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系列(81):特殊職能型:山東鄒城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系列(81):特殊職能型:山東鄒城

孔子在這裡登東山而小魯;孟子在這裡寫下千古文章;孟母在這裡斷機教子;匡衡在這裡鑿壁偷光;這裡是孟子故里,修學之都,這裡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山東省鄒城市。鄒城,簡稱「鄒」,古稱「鄒魯聖地」,位於山東省西南部,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孟子的誕生地,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發祥之地」之美譽,現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新興能源工業基地、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國家級旅遊名城。鄒城人文、自然景觀和諧,山、水、城一體,獨具特色,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迅速崛起的魯西南經濟重鎮。

  歷史沿革

  鄒城古稱「鄒魯聖地」,系中國儒家學發源地,夏代屬九州徐州之域,為秦朝開始設置「騶縣」,歷漢、晉、南北朝,及唐初改「騶」為鄒,稱鄒縣,沿襲至1992年10月,撤縣設市,稱鄒城市。

  鄒城旅遊

  鄒城市歷史悠久,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鄒城教育歷史悠久,積澱深厚。得山水之靈氣,仰聖哲之光輝,承耕讀以傳家,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發祥之地」之美譽。邾國(鄒國),一直保留邦國時代的餘暉,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見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先後誕生了具有民主思想的邾文公、至聖孔子、亞聖孟子,有「三遷擇鄰、斷機教子」的古代良母——孟母、有「一經傳家「的西漢父子丞相韋賢與韋玄成、有「鑿壁偷光」刻苦治學的西漢丞相匡衡,西漢著名偱吏(清官)龔遂,東漢末年反專權鬥士張儉、政論家仲長統以及「建安七子」之冠王粲、魏晉醫學家王叔和、明代俠女神捕鐵飛花(曾有《女神捕》電影、電視劇熱映熱播),民國時期國務院總理靳雲鵬等。孔子、秦始皇、司馬遷、李白、杜甫、蘇軾、趙孟頫;乾隆等也曾到過鄒城,留下諸多詩詞文賦,為鄒城燦爛的文化史增添了光輝的一頁。

  鄒城市是甲類對外開放地區和旅遊勝地。境內地形地貌複雜,自然風光秀麗,歷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迹眾多,形成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渾然一體的旅遊體系,為現代生活提供了十分豐富的旅遊資源。境內現有各類文物古迹517處。其中:古遺址175處、古墓葬107處、古建築132處、石窟寺及石刻33處、近現代史跡及其他70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6處,濟寧市文物保護單位11處,鄒城市文物保護單位35處。馳名中外的「四孟」(孟廟、孟府、孟林、孟母林)古建築群布局嚴謹、雄偉典雅;南北朝時期的「四山」(鐵山、崗山、葛山、尖山)摩崖石刻,是中國書法藝術的瑰寶;歷史文化名山嶧山,為省級風景名勝區;明魯荒王陵,是山東省最大的地下宮殿。邾國故城,承載著鄒城的悠久歷史。鄒城文物旅遊資源豐富,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交相輝映,形成「山·水·聖人」為主要特色的五大旅遊景區,其內涵豐富多彩、特色鮮明、交通便利、設施齊全,每年吸引著數以萬計的國內外遊客,是研究中國與東方文化的「歷史博物館」和著名的文化旅遊勝地。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三孟(孟廟、孟府、孟林)、漢魯王墓、明魯王墓、四山摩崖石刻(鐵山、崗山、葛山、嶧山摩崖石刻)、邾國故城、野店遺址、重興塔;

  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鳧山羲皇廟遺址、野店遺址、孟母三遷祠、漆女城遺址、鳳凰山石窟造像、重興塔;

  風景名勝區

  4A級風景名勝區:嶧山風景區、三孟風景區(孟廟、孟府、孟林);

  3A級風景名勝區:鄒城市博物館 鄒城市規劃展覽館 明代親王第一陵-明魯荒王陵景區

  國家森林公園

  嶧山國家森林公園、十八盤山國家森林公園

  其他景點及文化古迹

  護駕山植物園、邾國故城、孟子湖、唐王河公園、鐵山公園、鳳凰山風景區、狼舞山風景區、唐王湖公園、五寶庵山風景區;西晉劉寶將軍墓、金烏林答將軍墓、九女墳、四基山古墓群、元李裕庵墓、卧虎山漢畫像石墓群、萬章墓、南宮适墓、戈妃墓、宋重興塔、十八羅漢洞、鄒東抗日烈士紀念碑、棲駕峪西周墓、晚照寺遺址、野店古文化遺址、鬥雞台遺址、南關商代遺遺址、棲駕峪遺址、漆女城遺址、犁耙峪遺址、灰城子遺址。

  主要景點

  孟府

  位於孟廟西側,是孟氏嫡系後裔居住的宅第,始建於北宋晚期。孟府呈長方形,南北長226米,東西寬99米,總面積2.24萬平方米。其建築布局嚴謹,主要建築分布在南北中軸線上,前後由七進院落組成,前為大堂官衙,中部為內宅,主要建築有世恩堂、賜書樓、上房院、延綠樓等;後為花園。西路為孟氏家學「三遷書院」。現有樓、堂、亭、閣148間,是省內現存規模宏大、保存較完整的衙署與宅第合一的古建築群。1990年由國家撥出專款進行了維修,按照清代中期布局恢復了原貌,199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孟府大門三楹,門楣正中懸有「亞聖府」貼金巨匾,黑漆大門上繪有兩米多高的門神,手持金瓜,面目威嚴。門外建有高大影壁。門前一對明代石獅雄踞左右,門階兩旁有上馬乘車用的方形石台一對。二門又稱禮門,門有三洞,正中門楣書「禮門儀路」大字,六扇黑漆大門上分別彩繪頂盔披甲的執刀武士和面目溫雅、身著朝服的文官。三門又稱「儀門」,單門懸山式建築,前後有四個木雕花蕾,故又稱垂花門。平時儀門不開,每逢孟府喜慶大典、皇帝臨幸、宣讀聖旨或舉行重大家族儀式時,鳴禮炮開啟,故此門表現出森嚴的封建禮儀規範。

  大堂在儀門內,共五楹。前有寬敞的露台,兩側有精雕夔龍石欄,東南角置「日晷」,西南角置「嘉量」。堂正中楣門上懸有清世宗雍正三年御書「七篇貽矩」匾額,檐下明柱門上懸有「繼往開來私淑千年承燕翼,居仁由義淵源百代仰先烈」巨幅對聯。大堂內設有木製暖閣,案上放置文房四寶、簽筒、印盒。大堂左右兩側陳列各種「肅靜」、「迴避」、「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亞聖奉祀官」等牌匾,並有旗、鑼、傘、扇等各種儀仗。在封建社會裡,孟府大堂是孟氏家族申飭家法、宣讀聖旨、頒布孟氏家譜、族規的場所,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縮影。

  孟府大堂後是內宅院,由正房和東西配房組成一座典型的四合院,院內東南有一株古老的荼 艹縻花,每年春夏之交,滿樹遍開白色小花,如雪似玉,散發出陣陣幽香,沁人心脾。另有古老蒼勁的石榴、核桃,年年碩果累累。幾株芭蕉、紫荊將庭院點綴的典雅幽靜。正房「世恩堂」是孟氏嫡裔居住之處,堂內明間懸有清代書法家鐵保手書巨匾。五間廳堂內陳列著古木傢具、古玩字畫、鐘錶照片等文物,供人們參觀。

  世恩堂後面還有賜書樓、延祿樓等古代建築,是當年存放皇帝墨寶、聖旨誥封、古版書籍、家譜檔案、文物字畫等珍貴文物的場所。孟府第七進院落是佔地十餘畝地的花園,在清代晚期就已荒蕪,截止2013年任未沒有恢復。

  孟廟孟府內現在還保存著封建帝王所賜的朝服、龍袍、聖旨、誥封、家族檔案、印書木刻和書籍字畫等大量珍貴文物,為研究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孟廟

  在鄒城市南的104國道兩邊,有一片松柏掩映的紅牆壁瓦,那就是著名的孟廟。孟廟,也叫亞聖廟,是歷代祭祀孟子的場所,孟廟初建於宋景佑四年(1037年),原在距城13公里的四基山西南麓的孟子墓前,因距城較遠,後遷至鄒縣城郊,宋宣和三年(1112年),又建在現在的地址。後歷經金、元、明、清數十次重修擴建,具有了現在的規模。

  現在的孟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廟內古木森蔚,碑碣林立,廟周圍有紅牆護圍,總面積65.3畝。它是一座長方形建築群,五進院落,以主體建築「亞聖殿」為中心,南北為一條中軸線,左右作對稱式配列,錯落有致,起伏參差,遠院不同,充分體現了古代廟堂的特點。

  孟廟前部為三個大院,後部分為左中右三路。現有殿廡64楹,碑亭2座,木坊4座,石坊1座。其規模僅次於孔廟,為山東省現存歷史最久遠、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築群之一,是國內宋元至明清時期的古建築代表作品,1988年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孟廟內保存有秦、漢、晉、唐、宋、元、明、清歷代碑碣280塊,其主要內容有歷代封建皇帝封贈聖旨、孟氏家族譜系、歷代維修擴建紀實、文人騷客詩詞讚頌等。其字體楷、行、隸、篆全備,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價值,是研究我國歷史和孟廟沿革的珍貴資料。

  孟子林

  孟子林,簡稱「孟林」,又稱「亞聖林」,是孟子及其後裔的墓地,位於鄒城市區東北13公里的四基山西麓。四基山是連綿不斷的四座山,因坐落的山頂都是齊頭的,很平坦,古人說「如基」,所以叫做四基山。四基山的地理環境十分幽美,它「南面鳧峰,北拱岱嶽,層巒疊嶂,環拱交錯。遠接洙泗之水,近連崗峰之脈」。一片蒼松翠柏,遮天蔽日,芳草如茵,肅穆幽深。

  孟林是孟子和他後代子孫的墓地,位於鄒城東北12公里的四基山西南麓,南面鳧嶧,北拱岱嶽。是一處保存時間長、較為完整的家族墓地。據孟林享殿內現存的宋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新建孟子廟記》碑載:孔子的四十五代孫孔道輔知兗州時,訪得孟子墓,並在墓旁創立了孟廟(後遷往縣城)。宋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朝廷賜庫錢30萬,增修墓廟,購置祭田,廣植柏檜。元代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山東提刑霍天祥在孟子墓前立碑,題「先師鄒國公墓「,此碑現已無存。後又經明、清兩代不斷增修擴建。據《重纂三遷志·林墓》記載: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山東巡撫移文衍聖公查明,亞聖墓田七頃三十畝四分。林內植有檜、柏、榆、槐、楷、楸、楓、柞、楊等各類樹木一萬餘株,多為宋、金、元、明、清各代所植。孟林享殿大門坐北朝南,經神道、御橋即可達門前。院內現存享殿基本保持了原來的面貌,只是左右廂房早年傾圮後末再修建。享殿內現存石碑六幢,其中北宋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所豎《新建孟子廟記》碑,碑文為北宋孫復撰寫,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是現存有關鄒縣「三孟」史料中最早的一塊碑刻。對研究孟子史跡,有重要參考價值。享殿後是孟子墓,墳塋高大、草豐林茂。墓前有巨碑一幢,上刻「亞聖孟子墓」。

  孟子墓西北約300米處有高大的古冢三座,相傳為孟孫、季孫、叔孫之墓。孟子的誕辰是四月初二,為紀念孟子的誕辰,每年四月初二至初五在孟林前舉行盛大的古會,一年一度,延續至今。

  孟母三遷祠

  孟母三遷祠,位於鄒城市城西廟戶營村。座北向南,有正房3間,東、西配房各3間。正房即「孟母祠」,單檐硬山式建築,前有迴廊、露天面闊7.05米,縱深6.2米。祠內正中神龕供奉孟子父母像,東側置孟子像龕。祠前迴廊東、西兩側壁上鑲碑刻2塊;一為創建亞聖祠碑記,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癸已仲春立;二為廟戶營添設祭田記,清同治四年(1865年)孟廣均立石。大門外原立有「孟母三遷祠」碑1塊,現移至孟廟內保存。該祠是紀念孟母和孟子的建築之一,1985年,被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雙聖碑亭

  雙聖碑亭位於鄒城火車站廣場。本名「孔孟誕生聖地碑」,又稱「雙聖碑」,又因建有兩個聯亭,故稱「雙聖碑亭」。碑亭內兩塊石碑並排面南而立,石碑高3.3米,寬1.1米,分別刻有渾厚方正的楷書大字「孔子誕生聖地」,「孟子誕生聖地」。落款紀元同為「孔子降生二千四百七十五年」。

  雙聖碑立於民國十三年(1924年),原立於鄒城火車站舊址,津浦鐵路旁,面西,乘坐火車的旅客從車窗內即可看到。1987年新火車站建成後,將雙聖碑移至現址,並新建碑亭。籌辦立碑的人是原鄒縣(今鄒城市)孔教會會長張丕矩先生。張先生認為津浦鐵路的開通使過往鄒縣(今鄒城市)的旅客越來越多,在火車站的醒目位置設置鮮明標誌可以使過鄒的旅客盡知此地為文化古邦,於是決定在火車站樹立孔孟誕生聖地碑,以「表明鄒縣(今鄒城市)為孔孟發祥之地,使來往過客經此觸目興景仰之思」。經過張先生多方籌資,歷七、八年之久,立碑之事終於大功告成。 碑文原請中國孔教會會長康有為書寫,但因其字體瘦小,與高大的碑身不相稱,又另請孟子第七十四代孫孟繁驥先生的岳父王景禧書寫。王景禧,兗州人,清翰林院編修、中國教育會會長。

  野店遺址

  位於嶧山鎮野店村南,南臨龍河,西靠104國道,東部約2公里是嶧山。1977年公布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處於依山傍水的高地,便於耕作和採集,是新石器時代原始先民們理想的生息、勞動、繁衍之地。南北長約800米,遺址東西寬約700米,總面積56萬平方米。

  野店遺址經放射性同位素С14測定,其年代距今4640至6170年之間,約延續了1500年左右。文化內涵豐富,保存完整,對研究我國原始社會文明史具有重要價值。遺址最初發現於1965年。1972年山東省文物考古部門對此進行了考古發掘,共揭露1660平方米的地層。發現大汶口文化墓葬100餘座、灰坑17個、房址6座、陶窯2座;龍山文化房址1座、灰坑6個。共發掘清理各類隨葬器物1017件,其中石質生產工具較多,有石斧、石鏟、石刀等,反映了當時農業經濟在人們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

  出土的陶質生活用具種類繁多,用途廣泛,製作精美。許多陶器採用鏤孔、刻花、紵花等工藝,彩陶器用白、赭、紅、黑等礦物顏料,繪製成網狀、星形、圓圈和植物紋圖案,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裝飾品有玉簪、玉環、玉璜、象牙梳子等,鐫刻精美,反映出當時已有較高的審美意識。房址有方形、圓形兩種形式,均為半地穴式建築,證明當時的原始先民已過上穩定的定居生活。發現的墓葬均為土坑豎穴式,以女性單身葬為主,夫妻合葬僅佔10%,兒童墓採用瓮棺葬的形式。隨葬品多寡不一,存在著按貧富分區埋葬的跡象,由此反映出氏族內部貧富分化日趨明顯。

  邾國故城

  東周時期邾國故城遺址,位於鄒城東南12.5公里,嶧山鎮紀王城村周圍,北枕嶧山,南依廓山,地勢開闊。地貌呈南北高亢、中部略低,源於嶧山的金水河自東向西穿過故城,匯入白馬河。

  據《左傳》、《史記》、《漢書》等古籍載:西周始封邾,至邾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年)始遷於嶧,至二十九世為楚所滅,在此建都400餘年。邾滅後,故城仍為當地政治、經濟中心。秦置鄒縣,屬薛郡,漢屬魯國,歷經晉、劉宋、元魏,直至北齊年間遷徙在鐵山之陽,故城逐漸淪為廢墟。邾國故城自春秋建立,至北齊遷徙共延續了1100餘年,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代都城。

  邾國故城平面近似長方形,南北長2500米,東西長2530米,城周約10000米。故城構築利用山間高地,具有戰略防禦特點。現存城牆4000米,殘高3—4米,最高處約7米。牆基寬20—30米,夯築。城內中部偏北處有一高地,發現大片夯土、礎石、花紋磚等建築材料,經考證是邾國宮殿區。此外在故城東北發現邾國貴族墓地,在城西南金水河兩岸發現邾國手工業作坊區。邾國故城是我國保存較為完整的東周時期都城之一,有重要的考古研究和歷史價值。1977年公布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重興塔

  位於城內中部。塔前原有法興寺,始建於北宋初年,元代改名為重興寺,是鄒城城內主要佛寺建築。重興塔為八角形樓閣式建築,九層十檐,高274米。最下層為雙檐,檐下飾一斗三升磚雕斗拱。上八層為單檐,磚雕仰蓮承托,層層緊縮,塔頂寶剎為銅質鍍金。其造型渾厚拙樸,氣勢雄偉,"禪塔祥雲"為古鄒八景之一。1996年鄒城市政府投資進行了全面維修。

  漢魯王墓

  漢魯王墓鄒城部分主要包括四基山漢墓和雲山漢墓。四基山漢魯王墓位於我市大束鎮西山頭村北,雲山漢魯王墓位於大束鎮官廳村北。據考古調查和史書記載,四基山、雲山共有漢墓五座。2001年6月,鄒城漢魯王墓與曲阜漢魯王墓共同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魯王墓

  明魯王墓位於山東省鄒城市東北12公里。為明魯荒王朱檀及其子魯靖王朱肇煇、巨野王朱泰墱墓冢。以朱檀墓園最大。在九龍山之陽,陵地南北長206米,東西寬80米,兩進院落,有神道石拱橋、禮門、享殿、明樓、地宮等建築,享殿為七楹歇山式建築,早已圮毀。墓穴依山鑿石開壙,深26米。墓室呈T字形,墓內棺槨及棺內衣物、冠袍保存完整。2006年5月25日,明魯王墓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魯王墓,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陵區北依九龍山,南與朱山遙遙相望,東、西有卧虎山、玉皇山拱衛,陵前有「白馬」二泉,為白馬河源頭。

  完全按照中國傳統「風水學」的「前朱雀、後宣武、左青龍、右白虎」的泗神方位選址營建,整個陵區居高臨下,向陽瀕水,藏鳳聚氣,碧色參天,一派皇家氣派。堪稱明王第一陵。明魯王墓,明魯荒王朱檀墓。在今山東省鄒縣和曲阜縣交界處的九龍山南麓。1970年山東省博物館發掘。朱檀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子,卒於洪武二十二年(1389)。該墓墓壙開鑿于山石中,距地表深20餘米,壙內建磚筑前、後2墓室,全長20.5米。由於長年積水,隨葬品保存完好。

  1992年6月12日,「明魯王墓群」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明魯王墓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傳這魯王,十五歲就藩兗州後,信奉道教,終日焚香誦經,燒煉仙丹,求長生不老之葯,結果服丹中毒身亡,僅活19歲。朱元璋得知後又疼又氣,認為他的行為荒唐,謚曰「荒王」,魯荒王陵由此而來。

  嶧山國家森林公園

  嶧山,又名東山,位於鄒城市區東南12公里,與泰山南北對峙,被譽為「鄒魯秀錄」「岱南奇觀」「天下第一奇山」。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東山即指嶧山,嶧山還是秦始皇東巡首登的第一山。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

  嶧山,早在秦漢時期就著稱於世,它是中國古代立志的九大名山之一。嶧山因其「怪石萬迭,鄭板橋等都曾登臨攬勝,他們留在嶧山的三百多處著名的摩崖刻石和碑碣,為嶧山增添了奇異的歷史文化光彩。秦始皇立國之初,首次東巡齊魯,即慕名率群臣登上了嶧山,於驚嘆山石神工鬼斧、風光雋秀婀娜之際,命傑出的篆書大師、丞相李斯撰文刻石,頌揚「廢分封,立郡縣,統一天下」之奇功。著名的秦嶧山碑就是秦始皇東巡的第一塊刻石。

  嶧山與其他名山最大的區別,是滿山的奇石。而且,幾乎每一塊奇石都有一個美麗的傳說,這為嶧山增添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嶧山的宕天梯北邊,有一塊向西南斜立的石頭,形狀奇特,上面花紋細密,呈土黃顏色,活像一領僧侶的袈裟。這塊石頭就是嶧山有名的八卦衣石。嶧山本是道教名山,為什麼這裡有佛家的袈裟?傳說嶧山曾經發生過一場佛道戰爭,佛家落敗,但是有一個叫智遠的和尚看上了嶧山這個地方,悄悄地留了下來。因為擔心道教的人驅逐他,就把袈裟藏起來。後來還是被道教的人發現。但是,他的真誠感動了道教的人,就把他留了下來。道家仙祖感其誠,把他的袈裟點化成色彩斑斕的八卦衣石,顯示佛家道家之誼。

  嶧山方圓10餘公里,海拔582米。山上奇峰怪石,陡峭峻拔,岩洞幽深,且多松柏清泉。循盤道登山,沿途蕎麥石、虎皮石、左龜石、試劍石、卧虎石、思親石、探海石等千姿百態, 嶙峋兀立。白雲洞、居龍洞、盤龍洞、隱仙洞、石鼓洞、妙光洞等層門穴,各有掌故傳說,益增神秘玄奧之感。

  白雲宮是嶧山自然和人文景觀最為集中的地方,是嶧山的中峰。白雲宮在過去曾是嶧山-古建築之首。它利用一個天然石洞,蓋上宮殿之後,就變為宮內有洞,宮裡出雲,因此就顯得格外幽深與神秘。在這裡首先遇到的捨身台。捨身台是面向東山的一個絕壁懸崖。在捨身台上望東山,茂密的松林從山底直到山頂。捨身台下面是萬丈深淵。捨身台上有一座小小的石殿,叫渾石殿。渾石殿上有石刻楹聯。站在捨身台往南看,在百米左右的山腰裡,有一堆如花瓣一樣的石頭擠靠在一起,稱插花石,是嶧山一絕。現在白雲宮已毀,僅存石洞,洞里仍然有雲。嶧山出雲,是一大勝景。

  嶧山的靈氣,源於目不暇接的五大奇、八段錦、九龍洞、十二福地、二十四景、三十六洞天等。眾多的景點,使嶧山集泰山之雄,黃山之奇,華山之險於一身,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自然美景。山上怪石堆壘,孔竅幽邃,泉涌雲間,峰插天表古木蒼鬱,雜花若錦,登臨憑眺,移步異景,引人入勝。嶧山的奇特在於其罕見的巨石景觀。山上的花崗岩巨形石蛋群,華麗的石林及奇形怪狀的花崗岩滾古形成各種天然群雕,玲瓏別透,神奇秀靈。

  嶧山自然風光奇特,人文資源豐富,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區,遊覽勝地。歷代帝王將相、先賢聖哲、墨客名流、神醫高道都曾登山攬勝,賦詩做畫,修身養性,留下了大量珍貴的詩文墨寶和聖跡文物,形成了瑰麗多彩的嶧山歷史文化,著名的二十四景、五大奇觀、七龍洞、八段錦、二十名石、三十六洞天、三-奇觀、嶧山百景說、七十二廟宇等,更是使無數遊客流連忘返。

  十八盤山森林公園

  十八盤山國家森林公園雄踞於孟子故里山東省鄒城市東北32公里處,田黃鎮住地田黃村東3公里,田黃、城前兩鎮的交界處,東接牛頭山,西臨沂河,北靠小山、黃山,南隔八里碑水庫與鹿山相望。 東西走向,西起小山,東至牛頭山溝,綿亘5公里,主峰海拔534米。東西跨度6公里,南北寬約3.5公里,面積8平方公里。該山有大頂子、糰子山、卧牛頂等20多個山頭,有雷霹洞、磨石溝、布鴿縫、剪子股溝、張寶窯、狼婁子、石門裡等20多個溝壑山谷。整個山體巍峨壯觀、高秀俊美、峰巒疊嶂。

  十八盤森林公園風景秀麗,整個山體巍峨壯觀,重巒疊翠,石松盤錯,秀不可言,森林覆蓋率達98%以上,山上空氣清新,含氧量豐富,素有鄒東「天然氧吧」之美喻。公園內景觀眾多,有元寶石、觀景台、槐花谷、飲馬槽等自然景觀20多處。

  位於十八盤山上的十八盤林場是魯西南地區面積最大的國有林場,始建於1959年12月,面積6000多畝,森林覆蓋率達98%,整個山林,鬱鬱蔥蔥,遮天蔽日,各種林木與山下周圍林木連成一片,蔚為壯觀。物種齊全,有藥用植物70多種,有蛇、蜈蚣等名貴藥材40多種。此外,還有狐狸、獾、刺猥、野兔、山雞等常見野生動物幾十種。主要景觀有:竹子園、大頂子、萬山朝尼、圍子和圍子里、槐花谷、林海松濤、飛瀑、日出霧松、元寶石、飲馬槽等,是旅遊、度假、休閑、垂釣和狩獵的好去處,也是建造別墅的絕佳位置。因此山有十八層盤台,故名為十八盤山。

  鐵山公園

  鐵山公園位於鄒城市區北部的鐵山西首,始建於1981年,1985年正式對民眾開放。公園佔地580餘畝,是鄒城市規模最大的公園。鐵山公園的最大特點是圍山而建,山是一座園,園是一座山。

  鄒城的北朝刻經久已聞名,此前已有「四山」與「八山」之說 。八山是指山東的北朝摩崖刻經已見之於八座山嶺。這就是:泰山、水牛山、徂徠山、尖山、鐵山、葛山、崗山、嶧山。這八座山峰除泰山、徂徠山和汶上水牛山外,都在鄒城市境內。其中位置相對特別集中、不出三十華里範圍的尖、鐵、葛、崗四座山峰,又有「四山」之稱,史稱「古邾四山摩崖」。鐵山、崗山摩崖石刻1988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鄒城的鐵山、崗山、葛山、尖山、嶧山摩崖刻經(簡稱鄒城刻經),是北齊、北周時期著名僧侶書法家刊刻在花崗岩石壁的佛經和題跋文字。其書法藝術隸楷相間、方圓兼備,古樸雄渾,被古代書法家譽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四山刻經對探討我國北朝時期漢字隸楷演變及書法藝術具有重要的價值,同時對研究中國宗教文化也是極為罕見的資料。千百年來鄒城刻經引起眾多書法家的喜愛和推崇,許多金石學、書法理論典籍相繼著錄。近年來,在鄒城相繼召開了國際學術研討會,出版了《北朝摩崖刻經全集》和論文集,每年有大批中外書法家來鄒城考察、觀摩北朝刻經。

  五寶庵山

  位於鄒城市東南方20公里處,距香城鎮北8公里,與嶧山遙相對立。據傳山上曾現出了金鐘、銀鍾、金鋤、金棒槌、聚寶盆等五寶,又因山上有人工建築的關帝聖君廟和講經殿等石屋,取名為五寶庵山。

  五寶庵山奇雄怪離,山如壘卵,疊砌成峰,奇石林立,綠樹掩映,山土連片,樹木叢生,奇花異草隨處可見。五寶庵山自然風光秀美,峰巒起伏,洞穴相連,清泉長流,古木參天,物種豐富,植物種類2700種,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自然和人文景點多達60多處。五寶庵山自明朝以前便是一座香火不斷的名山,至今仍保存著眾多的文物古迹和旅遊景點。

  護駕山

  護駕山(又稱胡家山,陽山)位於鄒城市區東南,鄒城植物園內。東有小胡庄,西為唐王湖公園,北是大沙河,南有大屈庄,東南與吉駕山相望,兩山間有嵐濟公路。山體圓形,海拔215.7米,面積1平方公里,周長4公里。護駕山北麓半山腰的花崗岩石棚內曾有刻經,約八行,行十餘字,1974年前後被人工採石毀掉。「陽山曉日」為古鄒十六景之一。 該山地質地貌景觀區於1999年10月1日被列為地質地貌景觀保護區。護駕山正在建設植物園,佔地3000畝。

  鳳凰山

  鳳凰山,鄒城最高的山,位於鄒城市區東北40公里,田黃、城前、張庄三個鎮的交界處。山勢峻峭挺拔,尤其是山的北坡,就象人用斧子劈下來一樣,據說至今還沒有人能從北面爬上。東與牛毛山隔河相望,西與紅山毗鄰。西北東南走向,西起紅山腳下,東至大槐樹。綿亘12公里,跨越三個鎮,山地面積約20平方公里。主峰鳳凰頂,海拔648.8米。山巔兩側的次峰呈雙翼狀,形若鳳凰展翅,故名「鳳凰山」,又名「樾山」。

  鳳凰山是一座歷史名山,至今保存著眾多的文物古迹。山陽有大王窩石窟像、唐代的開元寺遺址、唐、金重修的造像石碑、聖水池。東麓有明魯王墓。山陰有自然造化而成的三關洞,洞內有怪石。洞壁有鳥類、昆蟲等動物化石及漢墓群。

  鳳凰山上自然資源豐富,遍山生長著松、柏、槐、楊等樹和黃白草。至今還生存著狐、獾、狼、鷹、山雞等野生動物。野生藥材有遠志、全蠍、茵陳、瞿麥、葛根、茅根等幾十種。這一帶盛產大棗、黃梨、核桃、栗子、山楂、蘋果等幾十種乾鮮果

  鳳凰山北麓是小沂河發源地,小沂河原名沂河,為區別發源於沂山流經魯蘇兩省後流入黃海的沂河,遂改今名。小沂河自鳳凰山北麓流出後,由兗州金口壩沿小沂河上溯至鳳凰山,沿線有金口壩、堯祠(待恢復)、石門(李白杜甫燕集處)、青蓮閣(紀念李白的建築)、舞雩壇、孟子誕生地鳧村、孟母林、孟林、孔子誕生地尼山夫子洞、魯源(孔子父親采邑)、昌平山(孔子父親采邑)、觀川亭、顏母(孔子母親顏征在)祠、顏母庄(孔子母親顏征在的家鄉)、聖水湖、扳倒井、尼山孔廟、尼山書院、白蓮池、筆架山、開元寺、大王窩、聖水池、三關洞、雨山溫泉等景點景區。

  唐王湖

  唐王湖位於鄒城市區南部,東依風景秀麗的護駕山,西臨國家級重點保護單位孟廟、孟府。唐王湖上游有兩大水系注入,一是孟子湖涵洞之水滲為小溪,淙淙不斷,經五龍潭而後注入避水湖;二是唐王山,接駕山水系,從九里澗、蛐蜒溝,九曲十八折,而後直接流進唐王湖。唐王湖一稱,概因修建於唐王山下,加之唐王山水系注入湖中,故得此名。

  唐王湖湖面呈不規則長方形,水面東西長750米, 南北闊150米,面積550畝,環湖4米高的石砌護堤總長約1800米。整個湖被南北橋連接,西東路街相銜分劃為四個部分,構成田字形框架,湖面形成一個「十字坡」。北部的景區,自西而東依次由荷花池、雙島湖、避水湖。東部湖岸曲屈天然,參差有致,微風輕佛,湖水漣漪層層,細石游魚,「似與游者相樂」。

  湖中間建一石拱橋,總長75米,名日「觀景橋」,立於橋頂,四下瞭望,波光瀲灧,畫航迢遞,遊人絡繹,荷花芬芳四溢,笙歌悠悠傳情;湖岸垂柳依依,鳥鳴囀囀;路邊花池密植月季、紅芍、海棠、丹桂、冬青等奇花異草,攀名逐貴,爭奇鬥豔。橋下,佇立湖心十字路坡,東二十餘米,為「雙島湖」觀光遊覽區。有一造型別緻圓洞拱頂石橋,名日「望湖橋」,登橋佇望,天光水氣,渾然一色,微風拂面,馭風而行,正應了那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詩句,如墜仙境令人心醉神痴,物我兩忘,什麼宦海憂憤,財路怨結,人際煩惱,似乎頃刻之間化為烏有。凡間世人,孰能無憂?勸君臨之,不枉此行。

  唐王湖,像一位楚楚窈窕的淑女,青山映碧水,垂柳弄清波,游魚戲雲影,美景誘人醉,尤其與湖北岸古建築群、文物博物館、琉璃瓦覆頂、飛檐翹角的「翔鶴亭」仿古亞聖旅遊大街珠聯碧合,相得益彰,使鄒城建設實現了歷史與現實的有機融合,既蘊含著濃厚的歷史文化韻味,又洋溢著蓬勃向上、與時俱進的時代感,展示出鄒城青春的風彩和魅力。

  孟子湖

  孟子湖,又稱西葦水庫,位於鄒城市區東2公里處,是鄒城市唯一的大型水庫。1959年10月開工興建,1960年6月基本建成。西葦水庫樞紐工程由大壩、溢洪道、放水洞組成。大壩全長6010米,壩頂高111.8米,水面約16平方公里。庫區山清水秀,風景宜人,市旅遊部門已經開始大力進行旅遊開發,是旅遊、避暑、度假的理想去處。

  古鄒十八景

  黌宮瑞石、禪塔祥雲、中庸精舍、亞聖名祠、陽山曉日、溪湖夜月、池亭晚照、龍潭暮雨、嶧陽孤桐、鳧嶺老樹、勝地迴鑾、尼丘毓聖、三遷教子、一經傳家、東有西韋、西有東張、南有北庄、北有南宮。

  飲食文化

  在「飲」方面:鄒城以「茶」為主。對選茗、取水、備具、佐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嘗方法都頗為講究,逐漸形成豐富多彩、雅俗共賞的飲茶習俗和品茶技藝。

  在「食」方面:由於鄒城曾兩次接納川貴移民,導致鄒城飲食文化在北方飲食特點上,含有明顯的南方風味,特別是川貴風味。鄒城的名吃有:特色孟府宴、甏肉乾飯、韭香小餡餅、麻鴨卧雪、麻辣魚、饊子、地鍋雞、糝湯、特色笨雞、川味麵條、特色夾餅、羊湯、水餃、手工煎餅、菜煎餅、三鮮豆腐火鍋、金牌扣肉、酸辣豬手、焦餾裡脊、鍋煸豆腐、四喜丸子。

  川味麵條

  山東鄒城的名吃之一,深受鄒城及鄒城周邊地區老百姓的喜愛。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濟東、鄒西發現了大煤田,國家決定組建兗州礦務局,大規模進行煤炭開發,建設者們從全國各地雲集鄒城,尤其以雲、貴、川居多,他們把當地最簡單的麵食——麵條和家鄉四川麻辣相結合,創製出了獨具風味的、鄒城獨有的「川味面」……川味麵條,鄒城川味麵條就這樣應運而生了。

  川味麵條一問世,就以其方便實惠、麻辣鮮香、回味悠長等特點,贏得了鄒城人的青睞,逐漸風靡鄒城,輻射周邊。香濃的肉醬肥而不膩,爽口的麻椒清心提神,明晃晃的辣椒油撼人心魄,再加上骨頭湯煮出來的麵條,可謂是五味俱全。川味麵條湯料為豬骨湯,面上澆肉醬和蔥花香菜,還有四川特殊花椒的味道。

  韭香小餡餅

  韭香小餡餅是鄒城名吃之一。有點象韭菜豬肉餡的小餡餅,只是這裡把韭菜包在了外面而已。綠色的外型看上去就已經很別緻,味道也勝了一籌,不似一般的餡餅一樣平常,韭菜汁和好的面使餡餅在煎制之後也不失清香,裡面的餡料很豐富,也可以換成其他的餡料,但是最好仍然保留豬肉,因為豬肉和韭菜比較相配。裡面放些雞蛋也會更加提味,清香適口。食用時完全可以依照餡餅的食用方式,蘸醬油、醋、蒜末、辣椒油,味道一流。

  手工煎餅

  鄒城人會自豪地和你說起陳毅將軍的「煎餅卷大蔥猛咬不放鬆」,煎餅為首推, 最具有代表性。

  鄉間的煎餅是原汁原味的,把小麥洗凈和水磨成糊, 放開一張大鏊子, 用一根長而扁的竹匹在鏊子上畫很藝術的軌跡 等到吱吱啦啦,一陣熱氣縈繞過後香味就飄了出來,一片片大而圓的餅便可以揭下來了,只有親眼見到最好是見到自己的祖母或母親如此做才會感覺這樣的藝術,最好的應是秋收將近田裡的玉米新鮮的快要成熟, 農人慢會到自家自留地里掰下新鮮的玉米棒頭回到家脫粒,放到麥子里一起打成糊,這香甜的味道真是讓人懷想不已回味不已。煎餅是北方人的主食,無論吃什麼好飯飯桌上都不能夠少了煎餅。

  鄒城特產

  瓦屋香椿芽

  鄒城傳統名產。"瓦屋"是鄒城香椿芽出口東南亞地區的老牌商標。瓦屋,包括前瓦屋和後瓦屋兩個相鄰的自然村,自明清時開始培植香椿,歷經數百年發展,形成了自己的產品特點:其一,葉梗通綠,嫩尖兒稍紅,俗稱"綠芽子";其二,枝杈呈環抱狀,無開張;其三,香味濃郁純正,經久不變;其四,煮後為渾湯,養分含量高;其五,耐貯存,一年之內其色香味均不減,枝葉不散不落。若將樹株移至他鄉,這些特點即行消失,其產品的色香味亦大減。瓦屋香椿芽的最大用場是用來腌制鹹菜,腌制工藝考究,要求加鹽適量,揉搓適度,而後在背陰處晾曬;晾好後的鹹菜,應與鮮芽子的重量相等方為合格,然後才裝入特製的瓷缸密封。很久以前,瓦屋香椿芽就名揚海內外,遠銷穗、港、澳及東南亞地區。

  城前板栗

  地處鄒城東部丘陵區的城前鎮,是鄒城板栗的集中產地,2007年全鎮栗樹面積11000畝,50萬餘棵,年總產量約110萬餘公斤。主要特點是個大,單果重約14克,果皮紅色,果肉微黃,香而甘甜,營養豐富。

  富九山有機核桃

  富九山有機核桃專業種植合作社位於鄒城市看庄鎮九山村,包括九山村、龍泉村等村共5000餘畝,畝產近300多斤。主要特點是個大,殼薄0.09mm,出仁率高,果身乾燥,桃仁片張大黃潤,核殼色澤白凈,肉質潔白含油量高,核桃施用農家有機肥料為主,獲得國家有機核桃認證。

  沙河頭西瓜

  鄒城市鳧山辦事處沙河頭出產的西瓜以瓤沙、味甜、水多、營養豐富而聞名。沙河頭種植西瓜已有800多年的歷史,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優越的土壤條件、豐富的種植經驗形成了自有的風味特色。因此沙河西瓜遠銷各地,

  灰埠大棗

  因盛產於大束鎮灰埠村而得名,現在大束、香城、張庄、城前、田黃、千泉、鋼山等鎮街都有栽植。灰埠大棗包括長棗和圓紅棗兩個品種,具有個大、肉厚、糖分高、油質多、粘絲長等特點,堪稱鄒城一大特產。灰埠大棗色澤鮮艷,營養豐富,是製作多種食品的良好原料。

  看庄土豆

  鄒城市看庄鎮素有"土豆、生薑、大蔥之鄉"的美譽,是無公害蔬菜生產專業鎮,生產"七賢寶"牌蔬菜達50多種,面積5萬多畝,年產各類蔬菜15萬噸,形成了三辣(蔥、姜、蒜)兩薯(土豆、毛芋)一韭菜的生產格局。

  元豐核桃

  元豐核桃產於鄒城市古路口鄉草寺村。元豐核桃果實呈橢圓形,外觀光滑,大小均勻。果殼單手輕捏即可破碎,果隔小而薄,果仁豐滿,能取仁或半仁,出仁率為55%,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

  會展節慶

  中華母親文化節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孟子的誕生地,鄒城自2007年起連續舉辦以舉辦母教文化、感恩教育系列活動為主線的中華母親文化節,極大弘揚了以孟子為主體的儒家文化和以孟母為代表的母教文化,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嶧山古廟會

  嶧山古廟會設在鄒城東南12公里處嶧山腳下,每年農曆二月初二前後舉行。歷史起源有兩種說法:一是「二月二」為龍抬頭之日,人們祈禱風調雨順,一年好景,齊集於嶧山,進香朝拜;二是前615年二月二日,史稱「知命之君」的邾文公「卜遷於嶧山之陽」立國,是為慶賀之日,每年的此日都有活動,逐步演變為嶧山會。嶧山會以山前為中心,方圓五六里,屆時近者周圍諸縣,遠者附近各省都有來趕會的,人數少則數萬,多則達一二十萬。趕會的人懷著不同的心態,有求神拜佛的,有許願還願的,有買物賣物的,還有說書唱戲、玩雜耍的。男女老幼,權貴平民,文武六藝等各種身分的人漫山遍野,十分壯觀。嶧山會在1937年日本進關後一度中斷;「文化大革命」期間人員稀少,變為一般集市;1978年後地方政府開發嶧山,每年二月初二舉辦規模盛大的「嶧山古會游」活動,山會日趨活躍,成為旅遊服務、商品交易的中心。

  嶧山桃花節

  依託嶧山景區、嶧山鎮萬畝桃花園在每年三月三桃花初開時舉行開幕式、山嶧山蟠桃盛會、白雲宮嶧山祈福等活動。盛花期前後,舉辦桃園漫步、文藝匯演、桃花仙子下凡、嶧山桃王評選、山地自行車越野賽等系列活動。

  國民休閑匯

  活動時間為每年8月初---10月底,以實現"全民參與互動、全民體驗休閑、引導休閑消費、提高幸福指數"為活動目標,創新活動形式、策劃特色主題,設計開發多種國民休閑匯休閑項目與產品,通過舉辦相親文化節、香城打棗節、狼舞山景區山地自行車比賽、孟子故里暑期修學游、城市廣場文化消夏以及休閑購物打折季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滿足人民群眾對休閑生活的新期待。

  張庄櫻桃節

  活動時間為每年4月--6月。節以鄉村休閑旅遊和大櫻桃採摘為載體,以"游佛山林海,品張庄櫻桃"為主題,以張庄大櫻桃形象大使選拔、"櫻花緣"相親見面會、周末自駕游、登山觀景、"張庄印象"攝影比賽、"開心果樹"認領、採摘體驗、農產品展示、品嘗農家飯、莊戶劇團文藝演出"為主要內容。

  礦機和煤化工博覽會

  中國(鄒城·兗礦)礦山機電和煤炭化工產品博覽會,是鄒城市政府和兗礦集團地企合作舉行的重大活動,以「交流·合作·發展」為主題,集中展示礦山機電、煤炭化工產品生產企業的新技術、新成果,加強行業交流與合作,進一步加快鄒城礦山機電產業發展,壯大產業規模,提升發展水平,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真正打響兗礦集團礦山機電產品加工製造品牌,儘快把鄒城打造成為在全國具有較高知名度和較強競爭力的礦山機電產業基地,促進地企雙方共同發展。


推薦閱讀:

莫言之後,中國現當代文壇,你還記得誰?
中國古代神異獸全集(二)上古神獸
中國禮的演變史
巴菲特:中國的錢世界上誰不想要?
錢不會喊娘 ■走不耳 中國軍網

TAG:中國 | 歷史 | 文化 | 中國歷史 | 歷史文化 | 山東 | 職能 | 歷史文化名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