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中國而造的西洋鐘錶

為中國而造的西洋鐘錶
在萬曆年間的1601年,一位不同尋常的訪客出現在中國宮廷之中。他就是利瑪竇(Matteo Ricci),一位身材高大、蓄著鬍鬚、身穿中國傳統黑色絲綢長袍的義大利傳教士,他能和皇帝的臣子們用流利的漢語談笑風生。利瑪竇敬獻給皇帝許多禮物:展示歐洲透視技巧的繪畫、翼琴、玻璃鏡、地圖和譯成中文的西方科學讀物。不過讓主人驚訝萬分的禮物是兩架華麗的、能報時的機械鐘錶,這在中國還從未出現過。贏得讚歎不是利瑪竇的唯一願望;他還希望中國的上流階層能皈依天主教,並相信老百姓會追隨他們的腳步。不過阿拉巴馬大學教授、《東方輝煌與歐洲精巧:中國封建社會晚期的鐘錶》(Eastern Magnificence and European Ingenuity: Clocks of Late Imperial China)一書作者凱瑟琳?帕加尼(Catherine Pagani)認為,利瑪竇最大的成功是激發了中國人對西方機械鐘錶及懷錶矢志不渝的熱愛。1725年時,皇帝和臣子們擁有的機械鐘錶和手錶已經數以千計。帕加尼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雖然利瑪竇來華時正值中國的強盛時期,但長久以來中國一直以漏刻計時。她說,「不過皇帝們考慮的並不是『有了西方鐘錶,我就可以準時召集會議了。』鐘錶和計時沒什麼關係,它代表的是地位、權力,以及對一種奇異的、外來的、先進的科技的掌控。」有些皇帝還寫詩讚美他們鍾愛的「自鳴鐘」。從18世紀開始,在中國的繪畫和文學作品中出現了西方手錶和鐘錶。為了迎合中國人的審美趣味,歐洲鐘錶匠開始製造裝飾精美、結構複雜的機械鐘錶和手錶。後來其中許多表又被商人轉賣或作為戰利品重新帶回了歐洲,如今它們成了收藏家追逐的對象。由於一些富有的中國人熱衷此道,最近的收藏價格一路上揚。雖然為中國市場製表始於利瑪竇時期並持續到了20世紀早期,但製造於1750-1850年間,也就是製表業最輝煌時期的表是最有價值的。在歐洲、美國和香港的拍賣會上,許多這個時期的表都價值幾十萬英鎊。(價格也可能低至5千至2萬英鎊,這些表通常不夠華麗或者需要大規模修復。)那時的製表工匠對「有計劃的廢止」──也就是有計劃的廢除現有時尚,創造新的流行風格──這類現代觀念一無所知,因此這些必須經受住從歐洲到中國長途跋涉的計時工具大多數依然報時準確或者可以修復。幾十年來,專為中國市場製造的表只是學術專家、博物館以及一些收藏家的興趣所在。不過倫敦古董表交易商強尼?瓦克斯曼(Johnny Wachsman)說,這種情況正在發生變化。「我們最早注意到這股潮流是在大約5年前,不過最近3年來我們發現,人們對18-19世紀為中國市場製造的表興趣增加了,尤其是那些高端的、售價在5萬至10萬英鎊的表。這類交易興趣主要來自中國。」為了和收藏家加強來往,交易商和拍賣行代表在中國停留的時間也越來越長。雖然在除香港以外的中國地區拍賣會並不常見,但專業手錶拍賣行安帝古倫(Antiquorum)去年10月在上海開設了首家辦事處,而佳士得(Christie)也已經在上海和北京開設了辦事處。在18世紀深得中國王公大臣們喜愛的手錶和鐘錶主要出自英國。安帝古倫日內瓦辦事處主管、鐘錶專家布朗東?托馬斯(Brendon Thomas)說,「當時英國製表業在世界上的地位相當於如今的瑞士:英國人是製表業無庸置疑的佼佼者。」利瑪竇本人也是個頗有造詣的製表工匠,他將製表技術傳授給了中國宮廷中的四名宦官。這些人就成為中國宮廷作坊的第一批成員,作坊中也僱傭了西方工匠,由他們製作的許多鐘錶和手錶被宮廷收藏,他們也負責維修西方政府、訪客贈送給皇室的禮物。不過帕加尼認為,國內產品並未取代中國上流階層心目中西方表的地位,這種情況直至19世紀後半期才發生了改變。在18世紀的歐洲,表也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徵。就懷錶而言,中國人欣賞的英國風格是:純金外殼,鑲嵌珍珠、黃金和次等寶石,並繪有精細的瓷釉畫。鐘錶內部擁有複雜的機械系統,可以報時或者模仿鳥兒的叫聲。音樂盒和自動裝置──這種機械裝置能模仿人和動物的動作或者水的運動──也很受歡迎。對於英國人喜愛將手錶置於日常用品中的做法,中國人也十分欣賞。18世紀末期走在時尚最前沿的英國製表匠詹姆斯?考克斯(James Cox)在1765年製作出一把扇子,扇面打開後一面展示希臘神話場景,一面則是鄉村田園風光。扇骨由金、銀和象牙製成,並嵌有紅寶石和綠寶石裝飾。扇子的軸心鑲有一塊很小的金錶。這把扇子後來作為禮物送給了中國皇室。在安帝古倫去年於日內瓦舉行的拍賣會上,這把扇子以115,000瑞士法郎的價格被一位收藏家買走。而在2001年的拍賣會上這把扇子則因為報價未達底線而流拍,這也許可以反映出市場的變化。1770年,考克斯的作坊製作出一架小型銅製望遠鏡,表面以純金鑲嵌並飾有動物圖案的瓷釉畫,在望遠鏡遠端鑲有一塊手錶,錶盤和指針分別以紅寶石和鑽石裝飾。因為稀有,這架望遠鏡在安帝古倫2000年6月的拍賣會上以658,000港元(合70,659歐元)的價格售出。考克斯還沉迷於另一種中國趣味:對錶。日內瓦百達翡麗(Patek Philippe)博物館的中國表藏品在歐洲首屈一指,館長阿諾?泰利耶(Arnaud Tellier)對於這種現象的解釋是(www.patekmuseum.com):「這也許是一種商業考慮;對錶可以讓表匠賺更多的錢。如果客戶把表送到倫敦或者瑞士修理,那麼可能要花費幾年時間,這樣他還有另一塊表可以用。」泰利耶還說,中國人將成雙成對看作是自然法則的一部分:我們有兩隻眼睛、兩條手臂、男人和女人配成一對,天空和大地也是一對。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從事對錶交易的倫敦交易商喬治?紹姆洛(George Somlo)說,對錶對於收藏家來說很有吸引力。「一些收藏家看到了一隻專門為中國製造的手錶,並且知道可能還有一隻同樣精美的手錶流失在外。知道你可能找到那塊遺失的手錶,這成了人們繼續尋找的動力。」迎合中國品位的手錶一般要比銷往歐美的手錶華麗得多。佳士得倫敦鐘錶部門國際業務主管本?賴特(Ben Wright)說,中國人喜歡的鐘錶樣式要比手錶更加繁複精美,「鐘錶匠必須利用許多不同的技術,得到瓷釉畫師、金匠、銀匠和寶石匠的幫助。」為中國市場製造的鐘錶與西方的婚禮蛋糕有些類似:金碧輝煌並飾有華美精緻的圖案。西方工匠很快認識到中國人喜歡藍色,還對象徵中國煙花的輪轉煙火及中國神話人物圖案情有獨鍾。西方人也喜愛有自動裝置的鐘錶,不過他們大多將其視為一種娛樂消遣;而在中國宮廷,能重現瀑布和海浪的鐘錶可以讓深居宮廷內院的主人感受到一絲自然的氣息。2003年6月,一隻極為複雜精美的中國市場鐘錶在佳士得拍賣行以565,250英鎊的價格拍出。這隻鐘錶製造於18世紀晚期或19世紀初的倫敦,瑞士工匠也參與其中。這隻分五層、高117厘米的鐘錶將裝飾和運動完美結合,鐘錶上有噴水的海蛇和海豚(水柱由玻璃柱代表)以及音樂盒。此前兩年,倫敦佳士得以223,750英鎊的價格售出了一隻具有外交意義的中國市場鐘錶。18世紀晚期由博雷爾(Borrell)在倫敦製造的這隻鐘錶有70厘米高,表面用黃金和瓷釉描繪出孔雀羽毛、獅子頭、鳥類和花朵的圖案,頂部還有紡車裝飾。鐘錶內部裝有滑動板,打開後可以看到一個精巧的自動裝置,一隻金屬小帆船正在破浪穿行,還有瀑布傾瀉入海。浪花和瀑布都以玻璃替代。英國訪華的第一個使節喬治?馬嘎爾尼(George Macartney)在1793年到達中國時將這隻鐘錶敬獻給朝廷。他爭取對華貿易權利的使命未能達成,不過皇帝留下了這隻鐘錶。雖然英國人最初控制了市場,但歐洲製表業的新銳力量──瑞士卻逐漸佔了上風。瑞士的一大優勢是:他們的製表匠比技藝高超的、來自城市的英國同行工資要少得多。瑞士工匠大多是農民,他們在大雪紛飛的冬季農閑季節需要賺取收入。為了提高瑞士表的聲望,一些瑞士公司在倫敦設立了辦事處,並在那裡進口並組裝瑞士零件,這樣製造出的表就可以合法地被稱作是倫敦製造。英國製表匠後來開始進口瑞士手錶,並打上自己的標誌。在大約1820年前後,幾乎所有銷往中國的鐘錶和手錶,不論標籤上的名稱如何,實際上都產自瑞士。瑞士人還運用了另一個武器:市場調查。帕加尼說,「英國人壟斷了宮廷貿易,因此瑞士人開始注意中國其他客戶──大多是富商的需求,並將手錶改造成他們喜歡的樣子。」西方船隻的船長們很快認識到如果他們想儘快卸貨回家,那麼用一對手錶賄賂碼頭負責人大有幫助。一些瑞士製表商甚至在中國開設了商店。服務於規模巨大、需求多樣、富庶的中國市場為瑞士製表業帶來了創新。1820年,瑞士製表匠Piguet & Meylan製作出一隻被稱作「吠犬和貓」的18K金懷錶。懷錶正面描繪的是小狗追逐貓咪的場景,畫面中間有一個小錶盤。只要按下懷錶轉柄的柄頭,你就會聽到報時,不過並不是噹噹當的鐘聲,而是從手錶內部發出的模仿狗叫的汪汪聲。小狗每叫一聲還會擺頭。這隻表去年由安帝古倫拍賣行以63,250法郎拍出。瓷釉繪畫一直是瑞士人的專長,他們對面向中國市場的對錶進行了創新:那就是鏡像。兩隻手錶背面的瓷釉畫圖案傳統上一模一樣,不過在瑞士工匠筆下,手錶背面的圖案一個面向左,一個面向右。1875年由萊奧?朱韋(Leo Juvet)製作的銀制懷錶正屬此類,這對名為「浪漫女子」的懷錶去年在香港以109,250港幣的價格售出。展示瑞士高超製表工藝的是一對鑲有珍珠和藍色瓷釉的鍍金火槍,它是1806年前後在日內瓦由Moullnié Bautte & Cie製作的。手錶藏在手槍槍托之中。扳動扳機後,槍管末端的金色蓮花就會開放,噴霧器也將噴出香水。它們在安帝古倫去年10月在日內瓦的拍賣會上以429,750法郎的價格拍出。人們無法知道西方為中國市場到底生產了多少鐘錶和手錶。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當中國市場的需求一落千丈時,大多數主要的瑞士製表商也隨之破產。在19世紀後半期,中國上流階層不再熱衷於西方商品,雖然其他階層在一段時間內仍然支撐了市場,但隨著國內戰爭和侵略者的到來,中國市場最終不復存在了。那麼這些珍貴的手錶和鐘錶如何回歸西方的呢?這同樣也是一個有關戰爭、革命和難民的故事。泰利耶解釋說,「在19-20世紀,來自西方和日本的侵略者將中國的皇宮和富商住宅洗劫一空。」士兵將這些錶帶回了家。許多被日本人搶去的表在二戰後被美國士兵運走。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在1949年奪取政權時,許多逃往香港的難民用手錶賄賂邊界衛兵。泰利耶說,在20世紀60年代末的文化大革命之後,中國政府定期邀請一些特別指定的西方古董交易商到北京。他說,這些秘密交易商的名字至今也不為人知,他們購買了數以千計的18-19世紀的手錶和鐘錶,這些表都是從中國公民手中沒收來的。收藏家常說,「收藏手錶或者鐘錶也就是收藏了一段歷史。」這段話用在中國市場的鐘錶和手錶上再合適不過了。

推薦閱讀:

以實踐滋養創新中國人口學理論
中國史上死的最凄慘9大戰神,誰是最慘戰神?
中國最堅挺的皇陵,郭沫若一直想打開它,被周總理嚴詞拒絕
中國第一神師,出了3位元帥,2位大將,11位上將,後成百萬大軍!

TAG:中國 | 鐘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