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 是一切煩惱的根本!
文/馬明博
1
「男孩子吃飯總是剩飯粒,他以後的妻子臉上就會有好多黑痣。」
吃午飯時,佑佑忽然放下飯碗,他盯著我和他媽媽的臉瞅了半天,咧著嘴笑了起來。我好奇地問:「不好好吃飯,笑什麼?」佑佑一臉神秘,「我發現了一個秘密。」
這話說的讓人莫名其妙。
謎底還是佑佑自己解開的。
「告訴你們吧。我剛才讀到一個故事。男孩子吃飯總是剩飯粒,他以後的妻子臉上就會有好多黑痣。女孩子剩飯粒,她以後的丈夫就會臉上有好多黑痣。我偷偷地看了看你們的臉,還好,你們沒有剩飯粒的壞習慣。」
每個孩子的心裡,都藏著一個豐富的世界。如果父母粗線條,或者忙得沒時間向裡面窺探一下,會錯過多少的精彩!
「那你經常剩飯粒怎麼辦?」佑佑聽了,吃驚地張了張口,沒有回答。但是從那頓飯開始,他的碗里不再有剩飯粒啦。
2
「碗中剩飯,
路上飢人。」
有飯吃,是「福」;不剩飯粒,是「惜福」。
惜福是一種人生境界。
民國時期,擔任過北洋政府總理的王士珍,他正定老家故宅門前有副對聯:求名求利只求己不求人,惜衣惜食非惜財是惜福。
紅塵世界,名利場中,人不是為利所迷,便是為名所累,誰敢說沒有名利之心?知道「求人不如求己」的,不去攀緣,不去諂媚,不見義忘利,不市恩賈義,哪個不是鳳毛麟角的人物?
家裡老人常說:「碗中有剩飯,路上有飢人。」這兩句話里的「有」字,如果去掉,更有韻味:「碗中剩飯,路上飢人。」
吃飯時總是剩飯粒,或許日後會成為路上的飢人。剩飯為因,飢人為果。比起配偶臉上的幾個黑痣,這個結果可有點嚴重。
3
我們要惜福啊,不能這麼浪費糧食!
說到「惜福」,明智師兄遇到過一個困惑。為提高員工福利,她為大家提供免費的自助午餐。一天,她看到一位員工餐盤上的米飯堆得很高。她納悶,這個人的飯量會這麼大?
她觀察了一下,這頓飯吃下來,這位員工也沒吃多少。他端著餐盤徑直走向了垃圾桶。她趕緊走過去,「你等一下再倒,我跟你說句話。我們要惜福啊,不能這麼浪費糧食!以後能吃多少盛多少,好不好?」
那位員工看了她一眼,「老闆,你不是常跟我們說眾生平等嗎?這些飯,我沒吃下,難道不可以餵豬嗎?」
她覺得自己要求員工不浪費糧食沒有錯,但這位員工雖然是在強詞奪理,但他的話也有幾分道理。
因此,她把心頭的困惑說給我。
人不惜福,或許是出於無明(無知),或許是出於貪慾。這位員工用「眾生平等」為自己做擋箭牌,純粹是為浪費找借口,必須教育一下。
4
「廚師做飯時,是給人做的,還是給豬做的?」
怎樣吃飯,才叫惜福呢?這個問題,我曾向禪門宗匠、生活禪師凈慧長老請教過。
長老說:「一個人吃飯,把碗里的吃乾淨,就是惜福。一群人吃飯,把桌上的吃乾淨,就是惜福。佛門裡的人,自己吃個七分飽,留二三分給別人,也是惜福。」
我對明智師兄說:「改天,對那位員工轉述一下長老的話,看看他怎麼說。」她問:「如果他再跟我說可以餵豬的話,我怎麼說?」
我撓了撓頭皮,「那你就讓他去問問廚師,他們做飯時,是給人做的,還是給豬做的?」
5
四十多歲的我,有四十多歲的貪愛;九歲的他,有九歲的貪愛。
周末,我帶佑佑去北京展覽館參觀「茶博會」。
佑佑把茶博會稱之為「茶的世界」。的確,這裡做著展示的,有福鼎的白茶,也有武夷山的岩茶;有西湖龍井,也有西江綠茶;有湖南安化的黑茶,也有陝西涇渭的茯茶;有雲南的普洱,也有四川雅安的藏茶……
除了茶,茶博會上展出的,還有種種茶具。茶壺,有陶制的,有瓷製的,有紫砂的,也有金銀的;有的茶盞很厚重,有的茶盞薄如蛋殼,有的茶盞鎏金高貴;也有各式各樣的花瓶,可用於裝飾茶席……
佑佑和我看來看去,兩個人的眼睛都瞪得大大的。四十多歲的我,有四十多歲的貪愛;九歲的他,有九歲的貪愛。
我們都遇到了喜歡的茶盞。怎麼辦?
6
「爸爸,我不要了。」
前幾天,我在陝西終南山下拜訪了一位隱居的老上師。老上師那裡,可謂居無長物。長物,在古漢語中,指多餘的東西。老上師並沒有對我要求什麼,但他無聲的言教,卻令我心感震撼。
想想自己,日常起居中,那麼多的貪執、那麼多的貪愛、那麼多的貪戀,怎麼能不心生慚愧?
對學禪者來說,基於貪心而集貯多餘的物什,會助長對輪迴的貪戀;如能捨棄十日內用不著的物什,學禪者可以遠離貪著的陷阱,獲得解脫的智慧。
面對茶博會上的種種誘惑,我決定讓心如如不動。問題是,我不能要求一個九歲的孩子和成年的我葆有同樣的心境啊!
佑佑先是看上了一種茶杯。還好,這種杯子家中有相似的,我承諾,他可以從家裡的杯子里挑一個自己喜歡的。這種可買可不買的,原則上就不要買了。佑佑爽快地說:「好吧。」
後來,他在一個賣小花瓶的攤位前站著不走了。他看中一種葫蘆形的小花瓶。我不忍心拂逆一個孩子天真的渴望。賣家說:「三種形狀一套,單個不賣。」佑佑和我面面相覷。我正要說「要不挑一套吧」,佑佑果決地說:「爸爸,我不要了。」
7
「如果我接受了你的寶玉,咱倆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寶貝!」
我說:「如果你特別喜歡,爸爸可以買給你。」佑佑說:「爸爸,你不記得『不貪為寶』的故事啦?」
前不久,我和妻子給佑佑選讀古文,其中有一篇《不貪為寶》。看來佑佑不但理解了這篇文章的意思,還記在了心裡。
春秋時,宋國官員子罕,品德高尚,為政清廉,在百姓中很有威望。有一天,有個人興沖沖地來向子罕獻上一塊美玉。
獻玉人說:「這是一塊美玉,我請玉匠看了,他說是玉中的珍寶。請您收下。」子罕看了看,「這的確是一塊美玉,但是我不能要。」
獻玉人不解。
子罕說:「你以玉為寶,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接受了你的寶玉,咱倆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寶貝!」
十八世紀法國傑出思想家摩萊里說:「世界上唯一的惡,就是貪慾。其它所有的惡,不管怎麼稱呼它們,都只不過是貪慾的變種而已。」
佛教認為,貪,是一切煩惱的根本。人造作種種的惡業:坑、蒙、拐、騙、偷,都源於內心深處藏著的一個字「貪」。
不貪,就能夠心無掛礙,遠離得失,自由自在。今天,兒子和我都成功地剋制了內心中的貪慾,做了一回以「不貪為寶」的人。
推薦閱讀:
※煩惱是每個人都會碰到的
※你總是陷入哪種愛情煩惱
※煩惱即菩提
※王家衛:一個人有煩惱,是因為記性太好
※智者大師:念佛往生毋需圓伏惑業,但需臨終暫伏煩惱
TAG:煩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