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五、六氣解一:六氣基礎

  六氣解,很多人看著都頭疼,我也一樣,對五運六氣也沒有系統深入的研究,所以只能是把我對五運六氣的一些粗淺的理解,跟大家交流一下。《六氣解》內容比較少,如果沒有五運六氣相關知識的背景,可能比較困難,所以咱們先講一些基礎知識,然後再來看學習《六氣解》。

  《素問》里有天元紀大論、六元正紀大論、五運行大論等等,這幾篇大論主要是講五運六氣,核心理論是五運六氣演變規律,講的很複雜,我也沒有深入研究。一氣周流,土樞四象,是為五行,分為五部分。六氣,風寒暑濕燥火,對應三陰三陽,是六部分。一個五一個六,怎樣統一起來?黃元御在《六氣解》里講了所謂五運、六氣本質上是一樣的,六氣乃五行之魂,五行即六氣之魄,是說五運六氣本質上是一樣的,是一個東西。但是,五運和六氣又明顯的不一樣,五和六如何統一在一起,因為大道至簡,大道相通,從天人合一的角度來講,所有的東西都歸一,所以它肯定是講的是一回事。

  河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反映了天地之道的規律,也是五行相生、土樞四象,按這個規律排列的,與黃元御講的一氣周流完全一致。河圖的底下,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左邊是天三生木地八成之,上面是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右邊是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中間是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正好按五行相生,底下是北方水生左路的東方木,東方木生南方火,南方火生中間的土,中土生西方金,右路降的金氣,然後西方金生北方水,中土在中間,暗含著中土作為一個樞杻,土樞四象,一氣輪旋這個規律。所以一氣周流,不是黃元御自己憑空想出來的,是他對傳統的經典有了透徹的理解之後,概括總結出來的,天地之道本來如此。一氣周流,動則為陽,靜而為陰,所以這一氣是一股陽氣,那麼天地之間,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從天地的角度來講,這一氣主要是一股陽氣,是天之氣。天之氣是什麼?對我們人來講,天上最大的是太陽,所以天之氣是講這股陽熱之氣。

  河圖和一氣周流都是按五行相生的規律在變化,和太陽本身的變化是一樣的。太陽東升西落,春暖夏熱,秋涼冬寒,一年四季的產生,是太陽這股陽熱之氣在變化。一天可以分成早晨、中午、傍晚、半夜,一天的溫度都在人體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這個範圍就是中土,也是土樞四象這個模式。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也是土樞四象。這個變化是對於地球而言,如果地球不自轉了,不公轉了,也沒有這些變化。四象離不開中土,中土為根本,地球就是土,什麼是地,地的造字土也,地球本身就是坤土,大地,就是最大的土氣。從天地來看,一氣周流,就是我們居住的地球,繞著太陽轉,又在自轉,表現出來的太陽這股陽熱之氣的變化規律。火神派為什麼注意扶陽,有它的道理,陰陽之間,相對來講是陽氣為主,陽氣在人在,陽氣亡人亡。所以,在描述客觀規律的時候,主要從陽氣的角度來描述。

  《內經》講,天為陽地為陰,天地合氣命之曰人,萬事萬物都是天地化生的,天地之間以天為主,符合天之陽氣的規律,就是河圖講的規律,也就是土樞四象,一氣周流。它是從陽氣,從正氣,從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自然之道,從事物的本性,來描述這個規律,講的是天地之道,不單純是治病看病的工具。所以《四聖心源》學好了,不僅僅會看病,很多事物能看明白。易經講:易有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陰陽之中復有陰陽,就是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陰有太陰、少陽,陽有少陰、太陽。由陰陽分為四象,四象演為八卦。《道德經》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八卦相當於生萬物這個階段,八卦可以演變為六十四卦,再重卦的話,又可以演變為更多的卦,幾千卦的都有,但從根本上講,還是四象,八卦為基礎,四象就是周易講的四象,八卦,實際上也是陰陽的升降變化。與河圖描述的五行相生,一氣周流,是一樣的。有一點不同,卦象是用爻來表示,一卦有三爻,重卦就是六爻,六這個數就出來了。

  我們說,一氣周流講的天地之道,土樞四象,是為五行,易經、八卦也是講天地之道,陰陽變化,講的是同一個東西。六十四卦每卦都是六爻,用卦象代表陰陽的升降,每一爻代表不同的陰陽變化,它為什麼選擇六來表示呢?這就牽扯到了地氣的問題,我們用天干地支紀年,十天干,陰陽相合是五對,以天氣的變化為主,干就是主幹。地支,地是地氣,支就是分支。天干為主,地支為輔,配合來表示這個天地之間的變化。

  十天干也就是五行的意思,是分對的。十二地支,是六對,六這個數,是從地氣這個角度,或者說從天地的角度,天為陽,地為陰,從這個角度,有這麼一個影響因素。它的規律是六,或者說它的規律是十二也可以,它會影響到天氣的變化。天地之間,大道的規律是五,小一點的規律是六,兩個不同的規律,以五為主,以六為輔。一年有十二個月,我個人認為,六是月亮帶來的一個規律,月亮對人體的影響還是很明顯的,很多女性,都是在月亮最圓的時候來月經,月經周期也是一個月。一年十二個月,每兩個月算一個節氣段子,從五運六氣的角度講,兩個月為一氣,一年六氣。

  我個人認為,六氣反映的是由於月亮的存在,帶來的地氣的變化規律,地氣是從屬於天氣的。舉個例子,天之氣的變化規律是土樞四象,是五行,規律是五。我們看月亮,月初看不見月亮時叫朔月,月亮最圓時叫望月,這就是分成兩半,然後月亮一半的時候,上弦月或下弦月,正好在中間的時候,代表上半月和下半月中間的狀態,也是分成四塊。從一個月的月相變化,可以明顯的分成四個階段,從沒有月亮到半個月亮,再到一個月亮,再到半個月亮,再到沒有月亮。它也是四個階段,也是四象,所以本質上來講呢,它仍然服從天地之間這個大的「五」的變化規律,它仍然是服從的。只不過月亮繞著地球公轉,因為它自身的規律,影響到了天地之氣在地球上的變化,這個影響的規律是六,而不是五。因為這兩個規律相對來講,都比較重要,太陽的規律可能更重要,月亮的規律也不能忽略,所以古人很聰明,他以河圖做為一個範圍更廣,更普遍的一個真理,一個規律。這是土樞四象,一氣周流,就是這麼一個規律,在這個基礎上,加入了六氣,或者說加入了這個六的規律,與五相配,反映在咱們的傳統文化上,用天干地支來記年,比如今年是庚寅年,明年是辛卯年。這樣的話,就把這兩個規律合二為一,就能夠更準確地反映天地之氣在地球上的變化,核心都是地球,離開了地球什麼都談不上,所以核心都是中土,都是土氣,都是圍繞土氣在說事兒。

  《素問》第六十六篇:黃帝問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論言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余已知之矣,願聞其與三陰三陽之候奈何合之?鬼臾區稽首再拜對曰:昭乎哉問也。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夫變化之為用也,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然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終始也。氣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損益彰矣。

  帝曰:願聞五運之主時也何如?鬼臾區曰:五氣運行,各終期日,非獨主時也。帝曰:請聞其所謂也。鬼臾區曰:臣積考《太始天元冊》文曰: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揔統坤元,九星懸朗,七曜周旋,曰陰曰陽,曰柔曰剛,幽顯既位,寒暑弛張,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臣斯十世,此之謂也。

  帝曰:善。何謂氣有多少,形有盛衰?鬼臾區曰: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三陽也。形有盛衰,謂五行之治,各有太過不及也。故其始也,有餘而往,不足隨之,不足而往,有餘從之,知迎知隨,氣可與期。應天為天符,承歲為歲直,三合為治。

  帝曰:上下相召奈何?鬼臾區曰: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天有陰陽,地亦有陰陽。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故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應天之氣,動而不息,故五歲而右遷;應地之氣,靜而守位,故六期而環會,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

  《素問》的《天元紀大論》:「黃帝問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講天之氣變化規律,是五,有五行,所以對應的來說有五臟。《內經》說的跟河圖示意的規律是一樣的,跟易經講的這個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也是一樣的。後面:「論言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余已知之矣。」五運是一個挨著一個運行周而復始,就是一氣周流的意思。《天元紀大論》開篇就講了天道,天氣的規律,是五運相襲,周而復始。黃元御老先生不過是把《內經》,咱們傳統文化當中已經有確鑿定論的東西,用一個更簡潔,更形象,更通俗的方式講出來,便於後人學習和理解,不是他自己發明創造的,天道也不是人創造出來的,本來就是這樣的。

  接著看《天元紀大論》:「夫變化之為用也,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玄就是玄妙不可測的意思。「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五運陰陽是講天地之間的變化,這個變化表現出的用處在哪裡?從天的角度講,是不可見的,不可測的,很玄妙的。玄生神,既然看不見摸不著,不可測,怎麼去講呢?有一個辦法,玄可以生神,有了神,就有了靈性,有了意識,就可以去認識一些東西了,這個跟佛法講的是很相似。在神的層次就可以講了,相當於後天了。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就是變化。「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還是講了五行,不過是分天地來講,就是「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所以五運陰陽,天地之道,在天地有不同的表現。然後,「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就會化生萬物,出現這個大千世界,然後我們就有很多象可察。就有這個上下左右,就有這個水火金木。

  最後總結了一下,「氣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損益彰矣」。這個變化、多少、盛衰,都是一些象,很明顯就看出來了。從開始,言神秘不可測,到後面,各種明顯的象出來了,上下損益,這就是從無到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個過程。這個過程的規律,大的方面來講還是五,天有五行以御五味,木火土金水,還是五行的規律。

  然後黃帝又問,說五行周而復始我已經知道,那它與三陰三陽怎麼結合呢?三陰三陽的規律是六的規律,五行是五的規律呀,怎麼結合?鬼臾區講,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三陽也。」「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應天之氣,動而不息,故五歲而右遷,應地之氣,靜而守位。故六期而環會。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這句話講了六的來歷。天之氣,「動而不息,五歲而右遷」。一歲一運,就是五行。地之氣呢,「靜而守位,故六期而環會」,地之氣這個規律,靜而不動啊,它的變化規律是六。我個人的見解,地之氣,「靜而守位,故六期而環會」,是月亮的運行規律,對地之氣的影響,產生了六這個變化規律。從陰陽的角度來講,日為陽,月為陰,月亮,也可以看成地氣的一部分,好比地球的一個分部,或者說是子氣,總體屬於地氣。因為月亮的存在,使地氣有一個周期為六的規律。

  接下來一段,就更具體。「帝曰,上下周紀,其有數乎」。就是說天之氣,地之氣,周流不息,用來紀年的話,有什麼數的規律呢?鬼臾區說:「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制,周天氣者,六期為一備。終地紀者,五歲為一周」,講天干地支,怎麼配合。天的規律是五,地的規律是六,想配合起來,完成一個相同的周流,要有一個共同的起點、終點,五和六最小的公倍數是三十,所以說「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制」。就是說,天運動規律是五,六個五就算一段,節可以理解為節律。天氣一圈是五,六圈就是三十,就是一大節,一大塊。地以五為制,地是六氣,六小塊為一圈,那五圈的話,五六三十,六節天氣,五制地氣,都是三十,就吻合起來了,這個規律就找到起點和終點了。所以「周天紀者,六期為一備,終地紀者,五歲為一周」。這一段從天干地支相結合的角度,來講天地之間氣的規律是不一樣的。後面一段,「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所為一紀。凡三十歲……凡六十歲而為一周」。可以看到,天支紀年,六十甲子,是從五運六氣演變過來的。

  六如何變成五呢,五行各一,只有火是兩個,一個是君火一個相火。《天元紀大論》也講了,「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也講了兩個火。所以六氣有兩個火,其它的是四行,所以本質上講還是五行,不過火分成兩個,君火和相火,這就是以五變為六。所以《六氣解》,實際上解釋的是五行,從六氣的角度講五行,只不過把火分得更細一些,分成了君火和相火。五運六氣,並不是割裂的,不是說五運六氣完全分開,是兩個東西。《四聖心源》六氣解,主要從主氣上來講的,《內經》里講五運六氣有主氣,有客氣,有主客加臨,有勝有負,有比較複雜的一些規律。

  所以,五運和六氣是一回事,只不過,五運是個整體的、主體的東西,放之四海而皆準。五運,不光地球有這個規律,地球外也是這個規律。而六氣,是只在地球上有這個的規律,火星上可能沒有這個規律。所以六氣,是五行的規律在地球上的一種單獨的體現。六氣同屬於五,本質上還是五行。當然六氣是客觀存在的,一年十二個月不是十個月,人有十二經絡以應十二月。火分君相,也都是客觀存在的,心為君,三焦為相火,有各自的經絡,都是客觀存在的。但是,我們要知道它也是一個客觀規律,服從土樞四象,五行周流,五行就是一行,就是一氣周流,仍然符合這個規律,並不矛盾。如果覺得五行是一個規律,六氣又是一個規律,容易讓人產生錯亂,所以《四聖心源》是從更高的層次來講,土樞四象,一氣周流,以這個為主。我們可以看到後面講雜病的時候,並沒有過多的從六氣的角度來講,還是從五行的角度來講,就是說從更根本的規律上來講。

  六氣,從另一個角度,更深入地說明了五行在人體上存在的一些客觀、細緻的表現方式。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人有十二經絡,有三陰三陽,傷寒有六經。我們用《四聖心源》的土樞四象,用五行的辦法,來研究、學習,仍然是有效的,道理在哪呢?就在於六氣從屬於五行,六是五在地球上的一種特殊規律。我們把五和六的這個問題,應該算是解決了,沒有五和六的區別了,都是五,六也是五,五也是六,但是以五為主。

  我們看病、診病,還是按土樞四象,一氣周流,按五的規律來。六呢,你知道它存在,不去深究也無關緊要。相反,如果你只學了六,不知道五,往往就會失去方向。我講的都是個人見解,不見得就對,供大家參考。

推薦閱讀:

搏客技巧大全 (基礎篇)
肱三頭肌的基礎進階丨窄距俯卧撐
《孝經》:古代以「孝」治國的理論基礎
醉酒老仙 基礎命理之一 論干支狀態及其生克
術數基礎(上)

TAG:基礎 | 六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