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一步,就成功3——劉墉教你去發現你的天才點

一、 談運動、談坐姿

十歲的女孩如果花較多的時間作男孩子體育競賽的活動,不管當初對數學有沒有興趣,兩年後普遍會對數學的興趣增強。相對的,如果男孩花較多時間作女孩比較喜歡的活動,像是彈奏樂器之類,兩年後的數學成績也會比較好。

1. 給腦子進補

昨天你一進門就抱怨學校把數學課安排在體育課後面,運動完,還滿身大汗就要趕去上數學,不可能表現得好。

我則笑笑安慰你:「怎麼不說因為在體育課之後,剛運動完,血液循環好,紅血球帶氧的能力強,使你數學的理解力增加了呢?」

你當時大概以為我在開玩笑,其實我是有道理的。而且說巧不巧,今天打開報紙,就看到一則路透社的新聞。說美國《發展心理學期刊》登了賓州大學的研究報告——

「十歲的女孩如果花較多的時間作男孩子體育競賽的活動,不管當初對數學有沒有興趣,兩年後普遍會對數學的興趣增強。相對的,如果男孩花較多時間作女孩比較喜歡的活動,像是彈奏樂器之類,兩年後的數學成績也會比較好。」

所以研究人員建議父母別讓女兒跟同性的孩子成天膩在一起;又教男生的家長要把玩瘋了的孩子抓回來,作一點靜態的活動。

看了這文章,我心想:或許女孩子在體育競賽之後數學進步,是因為她們的血液循環更好了,使大腦得到更多氧,幫助了數學思考。至於男生,又因為成天打球游泳,不容易靜下心,所以學點靜態的東西,也能幫助思考。

我又想,過去大家都認為男孩比女孩擅長邏輯性的思考,而且男人比女人能辨認方向,會不會也因為女孩在成長過程中太靜了,她們不像男生跑跑跳跳、串東串西,造成紅血球帶氧的能力較差、體力不如男生,也少了辨認方向的訓練?

「紅血球帶氧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的身體像個大公司,有好多好多部門,裡面的人要吃要喝,必需由專人運補。紅血球就像那運輸工人,有些公司的人員訓練精良,效率好,每個工人都能運很多東西。又有些公司的人員能力差,每人只能帶一小包。這兩個公司比起來,當然前者營運會比較成功,對不對?

我們的身體很妙,也可說上天很神妙,「天助自助者」,他對需要的人特別照顧。

譬如骨質疏鬆的人,作重力訓練特別有幫助;老年人多用腦,又有助於防止老年痴呆。也可以說,你愈不用,老天爺愈認為你不需要,而把東西早早收回。

同樣的道理,你愈運動,紅血球帶氧的能力愈強,一方面增加了體力,一方面因為進入腦的氧氣和養分增多,也加強了你的智力。

我最近讀到一本《都是腦子惹的禍》,對其中一章印象非常深刻。

那是作者引述美國國家心理醫生研究中心吉野德(Dr.Tay Gield)的研究結果,發現小腦是最不受先天影響,最能用後天加強的。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天生不夠聰明,很可以借著運動、加強小腦的功能來彌補。

一般人以為小腦只管運動、平衡,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人,才會用到的。豈知小腦既像「軍師」又似「傳令兵」,能把重要信息運送到大腦的相關部門。

作者還說很多青春期的孩子面對升學壓力,認為體育最不重要,整天坐在桌前K書。其實如果能間隔一下,作些有氧運動,能提升高達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學習效率。

說了這許多,以後如果我叫你出去打打羽毛球,或者到樓下練練乒乓球時,請不要說你功課忙、沒空了。

適度的運動非但不浪費時間,而且是幫助你增強腦力與體力的最好方法啊!

2. 小心學生職業病

今天吳叔叔來修我們漏水的屋頂。一邊抬梯子,一邊說他又扭傷了腰。但是跟著一笑,說沒關係,只要去中國城找跌打師父推拿一下就好了,又說「所以一年要去好幾次」。

他說完,我們都笑了。只是這聽來矛盾的笑話,卻笑里有淚;因為他既然說一推拿就好了,又為什麼一年去好多次?

那表示推拿好了,只是「暫時」好了,隔一陣不小心,又會犯,就又得去看跌打醫生。

昨天晚上我也接到一位高雄朋友的電話,說她背痛徹夜難眠。在台灣,從南到北,不知看了多少醫生、吃了多少葯,就是治不好。

她在電話那頭嘆氣說:「沒辦法!教了幾十年的鋼琴,都是坐在學生左邊,隨時伸手示範。因為不是正對著琴鍵,動作是歪的,時間久了,所以傷了背,只怕那痛會跟一輩子。」

她還說她女兒也教鋼琴,雖然才三十多歲,已經開始有一樣的背痛。

還有,你記不記得多年前,名作家吳阿姨來,總不時扭動脖子,說她頸背不舒服,還請你媽媽帶她去找理療師,又在家用我的電療器。

她離開後,你媽媽常說看樣子她脖子不舒服的情況比我還嚴重。每次我脖子痛,手指麻,你媽媽也都會說:「你們這些作家,伏案久了,職業病!」

孩子!你知道我為什麼提這些嗎?

因為職業病不止是入社會工作的人會得,你們學生也會得。近視不是學生的職業病,是什麼?

不錯!職業病難避免,但也因此,我們必須把傷害降到最低。這也是為什麼我看見你只開一盞書桌燈時,總過去把頂燈打開的原因。

因為當你只有桌燈亮時,每次你把眼睛投到書桌以外的地方,瞳孔都會立刻放大,以適應黑暗的環境;接著眼睛回到書本,是亮的,瞳孔又得縮小。反覆如此,眼睛容易疲勞、近視更易加深。

(同樣的道理,晚上不開燈看電視,也有這個弊端。)

此外,最近你的坐姿也有問題,很可能造成職業病。

因為你的書桌本來就不大,又在左邊放了計算機,前面放了鍵盤,加上小擴音器和一堆又一堆的書及講義,我發現你寫字常常歪著坐,用剩下的那一點空間放本子。

你要知道,歪著坐久了,肩頸左右用力不平均,會造成許多問題。

我就因為以前坐姿不對,後來不得不復健,而今寫作時更得不斷叮囑自己要坐正、坐直。

還有,你知道把手肘放在桌面外,懸著寫字,會傷到筋嗎?舉個最真實的例子,當我辦簽名

售書時,一次簽上千本,往往就會手肘痛,好象得了「網球肘」。我後來想,為什麼在家寫

作不痛,出去簽名卻會痛,終於想通了,因為在外面簽名常常為了方便握手,坐得太高。又

由於桌子小,手肘不能落實在案上。

孩子,請不要說這些都是「中年人」才有的問題,你們年輕人不用怕。我不知見過多少學生,因為偏頭痛、背痛,影響了學習,那常常因為坐姿不對造成。

復健科的醫生說得好,不正確的動作就像「滴水」,身體是「石頭」,不要以為沒什麼影響,時間久了,滴水足以穿石。

所以從現在起,把桌子收整齊,將暫時不用的書先移開,把計算機盡量向里推,給自己多一點空間。你會發現那樣做,能使你更揮灑自如,而不是被些雜物逼到小小的角落。

二、 談記憶

譬如多年前,一位新認識的朋友告訴我,他的電話是「251414」,接著笑說:  「你可以這麼想——『愛我意思意思』也可以把『一』說成『幺』,成為『愛我要死要死。』」又笑笑說「要死要死大概不好聽,你還可以用音樂去想,14是『DOFA』,就是『都發』。你愛我,我們就都會發。愛我都發都發。」

1. 浸潤法:如果你長了奇怪的腦袋

相信你一定早聽說,我小時候功課不怎麼好,尤其高中,因為高二休學,下一年改教材,使我跟不上。又因為參加許多社團活動,不是編校刊,就是搞社團。還四處參加比賽,總請假。所以年年都兩科不及格,幸虧老師高抬貴手,才沒留級。甚至一直到畢業前兩個月,我參加模擬考,都從來沒上過榜。

但是我居然用最後兩個月,進入第一志願——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如果你問我為什麼這麼神,我的答案是:因為我用了特殊的讀書方法,產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特殊的方法之一,就是「浸潤法」。

舉個簡單的例子,當你哥哥小時候,我在家裡的日常用品上,都貼字條,寫著「門」、「窗」、「桌」、「椅」、「冰箱」、「電話」、「電燈」——因為他才兩歲,我只是貼,並

不教他念。

但是,隔不久,我把那些字條揭下來,一張張問你哥哥,他居然立刻說出是什麼。

這就是「浸潤法」的效果。

「浸潤法」基本上是自然發生的,如同「孟母三遷」,講究學習環境,但是如果能加一點「有意」的力量,效果會更好。

我就曾經在剛來美國的時候作實驗,每天坐巴士上下學途中,一路盯著路邊的招牌看,那時候我的英文爛透了,幾乎處處是生字,我先不查字典,看櫥窗里的東西,猜它招牌上的字。隔一陣,還不懂,就查字典。

上午查,可能中午就忘了,可是跟著坐巴士又看到,死命想,想不起來,又回來查字典,寫在紙條上放進口袋,再記不起的時候,就拿出來瞄一眼。

看一次、兩次,加上每天上下學一路看。居然沒多久,自自然然地背了兩百多個生字。一直到今天,我都記得當時最不會記的是禮服店招牌上的TUXEDO,而且眼前浮現那家禮服店門口的樣子。

我發現用這種「浸潤法」學到的東西,因為跟生活結合,所以特別記得牢。

你哥哥十八歲時跟著我到大陸旅行一個多月,學會了簡體字,也是靠這方法。因為我一路指著路邊的招牌問他「這是什麼字?」

一次兩次三次,你想想,煩不煩?

對!煩!問題是:愈煩印象愈深刻。

我很早就發現自己腦袋有「死角」,許多簡單東西,硬是記不住。

於是好象打仗,發現敵人守得太好,我久攻不下,就立刻改變戰略,由「攻堅」,改為「包圍」。

無論念歷史、地理、英文或國文,只要碰上我不容易記的東西,我就「跳過」。但在跳過之前,會把那記不住的重點或單字寫在課本或參考書的最邊上。

正因為在最邊上,每次翻書,我的眼睛都會掠過。而且當我讀後面幾章的時候,一定先快速地把前面幾章很快地翻一下,使那些「重點」一次又一次跳進眼睛。

也可以說,我把「讀」進去,變成「看」進去;把「強記」改為「潛移」。居然大部分的重點,漸漸自然植入腦海,後來反比那些死記的同學背得牢。

為什麼?

因為那就像我看街邊的招牌,不斷閃過、不斷閃過,彷彿在底片上「重複曝光」,深深地「印」在了腦海中。

2. 懸念法:因為記得,所以擁有

今天晚餐的時候,我夾起一塊火腿問你「《論語》《述而》篇里孔子跟干肉有關的句子是什麼?」你想了半天,答不上來。直到我說「自行束?……」,你才接

「以上」,卻又想不起下一句——「余未嘗無誨焉。」

接著我問你:「有教,下面兩個字是什麼?」你也想了好幾秒,才答出「無類」。

我又問你,孔子說:「『舉一隅,不』怎麼樣?」你聳聳肩說:「好像是想到另外三個桌角。」

然後當我怨你怎麼不久前教的東西,卻忘得差不多的時候,你還不服氣地講你功課那麼多,要想的事那麼多,當然很容易忘,又瞪我一眼,說:「爹地是怪胎,記性好,所以會背那麼多東西。」

你錯了!我的記憶一點也不比別人好,我之所以能把以前念的,像是《岳陽樓記》、《桃花源記》,至今倒背如流,都因為我用了一種特殊的記憶方法——懸念法。

其實每個人都會懸念。譬如有個同學對你說三個月後的今天要請你去他家玩。如果你跟他不是深交,對他家又不好奇,很可能三個月後,除非他再提醒你,你早忘了那個約。

但是相對的,如果美國總統說他三個月後的今天,要請你去白宮作客,你就絕不會忘。

為什麼?

因為你重視他,把那邀約看作大事。在下面三個月當中,天天念著,當然不會忘。

同樣的道理,如果你今天讀了一個月之後要考的東西,就算這一個月當中,你再也沒機會複習,恐怕到考試,頂多只忘了三分之一。

相反的,考完才兩個禮拜,你卻可能忘掉一大半。

為什麼?

因為考試過了,你放鬆了,不再懸念。

人的腦很奇妙,你不但「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而且如果第二天早上有重要的事,就算睡得極熟,不等鬧鐘響,也可能自己醒來,表示夢中還懸念著。

所以如果你想牢記一件事,最好的方法就是重視它,念著它。你會發覺,只要輕輕地懸在心中,就能產生很好的效果。

據研究,我們作「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是在大腦不一樣的地方。多半的東西,都放在短期記憶里。譬如你要打電話給某商店,翻電話本,找到那號碼,記住了,接著撥電話、講電話,電話還沒放下,已經把號碼忘了。算來那「短期記憶」不過幾分鐘。

由此可知,當你要學很多東西的時候,確實可能記了新的,忘了舊的。問題是,如果你學到的每樣東西,都只放在腦子裡的「短期寄存倉庫」,你的學問可能豐富嗎?那好比賺多少,

花多少的人,是不可能有積蓄的。

我大學時代有位很平凡的教授,他留學日本,只會把日本教授教他的,照樣搬來教我們。但他講過一句話,我一輩子不會忘。

他說:「今天我說出來,寫在黑板上,你們記住了,就成為你的東西,不再是我或我日本教授專有的,沒有人能搶得走。」

想想,這世上哪樣財寶別人奪不走?那些都是「身外之物」,被搶去,你就沒了。只有學到的知識,存在腦海中,是你能真正保有的。

所以我建議你,用「懸念法」。先去重視你學到的東西,再常常想它念它,使它紮根在你「長期記憶」的倉庫,讓你擁有一生。

3. 延伸法:勾出你的美夢

大約在我四歲的時候,有一天家裡來了位攝影家,他先在客廳支好三腳架和燈光,又把我的小藤椅放在紙門前面,再叫我穿上皮鞋和花襯衫,坐在椅子上。

燈光從兩邊射來,好亮。只記得攝影家要我身子向前傾,又教我把兩雙手握在一起,然後卡嚓、卡嚓,照了好多張。

五十多年過去,我一直記得這一幕,你猜,為什麼我能記得這麼清晰?

因為照片!

大概你爺爺奶奶很欣賞那天拍的效果,沒過多久就把照片放大掛在客廳里,後來雖然進了相簿,我還總是翻到。

也因為每隔一陣,我就看到那照片一眼,產生提醒的效果,自然而然讓我想到四歲時照相的情景,甚至能想起攝影師怎麼拉著我的小手,將手指交叉在一起的細節。

你不是也有這樣的經驗嗎?記得上禮拜有一天,我問你記不記得第一次到迪士尼樂園,離開的那天,你耍賴,不願回家。

你說記得,因為錄影帶上拍到。

現在就進入我要談的主題了。

上次我對你說,要用懸念的方法,不斷回想,複習,使學到的東西能牢記不忘。問題是,如果每次都把舊東西「整個」想一遍,就算你選擇的東西不多,也不可能有那麼多時候,複習經年累月積下的功課。

這時候,你就要懂得提綱挈領,也可以說用「懸念」;但是只能懸念一點點,要「以小搏大」,好像提起一個掛鉤,就拿起整件大衣。

這麼說,你可能還不懂,讓我舉兩則最常見的例子——

你有沒有發現,一個電視廣告能長達一分鐘,演出很精採的故事?

但是廣告費太貴,那一分鐘的廣告很可能不久之後縮短為三十秒。許多畫面被縮短了,但是你還能了解整個劇情。

又隔一陣,那廣告又「減半」,縮成十五秒,甚至十秒,只跳出一些重點畫面。對於從沒看過「完整版」的觀眾,根本不知演什麼。但是對你不一樣,你居然還能用那十秒鐘,回溯整個故事。

再過一段時間,電視廣告也沒有了。有一天,你在報紙上看到一張照片,是「那電視廣告」中的一個鏡頭。

天哪!居然就那麼一張照片,也能令你想起整個廣告。

那張照片就像是一個鉤子,勾出了整件大衣、整個故事、整個事件。

再舉個例子——

早上醒來,你記得前一夜的夢,如果不寫下來,可能才刷牙,已經把夢忘了,只記得自己作了夢,怎麼都想不起來內容。

可是如果你在床頭擺了紙笑,一醒,就記下夢境,甚至只寫幾個字,譬如你夢見回到以前上的小學,就只寫「小學」兩個字。

恐怕一直到晚上,只要你靜下心,拿起那張紙條,看到上面寫的「小學」,就能一點一點記起昨夜的夢,而且愈想愈多,把整個夢的細節都想起來。

那「小學」兩個字,是什麼?

是鉤子,勾出你整個夢境。

由此可知,「懸念法」懸的是重點,有時候甚至只有兩個字,或一個畫面。如同我小時候那張照片,總被我不經意地看到,就能使我記住整個拍照的過程;也像你小時的錄影帶,能幫助你回憶。

這種方法經過訓練,可以使你回憶和聯想的速度加倍,好像網際網路,延伸到不同的地方。

4. 提示法:使你的思想飛躍

你記不記得我上個月曾經問你,知不知道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說他「研習

軍事、政治,是為了使他的兒子、孫子能學習文學、藝術……」。你說不知道,我還要你去

問歷史老師。

但是沒等你問,我已經在網上找到了。

你媽媽曾為此大為佩服,問我怎麼找到的?

其實一點也不難,《聖經》那段,我打「石頭扔女人」,電腦上跳出一堆東西,我一條一條篩選,找到相關的,再「進去」看,就找到了。

至於約翰·亞當斯的話,我打出他名字,跳出一堆有關音樂的,我跳過,只看政治方面的。沒多久,居然在台灣的《天下雜誌》網站找到一篇文章,提到這件事。於是查出原文。

由此可知,網上有一大堆資料,甚至可以說要什麼有什麼。但是並非人人能找到,你必須由不同的角度進入,才能從那資訊的大海里,撈出需要的東西。

我們的腦也一樣。

有一派心理學家認為,任何事情,只要經歷,就會留在腦海。連最平常的事,都記錄在大腦的某個角落,平常完全沒印象,但是如果經過催眠,就會重新回到「現場」,說出每個細節。

可不是嗎?相信你在電影里一定看過,催眠師問被催眠的人:「你現在又回到那個房間,你看到書桌了嗎?在那桌上放了什麼東西?」

被催眠的很可能說得出:「看到檯燈、一本書、一杯水、一枝筆、一把刀!」

於是懸案就因為這麼一個線索而破解了。

雖然我們無法在考試的時候自己催眠,但是從前面舉的這些例子,我相信,在我腦海10的14次方個「神經原」當中,一定存了許多許多東西,只要我們改進「搜尋」的技巧,很多模糊的記憶,都可以被想起來。

今天,我就要跟你討論這技巧中的「提示」法。

什麼是「提示」?

考試的時候,大家不知怎麼答,有時候會求老師:「給一點提示嘛!」

體貼的老師很可能一笑,說出幾個字。就用那幾個字,大家恍然大悟,立刻振筆疾書,寫出答案。

背書的時候,揭示就更管用了。

你不是常在背不出下一句的時候,看著我,有時候我只說出一個字,你就想起來了嗎?

那老師的一個暗示,或我說出的一個字就是「提示」。

懂得念書的人一定要多利用「提示」。不是等別人提,而由自己給自己提示。

舉個例子,你背王維的王方絕句《相思》:

紅豆生南國,

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採擷,

此物最相思。

你可以由一開始就從頭到尾背。也可以只看一遍把每句最一個字擋著,開始考自己:

紅豆生南……國,

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

此物最相……思。

接下來,你擋兩個字,又想出來了。就改為擋住三個字,四個字。

最後,只要看「紅」,就想到下面的「豆生南國」;只要看「此」,就想到下面的「物最相思。」

任何書,管他是生物、地理、歷史或物理,你都可以把每一頁最重點的東西「濃縮」為幾個字的「提示」,經由那些提示想整章內容,漸漸,你思想的速度會愈來愈快,進入跳躍思想的境界。

5. 想像法:想像你在掌聲中

據說洛杉磯湖人隊的教練菲而·傑克遜,每場比賽之前,都要在家裡作最少四

十五分鐘的想像;運動員也常作心理訓練,想像自己的體能發揮到極致的感覺。

我自己也早有這樣的經驗。

當我初學網球的時候,總是發不好球,但是當我不斷想像教練所說的正確的動作——

只是想像喲!我並沒有回家練,但是居然隔幾天再去上課時能有不小的進步。

為了這一點,我又去找心理學的書看。在一位叫桑德拉·布萊克斯利(Sandra Blakeslee)的論文中,讀到:

「想像力能夠提高運動技能……現在科學家終於明白,為什麼當一個人想像自己能像麥克·喬丹那樣投籃的時候,就真會在投籃上有進步。」

那是因為科學家發現,當你想像的時候,整個腦海會跟著你的想像發出訊號,那訊號雖沒變成真正的動作,卻能訓練你肌肉之間的協調。好比旅遊前把地圖細細看一遍,到時候就能輕車熟路,彷彿舊地重遊一般。

最近來打乒乓球的楊伯伯,更證明了這件事。

你記不記得,他初來的時候,跟王伯伯打,每次都輸。王伯伯甚至笑說楊伯伯要贏他:「還早呢!」

但是才一個月,楊伯佰竟然後來居上,球技突飛猛進。

問題是,楊伯伯只到我們家來打球,沒去別處練習,他怎麼突然進步的呢?

原來他借了一堆教球的錄影帶,和世界大賽的光碟。他家雖然沒有球桌,又沒找人對打,但是他每天晚上在家盯著電視看,一邊看,一邊在心裡模仿。才短短一段時間,居然能打出「卡、磨、提、舉」的高級動作。

由此可知,你不一定要上球場才能練球,會練球的人可以透過想像來溫習。同樣的道理,你可以用想像的方式參加比賽或考試。想像在演講比賽時,你走上台、行禮、稱呼,並且開始講,也想像你在演講時的手勢,甚至想像當你講完時,台下響起如雷的掌聲,你很成功地走下台。

對!你可以想像掌聲,因為心理學家發現,想像可以增加自信。你不但能想像比賽、想像考試,不可以想像成功。自己告訴自己:

「不要怕!我一定會成功!我會是最棒的。」

想像的力量真是太大了,文學家如果沒有想像,就不可能以有限的經驗,創作出天馬行空的作品。科學家如果沒有想像,先大膽地「假設」,再小心地「求證」,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連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都是經過想像得來的啊!愛因斯坦說,他多年來一直在想,如果自己能騎在光束上飛行,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當他搭電車過伯恩的鐘塔時,總望著鐘塔想像「要是電車跑得跟光一樣快,會是什麼樣子?」

結果,愛因斯坦用想像,發現了「相對論」,二十五年之後,才由科學家以實驗的方式一一證實。

你說,想像力是不是更偉大?

在你走路時,坐車時、無事在手時,運用想像力吧!讓你的世界擴大、使你的思想賓士。你會令人驚訝地發現:「她在那兒,好像一動不動,什麼也沒做,居然就進步了好多好多!」

6. 潛意識法:請小鬼幫忙

今天我要跟你談的就是這個躲在深處的小鬼——「潛意識」。

許多成功的人,都懂得利用潛意識。當別人只用「有意識」思考的時候,他們多加了「潛意識」的幫助,就好像比人家多了半個腦子。

舉個例子,一九五○年諾貝而文學獎得主,大思想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就很明白地在回憶錄里說他怎麼利用潛意識。

他說當他還年輕的時候,每次面對難題,都懷疑自己沒能力解決,甚至煩躁到有些神經質。但是漸漸發現,硬去想,常常只是浪費時間,反不如把那個題目先苦思一陣,接著拋開,放到潛意識中思索。過一陣子再想,問題就容易多了。

羅素還說這麼作有個好處,是他可以利用那段交給潛意識思考的時間,去做其他的事。

愛因斯坦也說,他「因為苦思,常常弄得頭暈腦脹,不得不躲開幾個星期。」但那不是真的躲開,而是放到潛意識裡思考。所以在丹尼斯·布萊恩(Denis Brian)的《愛因斯坦傳Einstein:A Life(1897-1955)》里說:「(發現相對論的前一天),愛因斯坦失望地回家,心想要從已知的事實里發現真理,根本不可能……不過第二天醒來時,他非常激動,說他的腦袋好像經歷了一場大風暴,答案居然找到了。他終於開啟了上帝的智慧,解答了宇宙的奧秘。」

還有個例子,是德國化學家柯庫爾(Friedrich August Kekule von Stradinitz),你知道他是怎麼發現苯的分子結構嗎?

他跟當時的科學家一樣,整天想,想不出來。直到有一天晚上作夢,夢見有好多原子在他四周旋轉,那些又大又奇特的長鏈子,像蛇一樣扭曲。突然,一隻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變成環狀,柯庫爾好像被閃電出中醒來,接著發表了苯分子的環狀結構。

他為什麼有那樣神奇的夢?很簡單,因為他在「有意識」思考時,也把問題放進了「潛意識」。就算「有意識」放棄了「潛意識」仍在偷偷地工作。

我自己也有個深刻的體驗。發現當我專心寫「深情系列」的時候,看什麼都能聯想到情愛,成為抒情散文。但是改天,專心寫小說時,無論看電視、翻報紙,又總有活生生的故事跳進眼睛。

所以我會在《螢窗小語》里說:「如果你想要抓住靈感的雲雀,就要時時準備好網子。」

我們非但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而且當你像羅素和愛因斯坦一樣,先苦思一陣,再把那東西放掉,卻又偷偷懸念的時候,它就進入「潛意識」。也可以說,當你帶著「它」,在腦海里的大路上跑一陣之後,可以把它放進路邊的草葉,讓它自己找路,在深山野徑里奔跑。

我絕不是亂說。據研究,我們左右兩邊的大腦是可以各自思索的。我們甚至可以用左腦想一件事,用右腦想另一件事。

我也記得你奶奶腦溢血時,醫生說腦里有很多很多路,當這個地區毀了,路不通了,腦里會自動想辦法繞道,開出新的路。正因此,許多腦溢血到不能說話,不能行走的人,能逐漸康復。

而且腦里的道路,有大有小,那些小路,你一陣子不用,就雜草叢生,相反的,愈是用的人,愈是暢通,而且能把小路走成大路,思想得更快、記憶得更好。

當你苦思不通,使自己陷於焦慮的時候,不如先放下,去做別的事,讓問題在潛意識中蘊釀。

但是注意喲!你先要把它當件大事,才能驅動潛意識。如果你根本不在乎,或一「放下」,

就「全放下」了,完全不懸念著,就不可能讓潛意識發揮作用。

7. 節奏法:抓住心靈的節奏

今天下午我拿了兩張銀行的提款卡給你看,要你比較有什麼不同。

你看來看去,還翻過背面研究,笑說兩張都是十六個數字,但一張是連續的,一張是分成三段,每段四個字。

答對了!

你知道為什麼那個銀行會用不一樣的方式打數字嗎?我沒問過銀行,但是我猜,八成因為他們發現十六個數字太長了,如果分成四段,比較好記,也比較好認,所以後發的卡片分了段。

我也相信,現在無論哪家銀行的提款卡或信用卡,都把數字分段,是基於同一個原因。

許多事可以證明,我們的記憶在有節奏的情況下,能發揮得更好。

譬如唱歌背歌詞,比背書快得多。但是當有人由歌曲中間一段問你,下面是什麼詞的時候,你可能得重新由那首歌的開頭想起、唱起,直至唱到那一句,才把歌詞想起來。背文章也常這樣,有人突然考你「白居易《琵琶行》中,『似訴平生不得志』下面是什麼?」你可能會由「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接下來想到是:「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我們記憶的節奏。

所以押韻的文章和詩詞比不押韻的好背,流暢合乎語言節奏的又比「詰屈聱牙」的好背。

更重要的是,同一個句子,當你用不同的方式去「分段」或「停頓」的時候,也能產生很大的「記憶差異」。

舉個例子——

中國的五言詩,絕大多數是「二三斷位」,也就是分成「兩個字」、「三個字」來讀。譬如:

床前 明月光,

疑是 地上霜;

舉頭 望明月,

低頭 思故鄉。

如果你改成「三個字」和「兩個字」的分段:

床前明 月光,

疑是地 上霜;

舉頭望 明月,

低頭思 故鄉。

雖然文字不變,意思也沒有差異,卻比較不對勁,比較不容易念,甚至比較不易背誦。

此外,我不久前才讀到一篇研究報告,說中國人比美國人、日本人記數字的本事都大,能一

次記得多,而且記得快。

原因不是中國人特別聰明,而是由於漢語讀數字比較簡單、比較快。

可不是嗎?

一二三四五六七###十

你用國語,才一秒鐘就念完了。

但是改成英語時,five、seven、和eight各有兩個音節,six有三個音節,整個算起來,比國語多了五個音。

換成日文、日語就更多了——

日文還簡單一點:ichi ni san shi ao roku shichi hachi ku ju(ひちにさんしべろく

ちはちくじゆう)

日語可麻煩了:

hitotiu futatsu mittiu yottsu itsutsu muttsu nonatzu yattsu kokonotsu to(ひとつ

ふたへぬろよろいろむそなつせフつここのいとす)

天哪!由一說到十,日語居然要用二十五個音節,夠不夠煩?夠不夠慢?是不是足以影響他們處理數字的速度?

由以上我這些分析,你可以知道,分段落和掌握節奏,是加強記憶非常重要的方法。當你背書和記數字的時候,如果能先把冗長的句子分段,使它與你心靈的節奏相合,遠比你直楞楞地死背,效果好得多。

現在你應該了解,為什麼婆婆能背好多老歌的歌詞,為什麼公公用唱鄧麗君歌曲的方式,能想起整首李後主的詞——「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你也就知道為什麼我和媽媽一直到今天,還能記得小學背的《武訓興學》和中學背的《木蘭辭》的道理了。

8. 陳述法:認識自己,才能成功

你知不知道「十二星座」的名稱和次序?

我原來不知道,但是最近流行星象,心想也應該懂,於是隨手拿起一本雜誌,翻到

「星座運勢」,花了兩分鐘,把十二個星座全背了下來。

你別驚訝,我怎麼才花兩分鐘就背下十二個星座,而且連次序都記得。那是因為我用了特殊的方法。不信,現在我教你,你也兩分鐘就記得了,而且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忘。

先聽我說個故事,並且開始計時。

「從前有一隻羊跟牛結婚,生了兩個孩子,長得很巨大,像獅子一樣壯,他們愛上一個處女,天天跟處女在一起,成了色魔,結果被變成了水瓶里的兩條魚。」

然後,你用那故事再想一遍——

從前有一隻「白羊」跟「金牛」,生了「雙子」,長得如「巨蟹」,像「獅子」。愛上「處

女」,「天秤」、「天蠍」,成了「射手」、「魔羯」,變成「水瓶」里的「雙魚」。

算算時間,只怕你連兩分鐘都不到,就記得了。對不對?

為什麼透過「說故事」的方法,可以加強記憶?

因為我們的大腦在記憶時,可以分為「陳述性記憶」和「非陳述性記憶」,它們甚至存在大腦的不同位置。前者容易記,後者不易記。

也可以這麼比喻,我們的記憶很像桌子,一隻腳、兩隻腳的桌子不容易站,但是三隻腳以上,就能很穩。那「陳述性」的記憶,因為不是單獨的東西,而與其他的情節相聯,所以容易記牢。

再想想!當你記長串的數字時,是不是愈能聯想到情節的數字愈容易?像我,到今天都能記得小學時一位同學的電話,因為那號碼是

28395,我用「兩把三腳壺」去記。

又譬如我們剛來美國的電話,只要告訴朋友一次,他們就能記得。

那電話是「5913877」,

說起來有點難聽,是「我揪你三八雞雞」。

難聽歸難聽,你是不是也一下子就背起來了?連我上個月開同學會,大家還都能記得,拿來開玩笑呢!

還有,台灣名作家趙寧,以前有個電話是「5711438」,他告訴朋友那是「我妻一一是三八」。

我才聽一遍,也記到今天。

聰明人不但自己用這活的方法記名字和數字,甚至懂得教朋友,使朋友記得牢。

譬如多年前,一位新認識的朋友告訴我,他的電話是「251414」,接著笑說:

「你可以這麼想——『愛我意思意思』也可以把『一』說成『幺』,成為『愛我要死要死。』」又笑笑說「要死要死大概不好聽,你還可以用音樂去想,14是『DOFA』,就是『都發』。你愛我,我們就都會發。愛我都發都發。」

你說,我能不一下子記住,而且記到今天嗎?

我不清楚,你是不是特別會「陳述性記憶」,又不擅於「非陳述性記憶」的人。因為每個人不一樣,有些人可以記牢毫無情節的東西,有些人,像我,則怎麼都記不住,必須先把東西轉成「陳述性」的記憶,才能記得。如果你屬於我這種人,念書時與其事倍功半地死背,不如花點時間,先去編織和串連書里的材料,達到事半功倍。

我甚至要說,一個人在了解別人、戰勝別人之前,先得了解自己、發揮自己、展現自己!

9. 圖像法:讀書可以像看戲

今天上中文課的時候,我問你記不記得古時候有個人很會耍斧頭,常到國王面前表演,但是突然間,他不再表演的故事。

你歪著頭想了一下,說不記得了,只記得那人的斧頭很准,絕對不會砍偏。

於是我在你課本旁邊畫了個耍斧頭的人,簡簡單單地勾了一個人的側面輪廓,又在那人的鼻子上塗了幾筆。還沒畫完呢!你就叫,說你想起來了,是有個人常帶朋友一起表演,先在那朋友的鼻子上抹一點灰,再掄動斧頭,從朋友面前砍過去。朋友一點沒受傷,大家以為斧頭掄空了,但是細細看,才發現他鼻子上的灰已經不見。後來,那人突然不再表演,國王問為什麼,是不是不準了。他說他一點也沒退步,只是那一起表演的朋友死了。

你知道我為什麼不直接提示你,卻要畫個漫畫嗎?因為透過「圖象」是最好的記憶方法。我相信今後你再也不會忘記這個故事,因為漫畫會留在你的腦海,更加強你的記憶。

記得不久之前,有一天我要你背孟浩然的《過故人庄》,你只想起「故人具雞黍,

邀我至田家」,就背不下去的時候,我怎麼做嗎?

我兩手指著窗外的樹,再把手合起來。

你就說「綠樹村邊合。」,

我指著遠方,作出山的手勢。

你說「青山郭外斜。」

我又作成開門的樣子。

於是你想起來「開軒面場圃。」

我再比出「舉杯」的樣子。

你說「把酒話桑麻。」

我又伸出九根手指,而且比了兩次;指指眼睛,用雙手作成花朵的樣子。

你便說「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這種以手勢增加想像的方法,也是「圖象化」。

你也可以不畫,用演的,使自己進入讀的內容,尤其文學作品,因為作家常常先有畫面,再寫出來。文中充滿「意象」。甚至一整段,你都能像劇本般,輕輕鬆鬆地演出。

舉個很古老的作品為例——《詩經》里的「碩人篇」。

它描寫的美女叫庄姜,從今天的角度看,庄姜一定像模特兒,高高的個兒,穿著錦衣,外頭

還罩個袍子。

那詩是這樣形容庄姜的: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翻成白話是:

「手像小草芽般柔嫩,

皮膚像油脂般滑膩,

脖子像木蟲般白晰,

牙齒像瓠瓜子般整齊,

寬寬像蟬似的額頭,彎彎眉毛如蛾子的觸鬚,

笑起來兩個酒窩多漂亮,

黑白分明大眼睛,左右顧盼真美麗!」

如果你覺得不好背,只要這麼想:

寫詩的男孩,先低著頭,不敢盯著女生,只敢看她的手。

然後,他的眼睛偷偷往上移動,看到手臂的皮膚。再往上,看到女生的脖子。

再往上,看到整齊的牙齒。

終於壯起膽,看女孩的額頭和眉眼。

這首詩寫得多精彩啊!精彩在他描寫的次序,由手往上,漸漸到重點,再用生動的一顰一笑、左右顧盼,在最後面壓軸。

只要你也變成那羞怯的男生,也這麼想像一遍,不是就能把整段詩背起來了嗎?

於是「背死書」變成「活讀書」,你因此更能深入欣賞那文學作品,使書中的人物和情節變成真的,跳進你的生活。

讀書要這樣,才記得牢,也才能成為一種享受哇!

10. 牽帶法:你家的饅頭

無論中英文,在我們記憶中都可以是「圖像」。

那個圖像可能是由好幾個中文字組合起來的,像是「浩浩蕩蕩」。也可能是一大段,像

是《岳陽樓記》中的「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有時候我們為了在腦海里搜尋記憶,會用一整頁去想,想:「我記得在課本上的左邊那頁,

……靠上面……」想到這兒,甚至會閉起眼睛去揣摩記憶中的影像。

既然我們想一個東西時,可能連帶地想起上上下下的;或是利用上下文,幫助記起中間的,我們何不在記憶時故意拉大範圍?

舉幾個例子,如果我說「阿爾」,你可能怔住,不知「阿爾」是什麼。

但是當我說「阿爾及」。

你就可能跟著講「阿爾及利亞」。

當我改說「阿爾巴」的時候。

你又很自然地跟著講「阿爾巴尼亞」。

如果我再換一個,說「布宜」。

你可能問「不宜怎麼樣?不宜做,還是不宜說?」

但是當我加長,成為「布宜諾斯」。

你自然跟上:「布宜諾斯艾利斯」。

為什麼你能說出整個名字?

很簡單,因為你是那麼記的、那麼背的。

可不是嗎?有時候我們背的名字,可以多達十個字,背的證件號碼可以長達十五位數以上。

但是只要背習慣了,就變得很當然。甚至可以說,有些東西我們根本沒背,只是聽慣了,像是「巴布亞紐幾內亞」,只要人家提到「巴布亞」,你自然會想起「新幾內亞」。

好!現在到我討論的重點了——

我問你,剛才說的阿爾巴尼亞的首都是哪裡?

你能立刻想到「地拉那」嗎?

糟了!你可能想不起來了。

奇怪不奇怪?你可以把十個字的名字說得很溜,卻想不起阿爾巴尼亞的首都是「地拉那」, 也可能說不出「阿根廷的首都是布宜諾斯艾利斯」。

為什麼?

因為如同前一章說的,它們都是「非陳述性」的東西。你可能知道「地拉那」,也知道「阿爾巴尼亞」,只是沒辦法把它們拉在一塊兒。甚至考試時把別國的首都,「拉」到阿爾巴尼亞去了。

我在學生時代跟你一樣,也背不起來。

但是我用了個方法——

既然我可以一次記住「巴布亞紐幾內亞」七個字,我何不把各國的「國名和首都名」串成一個字,說不定還能加上些「陳述性」的想像,不是自然就會「溜」了嗎?

譬如阿爾巴尼亞,首都是「地拉那」,我乾脆把它們合成一個字——

「阿爾巴尼亞地拉那」。

我只當那是一個國家的長長的名字,以後提到阿爾巴尼亞,我還會想不起「地拉那」嗎?

還有,遇到長的國名,我還可以簡化——

像是保加利亞的首都是「索非亞」。

我乾脆背「保索非亞」,再用「保證你得到的非你所要的」成為「保所非要」。

又像是羅馬尼亞的首都是「布加勒斯特」。我總背不起來。

現在我換個方法,背「羅布加勒斯特」,再想成「羅不加勒死他」。

至於匈牙利的首都是「布達佩斯」,尼泊爾的首都是「加德滿都」,我老背不起來,乾脆改成「匈不打會死」和「你家的饅頭」。

沒錯!我的記憶力是不如人。

但我可以找到自己的方法,而且用這方法,牢記「保所非要」、「羅不加勒死他」、「匈不

打會死」、「你家的饅頭」。到今天,都不忘。


推薦閱讀:

科學發現:會讀營養標籤的妹子普遍更瘦
娃哈哈:相關產品基本已售完 自查未發現肉毒毒素
旅遊回到家發現老公跟後媽在床上
男子以為患癌欲跳橋輕生 檢查後發現是咽炎|癌症|自殺
十六顆超級地球被發現 外星人就在身邊

TAG:成功 | 天才 | 發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