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南懷瑾講「見思惑」

南懷瑾老師講「見思惑」

佛法有五見的道理,你拿五見去看這個世界的宗教的哲學,包括佛學和學佛的人,大多數落在

這五見中:身見、邊見、邪見、戒禁取見、見取見。這個「見」字不是眼睛看見的見,拿現在的

話講,就是觀念。第一身見,我們講身見最難去掉,你如果拿身見這個立場,來批判世界所有的宗教以及學宗教

的人,大家都想身後升天堂也好,到西方也好,都想自己這個肉身不要緊,到那裡(天堂、極

樂世界)去我才得救得度,這就是一直在想我的存在,身見已在那裡。身見是「我」的根本,所

以身見最難去。邊見,佛法本來是無量無邊的,我們拚命抓住說,我這個佛法的東西才是,你們這些宗教都不

對,只有我這個才是無量無邊的,這樣他已經自己落在邊了,落到什麼邊?落到無量無邊這一

邊,早就有邊了。思想會落邊見,落邊見就不圓融,非佛法。邪見與邊見有關,邊見已經太嚴重,又加上各種不善心和偏執就是邪見。戒禁取見,建立了許多的戒條,這些戒條本是助道之用,到後來變成一種單一的偏執,無法與

心性的根本融會貫通;執著非做某一事不可,在自己的信仰和行為上,建立一個森戒、一個范

圍,超過這個道德範圍,便認為是邪道。本來那個禁戒是由善出發的,卻被僵執成一種觀念的

瞋心,這須同戒律、大小乘整體的教理配合來探討才行,其中的問題很大很多。戒禁取的取,

就是抓得很牢,認為這樣才是道,不是這樣不是道。見取見,自己的主觀形成了,的確嘛!我見到那個空了嘛!那個無形的力量,就在我身上起了

作用啊!乃至有些人,嘿!發抖呀!清凈呀!這個不得了,照有些宗教的講法,神、上帝已經

降臨到這裡,我已經靈得很,菩薩給我灌了頂,很舒服呀!你說他這樣假的還是真的?這等於

我經常到精神病院裡頭看精神病人,我會站在那裡欣賞半天,我也傻掉半天,究竟他是清楚的

,還是我才是神經的,搞不清楚了。因為全體神經病都在一起,裡面兩個人對話起來,談事情

像真的一樣,我一聽,他們的對,我的全錯了。反之,如果是我們一起去看那個神經病的,我

們全對,他錯了。所以世界上誰是瘋子誰不是瘋子,如果你隨便下斷語,你就是笨人。我到精

神病院一看,再看看我自己,真是很神經,他們不可憐我們就已經很慈悲了,結果我們還覺得

他們很可憐。所以一個主觀的成見你抓住了,認為這樣才是對,抓得很牢,便是見取見。主觀

的觀念形成了,以有色的眼睛看整個世界,世界都變色了。許多人學了佛有一點道,看不慣人家,就跑來跟我講:「唉呀!我看世界這些人都很可憐。」我

說:「怎麼呢?他們活得好好的嘛!」「耶!他們不曉得修道。」我說:「你懂得修道?」「當然。」你

說他該不該送精神病院!我們看樓下那些人,他們勿勿忙忙跑來跑去,唉呀!好可憐,眾生、

這些眾生。但他們看我們樓上這些人也夠可憐的,一天吃飽了飯,沒有事做,什麼《宗鏡錄》

的,錄個什麼嘛!所以我們要懂得這五見是討厭的東西,隨時會把我們綁起來,萬劫不能超生

。學佛的人要隨時觀照自己是否落在五見中,落在斷見常見中,這樣就「能成無盡之宗」,成就

無盡藏的智慧這一宗。哪一宗?佛法的心宗。《宗鏡錄略講》----------------------------------------見惑:是指思想觀念上的煩惱,也就是見地上的煩惱。見惑在《俱舍論》中,歸納成八十八個

結使。如繩子打結,解不開。學佛的人嘴裡講空,心結卻始終打不開,「結」字譯得非常好。為

什麼結打不開?因為氣的關係,氣質變化不了,所以結打不開。身見:對身體的執著,包括身體上的各種痛苦。老子云:「吾之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我

們忙了一輩子,為這個身,最後它還是要腐爛,變一灘膿水。可是,誰不愛此身呢?許多痛苦

都是因為身見解脫不了。邊見:一切哲學思想都屬於邊見。邪見:有許多思想學派,和美國嬉皮,最近性觀念開放等,都是邪見。邪見,就是偏見。禁戒取見:因戒而生取捨上的偏差。見取見:各人所執著的主觀成見不同。《如何修證佛法》-----------------------------我們所講的邪見,除了正見以外,妨礙我們成道的心理觀念和思想,歸納起來有五大類(一)

身見(二)邊見(三)邪見(四)見取見(五)戒禁見。所謂見,不是用眼睛看,譬如我們通常都會說某人有沒有見解,以現代話來說就是有沒有正確

的觀念。什麼叫觀念?一般人如果沒有正式學過哲學,只曉得說:「你觀念不對」,並不完全清

楚觀念的意思。觀念就是見,你的思想見解構成了心理上的一個確定的力量,就叫觀念;你認

為這樣對或不對,就是習慣性的觀念。換句話說,第六意識非常堅固,認為這個理解、看法是

對的,就是觀念。譬如我們老一輩的人有一個很古老的觀念--穿長袍。舊社會沒有電風扇,夏天要去看朋友或

者見長輩,非穿長袍不可,熱得汗流浹背也不敢脫。萬一在家裡穿個短褂,聽到某位長輩或老

師來了,趕緊跑進房裡穿上長袍,一邊扣鈕子一邊說:「對不住,對不住,馬上來。」長輩說:「

沒關係,熱天無君子嘛!寬衣、寬衣。」這邊回答:「不敢,不敢。」那邊再說:「寬衣,寬衣。」

摧了兩聲才敢把長袍脫了。在古代這是禮貌,是觀念形成的一種習慣,現在唯恐不剝得光光的

。古代認為是錯的,現代卻視為當然,這就是觀念,也就是見。我們之所以不能得正見,不能證道,便是因為我們的心時時刻刻被「五見」遮擋。這五見,第一個是身見。你們反省反省,那一個想修道證果?免談了!坐在那裡打坐,「唉喲!

身上氣脈動了!」「哎呀!這裡氣脈不通」,這是身見,身體丟不掉、空不掉,光說四大皆空,你

來空空看!三天不給你吃飯,打坐餓得發昏,你去四大皆空吧!腸子你空吧!胃你空掉吧!不

要叫餓!你看空得了空不了?為什麼空不掉呢?修道人的觀念問題,不是空不掉,而是你身見

的觀念太牢固。有時你把身體丟了一下,一會兒又回來了。剛上座那一剎那好像沒有身見,蠻

好;等到一坐正,手一擺好,整個身見來了,唔!這是阿拉(我)坐在這兒。全是身見,怎麼

成道?什麼叫初果羅漢、二果羅漢?貪瞋痴慢疑五毒加上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這

十個根本你去掉多少便能證多少果。什麼叫證果?你以為拿二十塊錢買個蘋果就叫證果啦?要

用五毒、五見來測驗自己,想想看你身見去掉了多少。邊見,譬如你有時候坐起來也清凈也空啊!你那個空有多大?水桶那麼大。自己覺得:「唔!好

空喔!唔!現在我沒有了!」仍然有一個量,處處在邊見中。佛法是無邊無量的,你處處有量有

邊,還邊得厲害,邊到歪邊去了,怎麼證果?學佛、打坐、修道、念咒、念佛,念到那裡去了

?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坐也不敢向東方,非得向西方坐,萬一你死的時候是朝北方死怎麼辦

?統統被邊見困住,怎麼往生?宇宙是圓的,《藥師經》告訴你:東方藥師佛土與西方佛土平

等差別。邊見的意思,並不是說我天天坐在這裡也沒有看到邊的那個邊,而是說你心量有範圍

。戒禁取見,這更嚴重了。什麼叫戒禁取見?譬如信所謂鴨蛋教的有不吃雞蛋的禁戒,因為吃雞

蛋會墮落,吃鴨蛋才會成道,這是戒禁取見;又如拜火教認為要拜天主就要拜火;又如有些人

認為不吃素不能成道,那一樣是戒禁取見,當然你不能說不吃葷不能成道,那一樣是戒禁取見

。所以別說是惡法,你的善法執著了一點也不能成道。戒禁取見有很多,許多人犯了戒禁取見而不自知。不要看世界很文明,其實相當落伍。提到文

明,以日常生活為例,過去我們的媽媽祖母那一輩,她們的內褲,我們連影子都看不到,那時

女人的內衣褲放在床的內側陰乾,床像宮殿一樣,四周圍著,絕對不能拿到外面用太陽晒乾,

見了天日不得了,罪犯天條。哪裡像現在的三角褲掛在外面到處晾,還透明的,管他幾角,像「

萬國旗」一樣掛在高樓頂上。以前人的觀念,男人的頭頂上不能在女人的衣服下走過,現代人在

「萬國旗」下走過來走過去,從來沒有怎麼樣。戒禁取見包括很多,又如有些觀念認為,人死了,手要擺在哪裡,燈要放在哪裡,衣服要怎麼

個穿法,不那麼穿不得超生等等,都屬戒禁取見,只要有一「見」存在就不能了道。見取見,就是所有見,但卻捉著不放。例如從「畢竟空」或「勝義有」的法門走進去,要是沒有圓融

的話,只見到「有」或「空」的一面,卻以為究竟,那就是一大障礙了。邪見,邪見當然是歪了,歪見與正見很難分辨。好比我們的嘴一樣,看起來滿正的,稍稍歪一

點就歪了,正見有時錯誤了一點就歪了。所以真正達到正見,談話容易。以佛法而言,證到聲聞緣覺的羅漢果位,不算得正見,乃至成就了辟支佛果還不算;唯有證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彈指之間,當下徹悟,這才是正見。由此可知一切眾生學佛,要對佛法

產生正見之難,學佛沒有正見,大部分都在邪見中。*****惡見包括很多,如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凡是觀念有一點偏差的都屬於惡見

。真正學佛,除了發願還要有正確的「見地」。要有正見非常難,有了正見才好談修持,有了正

見才能談正行,見地不真,那麼所有的修持都會走上邪曲之路。見地也就是《楞嚴經》所講「因

地不真,果招紆曲」的發心的因地。所以,學佛先要有正見,才能夠起正行修持。整理自《藥師經的濟世觀》----------------------------------------見惑身見--每人不自知地為身體所迷惑,老子曰:「吾之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這個身體,

又要忙著吃,忙著穿,給自己無限的煩惱,一切的佔有慾,領導欲,皆因身見而造成。邊見--邊見就是偏見,這個偏見,純由主觀而造成,有人認為禪宗才對,凈土不對,這是邊

見。有人認為「空」才對,「有」不對,也是邊見。《維摩詰經》中,天女散花時,花落在菩薩們的

身上,隨即脫落不留;但落在阿羅漢們的身上時,花就沾在衣服上了。因為小乘的阿羅漢們,

邊見的結習未除,遇見外力而結合不散。而那些大乘的菩薩們,結習已除,什麼東西都不會沾

著了。邪見--人世間的事情,有許多被認為是邪見的,卻是因為時代和觀念而改變的,這不算真正

的邪見,例如現在大家所穿的衣服,四五十年前會被認為是邪氣,這些邪與不邪的標準是受時

間地區決定的。但是,有些使眾生起煩惱的才是真邪見,對生命無認識,認為靠外力可以成佛

,是真正的邪見。見取見--眾生喜歡取得一件東西才能相信,學佛的人要得到一個秘密的傳授,才能相信其真

實,這就是見取見,有任何一點見取見存留,都不能證得菩提。戒禁取見--與見取見相反的一種態度,稱為戒禁取見,譬如有人說某樁事不可做才能成功,

就牢記戒作某樁事,或者自立一種戒條,認為信守此戒條才能成道,都屬於戒禁取見。《中國文化與佛學八講》-----------------------------「見惑」有五個,是思想上,學問上,觀念上的問題;就是「身見」、「邊見」、「見取見」、「邪見」、「

戒禁取見」。許多宗教家、哲學家、大學問家,都脫不了見惑的範圍;或者落在身見,或者落在

邊見,思想學問愈高的人,這個五見愈厲害。邪見、戒禁取見,多數是屬於宗教信仰方面的,認為非這樣不可,初一十五非拜拜不可,否則

就犯戒了。有些教一定要吃什麼東西才行,這些都屬於戒禁取見。見取見是說自己的心得修養,譬如有人打坐修行有了境界,或者見光了,認為這個光才是道,

你沒有得到光就沒有道,這就落在見取見上,都是思想觀念的問題。有人認為悟了道以後就不來,好像有個地方可躲似的,這是個錯誤的觀念。這個錯誤的觀念,

在佛法上就叫做見地上的錯。一個人學佛,不管在家出家能夠證果的,最重要的是斷見思二惑

。見惑、思惑,見地不清楚有了偏差,就落於偏見。五種錯誤的見解就是身見、邊見、邪見、

見取見、戒禁取見;這五見障礙了修道,也就是不能悟道的原因。思惑就是煩惱惑,內心的貪

瞋疑慢疑。《金剛經說什麼》******************************************思惑「思惑」也有五個,就是貪、瞋、痴、慢、疑,這也是人性,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什麼是貪?貪名、貪利、貪感情、放不下,貪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屬於貪。有一位朋友來

談,他什麼都不要,現在住在山上,最喜歡他那個茅蓬,那個清風明月。我說:你真了不起,

快要證道了,當心啊!還要被老鼠咬。貪一個茅蓬也是貪,真修行是修這個,不要以為打坐氣

脈通了,眼睛放光,以為那個是道,那個不是的!道在心念!在這個「思」念裡頭,這個東西叫

思惑,在思想觀念裡頭,這一點解不開是不行的。知識份子喜歡看書,照樣是這一念,貪戀於書也是貪,不要認為這個不是貪,沒有哪一點不是

貪,貪是人性根本,範圍是非常非常廣泛的。有人自認不貪,什麼都不要,年紀大了,功名富

貴看通了。信不信?真來個功名富貴擺在他前面,他照樣的去了。

再說「瞋」,瞋心瞋念,大家以為自己都沒有,脾氣大,當然是瞋念,恨人、殺人、怨天尤人,

都是瞋,是非分明也是瞋。或者你說什麼都不會生氣,就是愛乾淨,看到不幹凈受不了,也是

瞋,一念的瞋就是厭惡。你念佛啊!打坐啊!你念的再好,如果這個思惑,這個心理行為一點

沒有轉變,免談學佛。這是真正的佛法啊!不管你是念佛的、參禪的、密宗的,隨便你什麼宗

,你說天宗都沒有用,必須要斷這個思惑。「痴」就更不要說了,大家都痴,痴痴獃獃,每一個人都痴。我有兩個好朋友,交往二十多年,

都跟我在一起學佛。我告訴他說你差不多了,兒女都出國得博士了,也都結婚了,不過么,我

對這位朋友太太講,將來生了孫子你又去忙了。她說不會不會,老師啊!那個時候一定完全跟

你學佛了。結果呢!兩老在家裡沒有事,唉呀!把外孫從美國接過來玩玩吧!照樣痴起來。這

還算很普通的,痴心有很多很多種,紅樓夢上林黛玉葬花,那個是痴到極點了,所以貪瞋痴,

普通佛經上講三毒,就是使我們不能悟道,不能超凡入聖的三毒。「慢」叫做我慢,就是自我的崇拜,自我的崇高。我們大家檢查一下,人最佩服的就是自己,每

個人都佩服自己。至於阿Q精神,沒有辦法跟人家打,不要緊,自認還是老子。所以人最崇拜

的就是自己,這個叫慢。「疑」就更難了,佛學再研究下來,了解人性,人根本不會相信別人,因為有我,有我慢,所以

人對一切真理都不信。譬如說,很多宗教徒,佛教的,基督教的,信什麼教都不管,他跪下去

拜拜,菩薩你保佑我,上帝你保佑我,你說他相信了沒有?拜下去以後,心想,唉!不曉得靈

不靈!都在疑。沒有一個會真正絕對信的人。所以貪、瞋、痴、慢、疑這五樣,是思惑,思想上根本障道,不能解脫。學佛是求解脫,能解

脫一樣已經是了不起了,五樣都能解脫了,才能夠證到四果羅漢。《金剛經說什麼》 --------------------------------------思惑貪--人類天生具備了自私、佔有的慾望,這種貪得無厭的心理,永遠無法滿足,永遠沒有止

境。瞋--這是一種怨天尤人的心理,充滿了憂怨、牢騷,所謂「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毫無理

性可言。痴--愛得發痴,想得發痴。多情也是痴,人人都有痴心,詩人、文學家、藝術家,更是痴。

這是一個痴的世界,使每人心中都有一把屠刀。這個貪嗔痴,是大無明,是佛學上基本心理狀態,危害了永恆的大生命。慢--忌嫉的心理,自以為了不起,就是我慢,看不起他人,是增上慢,甚至,我崇拜某人,

也因是「我」在崇拜,成為我慢。疑--人類多疑的心理,是與生俱來的,對人的懷疑,對事的懷疑,隨時在「疑」中。貪瞋痴三毒,再加上慢和疑,成為人類的根本煩惱。佛學所說的煩惱二字,並非痛苦的意思,

而是一種無明。形而下的哲學,倡出人性性惡之說,是從這個五毒的觀點來看人性的。相反的

,清明的心境就算是善。站在心理思想立場來說,一個無惡念的心境就是善了。誰能夠除掉自身的「無明」,使它變成光明?修行的人是在努力除掉五毒,但是,念經打坐,無

一不是五毒的表現。想修行成佛,是貪。努力斷除煩惱,是瞋。打坐念經搞得腳酸腿麻,是痴

。 別人可以修成,為什麼我修不成,是慢。這輩子成佛沒有希望了,是疑。所以學佛要通理才行,所謂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的態度。密宗的行者,先要花十六年的時間,學

通了佛理,才能開始修行,就是這個原因。《中國文化與佛學八講》---------------------------------------我們人的生命來源,講起來很深奧,簡單現實來講,是每個人自己個性與行為帶來的。佛告訴

我們,任何一個人帶來的個性都有六個要點,貪、瞋、痴、慢、疑、惡見。任何一個生命,不

管多麼偉大、有學問的人,都有這六個特點的。貪,人有貪心,當母親懷孕的時候,你這個靈魂一入胎,已經有貪心了,在娘胎里,吸收了母

親的營養變成自己的,要母親提供一切東西讓自己成長,這是基本的貪心。一個嬰兒生來,你

不給他吃,不給他奶喝,他會哭的,貪嘛,佔有心,都要抓來給自己,因為天生有個「我」。這

個「我」的毛病就包括了貪、瞋、痴、慢、疑、惡見的成份在內。佛說了這個大原則,這就是人

自己心裡頭壞的一面。瞋呢?我們心理上,凡是不喜歡的、討厭的,就會想把它丟開;嬰兒也一樣,不喜歡看的人,

看到就會哭。瞋恨、埋怨、討厭,這都屬於瞋的心理。痴,沒有智慧。譬如從小讀書,老師教的功課看不懂,學也學不會,乃至聽了課記不住,考試

成績差,沒有記憶力,因為腦子不靈光、混亂又容易痴迷。中國這個「痴」字怎麼寫呢?是「疒」旁

,是一種毛病,人腦筋不健全這個病,「疒」裡頭一個多疑的疑叫痴,這是繁體字古寫。那麼後

來有了俗體字,疒裡頭一個知道的知,叫痴,就是無知,自己的智慧有了病態,不知道,心不

專一,不冷靜,就是痴迷。什麼叫慢?任何一個最笨、最沒有學問、最沒有出息的人,還是自覺我是第一。有時候功課比

不上人家,過後一想,格老子我運動還是比他好一點。或說世界上哪一個人長得最漂亮?每個

人不管怎麼丑,鏡子里看看自己,越看越漂亮,仍覺得蠻可愛的,這是我慢。人人天生有個「我

」,如果有了學問,就更傲慢了,叫增上慢。譬如年紀大的人說:你們年輕人懂什麼?我活了幾

十歲還不及你啊?這就是老年人的增上慢。有聲望,有地位,有兩個錢,我慢就越厲害。慢比

驕傲還討厭,驕傲的心理是痴慢的結合(貪愛一分),是人生命的病態。疑是不信任,不信任自己,也不信任任何人,更不信任任何事,永遠在懷疑中。生命就在懷疑

中,我究竟活到多少歲會死啊?明天怎麼樣?後天又怎麼樣?隨時每分每秒都在疑。惡見就是不正確的見解認知。要掌握正確的認知很難很難,我們絕大部份的認知都是錯誤顛倒

、不合事實的。貪、瞋、痴、慢、疑、惡見,這是心性帶來的缺點,人人具備,能把這幾樣改正好了,才是教

育文化的重點。可是現在的教育文化呢?越來越亂。我經常說笑,問說現在有沒有個皇帝啊?有啊!就是錢,大家都向錢看。自己生個孩子,就教

導孩子將來要拚命賺錢。像這樣追求某個東西,也是惡見,一切惡法都是這樣來的。這些缺點毛病,既然是人性本身帶來的,就要用修行來改正。什麼叫修行?自己用智慧、學問

、修養,改正了貪、瞋、痴、慢、疑,以及不正確的觀念,這就是修行之路,並不是求佛菩薩

、上帝、鬼神來幫忙。《二十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一切眾生,不僅僅是人,所有一切生命的貪、瞋、痴、慢、疑都是與生俱來的。貪、瞋、痴,大家都聽得很多了。貪,三毒之一,如果一個人說他能萬緣放下,只喜歡清凈,

那也是貪喔!貪戀清凈也是貪,貪戀空也是貪。所以菩提道的究竟,連空也要徹底畢竟空。清

凈與空還要放下,否則雖然放下萬緣,住在清凈、空的境界上,也算貪戀。大家喜歡打坐,修清凈的定,目前尚未得定;就算得了定,如果貪圖定的境界,則是犯了菩薩

戒。為什麼呢?因為貪戀禪定境界不會起慈悲心,不會犧牲自我而利他,慈悲利生做不到,因

此犯菩薩戒。瞋的心理行為有很多,微細的較難察覺。例如我們偶而有一點不高興的心理似乎沒有什麼了不

起,在修行來講,對人對事有一點不高興,就已經犯了瞋戒。譬如一個好人討厭一個壞人,這

是天經地義的事嘛!然而這個起厭惡的心,就是瞋恨心。這在人道行為來看,不能說有多大的

錯誤,但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過錯,因為不高興的心理絕對是厭惡的、瞋恨的。但是在菩薩道看這個壞人,卻是憐憫的、慈悲的,等於我們看到自己最疼愛的兒女做壞事一樣

,雖然也憤怒,也打罵,然而當父母打孩子,往往一邊打,一邊流眼淚,那等於是菩薩的行為

,內心沒有真正的瞋恨。如果沒有這種父母的心腸則不然,是非太明,善惡太清,已經是瞋心

的種性。痴,那更多了。總而言之,在沒有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成佛以前,乃至於在菩薩地都是痴,都

沒有到達究竟。有些人學問好,尤其是學佛的人,研究過經律論,也了解佛經,成就了什麼呢?成就了一個很

嚴重的錯誤--增上慢。慢,慢是什麼呢?慢就是我,我們常聽見別人講口頭禪,或聽到街上

發脾氣的人罵一句「格老子」,這句「格老子」就是我慢。世界上沒有一個人不覺的自己了不起,即

使是一個絕對自卑的人,也會覺得自己了不起。有自卑的人都是非常傲慢,為什麼傲慢?因為

把自我看得很重要,很在乎自己,但是又比不上人家。自卑與自傲其實是一體的兩面,同樣一

個東西。一個人既無自卑感,也不會傲慢,那是非常平實自在。眾生的我慢與生俱來,一個人如果能去掉慢心,那就快要修到「無我」了!從心理學的觀點可以

看出,我慢特別高的人,所做的事情都古里古怪,由於傲慢的變態心理,在某一方面就顯現出

來了。一個怕羞的小孩,看到人就躲,是不是窩囊?根本不是,他表面上怕羞,內心卻非常傲

慢。還有疑,多疑,對任何事、任何人,尤其對修持信不過。貪瞋痴慢疑是眾生的劣根性,不容易

去掉。慢與疑包含在貪瞋痴中,痴是沒有智慧。在修持上慢與疑比較容易看到,比較容易了解

,因此通常只提貪瞋痴,比較少提及慢、疑。整理自《藥師經的濟世觀》我們都曉得佛學分成大乘小乘,嚴格的講,小乘裡頭又分兩個;一個是小乘,另一個比小乘高

一點,普通我們叫它中乘。小乘又叫聲聞,比聲聞高一點叫獨覺,也叫緣覺。像阿難、須菩提等,在佛的弟子里只能算是聲聞,再高一點就是獨覺佛,獨覺佛又叫做辟支佛

,辟支是梵音。獨覺就算生在沒有佛沒有文化,甚至沒有佛教的世界,他自己也能開悟;雖不

算大徹大悟,可是還是作一個了不起的超現實的聖人,這個屬於獨覺,也叫做緣覺,仍屬於小

乘。所謂小乘,目的是先求自了,先求跳出世界,避免入世。小乘又分四果羅漢,果是果位。初果

羅漢叫須陀洹,二果羅漢叫斯陀含,這都是梵文譯音。三果羅漢叫阿那含。四果羅漢叫阿羅漢

。羅漢不一定是出家人,無論在家出家,修行到一定的程度,都可以成羅漢。不過佛在世的時

候,證得羅漢果的,出家人比較多。如何能夠修到四果呢?必須能夠斷掉了見惑、思惑。四果的證果,就是我們學佛的重點;學佛

先不談大乘,大乘是以小乘為基礎的,小乘都做不到,大乘大不起來。初果羅漢叫須陀洹,中文的意思是預流果,斷了五個見惑,但是,根本思惑還沒有解脫,因為

余習未斷,所以要七還人間。余情是剩餘下來的情感,斷不了的,還是要七還人間才能了。如

果七還人間時,不曉得再進修,還是會後退的。修到了預流果的人,死後不到這個地球上來了,而升天去了。在天上的一輩子,比我們地球上

長得多,天上的生命結束了再來做人,這一種人稱為再來人。當然再來人不曉得是男人還是女

人,是漂亮或不漂亮,是大富貴或者是窮苦,都不一定的,這個帳很難算,電腦也算不清。他

們是來世間受報的,因為有些帳沒有還,要來還帳,七還人間,生了死,死了生。須陀洹再來

人間,就是還債,自己也不知道。假使自己能夠知道,就已經不是初果羅漢了,一下就超過去

了。須陀洹就是預流果,預流就是入流,入什麼流呢?入到聖人之流了,已經站到聖人隊伍里去了

;也可以說,他所悟的道已經入法性之流了。法性不是人性,人性是醜陋的一面,等於說,我

們人性是這一面,法性是那一面,他已經由普通的縱慾、情感、愛欲脫出來,進入清凈的法性

一面了。所謂的入流,反而無所入。換言之,他證到空的境界,就是緣起不起了,緣起性空了

,也就是證到了性空,念念都是空的境界。所以說他不入色,眼睛視而不見,一切人、形象、青山綠水看著都很好,都無所謂了。普通人

一看到好,結使就來,被好捉住了;初果羅漢不會被好境界捉走,此心歸到平淡,沒有事。不

入聲、香、味、觸、法,這是什麼境界?這就是應無所住,這就是真的無所住。修養到在人世

間作人、做事,利益一切人,一切都不住,心中都不留,甚至做了無量的功德,過了就過了,

能夠隨時如此,打坐也好,不打坐也好,都是這個境界,這才算接近初果羅漢。得了初果羅漢,對於六根六塵不是不動心,只能說入流而已,可是心念之流還沒有空,等於石

頭壓草,碰到某種環境,還是會暴發的。到了二果斯陀含,是一還果了,思惑的根根拔出來一點,死後再來一次世間,把所有的債務清

了,可以到另外清凈的地方去,也只能算是暫時請假,還非究竟。二果羅漢,只有一次迴轉人間,名義上講再來一次,等於沒有來。什麼道理呢?有許多人生死

到了,過去的業債已經完了,有時候來入胎一下,在胎兒階段就流產了,就完了,這一生債算

是還夠了。這是真的啊!講的很實在,聽起來好像死無對證。有許多人跟父母的因緣很好,但

是時間很短,緣也完了,他也不須要再來,你應該替他高興,他是已經成就了的人,只不過欠

你這麼一點親情之債。但是你也欠他眼淚啊!你也為他傷心哭這麼一場,帳也完了,就可以了

啦!這是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叫做不還果,不回到人世間來了,直接從天上證四果入涅槃。佛經上說,他們涅槃

的時候有幾句話:「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梵行已立,我生已盡,清凈

修行的,不一定得道啊!天人清凈境界的修行,已經建立得到了。所作已辦,欠債還錢,債務

都沒有了。不受後有,不再來了。有些經典上用四個字形容,「長揖世間」,向人世間作個揖,

大家再見,不再來了,這個叫不還果,三果羅漢。三果羅漢說不來人間,也不一定,他還是來,因為他已經無生死可了,來也不怕,只是羅漢有

隔陰之迷,投一個胎就迷掉了。到了三果以上,定力高的人可以不迷,自己知道。三果羅漢生

死來去比較自由。要到四果阿羅漢的果位,才算在這個世間成就。阿羅漢是譯音,阿是無的意思,阿羅漢就是無

生,永遠沒有煩惱,沒有魔障,心中之賊拔去了,此心永遠清凈光明,這是阿羅漢果。到達了

阿羅漢的境界,他沒有絲毫我已證果的念頭存在。如果有自覺已證到阿羅漢的境界,他的我人

眾生壽者四相都有,他只能算是個貨真價實的凡夫,根本沒有得道。這四個羅漢果位,包括了三界的天人。初果、二果羅漢死後不來,就暫時升天去了,升的不是

色界天,而是欲界天。欲界里的天人地位比我們高,譬如普通民間拜神拜仙啊,稱所拜的神、

仙是菩薩,這些都是欲界天天神的境界。初果羅漢死後往生,是上不了色界天的,只是升到欲

界天而已;因為他只斷了一部分的情,而且這個情是壓下去的,欲的根未盡,所以仍在欲界天

。到了三果,才能夠升到色界天,再上層是無色界天,那就難爬了,大阿羅漢可以到。講到阿那含的果位,不再來人世間這個欲界了,實際上來不來呢?還是要來;就是到了四果阿

羅漢,也不是絕對的不來。大阿羅漢一定八萬四千大劫,地球形成又毀,毀了又成,但是他不

出定則已,一出定怎麼辦?也只有迴向大乘,由般若智慧的解脫,才能成佛。所以小乘的前途

,還是要迴向大乘,由小乘的聲聞,向這個大乘,才能真正成就。維摩經上所講,余習未斷。維摩經有天女散花的描述,天女把花撒下來,落在大阿羅漢身上就

沾住了,落到大菩薩身上,沾不住就掉下來了。維摩居士說,一切大阿羅漢,八十八結使斷了

,但余習未斷,剩餘那個根根的一點習慣還沒有斷,這就叫余習末斷。大阿羅漢尚且如此,何

況我們平常人!迴轉來只談我們現在做人的修養;一個人要把心中的貪嗔痴慢疑洗刷乾淨,平等,慈悲,愛一

切世人,設法除掉見思兩惑。整理自《金剛經說什麼》--------------------------------大慧大土又問說:「惟願佛再為我們解說羅漢的四個果位的境界,如果我們都能了解四種羅漢果

的方法,和其中不同的境界,我們才能為後世眾生說二種無我相——人無我和法無我,使他們去

了煩惱障和所知障,一直進入如來的不可思議的境界。」佛回答說:「有三種須陀洹的境界和他的不同果位。初果須陀洹有哪三境界呢?就是下、中、上

三種。下品須陀洹還須經七次返生人間。中品須陀洹還須三次返生人間,乃至五次返生人間,

才能進入有餘依涅槃(殘餘的習氣未能凈斷,定住在空忍的境界,即以為是究竟寂滅的果位,

所以名為有餘依涅槃。)至於上品須陀洹,就是不須投返人間,就能進入涅槃。在這三種果位

的人,還有三結,所以不得解脫;哪三種結呢?就是身見、疑見、戒取見三結。如果能加以修

持上進,就可以得到阿羅漢果。大慧啊!所謂身見,是有兩種不同。一是與生命俱來,和生命根本同在的,名為俱生。二是妄

想所生。什麼是妄想所生呢?例如對緣起所生的現象界,分別它們的緣起自性,卻執著自性是

的確有一空性的存在。不過認為這個自性的境界,既不是有,也不是無,也不是非有和非無。

其實這正是一種妄想所形成的觀念。可是無智愚夫,只認為分別妄想是空,不知執空還是妄想

,卻反而執著空為自性。這仍然如熱時的渴鹿,誤認曠野里的陽焰光影,把它當作清凈的涼水

一樣。這就是須陀洹們以空性為身見,他們只證得人空,乃認為無我就是無自性的境界。他們

斷除煩惱,久住空境,就在此處安身立命了。什麼是須陀洹的俱生身見呢?他們觀察自己和人們的四陰作用——受(感觸)想(思想)行(本

能活動)識(精神作用)——都是沒有色相形狀可得,都是物理生理所造,互相輾轉發生作用,

彼此遷為因果。四大種——地(固體)水(液體)火(熱能)風(氣體)——以及光色等,都不是

固定性的。他們由此觀察,既不執有,也不著無,斷除凡夫堅認此身是我的身見之惑。因此再

也不生貪慾之念,就此以斷惑為證真之果,那就是須陀洹的身見相,即所謂去妄求真之流。大慧啊!所謂疑相是什麼呢?那就是對上述的兩種身見妄想已經解除,但又自以為這種心得就

是得法的善見相。即認為諸法斷滅,都是不生的,所以對其餘更有超過這種境界的上乘法,就

起懷疑,認為大乘大士們雖說的清凈法,恐怕是未凈其意的,這就名為須陀洹的斷見疑相。大慧啊!所謂須陀洹的戒取見,是說須陀洹們不肯守取善業的戒行,輕視它為邀得生天的福報

。他們了解有生即有苦,因修善而得生天的福報,福報盡了,仍然會墮落的,仍然沒有脫離苦

因,所以他們既然不為惡造孽,也不守取戒行以求福,所謂取的意義,是說人們現在修習苦行

,而為了求取他世或換得來生福報,或死後往生天堂的樂報,這是思痴凡夫們的希望,所以須

陀洹們在所不取。他們除了返心歸向於自覺的殊勝境界,遠離妄想,及斷除煩惱的無漏法的清

凈禁戒以外,其餘都不執取,這就名為須陀洹的戒取見。雖然須陀洹們已經斷了貪、瞋、痴的三結,再不生起這種心理。可是他們如果有了我已斷除三

結的自負,就等於沒有成就的凡夫。只要一有此意,便會有兩種過錯,一是墮在身見,如上面

所說的。二是其餘諸結不斷。所以真正已經成就須陀洹果位的人,是沒有這種自負的心理的。」大慧又問:「您說一切眾生們,本來就有很多的貪慾,須陀洹們是斷了哪種貪慾呢?」佛說:「他們是斷了男女之間纏綿的情、愛、欲,乃至從情、愛、欲所出發的種種身、口、行為

,如打情罵俏,擁吻眄視等等。因為這些行為,雖然得到目前暫時的享受,但會博得未來無窮

的苦果,所以他們已經遠離不生了。但這如何能夠做得到呢?他們在禪定的境界中,已經得到

三昧正受之樂,就是身心內發的妙樂,所以他們能夠斷除男女欲樂之心,而貪著趣入涅槃境界

的妙樂。大慧啊!怎樣是斯陀含的境界呢?他們是對境無心,目前有色相,心中無分別,總是在禪定的

樂趣境界當中。所以他們盡此一生的苦報,命終即進入有餘依的涅槃境界,這就名為斯陀含。大慧啊!什麼是阿那含的境界呢?他們是已經斷除過去、未來、現在的三世時間的束縛,沒有

內外有無之心。也沒有因我見而產生的偏差,所謂絕對不生妄想,究竟斷除三結,這就名為阿

那含,他們能住入涅槃,不再生人間而證得不還果。大慧啊!什麼是阿羅漢的境界?他們已經具有世間和出世間的各種禪定三昧境界,得到解脫的

能力,和神而明之的通力,不再生起煩惱苦果等妄想習性,這就名為阿羅漢。」大慧又問:「您平常不是說有三種阿羅漢嗎?這裡所指的是哪一種的阿羅漢呢?是得寂滅清凈的

一乘道果呢?或者大乘境界的菩薩們,為了方便顯示,故意以阿羅漢的姿態出現呢?或是佛以

化身顯示的呢?」佛回答說「這是指得到寂滅清凈的一乘道的聲聞眾中的阿羅漢,並非其餘的那兩種。其餘兩種,

那是由於慈悲的願力,視時代和環境的需要,故意顯示阿羅漢的姿態,來作佛法眾中的眷屬,

藉以相得益彰,以此莊嚴佛眾。大慧啊!所謂得果,也無非是對凡夫眾生們說,因為他們根本不能遠離妄想心的希望,雖然學

出世法,但總是要求取得一種地位,所以才說他得果和得禪。如果是真正的禪者們證入禪的正

受三昧,就根本無所謂有這些得果得禪的觀念存在,只是藉此表示而說已證得自心的現量果罷

了。大慧啊!如果要超過各種禪定的無量境界,超越欲界、色界、無色界的三界外者,還應當舍離

自己的心量境界。若是還有少許感受和細微妄想的存在,認為自己是超過心量的境界者,那就

根本不對,為什麼呢?因為還在心量的範圍啊!」須陀槃那果。往來及不還。反與阿羅漢。斯等心惑亂。(這是說:初果須陀洹,二果一往來,三果是不還,四果阿羅漢等。如果認為是有法可得,有

果可證,執著果位和自己所得的禪境界而不知舍離,都是自心惑亂的證見,以大乘佛法看來,

不過是比較高明一點的愚痴凡夫罷了。)整理自《楞伽大義今釋》--------------------------------八十八惑可稱八十八結使,是與生俱來的結使。使就是指揮的意思。小乘的修法,能斷八十八

惑,修行才能成功。首先看欲界中苦諦下的十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貪

、瞋、痴、慢、疑。在欲界天中,能夠解除十惑中的三惑,身見、邊見、戒禁取見三個結,此

生即為天人境界,等於初果或二果羅漢,死後則為天人。八十八結使,就是「見思惑」。「惑」者亂也,一般佛學上又稱為妄念。「見思惑」的意思,也就是思

想的不能解脫。「見」是見解的意思,「思」是思想的意思,所以「見思惑」就是見解和思想的迷惑。

禪宗上常談到「見地」二字,「地」就是一種境界,「見地」就是上達到某種境界。佛學不是單純理論

的學說,最重要的是修行的實證,只學理論的佛學是沒有用的,只有用修行的實證法,才能證

明佛學理論的正確性。換句話說,全部佛學的理論,也都是由實驗而得來的。

前面討論過欲界的十惑,是在苦諦之下所包括的,另外欲界還有:集諦――集諦的意思,是指普通人,集中許多的苦,以為是樂。在集諦之中,共有七惑(除去欲界

之身見、邊見、戒禁取見)。滅諦――其中也有七惑。達到無「我」,破除三惑――身見、邊見、戒禁取見,即是滅諦的境界。道諦――這是欲界中的天人境界,所謂天人,與科學上所指外太空生物相似。另外欲界的神及人

世間的忠臣、孝子,為他人可以捨棄自己生命的,都屬於天人境界。再看色界的苦集滅道四諦,與欲界相同,只是沒有「瞋」心。欲界修行的人,如果能夠沒有怨,

沒有怒,沒有恨,則瞋心自然除去。怨、怒、恨完全消除,到了這個境界,十惑中的瞋惑沒有

了,就具備了脫離欲界,進入色界的資格了。

八十八結使也好,九十八結使也好,都是分析心理狀態的歸類方法,歸根結底,都是無明。平

日喜歡修道打坐的人,等到處理日常事務的時候,那些迷惑之多,甚至超過了九十八個結使,

可見斷惑的困難,和業力的難於解脫。修道、禪定都是用寧靜的方法,反照自身,應從內心切實修持除掉種種的「惑」。斷惑誠然不易

,但持續的努力,至少可以到達薄地,即見思惑慢慢的變得輕了,程度上變淺了,這是真正的

修持之路,所謂漸修。如果只注重氣脈的修鍊,身體的修鍊,雖然會日益健康,甚至紅光滿面

,但是「身見」卻愈加重,離斷惑證真則愈遠,這是佛法的修持與其他方面修持基本不同之處。見思惑是十二因緣中的無明,如果斷了見思惑,就是從「無明」而達到「明」,明了以後,十二因緣

之中其餘的十一因緣,隨之了斷,就是斷惑證真了。《中國文化與佛學八講》-------------------------------果位斷惑情形初果須陀洹(預流)由三解脫門(空無相無願)起五根,由五根起無間定,由無間定起解脫智見,由解脫智見永斷

身見,邊見,戒禁取見三結,預入聖者之流,須再七返、五返、三返、或一返天上人間不定,

視根機而別。(天上乃指六欲天,人間則指北俱盧洲除外之餘三洲。)斯陀含向斷初地一品乃至五品思惑,漸趣向一來果。二果斯陀含(一來)斷欲界思惑之上中六品重貪嗔痴已,唯餘下三品之薄貪嗔痴未斷,

故仍須一往來於人天。阿那含向斷欲界七、八品思惑,漸趣向不還果。三果阿那含(不還)斷欲界九品思惑不再還來欲界受生。一類不還果聖者,不往生色界及無色界,而以欲界生命體,斷盡三界思惑,而現般涅槃。一類樂慧之不還果聖者,已具雜修四靜慮後遇逆緣,退失三靜慮,而味著初禪,命終後生於梵

眾天,再雜修四靜慮,或直接往生色究竟天,或經歷三生,乃至十五生,受生於色界諸天,而

後往生色究竟天,入般涅槃。一類樂慧或樂定的不還果聖者,或次第遍生色界初十一天(大梵天除外),或越一天、二天、

多天而受生,次第生色究竟天,而般涅槃。一類樂定,而不樂慧的不還果聖者,經歷色界初十一天後,則直生無色界下三天,然後生色究

竟天入般涅槃。另一類不還果聖者,欲界沒後,不生色界,直生此無色界四天中,而般涅槃。阿羅漢向後五凈居天,漸斷色無色界等八地之七十二品思惑而漸趣向阿羅漢果。四果阿羅漢此雲無生、應供、殺賊,斷三界八十一品思惑已。不再輪迴三界。補註前三果聖者依欲界身而得,阿羅漢則通於三界身得,所以無論次第證或超越證的聖者,必緣於

欲界所聞之無我聖教,及欲界苦,始能見道,而後於上二界般涅槃。摘錄自老古出版《三界天人表》---------------------普通的心理學,是講現象的分析和研究,越發展越細。佛教的心理學,如八十八結使,唯識宗

的百法明門論等,是道德的心理學。它有一個前提擺在那裡:就是說只有證道者的心理才對,

其餘的都不對。這是至善的、純善的心理學。唯識是了不起,現在這裡談的心理,還是大原則

,如要一條一條分析起來,就不勝枚舉了。有心宏揚唯識的人應該留意,不要關起門來稱皇帝,以為只有佛家的東西才了不起,普通的心

理學也有它的道理。我們修行,就是要檢查自己的心理,這就是見地。心行做不好,乃至對人

處事的行為改變不了,就算是功夫做好了,也沒有用,充其量也不過是大海裡頭的一個盲龜而

已。這個見地也涉及了行願,修小乘的行願,要證得羅漢果位,不但功夫要做好,心理上必須要去

掉這些見思惑。九地:三界中又分作九個程序,這個世上的人,是欲界「五趣雜居地」,也就是天、人、畜生、

餓鬼、地獄這五類,都住在這裡,是凡聖同居的地方;再加上色界與無色界各四地,共有九地

。未證得菩提以前,都在三界中轉。這裡自己去研究,做心得報告。這一章非常重要,因為我們

的思想、見地一有偏差,就已經落在凡夫境界中了,自己還不知道。在斷惑證真的四果中,斷了見惑粗的觀念煩惱,才是預流果,又稱須陀洹果,也就是初果。一

來向:斷思惑初地之一品乃至五品稱斯陀含向,也是一來果的候選人,又稱斯陀含果。斯陀含

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五還人間,生天,再下人間,如此來往五次,就不再來人間了;但另一種

說法是,死後升天,再下一次人間,就不再來了。所以在教理上說,認為立地成佛是做不到的

。證羅漢果也不容易,須看我們自己的修持功夫。關於見思惑,三界九地與斷惑證真的關係,在俱舍論中都有提及,可以作參考。所謂「論」不是

佛說的,是一些菩薩修證成果的經驗,記下來告訴我們。*****大家要特別注意八十八結使,唯識百法明門論的五十一種心所,什麼是根本煩惱?什麼是隨煩

惱?隨眠煩惱?這「隨眠」二字譯得非常好,它纏著你,跟著你,使你在睡眠昏迷的狀態中,自

己也檢查不出來,被它迷糊住了。其實,這也是自己的魔障。 一層一層檢查,八十八結使能去

幾層,你禪定的功夫絕對就到了那裡。若按照普通講法,念住就是初禪,這個只是普通說法。至於真正的初果位,就不是這樣了。所

以,你即使得了初禪,卻不一定證得初果。因為果的標準就是根據八十八結使,也就是你那個

下意識的罪惡煩惱的根,貪瞋痴慢疑去掉了幾層,就是果位的考驗。我們不能不通教理,不要以為光是打打坐,抱一個話頭就行了,沒有用的。所以別人問禪,我

就說:我有「饞」,你那裡有好吃的我就來。哪有那麼簡單?不容易的。你就是做到念住,還要

看你是住在什麼念,念住在昏沉也是住,沒有用的。氣質沒有轉,心行沒有轉,沒有用的。其次,就算做到氣住,呼吸停止了,充其量是二禪,並不一定就是二果。單單氣住,並不能證

果位。氣住可以用意志控制做到,與道不相干。而且氣住了以後,只要一逗他,他發起脾氣來

比誰都大。所以修行不是如此,不要搞錯了。你認為氣住了,自己有功夫、有道了,那個道賣

幾毛錢一斤啊?沒有用的。主要關鍵在心理行為。二禪氣住後,同時要查查八十八結使,心理的罪惡煩惱去掉了多少?身口意三業去掉了多少?

所以有許多人都講功夫,講了半天,身口意三業一點都轉不了,自己不要自欺了。脈停,印度很多瑜伽士都能做到,埋在土裡不會死,這都是能夠練出來的。這只是說明我們的

生理功能,能夠用心訓練成各種狀況,這個是唯心所造,做得到的。至於說,這是不是道果呢

?不是的。至於三果、四果,每個道果,都可以在八十八結使表查到。自己每天要隨時檢查自己,看看心

理行為中,煩惱罪惡的狀態解除了多少,檢查今天善行做了多少,所以古代儒家有功過格,用

紅黑豆來標記,以檢查自己的心理行為。《如何修證佛法》----------------------「如須陀洹身見」,須陀洹是初果羅漢,斯陀含二果,阿那含三果,阿羅漢四果。初果羅漢證到

了以後,貪嗔痴慢疑就薄了、淡了。但是貪嗔痴慢疑薄了淡了,就可以證果嗎?證果不是功夫

,不是修養,是般若見地。貪嗔痴慢疑等等是屬於小乘的思惑。你縱然貪嗔痴(慢疑還不算)

薄了,還不見得證果。我們看古人或今天,很多出家人的修養都到了這個境界,沒有貪嗔痴了。即使現在課堂上的諸

位,貪嗔痴也很少了,但你只在這一個鐘頭里沒有。不要認為我這一句話是玩笑,你即使能在

一分鐘里保持沒有,已經了不起了,這就是功德。但是這不能算證果,你的見地不到,見惑沒

有去。見惑是什麼?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這些觀念是最難去的。雖然你心

中沒有動貪嗔痴之念,但見惑這些觀念去不掉,就是止觀的觀不到,就不能證果。所以須陀洹能證果,不論他修白骨觀、不凈觀、念佛,他的貪嗔痴已經伏下去了(還沒有斷)

,破了身見。所以勸諸位趕快修白骨觀,身見真空了,可以證須陀洹果,這是正面。《維摩詰

經》用了反面,把正面消息告訴我們了,他說「如須陀洹身見」。證到須陀洹應該是絕對沒有身

見的,對不對?所以他是反面告訴你要去掉身見。「如阿那含入胎」,阿那含是三果羅漢不還果,本來是不會到這個欲界來入胎了。但是三果羅漢

還有沒有身呢?有的,在色界天,那不是胎生,在大乘來講是化身,在小乘來講是了脫分段生

死,還在最輕微的變易生死,沒有徹底了生死。不要認為不入胎就了了生死,這僅是對欲界而

言。普通修持想不再到這個世界來的話,必須要證到三果、三禪天的境界。禪定功夫到了,貪嗔痴

慢疑才能夠伏下去,但是如果見地不透,還是不行的。見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常要你們留意三

界天人,八十八結使。配合教理與修持,才是二十一世紀振興佛法的路線。《維摩詰經》還是

用反面,襯托正面的道理:要到了阿那含果,才能不再來這個人間。「如阿羅漢三毒」,貪嗔痴叫三毒,到四果羅漢的境界,貪嗔痴就根本降伏了。可是真不起了嗎

?沒有。本經下面天女散花一段,把阿羅漢沒有大解脫的一面露出來了,余習未斷,習氣沒有

斷。貪嗔痴三毒還是暫時伏下去而已。要把余習完全斷了,除非回心走入大乘菩薩道,入世來

修才行,在出世法中是斷不了的。十幾年前快二十年了,有一位年輕的法師在此地的一個山洞中打坐,沒有人供養,經人介紹給

我,我就供養他。他每個月要下山來我這裡,拿些米和日用品帶回去。過了近一年,我就告訴

他,你這樣修是不會成功的,也悟不了道。因為你是修行人,我供養你有功德,但是你缺德了

。他說:老師,我不會辜負你的期望,我在山頂上已經是無欲境界。我說:你算了吧!不要吹

了!我帶你去聲色場所,你還能保持在山頂上的境界才差不多。你在山上可以,一入世統統垮

了。他問我是怎麼看出來的,我說你來到我家中,書架上都是佛經,你看也不看,只坐在客廳

看茶几下面的畫報,就憑這一點我就看穿你了。他當場懺悔,後來跑去香港還俗,也結婚生子

。所以說,三毒縱然到阿羅漢境界被伏了下去,不回心向大乘,不在世俗的大火洪爐里鍛煉,是

過不了關的!哪有這麼容易!所以要學地藏王菩薩的精神,就是硬要在那裡面鍛煉。禪宗祖師

的偈你們要記得:劍樹刀山為寶座 龍潭虎穴作禪床道人活計原如此 劫火燒來也不忙你的禪堂在哪裡?就在劍樹刀山上。那個股票市場就是龍潭虎穴,搞政治的就是坐在劍樹刀山

上,學道的人就應該在這上面磨練。《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你打坐功夫好了、念佛念到了什麼境界呀,不管你修密宗啊、修氣、修道、練精化氣、練氣化

神都不管你,你用哪一種方法得到定都可以。主要的你看,這個講見惑思與三界九地,斷惑才

能證真。什麼是惑?煩惱。所以你看,我們叫你背講唯識的玄奘法師的《八識規矩頌》,講第

七識末那識這個我執——意的根怎麼樣才能轉?他不是有一句話嗎:「四惑八大相應起,六轉呼為

染凈依。」四惑是四煩惱,迷惑你的,把「我」自己迷惑住了:我見、我慢、我貪、我痴。你要曉得,男女飲食、淫慾之念、兩性慾念並不是不容易斷哦,那很容易斷的,容易不起嘛。

大家都作人,我們大家男女並不是一天到黑都在那個男女兩性慾念中。欲可以不起呀,「愛」斷

不了。這個愛的這一念,愛是非常難斷的。你以為男女之間我愛你、你愛我那個愛死的愛,那

個我們所講的那一種愛是欲呀!真的愛是什麼?你愛山水、愛清凈,我愛道德、我愛善人,這

個東西就是——沾染你,這一點愛心很難斷。這就是我痴。至於男女之間兩性之愛呢,一半還屬

於物理作用,同性相排、異性相吸,那還是屬於六欲天下面的「欲」,還談不上。當然很嚴重,

在我們凡夫很嚴重。修道的人,所以你定力高了,你看這個表。十個根本,有關於思想方面、理上的,身見、邊見

,叫做十惑,第一條,三界天人八個:身見、邊見、邪見、戒禁取見、見取見。自己所看到的

主觀,我認為這個是道,這個見解:哎,老師這個理、你這個理不對了,我這個才對——見取見

。這是叫做「五見」。這個見惑,是思想上的、理論上的,隨時困住我們。我們作人,今天世界的戰爭、社會的亂,

就是個思想觀念,就是觀念問題。這五個惑:身見,你看我們修道,斷了沒有?你說打坐坐得好,今天病了,不得了。「哎呀老師

啊,我大概坐壞了啊,我要去看一下醫生去。」身見非常難捨哦!誰能把身見捨得掉?所以你功

夫做得好有什麼用?這個結使一點也不斷哪!身見。邊見,你那個境界有邊沒有邊啊?你說我空空洞洞——你那個空的境界、你那個清凈境界不過那

么大,我看只有水桶那麼大。不行耶!邪見很多了,錯誤的見解都叫邪見。戒禁取見,如果學了佛的:「哎喲!這個不對呀。」很多學佛人:「老師啊,我今天不對呀,昨天

我大概燒香沒有燒好啊!」「哎呀,今天不對呀……」有些:「哎呀,我什麼啦,哎呀我大概怎樣……

哎呀我拜佛的時候,哎呀老師啊,我沒有穿海青耶!所以今天馬上受果報啦!」——就是戒禁取見

。每個宗教都列了許多的戒條,把你困住了。到最後是戒而無戒哦!戒都為了起心動念啊!哪

里有那麼多形式啊?把形式主義、戒條當成修道,宗教徒都犯這個戒禁取見,是很嚴重的錯誤

,所以不能成道。知識分子犯下面的「見取見」——我所見到的這個理論。你看許多人修道到某個階段,老師講的話

不一定聽啊,認為我見的對,馬上墮落了——見取見,就是我慢、我見嘛。知識分子啊,普通人

我見是最嚴重的,見取見,「我這個理論拿邏輯來邏過的,那還有錯的啊!」根據什麼西方哲學

家,什麼蘇格拉底的,還有什麼根據什麼孔丘啊、莊子啊,哎這還有錯啊!——統統犯了見取見

!再加上我見。你檢查[錄音中斷]……在意識上、意識地來你每天檢查自己這個地方。我打坐是坐得好,你說我

今天都沒有動——你沒有碰到外境啊!碰到一個人跟你倆談學問的問題,那些學者、修道的,一

談到意見:「哼,格老子!」那個氣得臉紅脖子粗,坐在我前面,「格老子!我什麼都可以不要了

啊!」那個樣子,哎呀我看到比野狼啊、比那個瘋狗都不如啊!你修道,你修些什麼道?就是見

取見,就墮下去了。你那個功夫,功夫有什麼用?功夫是肉體上的。你說:「不過老師啊,我沒

有動氣哦,就是氣到上面來了,氣得我睡不著了。」切!你說自己該打什麼……唉呀,我有時候

真是沒有方法!我講的話你們自己曉得噢,「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檢查一下看。所以你要我

罵你,你以為我愛罵人?哎呀!我罵你?我吃飽了飯,沒有那麼大的力氣。這是見取見。至於下面的:「貪」,貪很多啊,功名富貴樣樣貪。就是你現在我貪進步也是貪。這個意識的心

念你要搞清楚哦!無貪?切!怎麼做得到!所以我常常夜裡看書,自己放下書本一笑,——貪!

這就是貪哦。這同你研究賭票是一樣哦!沒有兩樣,告訴你。手不釋卷讀書總算好吧?修道就

要注意,這個是「貪」哦!被它牽走了,一樣的墮下去,永遠不能了道。所以我不是去年有一首

詩啊:「一念關心天下事,塵心不了滯非心。」也是貪哦!我自己做的,這個上面還有兩句了,

不談詩了,隨便提到這個。「一念關心天下事,塵心不了滯非心」,文學境界多高啊!看到好像

聖賢一樣,國家、天下——貪念哦!你注意什麼叫貪,就告訴你們貪的境界,你以為哪裡不貪哪

?一念之間,你就是貪乾淨、貪清潔都是貪哦,當然你貪贓更貪哦!瞋,發脾氣當然是瞋,恨人、想殺人、想整人,那當然是瞋。善惡是非太分明也是瞋啊!「這個

壞蛋我看不慣。」你正是瞋中啊!那是上界的瞋。有什麼看得慣看不慣啊?這都是你意識造的嘛

。痴,那更嚴重了。慢,處處是我慢、我第一。疑,這個疑是天生的,哪個人都疑。你看兄弟夫婦、父子之間,哪個人不懷疑誰呀?我爸爸不

曉得給不給我錢——疑嘛!這個心理就是疑。這個疑,你以為我沒有疑,那怎麼做得到啊?你看

看,苦諦下面十個惑,第一行,人生的痛苦,這些心理狀態、意識的行為所招來的苦果。苦集

滅道四諦。集比苦還厲害——苦還是講一個普遍的現狀——集是抓住,等於是抓得很、集中了嘛。

那集中了你看只有七個惑,少掉了什麼?身見、邊見。因為你身見邊見在其中嘛,自然有身在

其中。所謂「滅」,修到了,把這種心理行為、思想意識上這一種壞的染污,把它清除了才算滅

。滅了以後得到道的境界有八種惑。我們這是講普通欲界裡頭的眾生。色界裡頭呢?色界,我們功夫到達了初禪二禪的境界了,你

心理上有沒有東西呢?心理上這個東西沒有動搖不能證果的哦!你看色界下面九個惑,色界同

無色界,你功夫是到了,你意識心理狀態、意識裡頭這些心理的種子,一點都沒有動搖在裡頭

,不過是暫時看到被那個靜定的功夫壓制下沒有起來而已,因為你有個大貪的境界在——我貪靜

嘛,貪這個定嘛,不敢動念啊!不是你了道啊!非不能也,是不為也,不敢吶!利害關係嘛:

萬一我動了這個念,我這個功夫掉了!所以你意識還有,這個種子都在啊。只有了一個什麼呢

?色界同無色界得了道的這個境界——瞋念比較沒有了,但是不是了哦,瞋念是斷伏下去,並不

是慈悲哦!沒有瞋念不是慈悲——慈悲是大菩薩境界——只是無瞋而已。色界與無色界,其他的結使,這個意識上面、心理的行為上面,大家都老了——你不要看別的,

不要看這個教理,以我數十年的做人的經驗,我從十幾歲起搞這一個東西、追這個東西,結交

了、看了多少修道學佛的人,老實講,到了中年以後,看的真可怕啊!功夫做得很高的,道也

修得很好,冬天都只要穿一件衣服了,什麼都好幾個月不吃飯了,貪嗔痴慢疑是一樣都不斷!

尤其學佛的居士們我也看到,那個熊十力(那當然還不夠亮)、他的老師歐陽竟無先生,那個

脾氣之大,發起脾氣來額頭上三條青筋就立起來了,那不得了啊!唯識般若中觀那個佛學講得

那之好,太虛法師算是他的同門小師弟,太虛法師要來跟他談一下、請教一下唯識,「不見!他

怎麼有資格來問我唯識!」所以我只跟他倆做朋友,我不會叫他老師的,我也不要這種老師。這

是講學的人。修道人我也看得多了,不管什麼,那個慢心是越來越大,貢高我慢,所謂「增上慢

」。沒有道的時候慢心本來有,因為有道、有學問,他那個慢越來越大,所以叫做增上慢,增加

上去。所以你們做功夫守戒的人,第六意識這個地方。四禪八定是功夫哦,功夫不到而能夠說得道了

、證道了,說學佛,那不是自欺嗎?你功夫到了以後,心理第六意識的這些東西……不能證果位

的,不可以。不是不可以,是不行耶!你自己的業力不行耶!一到這個肉身一壞的時候,那個

中陰境界的貪嗔痴都出來的呀。不是男女來貪哦,你這一輩子道德很好,男女之間、飲食男女

什麼都不要,它到你變中陰身的時候,這個肉體一壞了,它現出一個青山綠水,哎呀有個山洞

,那個風景又好;哎喲這裡正好打坐——你一進去一打坐——入胎了。就是這一念愛,好厲害哦。所以學佛要整個的把這個結使研究通哦!這個東西,不是做佛學表拿來寫文章查查的哦,要多

來反省自己哦!這個東西要千萬注意啊!我們一般做功夫的最不願意看書,尤其學道家學佛的

。其實你只要好好看一次記住了,自己在功夫上就是你最好的鏡子測驗了。在這裡認為這些理論我都懂了。你懂了?我搞了幾十年都沒有懂,你比我聰明多了!那又何必

聽我的騙呢?要注意呀!要注意呀!萬丈高樓從地起,修行是一步一步要踏實的。四禪八定修到了,三界天人表,好,有一位道友的問題:那無想天以上有男女關係生命嗎?下

面都有;到了這個以上,色界以上、上界,不是了,沒有男女了。所以無色界天,《成唯識論

》你們不是念了嗎?注意一條,無色界天,《成唯識論》第幾頁啊?又叫意成天。二百七十三

頁第二行的下面:「無色亦名意成天」,懂了吧?無色界,上升無色界得四果羅漢的境界,當然

沒有中陰了。假使這一生修到了,怎麼樣得四果羅漢呢?這些結使、心理的這些行為——貪嗔痴

慢疑,細凈的、最薄的都能夠斷惑了、伏下去,沒有了。但是沒有伏完,完全伏完了得滅盡定

了。滅盡就是滅掉了意識境界這一些都沒有了,乾淨了,得滅盡了。但是還不是得大乘的道,

滅儘是滅心理這一些東西哦。那麼沒有得滅盡定,到無想天以上的,是意成天。所謂無色界還

沒有光明,不是光,也沒得身,謂之(無色界)。實際上啊,達摩大師告訴我們,修禪宗的人以《楞伽》印心。破了重關就要意生身,意成天同

意生身是一個東西,我告訴你們秘密。我從來不講密教哦!因為天下無秘的事,只要你懂了,

秘密就拿走。道是天下之公道,所以用不著什麼磕頭拜門,我很討厭。當然我儘管向人家磕頭

拜門來,到我手裡我就(不搞這個了。)有此一念、有此一個習慣也是戒禁取見,而且增加我

慢,何苦呢?道是天下公道,明告訴你拿不走,這是大秘密;拿得走你拿走。所以到重關自然

意生身,大乘菩薩。所以四禪八定修到四禪得意生身,道家所講的出陽神真修到了,「散而為氣

、聚而成形」,相近於意生身了。你們修道家出身的,陽神怎麼出呢?「是啊,老師啊,現在我就不能進步啊,不曉得怎麼辦!老師啊,你也不告訴我!」我活該告訴你呀?我不是要你來磕頭,你沒得誠意嘛!沒得謙下的誠意。求道、求道,你總要

求之嘛。你想發財、想做一個公務員八千塊錢、六千塊錢拿個履歷表,還要拜託求人嘛。碰到

老師,老師就要告訴你呀?而且一個個覺得這個老師就是教他們,好像:「我嘛!都應該教的。

偏不教我,真是!這個混賬的老師啊!」呵,你們年輕的都犯這個毛病,在這個上面檢查一下心

理看。所以《成唯識論》告訴你;為什麼先選這種地方,其他的資料我當然沒有給你講完,多得很。

所以心理與功夫的檢查配合,為什麼發這個表。現在我們曉得,定到達什麼境界?初禪到了嗎?初禪都沒有,凡夫禪而已、打打坐而已。凡夫

禪第一步的心行,十善業道修到多少還沒有做到,何況這些結使!結使打得很牢啊!所謂結,

解不開,叫做「結使」,九十八個結使,一地一地、一層一層,功夫到了一層,你的見地到了一

層。那麼這些貪嗔痴慢疑心理行為,在《成唯識論》告訴你,怎麼來的呀?——「修所斷惑」,非

修行做功夫斷不了的。不是打坐的功夫;你心理行為、起心動念處要檢查,做人做事、說話做

人,「修所斷」,才把這些結使斷得了,不修斷不了,所以叫修行、修行,修正心理的行為、心

態的行為,修所斷的惑。至於其他的五見裡頭有些不是修所斷的哦!五見裡頭 「身見」這些惑還可以修所斷;至於邊見、

邪見、戒禁取見、見取見,修不能斷;那是見所斷,要慧開了才能斷哦!不然你自己被觀念困

住了。要注意哦,千萬要注意!所以你說我打坐,以為打坐——天天萬事不做,一輩子搞一個清凈的生活,打打坐修一輩子,萬

事不管,以為自己修了道——沒用處!那你修的果報是什麼?注意,將來有果報的——升六欲天變

天人。不曉得變男的、變女的,看你心理狀況了,看你的果報了。你的個性陰的就會變女性,

個性陽的變男性;內向性的變女性,外向性變男性。看你心理行為同你的果報行為。許多人你

打坐一輩子、修道一輩子,老實講能夠修到四天王天最低一層都不可能噢!等而下之走入什麼—

—阿修羅道,阿修羅也是天人哦,不過瞋心脾氣大,脾氣大就是瞋心大,也是天人哦。你修到夜叉、羅剎談何容易呀!比我們高明多了。羅剎也能在空中飛行的呢。男的羅剎是都很

難看,壯健、很威風雄壯;女的羅剎一個個漂亮,有一個女羅剎站在你面前,我們所有的男生

不拜倒了才怪呢!那漂亮的很哦!所以修道注意呦,你搞了半天,還在這裡轉呢。你以為《金

剛經》我都懂了,什麼經我也懂了,禪宗我完全懂了。你懂了?你算不定變蛇、變泥鰍去,真

的呀!所以呀,我看到大家嚴重啊,沒有辦法!所以講《成唯識論》告訴你們注意啊!注意啊

!心行是要這樣檢查的。如果把理觀通了以後,這一輩子做人,不算是超出三界,至少不失其為人,人道中,聖人,成

就很高哦!人道可以上升佛道,還不是作人?!所以佛說,一切十方諸佛要想成佛以前都到我

們這個世界來留學一番,因為這個世界是苦樂參半,容易成道。其他的世界純樂的地方啊,沒

有煩惱刺激他、沒有痛苦刺激,成道很慢的;這裡是什麼都有。所以釋迦牟尼說諸佛菩薩都要

到這個世界上過一下才能成佛。那麼還有,再重要的,大乘菩薩那怎麼辦呢?大乘菩薩發心不同,心量境界不同。功夫呢?四

禪八定就是基礎。四禪八定功夫定沒有到,你叫做大乘菩薩?有些講教理的人,研究,以為菩

薩道哪裡講打坐啊,只要管心理行為——全錯了!沒有這個定、沒有這個戒培養那個心量的擴大

,那叫大乘菩薩?所以你看,我們剛剛講完滅盡定(上一次講完的),到了大乘菩薩的法身,

他是任何一地要入滅盡定他立刻可以進入滅盡定,因為他心量大、功德大、心大,換句話提得

起放得下,說空就空,說把結使切掉就切掉。所以禪宗的頓悟,真頓悟了以後,已經到色界無

色界天的阿那含果了,提得起、放得下,萬念皆空,一下就把它空掉了,連身體都丟掉、忘掉

了,那才叫頓悟。那叫「禪」,禪宗的禪。你以為什麼「月白風清」啊,「只在蘆花淺水邊」,你去淺

水邊去吧!蘆花淺水同你有什麼關係啊?所以,我們講完了意識現行不起的五位,作一個結論

的時候,探討我們作功夫的境界。下面開始繼續下去《成唯識論》,你們聽得可能會很沒有味道,邏輯方面思想方面非常多,但

是同作功夫都是切實的關係,就是要智慧去研究。今天上到這裡。【唯識與中觀】


推薦閱讀:

南懷瑾老師的精彩楞嚴經講解《楞嚴大義今釋》 下篇
南懷瑾:《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醫
僧伽吒法門的開示 第四講 南懷瑾
般若正觀略講--南懷瑾
南懷瑾:不如人意,才是人生!

TAG:南懷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