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大棒打經濟戰 日本輸不起中國贏不了

揮大棒打經濟戰 日本輸不起中國贏不了

日本首相野田佳彥在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徹底將中日修好的最後機會斷送(更多內容見《野田聯大演講破壞修好最後機會 中國或派執法人員登島》)。多維新聞此前在《中日關係進入危險期 釣魚島拉響戰爭警報》一文中已給出了三個預測,即「開戰說」、「大棒說」、「持久戰」。其實,在民間層面,相較於中日開戰,更多聲音贊成來一場「經濟戰」。一方面,經濟制裁還未啟動,日本已經落在下風了;而另一方面,相較於戰火,在一般人看來,經濟戰畢竟沒有硝煙。特別是當日前中國商務部旗下的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金柏松向媒體直言,「不排除進行經濟制裁的可能」之後,被部分人理解為是中共官方放話,「經濟戰」的說法被頻頻提及。數日前,日中經濟協會會長、豐田汽車董事長張富士夫訪華行程被意外取消,正值豐田汽車在華銷量出現下滑之際,原因是遲遲未得到中國民航部門的起飛許可。

自日本政府宣布「購買」釣魚島後,中方隨即開展強力反制,日本因「購島」鬧劇導致的一系列負面影響已經逐漸顯現。輿論界已經有聲音稱,面對同時打出軍事和經濟兩張牌施加壓力的中國,日本「束手無策,甘拜下風」。就連日本首相野田都親自站出來表示,希望中國政府冷靜考慮目前的日中關係,不要對日本採取經濟制裁,他說:「這樣做,會給兩國關係和地區以及世界經濟帶來負面影響。」但在觀察人士看來,冷靜下來,權衡利弊,會發現,「經濟戰」,首先會是日本輸不起的戰爭,但中國卻並不能成為贏家。

民間抵制催化日系品牌如履薄冰

自日本政府「國有化」釣魚島後,已經嚴重波及到了日本在華大型企業:多家日企相繼停工停業,產品銷量大降,旅遊業嚴重受創。隨著這種抵制情緒的不斷高漲,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日本人開始擔憂中日經貿戰,會不會讓本已復甦停滯的日本,再次陷入更深的危機之中。

據多維新聞從北京了解到,受近期中日關係緊張影響,日前,佳能、優衣庫、華堂等多家日企在中國的部分工廠和大型企業受到影響,為了保障員工的安全,有的企業更是停工停業;就連「疑似日企」們也紛紛站出來澄清自己的「血統」,以免被「誤傷」。8月份以來,日系品牌銷售額遭遇到了整體大跌。一家大型連鎖家電企業近期內部數據顯示,北、上、廣三地日系彩電8月各品牌銷售額與上月相比都出現了大幅下跌。其中,東芝降低40.31%,三洋下降44.32%,松下降低23.41%,夏普下降21.06%。

影響最大的恐怕是日系汽車。由於中國大部分城市都發生了抵制日貨的行動,部分城市甚至出現了打砸燒日系汽車4S店的行為,讓此前已經飽受銷量下滑之苦的日系車企「雪上加霜」。相比出單量的萎縮,對於日系4S店來說更為嚴重的是,不少日系品牌客戶因擔心出現車輛上街被打砸的情況最終選擇了退訂。據悉,豐田、日產、馬自達三家汽車廠商已決定減少其在中國國內工廠的汽車產量。

據了解,中日之間雖然長時間「政冷經熱」,也曾有貿易摩擦,但所謂絕對意義上的「經濟戰」還沒有發生過。原本來說,2012年是中日建交40周年,經濟關係越發緊密,雙邊貿易額遠超美歐,已經到了互相依靠的程度。數據顯示,1972年,中日貿易總額10億美元,到1978年也僅僅66億美元。20多年後的2000年,兩國貿易量700多億美元。進入新世紀後,中日貿易強勁發展,2006年,兩國貿易額突破2,000億美元,達到2,073.6億美元,為2000年的2.4倍。1972年到2000年的28年間,中日貿易量每年以十億或數十億美元的增幅遞升;2001年到2006年,兩國貿易量每年以百億或數百億美元的增幅遞升,這樣高的雙邊貿易增長幅度在國際上是罕見的。至2011年,中日雙邊貿易額已佔中國外貿總額的8.5%。日本對華投資在過去一年中再度加速,增幅達50%,對華出口增長10%。即便在今年,在中國利用外資持續負增長之際,日本對華投資仍保持16%的較高增速。但經濟離不開政治,中日之間曲折的外交關係已經影響到了中日經濟關係的正常發展。

日前,已有不少中國學者公開聲稱,不排除中國官方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的可能。日本經濟嚴重依賴中國,一旦中方啟動經濟制裁,或引發日本經濟危機,日本將為此付出巨大代價。而日本富士電視台援引從事日中貿易的日本專業人士的說法稱,目前日本經濟對中國經濟的依賴程度遠高於中國對日本的依賴。如果中國動用經濟手段來打擊日本,日本企業將遭受嚴重損失。雙邊關係緊張對投資方面的影響仍待觀察。中國商務部發言人沈丹陽19日曾表示,日本非法「購島」的鬧劇,勢必影響、損害中日經貿關係的正常發展。對此,日方必須承擔全部責任。。

中國揮大棒 日本經濟將活不下去?

據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09年度日本對華出口113,116億日元,為1979年有可比數據以來首次超越美國,中國成為日本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國。而今,中國也已成為日本的最大貿易國,中日貿易額已經超過日本貿易總額的20%。也即表示,目前中國是日本最大的貿易夥伴和出口市場。而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是歐盟,並且多年來,日本對華是貿易順差,中國對日是貿易逆差,因此日本經濟對中國的依賴度,要高於中國對日經濟的依賴度。數據顯示,2012年前8個月,中國對日出口986億美元,進口1,200億美元,貿易逆差314億美元。而此前2012年1至5月份,中國對全球順差是229億美元,而對日本一國的逆差就達到223億美元。

除了在貿易上的日本對中國有著嚴重依賴,中國還持有大量的日本國債。中國商務部網站援引《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本財務省、日本中央銀行公布的國際收支統計顯示,中國持有的日本國債(包括短期國債)額正急速擴大,截至2011年底持有額達史上最高的18萬億日元,較上年增長71%。中國的持有額自2009年起急速增長,2010年超越美英成為日本國債的最大持有國。而日本中央銀行本月2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日本國債餘額為940萬億日元(約合12萬億美元),超過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00%。也就是說,日本政府的債務比例不僅在主要發達國家中最高,而且遠高於目前身處債務危機的「歐豬五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甚至預測,2015年日本債務累計額將相當於GDP的250%。

另據有關資料顯示,2011年日本對中國大陸投資增長了49.6%,其中製造業比上年增長78.3%。有專家指出,日本公司需要中國這個製造業中心,因為中國的平均製造業工資不到日本的十分之一,而日本有五分之一的出口產品銷往中國。中國既是日本的產業轉移基地,也是日本未來最重要的市場,如果失去中國市場,對於陷入創新難題的日本企業而言,是雪上加霜。截止2011年3月底,日本在全球擁有海外企業18,599家,其中在中國大陸以及香港地區5,565家,占日本海外企業總數的29.9%。日本綜合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山田久認為,日本企業如果離開中國,根本活不下去。

同時,不少中國國內旅行社已經暫停日本旅遊業務。就以2011年2月日本政府觀光局發布的一份數據顯示,僅1月份,中國兩岸三地的訪日人數高達25.4萬人,佔全體訪日外國遊客的43.7%。其中,大陸遊客達11.04萬人,中國香港遊客達4.66萬人。中國赴日遊客平均每人消費16萬日元(約合14,000元人民幣),已位居日本「重要旅遊推廣國家」之首。而現在,中國遊客赴日已經接近終止,也即意味著,僅此一項就將給日本造成每年40-50億人民幣的損失。全日空表示,其中日航線 9月至11月的座位預定已取消4萬個。

由於創新的匱乏和國際競爭的加劇,日本自上世紀90年代起先後失去兩個10年。在國際經濟金融危機大背景下,以出口為主導的日本經濟持續低迷,地震、海嘯和核泄漏又使日本經濟雪上加霜。為了擺脫危機,最大出口國中國無疑是一根關鍵的救命稻草。然而,如果中日關係持續緊張下去,日本對華出口將會大幅減少。加之,日本經濟對中國的依賴性,故有人認為,故如果中國「扣動經濟扳機」,日本受到的打擊更為嚴重,可能再失去10年,甚至倒退20年。因此,經濟戰,首先會是日本輸不起的戰爭。

殺敵一千 自損八百

有人列出了幾種中國經濟制裁日本的方式:購買日債提高對日本的貨幣掌控力;抵制購買日本產品,讓日本失去中國這個龐大的市場;減少對日本的資源出口,讓日本因為缺乏資源失去經濟引擎。

澳大利亞社會科學院院士黃有光指出,購買日債是餿主意。正如中國向美國出口大量低價商品抑制住了美國的通脹,同時通過購買美債增強美債信用、維持美債高價,這是對美國經濟的強有力的支撐。中國如果大規模購買日債,日本債券信用將得到極大提升,日本債券價格上升,對於在流動性陷阱中焦頭爛額的日本央行與大藏省,無異於雪中送炭。兩個國家的貨幣捆綁得越緊,貿易額越大,打起經濟戰來,兩敗俱傷的概率也就越高。

減少對日本的資源出口,目前正在進行中,中國的稀土戰略正在起作用。據悉,釣魚島風波可能使得中國稀土對日的出口再面臨停滯。釣魚島撞船事件後兩個月時間內,中國未再對日本出口稀土,日本輿論當時就稱這是中日邦交恢復以來,中國首次對日本實施的經濟制裁。在2009年之前,日本稀土9成以上來自中國。稀土是電子工業不可或缺的原料。

抵制購買日本產品,當前,以全球產業鏈布局看,日本居於高端,中國作為製造基地處於低端,主要就是看從日本進口的技術能否取代。如汽車發動機、變速器,如精密機床、高端機器人等。事實上,這些技術都能被替代,中國在歐美航空公司動輒幾十億美元的巨大訂單,以及中國從德國進口的精密機床、高端機器人數量大增,都是對日本的巨大打擊。日本要融入全球產業鏈、證明自己是不可替代的,必須有一些產品是不可替代的。很可惜,在本輪創新中,日本輸給了韓國;而在精密儀器上,日本可以被德國取代。

雖然看似最需要的部分可替代,但亦不可以忽視了,或者乾脆認為中國對日本完全沒有依賴。要知道,2011年,中國對外貿易36,420.6億美元,其中對日貿易額佔中國當年貿易總額9.47%,僅次於歐盟、美國和東盟。一旦中日走向相互制裁的道路,低迷的中國對外貿易行業將會遭受重創,並使目前已經出現破產倒閉風潮的東南沿海製造業,面臨更大生存危機。此外,日本對華製造、金融、服務業的巨額投資一旦全面撤退,將對中國一些地區的經濟增長和就業產生一定影響,尤其是日本一直是中國製造技術關鍵輸出國,在中國製造轉型升級的陣痛期,這必然會造成嚴重負面衝擊。

而且, 日本在華獨資企業數量有限,大部分都是中日合資,無論是採用何種方式都不得不考慮中國國內生產企業和龐大的產業工人何去何從的實際問題。現在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很大,當務之急是保持經濟發展勢頭。對日本最好的制裁就是讓中國更強大,讓中國國力發展超過日本,這才是應該做的,一味抵制則可能適得其反。

另外一方面,就中日貿易一項而言,中日貿易比例占日本貿易總量為20%,經濟戰效果為何還是未知,為如果了有限的效果,去犧牲經濟增長,甚至惡化國內經濟形勢,中國政府並不會不考慮經濟戰的負面影響,所以貿然出手的可能性不大。因此,這是一場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戰爭。這也是中國政府始終沒有動用經濟武器回擊日本的原因。


推薦閱讀:

這位日本主婦的精緻便當,可借鑒的也太多了吧!
為什麼日本皇陵沒有被盜挖?
一個不怎麼懂車的人的駕駛樂趣
「上杉達也的高速直球」揭秘
軍部給溥傑安排的政治聯姻中,嵯峨家僅是侯爵、原大臣家,家格是否偏低?

TAG:日本 | 中國 | 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