字書法的欣賞要點如下。

(一)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就是通過仔細觀察,對一幅書法作品有一個整體的、大致的印象,主要包括對一幅書法作品章法布局的審美判斷和對作品藝術風格的審美判斷。

章法是指整幅作品中,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呼應、顧盼,以及虛實分布的法則。在書法欣賞活動中,章法常常是書法作品給於欣賞者的第一印象。它呈現給人的是書法作品的整體美。一幅優秀的書法作品,首先應該從整體上給於欣賞者以足夠的美感,這樣才能吸引欣賞者繼續看下去;如果缺乏整體美,各部分所表現的局部 「美」也就失去了意義。因此,一幅書法作品的成功與否,章法布局是一個重要因素。

章法集眾字而成篇,通過字形的大小、長短、伸縮、開合以至用筆的輕重疾徐,墨色的濃淡枯潤變化,在筆勢的管束下,組合成一個整體。章法布局的基本要求是左顧右盼,啟受相承;疏密有致,剛柔相濟;節奏鮮明,氣韻生動;四邊留白,行間透氣;各盡意態,起伏隨勢;筆毫捻轉,巧布虛陣;首尾呼應,一氣呵成。這些基本要求也是我們對書法章法進行審美評判的標準和依據。

就形式上的具體表現來講,章法美主要體現為三點:一是虛實相生,即整幅作品講究黑白映襯,黑處的「實」與白處的「虛」各有其位,字內之白、字間之白、行間之白相互融通,實處見虛,虛處見實。二是動靜相因,即以靜態居主的字、書體,要靜中寓動,以動態居主的作品,也須在動勢之中不失靜氣;行氣的輕重、急徐、字勢的欹正、縱橫、行式的曲直等都要從章法的整體動靜需要而適當地運用,以求恰到好處。三是字與字的伸縮、開合、關照等要自然,即根據每字結構的不同使其筆畫伸縮有度、大小得體、欹正生趣。例如,圖16這幅黃庭堅的草書作品(《杜甫寄賀蘭銛詩》頁),因字賦形,筆畫伸縮自然、得體,前後關照,虛實相生,動中寓靜,整體美感十足。

書法作品整體美的另一大要素是作品風格。六是書法作品的風格是由結體、章法、用筆、用墨、韻律等共同組成的總的藝術效果。風格有細膩與豪放、沉穩與飄逸、古樸與秀麗、勁健與稚拙等。例如,圖17這幅唐歐陽詢的行書帖作品,字體端莊秀麗,筆畫清潤,筆力勁健,書字大小錯落,有儒雅之氣。

不同的書家,風格各異。例如,唐代書法家顏真卿的行草「三稿」(《祭侄文稿》、《祭伯文稿》、《爭座位稿》)被人稱為有情的圖畫,無聲的樂章。字裡行間,流動著濃郁的深情,時而奔騰激昂,時而低回吟唱,有驚心動魄之氣,無嬌揉造作之跡;鄭板橋那翩翩多姿的書法中,往往含茹著蘭竹一枝一葉的意象;黃庭堅那風格清勁的書法中,給人一種亂葉交枝,竹影婆娑的意韻。

(二)認真審視

在整體感知,對書法作品有一個大體的印象之後,接下來就進入了欣賞的更深層次,即對書法作品的用筆、用墨和結體等進行直至細節的全面審視。

首先看字的結體。結體即字的結構安排,也就是「集點畫成字」。通過違與和、正與斜、疏與密、增與減、向與背、松與緊、平與險、避與就的處理構成美的漢字形體。歷來書家都把字的結體列為書法技巧中最重要的因素。因為章法再美,只是一個形式感的問題,只有字的結體完美,作品的美感才能真正顯露出來。如王羲之的《蘭亭序》在結體方面,呈現出「萬字不同」,變化多樣的情態。

其次看筆法。筆法就是用筆的方法和技巧。對筆法的審視,第一要看用筆是否有力度;第二看點畫有沒有神韻;第三看線條變化的韻律感和節奏感,及其是否和諧流暢。總的來看,筆畫、線條的動靜、起伏、圓澀等變化都決定著字的美感。如圖18這幅劉會芹的行草書作品,在用筆上筆勢遒勁,富有力度,既具靈動之美,又風骨外顯。

再次是看墨法。墨法即用墨的技巧。清包世臣說:「書法字法本於筆,成於墨,則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也」。沒有墨色的變化與配合,用筆效果就很難顯現出來。字的風采神韻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用墨的技巧。

(三)仔細品味

書法欣賞既是審美活動,也是一種認識活動,有一個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的過程,並且這種認識過程常常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多次的反覆。書法欣賞雖然面對的是點畫、結體、章法等具象因素,但要獲得真正的情感與精神體驗,必須透過這些具象領略其力感、情感、氣韻、風格等內涵美,這就需要反覆的體會和玩味。

有時面對一幅作品,粗看似乎平淡無奇,細看才發現有驚人之妙,以至越看越想看,越看越愛看。這才是欣賞的佳境。宋《續書斷》中記載,一次歐陽詢出行,偶然發現晉代書法家索靖寫的碑,第一次大體看了一下就過去了。第二次經過時,先是坐了下來仔細的品味,越看感覺越好,乾脆就住了下來,在碑旁過了三天三夜才肯離去。這件事說明,一件好的書法作品,須經反覆觀賞、玩味,才能真正有所體驗和感悟。

除了把握以上要點外,書法欣賞還需要具備一定的書法藝術素養。怎樣才能有效地提高書法藝術素養?一是多欣賞書法原作,積累欣賞經驗。因為印刷的東西大多是把大幅的作品縮印成了只有十幾厘米或幾厘米大小的圖畫,字的韻味已大大縮弱,美感損失大半。二是多讀書,提高人文素養,增強對作品思想的分析能力和情感的體驗能力。三是親自進行書法創作實踐,在實踐中感悟和體驗書法藝術之美。


推薦閱讀:

愛我嗎?我要跳舞給你看
收藏投資古玩藝術品:「十點」參考
《女孩的第一本心理智慧書》正式出版發行了
藝術廈門大講堂|長安畫派第三期4月14日長安畫派第二代領軍人趙振川開講
為什麼冷軍的畫能值6000萬?背後全是你所不知道的故事······

TAG:藝術 | 漢字 | 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