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話的小孩好可怕!
1
桃桃是一個非常乖巧聽話的小女孩。我幾乎沒有看到過她大吵大鬧的樣子——她從來不和別的孩子打鬧吵架;有時候被大人批評了,她也只是默默低下頭。甚至哭的時候,都是細聲細氣、默默無聞的。
桃桃的媽媽對此也十分滿意,常常在外人面前誇耀自己的女兒:「我們家桃桃最好養,從來不發脾氣。」
但是我知道事情的全貌並不是這樣子的。我曾親眼目睹過桃桃和媽媽的一次衝突。
那次桃桃媽把桃桃最喜歡的零食送給了另外的一個小朋友,桃桃為此哭了很久。
但是媽媽卻不理她,既不安慰她,也不斥責她,甚至連桃桃想要和媽媽抱抱的請求都毫不留情地拒絕了:「你再哭,媽媽永遠都不會抱你了!」
於是桃桃哭了一會兒就不吭聲了,又變回了原來那個安安靜靜的乖乖女。
這也是桃桃媽管理孩子的絕招:無視孩子的苦惱,壓制她的情緒,孩子慢慢地就會變「乖」了。
每個孩子都會有情緒。
一種孩子喜歡把自己的情緒釋放出來。
我曾看到過一個孩子為了和別人爭搶玩具,大哭大鬧,滿地打滾。這樣的孩子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做父母的也常常束手無策。
還有一種孩子從小就學會了壓抑自己的情緒,把所有的壞情緒都憋在心裡。就像桃桃,看起來特別懂事,很乖,再難受也憋在心裡。
很多爸爸媽媽很喜歡這樣的孩子,因為不用大人操心。但是孩子不說,並不代表負面情緒不存在。他們只是把負面情緒全部壓抑在心中,默默受著摧殘。
而且,負面情緒不會永遠都被壓抑在心中。情緒就像一座火山,當內部壓力越來越大,總有一天會爆發出來。
我常常聽到有媽媽抱怨,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彬彬有禮,甚至內向孤僻。但是一回到家,就像變了一個人一樣,變得暴躁易怒,經常對著父母家人大吼大叫。而且孩子的年齡越大,這種變現就越明顯。
在外面是個內向的「乖」孩子,但是回到家就變成了無理取鬧的熊孩子。因為,孩子需要為自己的負面情緒找到一個發泄口。小的時候,父母可以輕鬆地運用暴力來壓制孩子的情緒。但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這種壓制就會變得越來越困難。
電視上,常常看到一些有行為問題的中學生罵母親、打父親,他們的情緒失控絕不是一是一日造成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問題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慢慢積累起來了。
2
父母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有一種天然的恐懼。
我們總是覺得孩子發脾氣不僅僅給是一種困擾,可能也說明了父母教育的失敗。好像孩子一發脾氣,就是我們做父母的失責。但這其實是一種深刻的誤解。
心理學家李雪曾說過:
「情緒本身並不傷人,它會升起,也會消失,是個自然流動的過程。只有當情緒的天然流動經常被阻塞,才會在心裡形成創傷。」
所以,如果我們發現了孩子的負面情緒,正確的做法不是無視它,更不是運用暴力去壓制,而是應該試著去傾聽、去理解,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情緒被父母所接受。
這樣孩子的情緒才會流動起來,才會慢慢平復下去。也只有通過這樣的方式,孩子才能更好的認識自己的情緒,學會如何與自己的情緒相處。
可惜的是,大部分父母面對孩子的情緒,都做錯了。
有的父母會無限制的去滿足孩子的無理取鬧:你想要吃的,給你;你想要玩具,給你;你想出去玩,給你;……
一句話,只要你不發脾氣,你想要什麼都滿足你。但是時間久了,爸爸媽媽就會發現,儘管我們對孩子予取予求,但孩子的脾氣非但不小,反而越來越大。
還有一種父母,會採用暴力威脅的方式來處理孩子的情緒。
「你再哭,你打你了!」
「媽媽不喜歡哭鬧的孩子,你這樣媽媽就不要你了!」
於是孩子因為害怕學會了壓抑自己的情緒,看起來孩子變「乖」了,但是他們依然無法和情緒共處。
3
那麼如正確處理孩子的負面情緒呢?
首先要教會孩子正確認識和表達自己的情緒。
儘管情緒是人自然的感受,但人並不是天生就能分辨和表達自己情緒的。特別是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的表達能力並不完善,很多時候甚至說不清楚自己的感受。
憤怒、憂傷、恐懼、緊張……等等負面情緒在他們的口中往往都被簡化成了「不開心、不高興」。
在這樣情況下,要讓父母處理孩子的情緒真是難上加難。
因此,平常爸爸媽媽可以有意識地讓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緒,並嘗試這去表達這些情緒。
我們平時和孩子聊天時,可以嘗試用更細膩的辭彙去和孩子溝通。比如:「車上人太多了,媽媽有些煩。」
或者「剛才媽媽沒有看到你,有些兒緊張。」
或者「剛才的比賽輸了,媽媽覺得很不甘心。」
或者「明明阿姨長得真好看,媽媽真羨慕。」
……
同時,國外也有一些不錯的繪本,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了解和表達自己的情緒。比如《菲力的17種情緒》,通過生活中的場景來讓孩子明白17種不同的情緒。這都是爸爸媽媽幫助孩子情緒管理的好工具。
第二步,爸爸媽媽要學著接納孩子的情緒。這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共情。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混淆了孩子的行為和情緒的界限。
比如,有個孩子撒潑耍賴,想要搶別人的玩具。這個時候,孩子的行為是不能接受的,但是他難受、渴望的情緒卻客觀存在,需要被大人所接納。
這時候,有兩種錯誤的做法:
1、「不行,別人的玩具不準拿,你再哭我就打了!」——行為和情緒一起否定。
2、「好好好,別哭了,媽媽給你買一個一模一樣的行了吧。」——接納孩子錯誤的行為,卻無視他的情緒。
真正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接納孩子的情緒,但否定他錯誤的行為。——「媽媽知道你很難過,媽媽也知道你剛才玩得很開心,但是這不是我們的玩具,我們不能拿。」
這時候可以也給孩子一個擁抱,或者其他肢體上的安撫,來平復他的情緒,但絕不能在孩子錯誤的的行為上妥協退讓。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同情他、理解他,但是有些規矩卻必須要遵守,不管你如何哭鬧撒潑都沒有用。
溫柔地接納孩子的情緒,但在原則和底線上寸步不讓,這才是我們應該給予孩子的真正的愛。
-END-
推薦閱讀:
※這個時候,請你一定要讓你小孩打回去!
※這些褲子你家小孩在穿嗎?
※小孩身上三大吉痣,註定大富大貴
※一位芭蕾舞老師的「大白話」:說說小孩學跳舞的那些事兒 ...
※小孩衣
TAG:小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