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五液病變與五髒的關係

五液是指汗、淚、涕、液、唾等五種液體。它們是由五臟接受了水谷之津,然後潤注於孔竅之巾的津液。所以,《素問·宣明五氣篇》有「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等五臟化五液的理論。

「汗為心之液」,是由於心主血,生理上汗血同出於一源。病理理上汗出過多,則損傷津液,也會影響心血不足,出現心悸等症。若大汗淋漓不止,還會耗傷心氣,可見心慌、氣短,甚至虛脫。反之,心氣虛或心陰不足時,也可出現病理性的汗出。如心氣虛可見自汗,心陰虛則見盜汗,這些對臨床診斷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淚為肝之液」,是由於淚出於目竅,肝開竅於日。淚的排出和濡潤作用與肝臟有密切關係,如肝陰不足時淚的排出減少,使跟失其濡潤,則見兩目乾澀;肝經熱盛,可見曰赤眵多,或兼癢痛等症。

「涕為肺之液」,是由於涕出於鼻,鼻為肺之竅,涕的性狀、排出等均與肺的功能有關。如風寒束表,肺氣失於宣降時,有鼻流清涕的癥狀;風熱襲肺,可見鼻流稠涕,肺陰不足津液不能上承時,則鼻干無涕。所以,臨床上從涕的性狀變化,可作為肺經病症的辨證依據之一。

「涎為脾之液」,是由於涎出於口,口為脾之竅,脾的運化功能直接關係到涎的分泌。例如,脾的運化功能正常,口中的津液適量,味道正常,為「口中和」,者脾胃虛寒,水液不化,常會出現口淡無味,涎水較多;或脾經內郁濕熱,則可見口角不斷流涎,多見於小兒。固脾與胃相表裡,當胃火熾盛傷津耗渡時,可見口燥,涎步、口臭等症。

「唾為腎之液」,是由於腎經有一絡脈上挾舌本,通於舌廉泉穴,為分泌排出唾液之處。所以說唾出於舌下是腎之液。腎的功能正常則分泌排出適量的唾液濡潤口腔。若腎陰虧損,虛火上炎時,唾液分泌排出量減少,人就感到口千舌燥,尤其夜間更為明顯。如腎陽不足,水濕泛濫,常可出現唾液清冷量多的現象。

總之,中醫學認為五液生於五臟,五臟病變可以影響五液而出現不同的病理改變。根據這一基本理論,臨床上就可以通過五液的病理表現來幫助診斷臟腑病變。此外,由於腎主水,五液都是津液所化,所以有五液與腎有密切關係的說法。

推薦閱讀:

太極圖昭示自然規律與自然關係
感悟人際關係
埃及3大金字塔尼羅河獅身人面像與距今約12500年星空的對應關係
心理諮詢室里的故事第一期——關係中的療愈

TAG:關係 | 病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