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胰腺癌病程演進至少20餘年

  腫瘤轉移是癌症患者最常見的死因,尤其是對胰腺癌而言,患者在確診時通常已發生轉移,5年死亡率達97%~98%,尚無證據可解釋胰腺癌如此兇險究竟是因為其發病隱匿、診斷時患者多已達晚期,還是因為其發生轉移較早。10月28日,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醫學研究所、索爾·戈德曼胰腺癌研究中心病理學部谷內田(Yachida)等在《自然》(Nature)雜誌發表文章稱,胰腺癌的病程演進並不迅速,從癌發生到患者死亡平均歷時20年。

   研究一

  通過對7例晚期胰腺癌患者原發灶和轉移灶(常見為肝、肺、腹膜)組織樣本的DNA測序,研究者發現,轉移灶的基因異質性在原發灶中即有體現,具有轉移能力的子克隆是親本克隆的遺傳變體。定量分析結果顯示,從開始癌變到產生具有全部初始突變(founder mutation)的親代克隆到產生具有轉移能力的亞克隆再到患者死亡,至少分別需要11.7±3.1年、6.8±3.4年和2.7±1.2年 [Nature 2010, 467(7319):1114]。(櫟兮)

   研究二

  同期還發表了另一項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研究者坎貝爾(Campbell)等檢測了13例胰腺癌患者的基因重排情況,認為基因重排是由於端粒功能和細胞周期調控異常所致、發生在腫瘤早期且在腫瘤擴散後持續存在,並提出基因組不穩定性與進化選擇共同導致了腫瘤基因的多樣性。折迴轉位是基因重排的主要形式,為胰腺癌發生的早期事件,可能是胰腺癌進展的重要驅動子之一,這為發現胰腺癌藥物治療靶點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還顯示,與轉移灶相比,原發灶出現很多新的基因重排;不同轉移灶間的基因重排也不一致;轉移灶的基因重排呈現一定的器官特異性[Nature 2010, 467(7319):1109]。(崔玖潔、宋衛峰)

   點評

  美國佛烈德·哈欽森癌症研究中心盧貝克(Luebeck)同期配發述評稱,這兩項研究首次為胰腺癌原發灶和轉移灶間的非種系突變譜「描繪」了一幅高清圖片,分別從臨床和生物學角度闡述了腫瘤細胞個體化測序結果所蘊含的深意。希望這些結果不僅只是使我們對於癌症進展的理解更加深入,還可為癌症早期發現、預後改善、最終達到預防提供新方法[Nature 2010, 467(7319):1053]。

  上海交通大學胰腺癌診治中心、上海市胰腺疾病重點實驗室王理偉教授指出,美國學者澤古尼(Zerhouni)在2003年提出了轉化醫學的新概念,倡導以患者為中心,從臨床工作中發現和提出問題,進行基礎研究,再將基礎研究成果快速轉向臨床應用,最終使患者獲益。

  既往研究認為,胰腺癌起病隱匿,早期即發生遠處轉移,診斷時多為晚期,缺乏有效治療手段,預後極差。但近兩年發表在《科學》(Science)和Nature雜誌上的幾項相關研究對上述傳統觀念提出了挑戰,為胰腺癌的診治和研究提供了新思路,這也正是轉化醫學理念的體現。

  2008年,瓊斯(Jones)等在Science上發表了一項胰腺癌全基因組分析研究:對於24例胰腺癌患者,平均每例有63個基因發生改變,以點突變為主,涵蓋於12條與胰腺癌發生髮展相關的主要信號通路中。

  在此基礎上,10月28日的Nature又發表了兩項最新研究。Campbell等的研究對今後胰腺癌的治療提出了新挑戰,即對於原發灶和不同器官轉移灶的治療藥物也是不同的,應根據相應關鍵基因的重排情況選擇特異性藥物。但在臨床實際工作中,胰腺癌原發灶和轉移灶樣本獲取困難,為此,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提高對外周血循環腫瘤細胞DNA片段、循環腫瘤細胞的捕獲技術,對相應的基因重排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指導臨床治療。

  而Yachida等得出的結果顛覆了胰腺癌在早期即發生轉移的傳統觀點,提示我們將擁有一個很寬的時間窗對胰腺癌進行預防、早期診斷和治療。

  這三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研究加深了人們對胰腺癌發生髮展過程的了解,應用轉化醫學的理念,首次探索了個體化腫瘤基因序列測定對於基礎和臨床研究的重要作用,也可能促使今後臨床研究的重點從晚期胰腺癌綜合治療轉變到胰腺癌的早期預防和診治上,為胰腺癌的早期診斷、個體化預防和治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目前該領域相關研究仍處於初步階段,研究的對象為西方人群,結果是否適用於中國胰腺癌患者,有待進一步研究。(來源:醫學論壇報)

(本網站所有的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歡迎轉載,但請務必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推薦閱讀:

健康之路20160618沈柏用: 胰腺癌陣地戰(上)
內服外敷治療「癌中之王」(胰腺癌)
我是一個傷痕纍纍的胰腺
胰腺與糖尿病
健康之路20160618胰腺癌陣地戰(上)

TAG:胰腺癌 | 胰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