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童旭東先生短篇彙編(三)

43、立掌與順掌

有人說,順掌如鄭曼青的美人手有利於放鬆,因為順掌時手腕處的肌肉不用力,因此也有利於氣血運行。果真如此嗎?如果以肌肉不用力為標準,趴在床上才是最符合這個要求的姿勢。於是按照這種邏輯,趴在床上比打拳要更有利於氣血運行了。這種觀點簡直就是荒謬!其實,拳中何時用順掌?何時需立掌?完全取決於周身勁力要達到什麼樣的狀態。周身肌肉鬆緊共生與轉換的合理,才有利於周身氣血的運行。周身肌肉放鬆,並不是最有利於氣血運行的狀態。所以對於手掌的狀態,當順則順,當立則立,關鍵是取決於掌型與周身之勁是否相合。

44、技擊的基本能力與培養

提高技擊能力的十二項基礎能力的培養:1、體能。培養方法:跑步,衝刺、變速跑和長跑,以3000米——5000米的變速跑為主。2、平衡能力。培養方法:站三體式、形意五行拳、八卦拳轉掌、太極拳。3、柔韌性。培養方法:形意拳十二形拳、八卦拳、太極拳。4、爆發力。培養方法:形意拳的五行拳和十二形拳、八卦變掌、太極拳操手。5、縱跳能力。培養方法;形意拳炮拳、虎形、鷂形。6、放鬆能力。培養方法:無極式、三體式、形意拳單操、太極推手。7、感應能力。培養方法:形意拳的五行炮、安身炮、八卦拳對練、太極拳推手。8、承受能力。培養方法:三體式、盤架子,如形意拳五行和十二形、八卦拳轉掌、太極拳。9、專註力。培養方法:無極式、三體式,散手。10、膽識力。培養方法:喂手、對打訓練。11、鎮定與判斷力。培養方法:對打。12、節奏感。培養方法:喂手、對打。

孫氏三拳的規矩都是培養內勁的。內勁好比大腦,十二種能力好比四肢,如同人體是大腦通過四肢發揮作用一樣,技擊是內勁通過十二種能力發揮作用。所以,十二種能力還是要鍛練的。最枯燥的技術才是最基礎的能力,如跑步,如站三體式,如一拳一腿。

身步之法的至高點是動靜合一,這是孫氏武學的技術思想。有的拳講究靜(所謂靜中有動),有的拳強調動(認為靜打是個案),都偏而不真,未臻上乘。惟動靜合一才是最上乘的技術,不僅要靜中有動,還要動中有靜,極靜寓極動,極動寓極靜,如此才是孫氏武學的境界,孫祿堂祖師、孫存周師伯皆有這樣的本領。

45、孫氏武學精神

孫祿堂先生說:「志之所期,力足赴之」,「成為一全知全能之完人耳」。孫存周先生說:「文能素手發科,武能捨身臨陣」,「習此藝者,可得凜然無畏、誠中形外、從容中道、自強不息、圓融通達之意」。孫劍雲先生說:「一輩子手心沒向上過。」張烈先生說:「困難面前有我們,我們面前無困難。」以上是孫氏武學三代傳人關於武學精神的闡述。這些論述是具有深遠的文化淵源的人文精神,是研習孫氏武學的燈塔,是人類永恆的精神財富,需要我們反覆體悟、品味。

武學精神是練出來的,需要從武學實踐中體悟,從而成為一個人的氣質。比如,不站孫氏三體式,就體會不到什麼是超越自我。站了,而且要按照孫氏三體式的規矩站,每日堅持到極限,今日比前日增加幾秒,天天堅持,則能逐漸獲得超越自我的精神。中庸、恆毅、剛勇、侗然、圓融——孫門前輩的氣質特徵。

46、三種樁式:桿、盤、球

傳統的三體式,勁力特徵如桿,縱勁多,橫勁少。渾圓樁,勁力特徵如盤,橫勁多,縱勁少。缺陷是控制範圍小。孫氏三體式,勁力特徵如球,縱勁、橫勁均勻,控制範圍大。所以,孫氏三體式的勁力結構最優。當然,難度也最大。

球勁是練習三體式或走架子時自我調整的航標。對打起來,則要放空,純任自然,平時練到了什麼程度,自然就表現出什麼程度。來不得勉強。故功夫在練,運用在空。所謂自虛空而出。勁力、招式、步法、身形、戰術莫不如是。

47、開肩垂肘與撐肩橫肘

一、開肩垂肘:兩肩向外鬆開,兩肘尖向下垂住。兩肩向外鬆開,同時抽住肩根,則身體左右的勁合住了,橫圓有了。兩肘尖向下垂住,同時塌腕、手指向上頂,則身體上下的勁合住了,立圓有了。身體左右的勁、上下的勁都合住了,身體的橫圓、立圓之勁同時具備,於是形成勁走十字。以上是孫氏三拳的要求。二、撐肩橫肘:兩肩如同向外撐物,如撐開彈簧,兩肘橫向助力,如同頂物。兩肩如同向外撐物,能夠合住左右之勁。起橫圓。兩肘橫向助力如頂物,還是合左右之勁。無立圓。所以撐肩橫肘只能合住左右之勁,只有一橫圓。此外,橫上加橫,勁僵不活。撐肩橫肘不是孫氏三拳所提倡的,習孫氏三拳者絕不可效仿此狀。非真藝也。

[page]

48、精神、思想與魂魄

意志獨立天地,魂魄不懼鬼神,身心兩健,才能實現自我。所謂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堅韌之魂魄,三者不可缺。所以武學不可缺。陳寅恪的學問近代罕有,雖然他提出做學問要「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但文革中竟被迫害他的高音喇叭嚇死,走的卑微而凄慘。所以,真正的自我實現,真正踐履精神的獨立和思想的自由,非有堅韌的魂魄不可。三者缺一,即失真諦。所以孫祿堂武學為當代人生追求體認真理所不可缺之一科。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若無超強的魂魄為基礎,則為虛言。而魂魄之強,由何而來,唯體育一途,體育之顛峰者,即孫氏武學。

陳先生與孫祿堂先生通過信,孫祿堂先生的學術陳先生很是推崇。這是劍雲老師親口告訴我的。孫祿堂先生說:「志之所期力足赴之,如是而已。」這正是孫氏武學的價值和功用。

什麼是自由的思想,我以為就是思想不要被任何框框所拘束,有感而發。什麼是獨立的意志,我以為就是不盲從任何權威和勢力,有堅定的自我意志。什麼是堅韌的魂魄,我以為就是有百鍊成鋼的身心氣質,有百折不撓的魂魄。我所倡導的是三者兼備。

49、大超越者

常有朋友問勁,問自己的勁是不是明勁。似乎很謙虛。其實在我看,他們的拳遠遠沒有達到明勁。什麼是明勁?孫祿堂先生講:「六陽純全。」也就是周身勁氣純剛,所謂體剛無柔。特點是丹田氣打,孫祿堂先生講自己初學形意拳時:「鼓動腹中之氣,撲人於丈外,無時不然。」所以,達到明勁就要具備這種能力。顯然,能夠達到者歷來都是非常罕有的。孫祿堂先生是功臻化勁者,具有不聞不見而能感而應之的能力,此時功力發動如雷電擊地。勢如天神!孫祿堂先生之外,百年以來未聞有人能夠達到此境。因此孫祿堂先生的武學成就是大超越。如董子英先生所說:孫祿堂先生的技擊造詣是其他人遙遙不能企及者。

練明勁,必須練到六陽純全,剛健之至,才算成功。孫祿堂先生、孫存周先生、齊公博先生都是把明勁練到六陽純全,剛健之至,又把暗勁練到至柔至順,再把化勁練到感而遂通,具有不聞不見而能感而應之之化勁者。這是孫氏武學進階的規範。

50、學習孫氏武學的五字要訣

前幾天,季羨林先生去世,季先生通曉多國語言,有人問他如何學習外語,他說要聰明人下笨功夫。其實學習孫氏武學也是如此。學習孫氏武學有五字要訣,下面簡述之:1、拙。就是聰明人下苯功夫。所謂聰明人,就是善於思考,善於總結,思想自由。所謂下苯功夫,就是把基礎功夫紮實,不投機取巧。最聰明的人下最苯的功夫,就能造就出最傑出的成就,孫祿堂先生的武學經歷就是這樣一個例子。2、悟。什麼是悟,只有苦中作樂才能悟。苦中作樂實在是悟的一大秘訣。只苦不知其樂,悟不了。沒有吃苦,更不可能悟。練孫氏拳極苦,從這極苦中體悟不到其中的樂趣,是很難進步的。這種樂趣不在表象,而在不斷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超越。其樂發自精神魂魄。3、恆。無恆,便是水中撈月。恆,則愚公移山。4、勇。要經常進行交手較量,要敢於失敗,不斷摸索。失敗永遠是自己最直接的老師。5、誠。永遠不要自己騙自己,不要為某種固定的思想和價值標準所束縛,精神要獨立,即要不斷的否定自我,又要不斷的堅持自我。否定的是此刻我的知識,堅持的是自我性體的意志。於是誠中形外。因此,孫氏武學即是大雅之學,也是大勇之學,更是造就大成就、獲得大智慧的途徑。

[page]

51、一氣、三意、四德、四象、八門、八法、十六觸打、十六擊打

一氣:神氣,中和先天之氣。三意:虎撲、蟒吞、龍騰。四德:順、逆、和、化。四象:雞腿、龍身、熊膀、虎抱頭。八門:進退左右,四正四隅。八法:動、靜、轉、移、走、跳、顛、倒。十六觸打:兩手、兩肘、兩肩、兩胯、兩膝、兩足,頭、臀、腹、肋,共十六處,皆有觸打之能。十六擊打:踩、撲、捉、拿、截、抽、剪、掛、挫、楔、按、插、蹬、掃、擺、踏,共十六種打法,含有遠近高低立卧格鬥之能。

移指重心的變化,走指步點、步式。不邁步,重心就可以變化。所以移與走不同。走同一個步式,重心的移動仍有前後左右之變化。所以,移與走即各有講究,又相互聯繫,相互組合,使技擊中的步法變化莫測。

善技擊者,即要善走,也要善移.目的都是為了讓自己取得攻擊的點位。有的拳師認為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這是非常偏頗的觀點。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這個觀點都是站不住腳的。大動、小動還是不動,取決於敵我雙方的相對態勢,而絕非僅僅取決於自己的功夫或主觀願望。這裡還有造勢誘敵等一系列的機勢問題。以我本人技擊的經驗,如果洞察到對方有不動的心態,我就好打多了。所以即使是不動打點,也不能讓對方洞察到我有這種傾向。所以,就必須具備動的技擊技術和態勢。所謂以靜制動者,必須具備動的能力,才可能擇機產生以靜制動的機會。動與不動無高下之分,一切取決於如何獲得攻擊的機會,惟動靜合一才是最高境界。

52、如何判斷是否為孫氏太極拳?

判斷是否為孫氏太極拳,有一個試金石:皮球勁。其動作形態必備特徵有如下五點:1、三害莫犯,九要莫失。2、以三體式為整套拳架基本的身法。脊椎始終呈現拉直狀態,後腰處不得出現內凹。3、進步必跟、退步必撤,不得出現大弓步。劍雲老師多次講過孫老先生當年為何擯除大弓步。4、身形進退時,身體重心平穩,不得有起伏。5、內開外合貫穿始終,一氣貫串、鼓盪不息。凡違背上述五條者,則不符合孫氏拳的道理,所以一定不是孫氏太極拳的真傳。


推薦閱讀:

新刻來瞿唐先生易註卷之四
孟慶云:關於孫中山先生的那些中醫事兒
一針見血的精闢句子_好詞好句_範文先生網
立體呈現「大先生」形象性情 ——評張夢陽《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
陳忠實先生的光輝歲月

TAG: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