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太后死後為何不願與皇太極合葬?這一心愿為何難倒康熙?
孝庄文皇后在歷史上實在是一位傑出的女政治家,但人們日常談資中,說得最多的不是她的卓越才能和政治貢獻,反倒是她與多爾滾之間的風流野史,甚至「太后是否下嫁多爾袞」已成了清宮四大疑案之一。題主的這個問題,其實也是對這一疑案的探討。孝庄死後為何不願與皇太極合葬?
據《太皇太后遺詔》的記載,孝庄對康熙說:「太宗奉安久,不可為我輕動。況我心戀汝父子,當於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無憾。」翻譯成大白話就是說,太宗已入土多年,就不要去打擾他了,況且我心中也牽掛你父子二人,就將我在你父親的孝陵旁擇地安葬吧。康熙遵照祖母遺囑,將祖母停靈於昌瑞山下的暫安奉殿,直至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才在暫安奉殿原地建起陵園。
許多人對正史中這一段故事的描寫持質疑態度,無非是認定孝庄下嫁給了多爾袞,沒有臉面再去見皇太極,那太后到底有沒有下嫁給多爾袞?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看看為什麼有人認定孝庄下嫁給了多爾袞。
在民國出版的《清朝野史大觀》和《多爾袞軼事》等野史中,通過提出以下幾條理由來推斷太后下嫁屬實:一,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就以攝政王的身份權傾朝野,他明明自己能繼承皇位,卻還是把皇位讓給了年幼的順治帝,於是孝庄感動之下對多爾袞以身相許;二,明朝抗清名將張煌言曾寫詩一首:上壽觴為合巹尊,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宮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其大意就是太后的壽酒變成了喜酒,有人認為,張煌言乃一代名將,如果這個事不屬實,他這樣尊崇的身份是不會人品惡劣到對謠言跟風起鬨;三,多爾袞的稱號為「皇父攝政王」,皇父不就是父親的意思,太后下嫁了 ,才有了皇父。
既然有人因這些觀點而認為太后確有下嫁,那我們就來一條條看。
首先來說第一條,關於孝庄感恩於多爾袞讓位於福臨一說。大家都知道,作為具有國家最高統治地位的皇位之爭,向來關係到一個國家的政治鬥爭,多爾袞的讓位也不例外。當時手握重兵的睿親王多爾袞與肅親王豪格互相爭鬥卻又互相忌憚,雙方都有顧忌,沒有必勝的把握,而當時又正好是明朝滅亡前的關鍵時刻,如果王朝內這時候出現分裂,清王朝勢必危機重重。基於種種原因,多爾袞最終還是選擇了不滿六歲的福臨繼位,他和鄭親王濟爾哈朗共同輔政。也正是因為多爾袞的這一決策,清王朝不僅避免了內亂,同年多爾袞還在吳三桂的協助下攻佔了北京,清朝自此入主中原。所以說孝庄感恩於多爾袞讓位便下嫁,實在牽強。
再來說第二條,張煌言的一首詩帶來的風波。看這首詩前先來看看張煌言到底是何許人也,張煌言是抗清名將,志在反清復明,政治立場上互相對立,況且張煌言遠在江南,北京的消息傳到江南,他是否有意歪曲此事來抹黑清王朝不得而知。不過多爾袞倒是真娶過一位博爾濟吉特氏,就是孝庄的妹妹,肅親王豪格生前的老婆。此外,還有個國家被忽略了,那就是朝鮮。當時朝鮮每年都會派使節進京上貢,對於明清朝,他們顯得更親明些,認為滿人是蠻夷,打心底看不起清人。既然遠在江南的張煌言都能收到太后下嫁的消息,頻繁進京的朝鮮人更沒理由不知道,對於一個受他們鄙視的朝代,他們完全沒必要隱瞞清朝廷這一荒唐的事情,但歷史學者對這一問題進行考證後,並未在朝鮮的史籍中找到任何有關太后下嫁的記載。
接著來看第三條,多爾袞 「皇父攝政王」的稱號。其實多爾袞這個稱號也是一步一步抬高的,清朝入關以後,多爾袞被冊封為叔父攝政王;一年後封為皇叔父攝政王,又過了幾年,多爾滾的功勞實在太高,於是就被升為皇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的稱號是因多爾袞功績顯赫而逐步提升的,並非由太后下嫁而冊封的。而且古代對父其實是一種尊稱,並非指父親,如大名鼎鼎的仲父。
多爾袞生前高高在上,死後一年不到就被人告發篡位,被削去爵位,撤出宗廟,沒收家產,平毀陵墓,只差鞭屍了。試想,如果孝庄當真下嫁過多爾袞,順治又怎麼會對多爾袞做出如此處置?這不等於公開承認自己曾經認賊作父了嗎?
關於孝庄,民間還有個「庄妃勸疇」的故事,其實這也僅僅是個傳說,真相其實是皇太極睿智,僅憑范文程向他報告洪承疇在牢中撣灰塵的一個小故事,就判斷出洪承疇不想死,跑到牢房中禮賢下士,最終收服了硬漢洪承疇。
上述資料顯示,太后下嫁確是虛構故事,孝庄死後未與皇太極合葬並非是有愧於他。而康熙為難於合不合葬,合葬了有違祖母意願,不合葬有違祖訓。最後這一難題丟給了雍正,聰明的雍正分分鐘就把這事搞定了。
推薦閱讀:
※歷經三朝的孝庄,為什麼在死後,不願意和皇太極合葬?
※清朝其實很有趣兒:皇太極的成功八字訣
※皇太極為何能當上滿清皇帝?全因實力太弱,被人看做是個傀儡
※皇太極—搜狗百科
※[明朝]袁崇煥的五年平遼大夢被皇太極戳破:己巳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