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長恨歌27、父納子妻
27、父納子妻(講稿):畫外音:關於楊貴妃和唐玄宗的愛情傳奇,在民間流傳著各種各樣版本。而在所有的傳奇故事中,玄宗和貴妃的初會應該是最富有傳奇色彩的了。楊貴妃這樣的一個絕代佳人,是怎樣來到唐玄宗身邊的呢?是誰發現了她?經歷了怎樣的曲折?這到底是一個浪漫故事,還是一個家庭醜聞?蒙曼:那麼楊貴妃怎樣來到唐玄宗身邊,擁有了這麼一個貴妃身份了呢?好多人馬上就聯想到了白居易的《長恨歌》了,因為我們很多人都會背,開頭就是「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這詩聽起來像是一個正常版本的灰姑娘的故事,一個嬌養深閨的小女孩因為天生麗質被皇帝看上了,選入後宮,從此大富大貴,是不是這樣?完全不是這麼回事。這個楊貴妃進入唐玄宗後宮的時候,,早就不是一位姑娘了,而是一個小媳婦,而且她的丈夫不是別人,恰恰就是唐玄宗和武惠妃的親兒子壽王李瑁。那麼,兒子的妃子怎麼會轉會到爸爸門下?要把這個問題說清楚,咱們還得先來交代一下楊貴妃的基本身世。楊貴妃是什麼人?根據《明皇雜錄》記載,她的小名叫玉環,出身於弘農楊氏家族,和隋朝皇室都算是遠親了,不過雖然祖上比較顯赫,到她爸爸這一輩已經衰落下來了。楊玉環的爸爸的名字叫楊玄琰,當時擔任七品的蜀州司戶,因為爸爸在蜀州作官,所以小小的楊玉環就出生在四川,是個川妹子。楊玉環是楊玄琰的小女兒,在楊玉環頭上還有一個哥哥和三個姐姐,這三個姐姐一個長得比一個漂亮,所以楊玉環當時看起來也沒有那麼出彩。按照一般的想像,這個楊四小姐命運平常得很,可是啊,我們也知道,人生就是是由一連串的變故構成的。就在楊玉環差不多十歲那年,第一個變故出現了。家庭變故,她的父母親雙雙病故,父母都死了,她怎麼辦呢?她有一個叔叔叫楊玄*,就收養了楊玉環。這叔叔在洛陽是一名七品小官,楊玉環就跟著叔叔來到了洛陽。聽起來這個故事挺悲慘的,父母雙亡,背井離鄉,寄人蘺下,其實真實情況沒有那麼慘,為什麼?因為當時她的叔叔楊玄* 自己並沒有子女,所以對楊玉環也是愛如掌上明珠,教她唱歌跳舞,玩兒各種樂器,也是嬌養著長大的,這是一回事故。另外,我們也知道洛陽是東都,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達官貴人經常都能看見,那見的世面比在四川大。就在洛陽這方寶地,楊玉環迎來了人生第一次重大轉機,就是她嫁給了唐玄宗和武惠妃的兒子壽王李瑁,從一個七品官的小女兒變成了壽王妃了。這是怎麼回事呢?唐玄宗在開元二十二年到開元二十四年,最後一次駕臨東都洛陽,就是在這一次,唐玄宗把武惠妃的一雙女兒的婚事給解決了。先是咸宜公主嫁給了楊洄,咸宜公主出嫁後,馬上壽王李瑁選妃的事就提上議事日程了。我們知道這個壽王不是一般人,他是武惠妃的兒子,所以從小就是寵冠諸王,而且這時候武惠妃正琢磨著給他謀一個太子的位置,而且在當時看來勝算的可能性還是蠻大的,所以說起來選一個王妃,實際上跟給太子選妃的規格也差不多,絕對是千里挑一、優中選優。那優中選優怎麼就選擇到楊玉環頭上呢?楊玉環有兩個優點。第一是漂亮,楊玉環長得非常漂亮,漂亮到什麼程度?《唐大詔令集冊壽王楊妃文》這篇文章里,說她是「含章秀出」,《新唐書.楊貴妃傳》則說她是「資質天挺」。這兩個形容詞都是好詞,可是也都是那種有點陳詞濫調的形容詞,我們看見中國古代這樣的形容詞,往往找不到感覺,不知道這到底代表著什麼樣的漂亮?那好,我們就講兩個性感的例子讓大家體會一下楊玉環到底怎麼美。第一個例子,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有環肥燕瘦的說法,楊玉環是那種比較豐滿的美,豐滿到什麼程度,不信大家回去上上網,網上講她身高169厘米,體重69公斤,這個數據我絕對是不知道從哪兒來的。不過在《楊太真外傳》裡頭,這是一本野史,倒真記載了楊玉環破落的故事,說已經是楊貴妃的時候,有一次,她和唐玄宗兩個人一塊兒翻閑書,就翻到《趙飛燕外傳》了,說漢成帝趙飛燕造了一個七寶避風台,因為趙飛燕長得瘦,漢成帝怕一陣大風把趙飛燕刮跑了,所以造了一個避風台。看到這,唐玄宗就跟楊貴妃開玩笑說「爾則任吹多少」,你不怕吹走,任爾東南西北風,吹不跑你。我們一聽這故事,知道了,確實比較豐滿。不過我們也得清楚,這個豐滿不是今天說的臃腫,而是《舊唐書楊貴妃傳》里所說的豐艷,豐滿艷麗,就像一朵牡丹花一樣雍容華貴,是這樣的美法。第二個例子,楊玉環長得華貴之外,身體還能散發出一種自然的香氣。在《開元天寶遺事》里講了這麼一回事,說「貴妃每有汗出,紅膩而多香,或拭於由帕之上,其色如桃紅也」。說楊貴妃的汗和我們一般人的汗不一樣,她是紅色的而且還有質地感,如果你用帕子擦會出現一種桃紅色的印記,還散發著香味。這是真正意義上的香妃。現在還有人拿楊貴妃給腋臭新產品做廣告,也不知道這些是怎麼想的。人家楊貴妃散發的是香味。這是她的好處,美貌而且還有天然的香味。楊貴妃的第二個好處是出身好。好多人奇怪了,說她爸爸也好她養父也好,不都是七品官嗎?這算什麼好出身啊?她爸爸和她的養父的官不大,但是這個弘農家庭的門弟好,當時是給壽王選妃,壽王的媽媽是武惠妃,而武家和楊家是有世代通婚的傳統,比方說當年武則天的母親就是楊夫人,這楊氏一門在周武時代一直是被人高看一眼的。你看現在武惠妃給女兒咸宜公主選婿,也選了楊家的楊洄。現在給兒子選妃,她還是傾向於從弘農楊氏的姑娘里選。你看人家楊玉環長得又漂亮又出身弘家楊氏,這兩個優點奏到一塊不就在眾多佳麗中脫穎而出了。就在開元二十三年年底,楊玉環和壽王李瑁舉行了隆重的婚禮。這一年兩人都是十七歲,這對小夫妻結婚了,他們般配不般配啊?應該說是無比般配。你看壽王李瑁是武惠妃的兒子,根據史記記載,武惠妃的小孩基因優秀,個個長得都漂亮,是那種儒雅俊美型的;楊貴妃呢?像一支初開的牡丹一樣嬌艷,這兩個在一塊從外形上講就是偶像劇的主角,俊男靚女。外型很般配,性格也很般配,壽王李瑁是屬於比較文靜,而楊貴妃活潑外向,這樣的性格剛好互補,所以在當時看來,這對小夫妻可真是天仙配,沒挑了。畫外音:楊玉環與壽王李瑁的給合,用一句俗話說,真是郎才女貌,天造地設。但是,生活總是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變故,就在他們結婚五年之後,這對小夫妻就勞燕分飛了,而勞燕分飛的原因居然是楊玉環被壽王李瑁的父親唐玄宗看中了。在任何年代,公公看中兒媳婦,這都是人倫醜事。那麼唐玄宗作為一代明君,為什麼會作出這樣的事情呢?蒙曼:這事的直接原因說起來就是武惠妃死了。我們講過,武惠妃為了壽王李瑁爭一個太子的位置,不惜陷害前太子李瑛兄弟,把人家給整死了。但是她自己的精神壓力過大,在那三個人死後,她也病死了。她這一死,唐玄宗受的打擊太大了,因為武惠妃陪伴唐玄宗已經有二十多年了,早已成了唐玄宗生活中的一部分,現在一下子這人沒了,唐玄宗覺得身邊就空下來了。而且我們也知道,武惠妃去世的時候已經是開元二十五年底了,當時唐玄宗在政治上已經懈怠,在政治上無所追求,生活伴侶又突然喪失,這時候內心的寂寞就會格外強烈。沒有寄託,怎麼辦?第一個選擇肯定是在後宮裡趕緊找一個接班人,這個按理應該好找,後宮佳麗三千,千里挑一還能挑不出一個美女來嗎?理論上這個事情很好辦,可是一實踐起來,發現太難了,為什麼?我們都知道一句話叫「情人眼裡出西施」如果他對這個沒感情,兩個人沒有感情之話,即使西施出現在你眼前,你會覺得不過爾爾。唐玄宗當時就這個心眼,眼看著後宮美女一個一個從眼前走過,覺得誰都不中意。挑不著武惠妃的接班人,怎麼辦?暫時搞一些荒唐的遊戲,填補一下內心的空白。比方說,百花盛開的時候,他就讓那些妃子們每個人在鬢邊上插一支鮮花,在院子里站好,唐玄宗自己站在台階上,手捏一支粉蝶然後一撒手,粉蝶放了,粉蝶紛飛落在哪個妃子頭上,他就去臨幸哪個妃子。但不是每個季節都有花開,唐玄宗還有別的損招呢,他讓妃子之間賭錢,誰賭贏了,他就去臨幸誰。可是這個事情看起來挺熱鬧,但我們也知道這種荒唐做法只能起一時的麻醉作用,是不能填空感情空白的。相反,有的時候生活越喧鬧,你的內心越寂寞。唐玄宗當時也這感覺,所以人也就沒精神了,就慢慢的憔悴了。這怎麼辦?一直到開元二十八年十月份,唐玄宗這種鬱悶的精神狀況才告一段落,重新恢復了青春活力,為什麼?因為就在這時候,楊玉出現在他的眼裡和心裡。怎麼回事?按照《長恨歌傳》說法,楊玉環是大宦官高力士淘寶淘出來的,這說法在民間流傳很廣,高力士是老奴才,他心疼唐玄宗,一看唐玄宗這樣悶悶不樂,就到處給他淘寶去,一淘淘到壽王宅里,一看楊玉環,行了,就是她,然後把楊玉環推薦給唐玄宗。好多人都這麼說,是不是這樣呢?我覺得這事也有《長恨歌》作背景,民間流傳也很廣,但是它應該不是真的,應該是後人栽贓陷害高力士的,為什麼?三個原因。一是高力士他沒有這麼大膽子。你要知道,高力士是一個宦官,給皇帝選美也是他的工作之一,但是如果人家皇帝沒有暗示之話,哪個人敢跟人家當公公的講,我覺得你兒媳婦挺適合你,你有幾個腦袋啊?人家當公公的萬一是一個正人君子,你想怎麼著啊?所以高力士是一個謹慎的人,他膽子沒這麼大。二是高力士心也沒這麼黑。我們知道,高力士和武家淵源是很深的,他出身於武則天的宮廷裡頭,後來又是靠武三思才重新回到宮廷,雖然跟武惠妃之間沒有這種知恩圖報的關係,但是跟武惠妃也從來沒有什麼過節,當然有人說那不是高力士攛掇唐玄宗最後不選壽王李瑁而選別人當太子嗎?這事不假,可是當時我們也已經說了,高力士這樣做是出於維護政治穩定的考慮,絕不是跟武惠妃母子有什麼私人恩怨。可是不管怎麼說,他在那件事上已經做得有點對不往人家壽王了,他現在怎麼還會惡意得一定要搞得人家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啊?就憑高力士做人的態度和跟武家的這種複雜的淵源關係,他也不會這麼干,他沒有這麼心狠手辣。三是我覺得更有說服力,這個楊玉環是唐玄宗的兒媳婦,當了好幾年的兒媳婦,唐玄宗對楊玉環長的樣子是清楚得很,哪還用高力士再給他發現新大陸呢?所以這樣看來,所謂高力士淘寶說不能成立。那既然楊玉環不是高力士淘寶來的,她又是怎樣來到唐玄宗身邊呢?畫外音:關於玄宗與貴妃的初會,蒙曼老師認為,高力士不可能是唐玄宗和楊玉環的牽線人,唐玄宗也不可能沒有見過楊玉環,所以不需要高力士滿城風雨地去尋找美人,那麼既然楊玉環不是高力士找來的,那麼她究竟是如何來到唐玄宗身邊呢?歷史的真相到底是什麼?蒙曼:我覺得這件事肯定跟開元二十八年十月份唐玄宗到酈山泡溫泉有關係。咱們都知道酈山泡溫泉是唐朝皇帝非常喜歡的活動,也是冬天的固定節日,而且每次去酈山都不是皇帝一個人去,而是把王子、皇孫、內外命婦都帶去,算是整個皇室的一個大聯歡。既然是帶著去放鬆泡溫泉,自然這個規矩就不像在真正的宮廷里這麼多,大家彼此相處和態度就比較自然和比較輕鬆。另外我們也知道,泡溫泉就是為了舒筋活血,所以一個美人泡了溫泉之後,保證會顯得更加嬌艷,所以恐怕就是在這次集體泡溫泉的過程中,唐玄宗也不知道觸動哪根神經了,一下子就覺得自己這六宮粉黛無顏色了,這不白居易《長恨歌》里寫的嗎?「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雖然泡溫泉是冬天而不是春天,是冬寒不是春寒,但是這個基本狀態還是差不多。那在這兒重新找回心跳的感覺,對於唐玄宗來講,當然是一件大好事,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可是這個快樂也有麻煩,有什麼麻煩?人家楊玉環畢竟還是壽王妃啊,是自己的兒媳婦啊,一個公公要把自己的兒媳婦搬進後宮,這無論如何也是一件醜事,怎麼樣才能掩蓋一下這件醜事呢?這一點,李唐皇室可是太有經驗了,當年唐高宗想娶老爸的妃子武則天,不是先請武則天到尼姑庵里過渡了一陣子嗎?這個經驗很好,可以繼續使用,可是呢,當年唐高宗的時候,佛教挺發達的,武則天又信佛,所以到尼姑庵去。可是現在呢,唐玄宗時代道教火起來了,唐玄宗沒事整天聽見老祖宗太上老君跟他遞條子喊話啊,反正老有這樣的事情,所以就不要再當尼姑了,改當女道士吧,這樣不就可以投胎換骨,跟壽王斷絕關係了嗎?有一種新的身份啊,可是這個主意是不錯,也有難度,難度在哪兒呢?你說好好一個壽王妃,你讓人家當女道士,總得有個說法吧,一個人為什麼她就要出家啊,得找個理由。唐玄宗利用完宗教又開始利用孝道,他對楊玉環產生心跳的感覺是在開元二十八年的十月份,轉過年來就是開元二十九年了,開元二十九年是唐玄宗母親竇太后逝世五十周年紀念日,唐玄宗是個大孝子,當了皇帝之後每年正月初二都要祭祀自己的母親,現在五十周年了,更應該做得規模大點。可是這一年呢,輪到真要祭祀這一天,正月初二,唐玄宗怎麼也悲痛不起來,相反他還直想笑,為什麼呢?因為就是這次祭祀活動讓他解決了一個大難題了,也就是在這次祭祀之前他剛剛頒布了一道敕文,叫作《度壽王妃為女道士敕》,這個敕文就保存在《唐大詔令集》里,是這樣寫的「聖人用心,方悟真宰,婦女勤道,自昔罕聞,壽王瑁妃楊氏,素以端懿,作嬪藩國,雖居榮貴,每在清修,屬太后忌辰,永懷追福,以茲求度,雅志難違,用敦宏道之風,物遂由衷之請,宜度為女道士」。什麼意思?婦女要是想修行,這事是很少見的,可是這麼罕見的事情,人家壽王妃楊氏做到了,楊氏素來就好道,雖然已經做了妃子了,但是啊,不愛慕現實的榮華富貴,非要去清修去,正好趕上竇太后的祭辰,楊氏素來是有孝心的人,她就請求把她自己度為女道士,給死去的竇太后追福,這是一種很高雅的志向,我們不能違抗個人自己的志向,所以就特下此敕文,度楊妃為女道士。一看這問題不都解決了嗎?是楊玉環自願放棄王妃的身份給她的祖婆婆追福,這不等於和壽王徹底脫離關係了嗎?大家一聽,這肯定是假的。楊玉環怎麼會這樣做啊?她不是自願的。這是我們現在網上所說的被自願的啊。那從開元二十八年十月到二十九年一月這二個月時間,誰有本事讓她被自願成為女道士?我覺得,既然我們民間都認為高力士發揮作用,既然《長恨歌傳》也提到高力士在這裡 頭有過影響,這個影響可能確確實實是高力士施加的,這也是很有可能的事。因為高力士他的身份是宦官,現既然皇帝本人看中了楊玉環,那他也只能按皇帝的旨意辦事。我們知道高力士的話可是很有分量,高力士本身已經很有分量了,更加要命的是人家高力士跟壽王說這句話,他可不是代表自己的,那是代表皇帝來說的,你壽王也好壽王妃也好,誰敢跟皇帝說一個不字。所以壽王也只能接受了,忍痛割愛了。說到這裡,我們真是為壽王充滿了同情,不光是壽王很可憐,其實我們一定要清楚,楊玉環也是很可憐的。楊玉環當初嫁給壽王的時候,肯定覺得壽王妃已經是她人生的頂點了,就算是當時武惠妃給壽王謀太子地位,她可能也暗中設想過自己以後會當到皇太子妃乃至於皇后,但是那都是建立在壽王步步高升的基礎。可是現在壽王沒升上去,她倒升上去了,升到皇帝身邊了,這不是命運跟小夫妻開大玩笑嗎?楊玉環畢竟跟壽王做了五年的結髮夫妻,人非草本,孰能無情,她也不見得那麼真的願意追隨皇帝,可是她也是沒有辦法。畫外音:為了掩人耳目,唐玄宗讓楊玉環先當女道士過渡一下,這個過渡期自然不會太久。根據史書記載,不到一年時間,楊玉環就結束了她道姑生活,開始出現在唐玄宗的後宮。那麼這麼一個特殊的人,該給她一個什麼身分呢?怎樣做才讓人覺得這事情很自然呢?蒙曼:我們知道楊玉環當婦道士是掩人耳目,她怎麼會真的去修行呢?可是即使是掩人耳目,開始也得做得有些模樣,所以當了婦道士之後,楊玉環還確確實實起了一個道號叫太真,這個太真就在當時不是什麼標新立異的稱號,還是挺普通的,可是自從楊玉環叫楊太真之後,這就成了她的專屬稱號了。你看從唐朝一直到現在,女道士絕對沒有叫太真的。有了這個楊太真了,當然她還得有個道觀,她的道觀就叫太真觀,這個太真觀在哪?它不在長安城的任何一個地放,因為它就在宮裡頭,這樣來往不是才方便嗎?可是在宮裡頭建個道觀,這個道觀畢竟是個有形的東西,唐玄宗還是覺得有障礙,熱戀之中的人二十四小時在一起都嫌不夠,道觀在這裡老覺得障礙,怎麼辦呢?到開元二十九年的十一月,也就是唐玄宗看中楊玉環的一年之後,這個問題解決了,開元二十九年十一月,唐玄宗又一次帶著大隊人馬去酈山泡溫泉了,當然隨從人員中有女道士楊太真,回來這後,楊太真就直接住進宮裡頭,女道士的這身冠帶也就不要了。那麼她住進宮裡,唐玄宗當然是開心的,可是底下的人為難,你說管這楊太真叫什麼?叫妃子吧,不得啊,叫太真道長,你這不是損人家嗎?怎麼叫都不合適,很為難。可是我們知道人的創造力是無窮無盡的,底下人為難一陣子之後,就創造出一個合適的稱號來,管她叫娘子。娘子這稱號是從民間借用過來的,宮裡頭絕對沒有娘子這個稱號的,但是民間有,我們看戲都知道,古代管丈夫叫相公,管太太叫娘子。好了,從此宮裡頭就管這個楊太真楊玉環叫娘子。這個稱號發明得好不好呢?太好了,首先就等於承認楊玉環和唐玄宗是夫妻關係,另外這個身份是從民間借用來的,有一種特別親切勁兒,有一種特別的俏皮感。那到這一步,實際是楊玉環的身份就已經成為和當年的武惠妃一樣了,武惠妃在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當年是給兒子精心挑選媳婦,沒想到最後挑來一個自己的接班人,這叫世事無賞啊。可是儘管在宮裡待遇上已經跟皇后差不多了,楊玉環畢竟還沒有一個真正的名分,這地下夫妻不能總當下去,地下夫妻老有一種不踏實的感覺,怎麼辦呢?到天寶四載時候,這個問題終於解決了,天寶四載的七月二十六,唐玄宗給兒子李瑁重新娶了一個妻子,娶得是京兆韋氏的女兒,也是高門望族,和壽王也很配。好了,這樣一娶,等於壽王的前一次婚姻被一筆鉤銷了,十天之後,天寶四載的八月初六,唐玄宗正式冊立楊太真為楊貴妃,從此楊貴妃這個身份閃亮登場。父子兩個人一前一後辦喜事,真是又喜慶又荒唐。不過更有趣的事還在後頭,當年楊玉環冊立為壽王妃的時候,她的身份寫的是楊玄*之長女,現在冊立她為貴妃了,要贈封她的父母,這楊玄*就消失了,相反她的生父死去很久的楊玄琰又出場了。雖然死了那麼久了,還是把他贈為太尉,齊國公。楊玄琰生前只有一個七品芝麻官,死後由於女兒大紅大紫,為什麼這時候不提人家養父楊玄*,又把生父楊玄琰拉出來呢?這不是楊玉環對養父薄情,這是遮醜的需要啊。這等於做了一個文字遊戲,壽王李瑁要的是楊玄*的大女兒,如今他爸爸冊立的是楊玄琰的小女兒,這看起來多像兩個人啊,其實這是一個人的兩重身份罷了。那麼唐玄宗和楊貴妃就這樣以父納子妻的方式出現了。我們應該怎麼評價這段不論之戀呢?我想第一,我們要清楚,唐玄宗之所以這樣做,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胡人風氣的影響。在李唐王朝建立之前,中國已經經歷了長達好幾年的北方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時代,中原深受胡人的影響,而在北方少數民族之中,父納子妻,父納子妾這樣的事情並不罕見,這是比較適應他們的生產生活方式。這是時代的大背景。那再從李唐皇室自己這個家族上看,他們家本身就有鮮卑族血統,所以接受起少數民族的文化起來也更加容易,這就使得他們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和中原的傳統顯得不那麼吻合。第二點,我們一定要說,所謂的李楊之戀在開始時一點都不光彩,是專制皇權荒淫無度的集中體現。一個父親憑藉手中的專制權力就強奪子妻,這天論如何是受到批評的,事實上不光我們在批評,唐朝人就在批評了,唐朝著名詩人李商隱就曾經寫過一首詩叫《龍池》「龍池賜酒敞雲屏,羯鼓聲高眾樂停,夜半宴歸宮漏水,薛王沉睡壽王醒」什麼意思?唐玄宗在龍池這兒舉行家宴,因為是家宴,屏風敞開了,兒女和妃子都可以互相看得見,那麼宴席之中唐玄宗還特意打羯鼓助興,大家玩得都很開心,一直鬧到半夜才收場,那麼曲終人散之後,沒有心事的薛王是沉沉地睡去了,而因為看見自己前妻而滿腹心酸的壽王卻輾轉反側徹夜難眠啊。這就叫作「薛王沉睡壽王醒」,這不是巨大的諷刺嗎?第三點,我們要說的是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雖然起步於強權,但是從宮裡的人都管這個妃子叫娘子這件事上,我們也會隱約察覺,他們之間在逐步發展之中。那麼這段感情是否擺脫強權的影響,而走向真正的愛情軌道呢
推薦閱讀:
※百家講壇:閻崇年《清十二帝疑案》道光
※百家講壇馬未都的收藏會有假貨嗎?
※【百家講壇】 端午時節話屈原 7 光齊日月
※百家講壇《兩宋風雲》H
※百家講壇曾仕強和馬未都誰更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