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詩平仄規律1

古詩平仄規律1

近體詩的平仄規律

一、近體詩的一般規律

首先看看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全首八句,共分為四聯。第一、二句稱為首聯,第二、三句為頷聯,第五、六句為頸聯,第七、八句為尾聯。每聯中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對句。這首詩的平仄格式為:

○○●●○○●,●●○○●●△。

⊙●○○○●●,◎○⊙●●○△。

○○●●○○●,●●○○●●△。

⊙●○○○●●,◎○⊙●●○△。

格式中「○」表示平聲字,「●」表示仄聲字,「◎」表示本應是平聲字而改用了仄聲字,通常稱為「盤」音字,「⊙」表示為本應是仄聲字改用了平聲字,通常稱為「贊」音字。盤音和贊音字都屬於平仄可通用的字。「△」表示是韻腳字。因近體詩必須壓平聲韻,所以就不標出仄聲韻的符號了。

從上例可以找出一些規律來,即每句中各自的平仄關係為雙音交替,也就是每兩個「平」音字或每兩個「仄」音字交替;每聯中出句與對句之間的平仄關係為相反的,這一規律稱作「對」,如不符合這一規律便叫做「失對」;相鄰兩聯之間的平仄關係是下聯出句前四字與上聯對句的前四字平仄相同,後三字將順序顛倒,稱之為「粘」,如不符合這一規律稱之為「失粘」。這些粘對關係可將詩中的平仄聲調進行調配,使之吟讀時有起伏感,有迴環感。總之,從這首詩我們可以歸納出如下幾條: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平仄在本聯內是相反的。

3、平仄在下聯出句與上聯對句之間是相粘的。

4、凡偶句最後一字必須是平聲字,且為韻字。

二、律詩的平仄格式

(一)七言律詩

七言律詩一般有四種格式,即第一句的格式。記住第一句的格式,以下只要按照粘對的關係就可以將全詩的平仄格式寫出來了。那麼哪四種格式呢?

(1)平起首句入韻式

這是指第一句第一個字為平聲字,第一句的最後一字為平聲押韻,具體格式如下:

○○●●●○△

因最後兩字為兩個平聲字,也叫平平腳

(2)平起首句不入韻式

這是指第一句第一個字為平聲字,第一句的最後一字為仄聲字不押韻,具體格式如下:

○○●●○○●

因最後兩個字為平仄,也叫平仄腳。

(3)仄起首句入韻式

這是指第一句第一個字為仄聲字,第一句的最後一字為平聲字押韻,具體格式如下:

●●○○●●△

因最後兩個字為仄平,也叫仄平腳。

(4)仄起首句不入韻式

這是指第一句第一個字為仄聲字,第一句的最後一字為仄聲字不押韻,具體格式如下:

●●○○○●●

因最後兩個字為仄仄,也叫仄仄腳。

古詩平仄規律2

下面舉詩為例:

第(1)種格式 平起首句入韻式(劉長卿《寄友人》)

○○●●●○△ 新年草色遠凄凄,

●●○○●●△ 久客將歸失路蹊。

●●◎○○●●暮雨不知涢口處,

○○●●●○△ 春風只到穆陵西。

○○●●○○● 城孤盡日空花落,

⊙●○○●●△ 三戶無人白烏啼。

⊙●○○○●●君在江南相憶否,

○○●●●○△ 門前五柳幾枝低。

第(2)種格式 平起首句不入韻式(白居易《城上夜宴》)

○○●●○○● 留春不住登城望,

●●○○●●△ 惜夜相將秉燭游。

⊙●◎○○●●風月萬家河兩岸,

○○●●●○△ 笙歌一曲郡西樓。

○○●●○○● 詩聽越客吟何苦,

●●○○●●△ 酒被吳娃勸不休。

⊙●○○○●●從道人生都是夢,

◎○⊙●●○△夢中歡笑亦勝愁。

第(3)種格式 仄起首句入韻式(劉禹錫《西塞山懷古》)

⊙●○○●●△ 王浚樓船下益州,

○○⊙●●○△ 金陵王氣黯然收。

○○●●○○● 千尋鐵索沉江底,

●●○○●●△ 一片降幡出石頭。

⊙●◎○○●● 人世幾會傷往事,

○○⊙●●○△ 山形依舊枕寒流。

○○●●○○● 今逢四海為家日,

●●○○⊙●△ 故壘蕭蕭蘆荻秋。

第(4)種格式 仄起首句不入韻式(杜甫《閣夜》)

●●○○○●● 歲暮陰陽催短景,

○○⊙●●○△ 天涯霜雪霽寒霄。

◎○●●○○● 五更鼓角聲悲壯,

⊙●○○●●△ 三峽星河影動搖。

●●○○○●● 野哭千家聞戰伐,

○○●●●○△ 夷歌數處起漁樵。

◎○●●○○●卧龍躍馬終黃土,

⊙●○○●●△ 人事音書漫寂寥。

七言律詩以首句起韻為正規格式,因而在這四種格式中,(1)和(3)為最基本的格式,(2)是把(1)的首句後三字進行順序顛倒,即將(1)的「仄平平」改為「平平仄」,其餘不變。(4)是將(3)的首句後三字順序顛倒,即「仄仄平」改為「平仄仄」,其餘也沒變化。

以上是七言律詩的四種平仄格式,寫律詩時可根據此規律進行創作。當然還有一些手法將在後面談到。

古詩詞的平仄規律3

(二)五言律詩

五言律詩比七言律詩的每句少兩個字,也就是把七言律詩每句的前兩個字去掉,就成了五言律詩,所以,五言律詩也是和七言律詩一樣有四種格式。以詩為例:

第(1)種格式 平起首句入韻式(劉禹錫《聞新蟬》)

○○●●△ 蟬聲未發前,

●●●○△ 已自感流年。

●●○○● 一入凄涼耳,

○○●●△ 如聞斷續弦。

○○○●● 晴清依露葉,

●●●○△ 晚急畏霞天。

⊙●○○●何事秋卿詠,

○○●●△ 逢時亦悄然。

第(2)種格式 平起首句不入韻式(李白《送友人》)

○○○●● 青山橫北郭,

●●●○△ 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

○○●●△ 孤蓬萬里征。

○○○●● 浮雲遊子意,

●●●○△ 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

○○⊙●△ 蕭蕭班馬鳴。

第(3)種格式 仄起首句入韻式(王維《送李使節》)

●●●○△ 萬壑樹參天,

○○●●△ 千山響杜鵑。

○○◎●●山中一夜雨,

●●●○△ 樹杪萬重泉。

●●○○● 漢女輸橦室,

○○●●△ 巴人訟芋田。

○○○●● 文翁翻教授,

●●●○△ 不敢倚先賢。

第(4)種格式 仄起首句不入韻式(杜甫《春望》)

●●○○● 國破山河在,

○○●●△ 城春草木深。

◎○○●● 感時花濺淚,

●●●○△ 恨別鳥驚心。

⊙●○○● 烽火連三月,

○○●●△ 家書抵萬金。

◎○○●● 白頭搔更短,

⊙●●○△ 渾欲不勝簪。

五言律詩是以首句不入韻為正規格式,所以第(2)種和第(4)種格式為最基本格式。

古詩詞的平仄規律4

三、絕句的平仄格式

(一)七言絕句

絕句是每首四句,也就是律詩的一半,同樣也分為四種格式,其實就是律詩的每一種格式的前半首。

(1)平起首句入韻式 (李白《早發白帝城》)

○○●●●○△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 兩岸猿聲啼不住,

○○●●●○△ 輕舟已過萬重山。

(2)平起首句不入韻式 (竇鞏《南遊感興》)

○○●●○○● 傷心欲問當時事,

⊙●○○●●△ 惟見江流去不回。

●●○○○●● 日暮東風春草綠,

◎○⊙●●○△ 鷓鴣飛上越王台。

(3)仄起首句入韻式 (張繼《楓橋夜泊》)

●●○○⊙●△ 月落烏啼霜滿天,

○○⊙●●○△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 夜半鐘聲到客船。

(4)仄起首句不入韻式 (王維《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 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五言絕句

和七言絕句相同,也是律詩的前半首。

(1)平起首句入韻式(李嘉祐《白鷺》)

○○●●△ 江南淥水多,

●●●○△ 顧影逗輕波。

●●○○● 落日秦雲里,

○○●●△ 山高奈若何。

(2)平起首句不入韻式 (李賀《莫種樹》)

○○◎●●園中莫種樹,

●●●○△ 種樹四時愁。

●●○○● 獨睡南床日,

○○●●△ 今秋似去秋。

(3)仄起首句入韻式 (王安石《梅花》)

⊙●●○△ 牆角數枝梅,

○○●●△ 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

●●●○△ 為有暗香來。

(4)仄起首句不入韻式(王維《相思》)

⊙●○○● 紅豆生南國,

○○●●△ 春來發幾枝?

◎○○●● 願君多採擷,

●●●○△ 此物最相思。

古詩詞的平仄規律5

四、近體詩平仄的一些講究

(一)避孤平

所謂「孤平」就是指在平收的句子里,除了韻腳外,只有一個平聲字。如七言詩中將「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改為「仄仄仄平仄仄平」句式,很顯然,由於第三字本應是平聲字而由於在作詩時用了仄聲字,使得整個句子除韻腳外,只剩下一個平聲字,這就是犯了「孤平」的毛病。所以,在這樣的句子里,第三字就不能用盤聲字而是必須用平聲字。同理,在五言詩的「平平仄仄平」句式里,也不能寫成「仄平仄仄平」,這也犯「孤平」。如果因為創作的需要,七言的第三字,五言的第一字必須用仄聲字,就必須在七言的第五字或五言的第三字想法補救。「孤平」是詩家的大忌,切記要注意。

在仄收的句子里,全句即使只剩下一個平聲字也不算犯「孤平」,只算是一個「拗句」,也就是不規整的句子。

(二)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是近體詩的平仄口訣,是對七言詩說的。意思是第一字,第三字,第五字可以不論平仄,隨意使用,而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則必須按照聲律規定的規則,該平聲的不能用仄聲,該仄聲的不能用平聲。由此可知,在五言詩裡面,就是「一三不論,二四分明」。

這一口訣對初學寫詩的人來說,確實很方便,但是並不能全面概括,但是像前面說的關於犯「孤平」的問題時,就是七言的第三字和五言的第一字,這就不能隨便用了,而是要注意不能犯「孤平」。

(三)拗救

從廣義上來講,凡是不符合平仄規律的字都叫做「拗」字,但在近體詩中那些不論平仄的字,就不能算是「拗」字了。只有在二四六分明而不分明時,一三五不能不論而不論了的字才算真正的「拗」字。如果出現拗字,就必須進行補救,救過來以後就不算毛病了。拗救的方法一般有三種。

1)本句自救

七言詩的第三字拗,第五字救。如「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蘇軾《新城道中》)中,本應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但是對句中第三字用了仄聲字「自」,則第五字就必須改用平聲字「沙」,就成了「仄仄仄平平仄平」,起到了自救的作用。需要說明的是,此句中第一字本應是仄聲而用了一個平聲字「溪」,因其位置不重要,所以第五字必須進行自救。

五言詩中第一字拗則第三字救。如「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李白《送友人》)中,本應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但出句中第一字用了平聲字「揮」,那麼第三字就要用一仄聲字「自」進行自救,變成「平仄仄平仄」。

2)對句相救

七言詩出句的第三字該用平聲字而用了仄聲字,對句的第三字就將該用仄聲字而改用平聲字。如「見買若耶溪水劍,明朝歸去事猿公」(李賀《南園》)中,本應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出句的第三字用了仄聲字「若」,對句中第三字就改用平聲字「歸」進行對救。同理,七言詩出句的第五字該用平聲字而用了仄聲字,對句的第五字就該用仄聲字而改用平聲字。如「身無拘束起前晚,路足交親行自遲」(劉禹錫《答白賓客》)中,本應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出句中第五字本應平聲字而用了一個仄聲字「起」,對句中第五字則必須用一平聲字「行」進行對救。

五言詩第一字該用平聲字而用了仄聲字,對句的第一字就該用仄聲字而改用平聲字。如「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李白《秋浦歌》)中,本應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出句的第一字用了仄聲字「不」,對句中第一字就改用平聲字「何」進行對救。五言詩第三字該用平聲字而用了仄聲字,對句的第三字就該用仄聲字而改用平聲字。如「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杜甫《促織》)中,本應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出句的第三字用了仄聲字「甚」,對句中第三字就改用平聲字「何」進行對救。

需要說明的是,對句相救都是仄拗平救,而沒有平拗仄救的,因為如果平拗仄救就容易犯孤平。

(3)既本句自救又對句相救

再看前面曾舉過的例子:「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中,出句的第五字本該用平聲字而用了仄聲字「竹」,對句的第三字本該用平聲字而用了仄聲字「自」,在對句中第五字「沙」就既自救了本句的第三字,又相救了出句的第五字,這就是一字兩救。

古詩詞的平仄規律6

古體詩的平仄規律

古體詩的平仄要求不像近體詩那樣嚴格,特別是漢魏六朝及以前,其平仄幾乎是毫無約束,完全自由的。但自唐以後,有些詩人在寫古體詩時為了有意避免律句,反而為古體詩的平仄造成了許多特點。但也有人受近體詩的影響,在寫古體詩時故意摻進一定的律句,就形成了有別於古體詩的「入律古風」的風格。

古體詩每句的最後三字稱為三字尾。就三字尾而言,常見的平仄類型有平平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四種類型。在平腳的句子里,五古第三字,七古第五字以用平聲為原則,仄腳的句子里,五古第三字,七古第五字以用仄聲為原則。下面以五古為例,分別看一下這四種類型的具體情況。

一、平平平,也稱為三平調

這是古體詩的專用形式,用得最多,一般分為四類。

(一)仄仄平平平

如:「欲取鳴琴彈」(孟浩然《懷辛大》)。

(二)平仄平平平

如:「窮巷牛羊歸」(王維《渭川田家》)

(三)仄平平平平

如:「醒時同交歡」(李白《月下獨酌》)

(四)平平平平平

如:「長歌吟松風」(李白《下終南山》)

二、平仄平

這種形式也是分為四種。

(一)平平平仄平

如:「清光猶為君」(常建《宿王昌齡隱居》)

(二)仄平平仄平

如:「草深狐兔肥」(崔顥《古遊俠》)

(三)仄仄平仄平

如:「草色新雨中」(邱為《尋西山隱者》)

(四)平仄平仄平

如:「松月生夜涼」(孟浩然《宿葉師山房》)

三、仄平仄

這種形式也是分為四種。

(一)平平仄平仄

如:「心隨雁飛滅」(孟浩然《秋登蘭山》)

(二)仄平仄平仄

如:「況之異鄉別」(王昌齡《行子苦》)

(三)仄仄仄平仄

如:「竹露滴清響」(孟浩然《懷辛大》)

(四)平仄仄平仄

如:「衣上灞陵雨」(韋應物《長安遇馮著》)

四、仄仄仄

這種形式也是分為四種。

(一)平平仄仄仄

如:「登臨出世界」(岑參《登慈恩寺浮圖》)

(二)仄平仄仄仄

如:「十觴亦不醉」(杜甫《贈衛八處士》)

(三)仄仄仄仄仄

如:「幼為長所育」(韋應物《送楊氏女》)

(四)平仄仄仄仄

如:「舟楫恐失墜」(杜甫《夢李白》)

古詩詞的平仄規律7

七古的平仄規律和五古的平仄規律相同,也是有四種形式,不過由於七古比五古多兩個字,變化樣式也就要更多一些,這裡就不再多述了。

入律古風在平仄方面有別於一般古體詩,詩人在寫作時盡量多用律句,因而相近於律詩的平仄格式,但和律詩又有所不同,一般為:

(1)入律古風句數不定。

(2)入律古風既可用平聲韻又可用仄聲韻,而且平聲韻和仄聲韻可交替使用。

以王維的《桃源行》為例:

漁舟逐水愛山春, ○○●●●○△

兩岸桃花夾古津。 ●●○○●●△

坐看紅樹不知遠, ●○○●●○●

行盡青溪不見人。 ○●○○●●△

山口潛行始隈奧, ○●○○●○▲

山開曠望旋平陸。 ○○●●○○▲

遙看一處攢雲樹, ○○●●○○●

近入千家散花竹。 ●●○○●○▲

樵客初傳漢姓名, ○●○○●●○

居人未改秦衣服。 ○○●●○○▲

居人共住武陵源, ○○●●●○△

還從物外起田園。 ○○●●●○△

明月松下房櫳靜, ●○○●○○●

日出雲中雞犬喧。 ●●○○○●△

驚聞俗客爭來集, ○○●●○○▲

競引還家問都邑。 ●●○○●○▲

平明閭巷掃花開, ○○○●●○○

薄暮漁樵乘水入。 ●●○○○●▲

初因避地去人間, ○○●●●○△

及至成仙遂不還。 ●●○○●●△

峽里誰知有人事? ●●○○●○●

世中遙望空雲山。 ●○○●○○△

不疑靈境難聞見, ●○○●○○▲

塵心未盡思鄉縣。 ○○●●○○▲

出洞無論隔山水, ●●○○●○●

辭家終擬長游衍。 ○○○●○○▲

自謂經過舊不迷, ●●○○●●○

安知峰壑今來變。 ○○○●○○▲

當時只記入山深, ○○●●●○△

清溪幾度到雲林。 ○○●●●○△

春來遍是桃花水, ○○●●○○●

不辨仙源何處尋。 ●●○○○●△

這首詩全篇共三十二句,幾乎全部都是律句,且平聲韻和仄聲韻交替使用。如一至四句押上平十一真韻,五至十句押入聲一屋韻,十一至十四句押上平十三元韻,十五至十八句押入聲十四輯韻,十九至二十二句押上平十五刪韻,二十三至二十八句押入聲十七霰韻,二十九至三十二句押下平十二侵韻。

古詩詞的平仄規律8

詞的平仄規律

詞是一種通行的名稱,最早是被稱之為「曲子詞、曲詞」等。這一名稱,在唐、五代時就出現了,說明古代詞與曲是不可分開的。清人劉熙載在《藝概》里曾說到「詞即曲之詞,曲即詞之曲」。同曲子詞類似的還有「長短句、樂府」等名稱。如蘇軾的詞集《東坡樂府》,辛棄疾的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到宋代又有「歌詞」之稱,還有將歌詞換稱為「樂章」,如劉永的詞集《樂章集》。由此可見,在古代詞與曲是分不開的。後來曲子詞、曲詞、歌詞等名稱都簡化為詞,說明詞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學體裁而逐漸脫離了音樂。

由於詞起源於曲,所以詞的所有格式,包括句數、字數、平仄規律、押韻等都是按照音樂的規律而規定的,所以「詞」包括詞牌、詞調和詞譜三個部分。詞牌是指詞調的名稱,詞調是與詞相配的樂調,詞譜是出於音樂的要求在句數、字數、聲韻等方面的格律規定。

詞調的來源有來自民間,有來自外域,有樂工歌女創製,有文人墨客自度。對應每一個詞調,就有一個詞牌和詞譜,因而詞調越來越多,詞牌和詞譜也越來越多。清代查培繼輯編的《詞學全書》收集了683個詞譜,清代萬樹的《詞律》收集了1180個詞譜,《欽定詞譜》中共收集了詞譜2306個,可見詞譜之多。其實《欽定詞譜》中是否把所有的詞譜都收錄進去,也不敢保證。

詞的平仄格式可以說有多少詞牌,有多少詞譜就有多少格式,這與律詩不同。因為律詩的句數、字數相同,只押平聲韻,所以就規定出四種基本格式。而詞的句數、字數、押韻都不同,也就決定詞的格式必然變化多樣。

詞的平仄雖比律詩的平仄要多種多樣,但就每一種格式來說,卻比律詩的平仄更為固定,除原調規定可平可仄的字外,填詞者是不能隨便改換平仄的。

詞的平仄格式很多,掌握起來比較困難,但是也不是無規律可循。下面將二字句到八字句的平仄規律作一分述。

(一)二字句

二字句無論是疊句、起句還是上、下闕當中的位置,通常都是以「平仄」式出現。當然,偶爾也能看到「平平」或「仄仄」式,但極少見。如:

「楊柳,楊柳……斷腸,斷腸」 (王建《調笑令》)

「……誰怕……微冷……歸去……」(蘇軾《定風波》)

「……知否,知否……」(李清照《如夢令》)

(二)三字句

三字句一般用律詩的三字尾。即:

平平仄 如「霜風勁」(張孝祥《六州歌頭》)

平仄仄 如「秋已盡」(李清照《鷓鴣天》)

仄平平 如「日猶長」(李清照《鷓鴣天》)

也有其他形式但較為少見,如:

平平平 如「愁摩愁」(顧夐《荷葉杯第二體》)

平仄平 如「湘水流」(劉禹錫《瀟湘神》)

仄平仄 如「岸花老」(李甲《望雲崖引》)

(三)四字句

四字句一般用律詩的前四字,即:

平平仄仄 如「欄干拍遍」(辛棄疾《水龍吟》)

仄仄平平 如「霧薄雲輕」(韋莊《河傳第六體》)

除此外還有:

仄平平仄 如「試花桃樹」(周邦彥《瑞龍吟》)

平仄平仄 如「人在何處」(李清照《永遇樂》)

(四)五字句

五字句相當於五言律詩中的三種,即:

仄仄平平仄 如「睡覺寒燈里」(陸遊《夜遊宮》)

仄仄仄平平 如「落日水熔金」(廖世美《好事近》)

平平平仄仄 如「天憎梅浪發」(周邦彥《菩薩蠻》)

(五)六字句

六字句是四字句的延伸,在平起的四字句前加仄仄,在仄起的四字句前加平平,即:

仄仄平平仄仄 如「雪曉清笳亂起」(陸遊《夜遊宮》)

平平仄仄平平 如「西園夜飲鳴笳」(秦觀《望海潮》)

此外常見的還有:

平仄仄平平仄 如「霜送曉寒侵被」(秦觀《如夢令》)

仄仄仄平平仄 如「脈脈此情誰訴」(辛棄疾《摸魚兒》)

平平仄仄平仄 如「今宵酒醒何處」(柳永《雨霖鈴》)

(六)七字句

七字句相當於七言律詩,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如「平岡細草鳴黃犢」(辛棄疾《鷓鴣天》)

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老卻英雄似等閑」(陸遊《鷓鴣天》)

仄仄平平平仄仄 如「料峭春風吹酒醒」(蘇軾《定風波》)

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當年萬里覓封候」(陸遊《訴衷情》)

(七)八字句

八字句最常見的是上三下五的句型,如果第三字為平聲字,則第五字用仄聲字,如:

「想小樓終日望歸舟」(張元干《滿江紅》)

句中第三字「樓」是平聲字,第五字「日」為仄聲字。

同理,如果第三字為仄聲字,那麼第五字就必須是平聲字。如:

「圖畫里崢嶸樓閣開」(劉過《沁園春》)

句中第三字「里」是仄聲字,第五字「嶸」為平聲字。

關於古詩詞的平仄規律簡單地介紹這麼多,這只是一點基本常識,要想真正了解和掌握古詩詞的所有格式和規律,是需要下大力量去鑽研,本人也只是掌握一點皮毛而已

新城道中(其一)

蘇軾

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檐間積雨聲。

嶺上晴雲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

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

西崦人家應最樂,煮葵燒筍餉春耕。

【今譯】

東風像是知道我要到山裡行,吹斷了檐間連日不斷的積雨聲。嶺上浮著的晴雲似披著絲棉帽,樹頭升起的初日象掛著銅鉦。矮矮竹籬旁,野桃花點頭含笑;清清的沙溪邊,柳條輕舞多情。生活在西山一帶的人家應最樂,煮芹燒筍吃了好鬧春耕。

【賞析】

此詩描寫作者出巡時途中所見的美麗景色,愉快地讚美了山村人家和平的勞動生活。 綿綿春雨多日不停,詩人有事需要進山,只好準備冒雨前行。不料天快亮的時候,房檐下滴滴答答地雨聲忽然止住了,天放晴了。詩人興奮之極,心想,這是東風知道我有進山的打算,特意把陰雲吹散了吧。

雨後的早晨,山中景色煥然一新。一座座峰巒眉清目秀,頭上頂著潔白的雲朵,宛如戴上輕軟的絲綿帽子;太陽剛剛升起,掛在高高的樹梢,好像一面黃橙橙的銅鑼。

詩人一路前行,路旁景色使人目不暇接。你看,矮矮的竹籬後面,盛開的山桃花探頭探腦,紅撲撲的臉兒滿含笑意;清清的沙溪邊上,柳樹擺著輕盈的枝條,自由處在的翩翩起舞。一花一木都是這樣春意盎然,這樣殷勤好客啊。

詩人正為滿山花木左顧右盼,忽見西面山間幾縷炊煙裊裊上升,那裡的農婦,有的正在燒飯做菜,有的已經提著飯籃走下山來。山下平原上,早有人吆喝著牛兒,趁雨過天晴,忙著春耕了。優美的山野風光,無憂無慮的勞動生活,世間最快樂的,恐怕無過於此了!詩人在這次山行中確實感受到了極大的樂趣。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中間四句組成一套山水畫屏。前兩句描寫遠景,用的是比喻手法:山峰戴上潔白的絮帽,樹枝掛著明亮的銅鑼,把晴天雲朵和初升的太陽寫得形象生動而富有神采;後兩句描寫近景,用的是擬人手法:山桃花倚籬而笑,楊柳枝無風自搖,自然景物被賦予人的神態舉止,真是嫵媚極了。詩的開頭兩句:多情的東風很會察顏觀色,猜透了詩人心中的憂慮,並且立即慷慨相助,吹得雨散天開,這怎能不使詩人喜出望外呢!所以進得山來,桃花笑,柳條舞,一路喜氣盈盈。新奇的比喻,巧妙的擬人,不僅描繪出山野花木之美,而且烘托出詩人山行之樂,內心之樂和景色之美互相影響,互相滲透。這就是人們最愛追求的那種藝術境界:情景相生。


推薦閱讀:

十首描寫夏季的古詩詞
古詩詞不只是記憶力比拼
古詩文名句默寫總匯
那些你只會說一句,卻從來背不全的古詩
人民日報公布一批易錯字,第一個我就讀錯了……

TAG:古詩 | 規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