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非聖賢 孰能無過

【子曰】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智者感悟】孔子說:「君子如果沒有外在敦重就會喪失威嚴,其為學也就不能堅固而達於禮。君子要親近忠信之人,為學之道是以忠信為本的。不要與不如自己的人相交,這樣才能從勝於自己的人那裡獲得益處。如果犯了錯誤,不要畏難改過,要立即改正。」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避免不了犯錯誤,「過,則勿憚該」,古訓說得好,「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其實錯誤並不可怕,重要的是對錯誤的態度!儒家智慧是一種生活化的智慧,貼近生活,對生活中的各種行為和事件做自己的判斷和解釋。儒家認為,每個人都避免不了犯錯,過錯是被承認的,也是可以被容忍和原諒的,沒有錯誤的過程,就沒有生命的成長,儒家提倡一種寬容的精神,推己及人,自己會犯錯,別人也會犯錯,所以對錯誤本身並不蔑視,而是正視這種現象,這從態度上,從根本上端正了人們對過錯的認識。如果每個人都對過錯報以嗤之以鼻,不屑提及個人的錯誤,勢必很難發現錯誤,及時改正錯誤,避免發生更大錯誤,造成更大損害。武則天後來就說過「人非上智,其孰無過。過而能改,可以為明;知而能改,可以跂聖。」(唐·《內訓·遷善》)人並不都是高明的智者,芸芸眾生誰能沒有過錯。有過錯就能改正,可以成為聰明人。知錯能改,就離聖賢就不遠了。孔子萬世師表、德高望重,但他的一生其實也在不斷的犯過錯,他自己說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說:孔子十五歲開始有志於學問。到三十歲,他可以知書達理,能夠立身處世。到四十歲,他能夠對自己的言行學說堅信不疑。到五十歲,懂得世事的發展和自然規律。到六十歲,已經能夠理解和泰然地對待存在的一切。到七十歲,他就可以從心到身自由發動,而又不超越規矩。這句話我們可以發現,老夫子到了七十才做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那麼在此以前呢,他肯定避免不了有「逾矩」之處。讓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個例子。一天,孔子來到學生子游管理的武城,聽到到處彈琴和唱歌聲,心情極是欣慰。喜不自禁的他大概有點得意忘形。他沖子游微微一樂:殺雞何用牛刀呢?言外之意就是說,武城如此之小的地方,有必要用音樂來教化人民嗎?誰知子游聽了這話,正色道:弟子愚鈍,老師素來不是教給我們要用禮樂來教化人民嗎,您不是說,君子受到教化就會愛人,小人物受到教化就會容易相處嗎?莫非我聽錯了,老師?子游如此較真,老夫子趕緊收起笑臉:「各位,子遊方才說的極是,剛才我是跟他開玩笑啊!」既然人人都會犯錯,那犯錯誤之後的行動就顯得更重要,如果做到「過而改之,是不過也。」(《韓詩外傳·三》),而如果「過而不改,是謂之過矣。」(《衛靈公》)張岱《四書遇》中說:「一則成誤,二則成過,過而能改,更有何過?季彭山曰:聖人汲汲教人改,過政恐其不及改也。」朱子《論語集注》中說:「過而能改,則復於無過。惟不改則其過遂成,而將不及改矣。」這就是儒家對改過自新的重要性的強調,其實上面闡述的儒家對過錯本身的認識就已經暗含了對改過的預期!子貢說過:「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意思是說:「君子的過錯,好比日月蝕那樣。他犯過錯的時候,人們都看得見;他改正過錯的時候,人們都敬仰著他。」君子不怕有過錯,因為世上沒有完美無過的人。而且,君子對自己的過錯要光明磊落,錯了就承認,不隱瞞不掩飾,讓大家都看得見。君子「過則勿憚改」,「不憚」兩字很重要,是指不怕別人的議論,不怕丟面子,不怕改過的困難。知道自己的過失應當不隱諱,主動改正自己的過錯。應當毫不害怕,樂於接受大家的監督,公開改正錯誤。過而改之不為過,損害不了君子形象,反而會得到大家的信任與尊敬。過也光明,改也光明;過也人可見,改也人可見,這就是君子對待過錯的正確的態度。人之過,只要不是故意為之,有則改之,無損形象,還能得人共仰,何樂而不為呢?過而不改,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一錯,才是真正的過錯。孟子改過的故事就深得人們的稱讚!有一次,孟子進屋時,忽然看見妻子由氏挽著衣袖露出手臂,不由得心中不高興,就停住腳步轉身出屋了。由氏看到孟子沒有進屋,就明白了他的意思,就難過地到婆婆那裡去辭行,說:「婦人在自己房裡看見丈夫,本來是不行賓客禮節的。現在丈夫用賓客之禮來對待我,說明是我做的不好,有失禮節,才使丈夫將我當賓客看了。婦人家做客時是不能夠留下過夜的。所以,現在我只好向您告別,回到爹娘那裡了。」孟母仉氏聽完兒媳的話後,立刻召喚孟子。孟子不敢怠慢,馬上快步來到母親面前:「母親,您有什麼吩咐呢?」母親對孟子說:「《禮記》里講,如果將要走上廳堂的時候,聲音一定要高一些,好讓裡面的人知道而有所準備。如果將要走進人家房間,邁過門檻的時候,眼睛一定要向下看,以避免見到人家的疏漏或過失,使人感到尷尬。現在你自己對禮還不盡明白,就去責備要求人家,豈不是違背了禮的精神嗎?」聽完母親的話,孟子反省到自己的錯誤,頓然升起慚愧之心。於是他向母親深施一禮說:「感謝母親的教誨,幫助兒子及時指正過失,並使我對禮有了更深的認識。現在兒子知道錯了,一定會認真反省改過,請母親放心。」孟子對母親說完,當著母親的面,轉身向由氏施禮道歉說:「剛才是我的錯,使你受了委屈,現在我真心地請你留下來……」由氏見孟子如此真誠,也就欣然點頭。這時母親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夫妻二人的內心也隨之充滿了喜悅。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儒家認為,只要有了正確的態度,有了改過的決心,就應該馬上踐行,立即改錯!改過一般要分為兩步,先是自省,然後是行動。孔子說:「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顏淵》)內省的重點就是要通過真誠的自省,懺悔自己的過錯,總結得失,找出自己有什麼過錯,然後比照賢人之道,找出自己的差距。通過這樣方法來不斷完善自己,最終達到「內省不疚」的境界。生活中,我們應該預防過錯出現,防備的辦法在於提高道德修養,不斷參省自己。道德修養的提高,使我們能夠掌握大原則和大方向不會錯。「聞過則喜」出自陸九淵<<與傅全美>>,意思是聽到別人說自己有錯就很高興。孔子的弟子子路是個謙虛的人,孟子曾誇獎他說:「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南宋的思想家陸九淵用這一典故,擴充了關於知過必改的含義,提出了三層意思。首先,不怕人指出錯誤,相反的,發現錯了更是一種慶幸;其次,知道錯了不自欺欺人,自己仔細分析錯誤的由來,最後,堅決地改正錯誤。一個人有過錯不要緊,只要能改,能改過就好了。孔子是這樣對待錯誤的。如果有過錯而不肯改,這就是大過,真正的過錯了。儒家正是同這樣的訓練才出現了「吾日三省吾身」的曾子,有了「不遷怒不貳過」的顏回,和後來的「有過能改,善莫大焉」的孟子。我國現代著名作家沈從文,他出生在湖南省鳳凰縣的一個農戶家庭。小時候,沈從文特別喜歡看木偶戲,常常因為看戲入迷而耽誤了讀書。有一天上午,沈從文從課堂里溜出來,一個人跑到村子裡去看戲,那天木偶戲演的是「孫悟空過火焰山」。沈從文看得眉飛色舞,捧腹大笑。一直看到太陽落山,他才戀戀不捨地回到學校。這時,同學都早已放學回家了。第二天,沈從文剛進校門,老師就嚴厲地責問他為什麼曠課。他慚愧的羞紅著臉,支支吾吾地答不上來。老師氣得罰他跪在樹下,並大聲訓斥道:「你看,這楠木樹天天往上長,而你卻偏偏不思進取,甘願做一個沒出息的矮子。」第二天,老師又把他叫去,對他說:「大家都在用功讀書,你卻偷偷溜出去看戲。昨天我雖然羞辱了你,可這也是為了你好。一個人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老師的一番話,使沈從文感動得流下了眼淚。他暗暗發誓,一定要記住這次教訓,做一個受人尊重的人。此後,沈從文一直嚴格要求自己,長大後成了著名的作家。新中國開國元勛朱德,為新中國的革命和建設立了不世的功勛,但他年輕時也犯過不小的錯誤。朱老總戒鴉片煙就是他勇於改過的著名事例!老總在沒有加入中國共產黨以前,在軍閥隊伍里出生入死,奮殺勇猛,從低層普通士卒躥升,在軍閥部隊混成了模樣,然而,他不願意就這麼渾渾噩噩下去,糜爛於血火之中屍骨堆之上的榮華富貴,他要尋找共產黨,成為這個組織的一員,走一條振興民族和國家的有意義的人生之路。決心已定,朱德脫掉了軍裝,毅然決然地離開了軍閥部隊,去走一條救普天下勞苦人民於水深火熱的革命道路。他來到上海,除了尋找共產黨,還有一個目的,就是進醫院戒毒。他在軍閥部隊中已經深深染上了毒癮,他清楚,浸泡在這個毒糜生活之中,自己肯定會徹底消蝕在無望之中。他清醒的認識到自己的困境和錯誤。幾乎不用費周折找醫院戒毒,朱德來到法國聖公醫院戒鴉片煙。剛開始進入前期戒毒,朱德一直是靠鴉片入眠的,斷了鴉片,頑強的失眠症便開始發作,朱德以閱讀來抵擋漫漫無眠之夜。他找來許多宣傳進步思想的書刊,特別是《共產黨宣言》等宣傳工人運動的書冊,無數次的翻閱著,不禁心中豁然一亮,他開始明白中國工人運動是由共產黨領導的,各地的共產黨小組都在蓬勃發展,而中國共產黨一年之前已經在上海成立了中共中央局領導機構,陳獨秀任中共中央局總書記。看來,列寧領導的蘇俄革命有可能在中國兇猛地捲起,朱德非常興奮,對蘇俄式的紅色政權體現下的「不勞動者不得食」的精神極為欣賞和贊同。失眠使朱德成為讀書狂。以前朱德也嘗試過戒毒,但沒有成功,他能冒著槍林彈雨而上,卻是經不住毒癮的襲擊,軍閥部隊,「雙槍」齊放,朱德不可能不這樣,毒癮上來之時,天昏地旋,難以抗衡。這次朱德下決心戒毒恰是與一個崇高的願望相聯繫,脫胎換骨抽筋吸髓,再痛苦也要堅持下去。進入戒毒的攻堅階段了,朱德背水一戰,經過一周天旋地轉的戒毒煎熬,最終換來柳暗花明,朱德昂首走出了法國聖公醫院大門,完全換了個人似的。他終於成功了,也為他獻身中國革命,成就千古功勛奠定了基礎。現在人們似乎總是對自己的錯誤視而不見,卻不允許別人的一點小錯。對過錯的糾正,主要是通過道德和輿論的監督來解決,對社會危害比較嚴重的過錯,常常通過法律來糾正,這方面做的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成功;而通過道德和輿論來解決的,卻做的並不是很成功!人們更傾向的自我主義,容不得別人的指正,我們缺少更多的寬容精神,也缺少面對過錯的勇氣,不敢將自己過錯放在陽光下烤晒,更沒有自省己過,聞過則喜的想法!這些本應融入我們血液的精神,卻遲遲不能到,不得不讓人捫心自問,我們缺失的是什麼。來源:王貴水《儒家的處世之道》感悟: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飛速的提高,但是人們也似乎更熱衷於追求物質享受,忽視了精神道德方面的修養,長期如此,將會出現諸如暴力犯罪、道德淪喪、個人主義、精神空虛等問題而嚴重危害社會。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所提倡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則是解決這些社會問題的有效方法。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泰勒博士所說:「不管我們取得進步也好,或是缺少進步也好,當今是一昌盛、成功的社會,在很大程度上,人立足於孔子所確立和闡述過的很多價值觀念。這些價值觀念是超越國界、超越時代的;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屬於過去,也會鑒照今天和未來。」儒家思想包容萬千,主張一種積極入世的態度,提出了各種解決社會關係的準則和方法,主張以君子之道坦然面對種種矛盾!儒家提出了許多震撼人心,具有穿透時空的警世恆言,如「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等等,當然雖主張對人要寬厚仁慈,但並不是為人處世不講原則和方法,一味順從或不懂變通,而是能夠世事洞明、隨機應變、處事練達,妥善處理各種關係,達到立人成事之功!文/單眼老表
推薦閱讀:

昔仲尼 師項橐 古聖賢 尚勤學
【凈土聖賢】 東林高賢往生畫傳(一)
詩書聖賢(十二)
詩書聖賢(二十)
「修身與修心」做到才是真聖賢

TAG:聖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