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系統配置設計探究

————————————————

顯然,沒有包打天下的武器,各種武器平台的分系統配置均「以需求/目標為「設計導向」,以自身局限為「設計邊界」」(——蜂帶刀),那麼如何選取各種平台的分系統之間的輕重取捨呢?且看下文~~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3833930_1.html/ ]

——————————————

眾所周知,火力、防禦、機動的平衡是坦克設計的重要原則,實際上,俺們可以把各種「機動型武器」都按此三項分析,甚至包括輕兵器,因為士兵本身就可以看作一台長腿的機器(非貶義)嘛~~

為了表述更為清晰,俺再來細分一下:

火力:威力(距離與終點效能)、密度(發射頻率)、發射 精度、火力角度等;

防禦:被動裝甲厚度、主動裝甲效能等;

機動:加速度、扭矩、轉速、轉彎半徑、行程等;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隨著光電技術發展,還必須加入:

觀瞄:距離、精度等。

隨著電控技術發展,還必須加入:

火控系統:反應時間等

如果再計入網路中心戰,那麼:

網路:感知的速度、精度、多點投射能力等等(本帖省略)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然後,再把各種「機動武器平台」簡單分成大、中、小三種,再看各種規模的平台的「系統配置方案」。

————————————————————

平台1:士兵

對於單兵來說,主要武器是各種槍械和單兵火箭/導彈;防禦能力就是防彈衣和頭盔;機動功率可以按1「人力」計算;觀瞄系統主要是人眼和一些瞄準鏡;火控系統就是人腦和訓練程度。

首先,俺們先要挑出一個最大的限制條件,即人的體力極限,體力將影響其他所有裝備。但值得注意的是,體力指標的確定於地形、氣候、機械化程度、補給及時性有關。最佳的條件莫過於溫帶稀樹平原、秋季、機械化、強大的遂行補給系統,同樣的負重,行程就可以更遠,加速度/靈活性也可以更好。

第二,射擊用途的觀瞄系統(即瞄準鏡而不是望遠鏡)應與武器本身的射程搭配,因為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是,放大倍率越高視野就會越窄,對環境的全面感知能力就會越小,同一技術水平下,觀瞄系統的重量就越大,反應時間也越長。當然,也可以採用遙控的方式,這時觀瞄系統和武器系統就可以分開了,但如果是單兵系統的話,在現有的機器人技術水平下,還很難機動得起來。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3833930_1.html/ ]

把「人」可以先看作統一的,但可以把武器分為衝鋒槍、自動步槍、輕機槍、狙擊步槍、單兵火箭/導彈等5大類(手槍就算了,大戰場上基本沒用,多人操作的重機槍、榴彈發射器等等也不討論),讓俺們來搭配一下。

A.衝鋒槍的火力特點:實際有效射程100米,重量輕,全向射擊範圍,彈藥基數較高,即火力密度高而威力小。

那麼衝鋒槍的射擊觀瞄距離100~200米即可,然後應保證其觀察視野,以對近距離多目標即使作出反應。因為人眼往往可以達到這個要求,所以瞄準鏡以解決夜戰要求為主,倍率為1最佳。

衝鋒槍手不宜配過於厚重的防護,以免影響其動作靈活性,因為威力原因實際無法完成定點壓制任務,那麼就要靠神出鬼沒來打擊同時也是最好的防護。

B.自動步槍的火力特點:實際有效射程400米,重量一般,全向射擊範圍,彈藥基數一般,即性能比較中庸平衡的武器。

那麼,自動步槍的設計觀瞄距離400~600米即可,如果預設戰場視距有限(城市和叢林),就可以降低到200~400米。單倍和中等倍率可調,或固定在中等倍率也可。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由於可能需進行壓製作戰,所以防護能力較強。但防護能力於作戰環境密切相關,即地形較複雜,並處於進攻/優勢時,防護可以較輕,地形較為平坦,或處於防禦/劣勢時,防護就應稍重。

C.輕機槍的火力特點:有效射程600~800米,重量稍重,射擊範圍多為前向90度,彈藥基數較高,並有較強的持續射擊能力,即火力更為突出的武器。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槍族化讓自動步槍和輕機槍貌似,但配有重槍管和兩腳架的輕機槍無疑是一種多用於「定點壓制」的武器。值得注意的是,輕機槍的往往不配觀瞄系統,是因其持續射擊時的槍口焰煙和振動會影響觀瞄效果,並且需要較大的視野進行「壓制性先行打擊」。

由於輕機槍在正面90度範圍的較強火力威力和密度,常規槍械實際無法從正面傷害輕機槍射手,並為了保證較高載彈量下的體力,所以輕機槍射手往往不配過重防護,也即火力本身稱為其最有效的防護措施,其他方向的防護多由其他輕機槍/自動步槍射手負責。

D.狙擊步槍的火力特點:有效射程600~1200米,體積和重量較大,單發或半自動射擊方式,彈藥基數小,火力持續性差,即強調遠距高精度有效火力的武器。

因為所需射程較遠,所配套的瞄準徑視野就會狹小,所以「寬視野觀瞄」往往另配觀察員。實際上,可以認為是一種較為特殊的「間接觀瞄」。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狙擊手往往不配任何「防護」,而強調「偽裝」,因為其攻擊的是高價值目標,且火力持續性較差,經常目標被狙不久,就會遭到敵高密度高威力火力覆蓋,這時的防護是無效的,而要強調不被發現的能力。

E.單兵火箭/導彈的火力特點:射程50~?,對重型目標的有效摧毀能力,重量較大,單發射擊,彈藥基數很小,無火力持續性而言。單兵火箭/導彈的作戰對象實際都是非步兵層面的裝甲車輛、飛機、碉堡等等,雖然也可以用來打步兵,但效果還不如用自動步槍掃一通呢,它實際是一種以小搏大的「超層面攻擊」武器。

單兵火箭/導彈的觀瞄系統和攻擊距離匹配,一次性單兵火箭因為距離和精度有限,觀瞄精度甚至不如手槍,而單兵防空導彈的觀瞄系統就要複雜一些。

由於相對於所要攻擊的目標的火力處於很大的劣勢,所以火箭/導彈手無法達到其對手的防禦能力,甚至因為「負重」和「逃離」所需,專門的射手可以不配任何防護,因為他們強調的就是隱蔽接敵,發射後迅速轉移。

雖然單兵火箭/導彈的重量較大,但實際上,接敵過程往往沒有速度要求,不論多髮式/發射筒回收式火箭還是一次性導彈都是伏擊作戰為主,遂行支援的往往是不佔編製火力較弱的單兵火箭,所以負重接敵能力並不太重要,反倒是發射後的逃逸機動能力,所以美式裝備多是一次性發射裝置,因為他們不指望在固定點有第二次發射的機會,這也從裝備本身強調了對射手的保護。但如果有機械化平台輔助攜行,或者對方火力不足以對射手構成太大威脅,就可以考慮多發/發射筒可回收式火箭。

之所以著重解釋單兵系統,一是因為大家往往關注裝甲車輛,而沒有突破對於「人力」的認識觀,二是大家較為熟悉輕武器系統,給下面的分析能搭好一個基礎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3833930_1.html/ ]

平台2:車輛

A輕型車輛

此類車輛實際相當於單兵火箭/導彈射手乘車作戰。

尤其是反坦克導彈車,實際上超過觀瞄通道數量的待擊導彈數量是無效的。比如反坦克導彈車的觀瞄系統一次只能支持1~2發導彈攻擊,那麼「露在外面」的導彈數量1~2發即可,因為不能設想它有第二次定點發射能力,就算接敵過程沒有被發現/摧毀,那麼發射後其就暴露在對方強大火力之下,必須及時轉移/隱蔽,而在轉移/隱蔽過程中可以進行二次裝填,不要以為可以象打遊戲一樣連續擊發多枚導彈摧毀對方多個重裝甲目標吧~~否則還要坦克幹啥呢?也將自己的反坦克手陷於極度危險的境地了。西式反坦克導彈車多採用4輪高機動平台和單發待機反坦克導彈發射裝置的原因就在於此。單發待擊導彈裝置的另一個優點是對於車輛的重心升高影響較小,有利於發射前/後的高機動,除非對於對方坦克有較高的火力/觀瞄距離優勢,否則多發待機可認為是送死。

防空導彈車則相反,它必須具有較高的載彈量以應付對方攻擊機的多波此飽和打擊。由於防空導彈大都具備了發射後不管能力,所以待擊導彈數量可以多於制導通道數量。

這兩類輕型車輛由於即使安裝裝甲也無法對抗對手的攻擊,所以反坦克導彈車只要求防禦步兵輕武器(7.62/12.7彈藥)即可而要求具備高機動性,對於處於己方裝甲車輛護衛之下的防空導彈發射車無防護即可而要求具備較高的載彈量。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B.輕型裝甲車輛

這類車輛實際相當於輕/重機槍/榴彈/小口徑速射炮手乘車作戰。

輕型裝甲車輛和輕型車輛不同,其主要目的是支援步兵作戰,同時兼具一定的反坦克能力。既然是前線支援武器,也即很多時候暴露在對方步兵武器火力範圍內的平台,那麼當然就需要一定的裝甲防護了。同時,不要設想靠步兵戰車去和對方坦克正面PK,除非具有極大的反坦克火力距離優勢,即使具有這個優勢,因為載彈量非常有限,也難以抗拒對方坦克群的圍攻,所以其裝甲的防護範圍多在防禦12.7mm(步兵)~30mm(對方輕型裝甲車輛)彈藥攻擊之間。

近來對輕型裝甲車輛防禦的詬病多是地雷和RPG引發的,但實際上,這是將輕型裝甲車輛置於不利的作戰環境造成的(城市攻堅/巡邏),就RPG的穿透能力而言,輕型裝甲車輛實際很難全方位防禦,關鍵是讓RPG發射手難以靠近車輛,而對於上百公斤的埋設式爆炸物來說,坦克都難防禦得了~~這就要靠一個周密靈敏得預警、反饋網路來阻止,而不是單純靠車輛本身得防禦,對付有人民基礎得游擊戰,必須將游擊隊和民眾剝離開才能達到治本得效果。

C.重型裝甲車輛

坦克是一種最為典型得火力vs防禦vs機動平衡得產物,俺在《簡說坦克性能和戰術》中說得比較詳細了,即: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坦克得火力威力需要相應得觀瞄距離支持才能「有效」發揮;

機動性更強得得坦克可以「進退自如」;

己方火力減目標防護能力才是「有效」火力距離;

一個火力、防護、機動均處於優勢,並有足夠後退縱深得一方,可以全殲來敵自身無損;

戰略態勢決定了坦克性能的突出與妥協,美蘇坦克不同的設計思路說明了這一點;

等等。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3833930_1.html/ ]

但需要指出得是,自從「主戰坦克」得概念出現後,坦克實際成為了「重裝甲坦克殲擊車」,作戰目標主要是對方坦克和裝甲車輛,而非對方步兵。為了達到有效得防護,裝甲被集中於正向,側面、後面和底部得裝甲防禦脆弱,而且火炮射速較低。那麼如果遭遇對方集群反坦克步兵得攻擊,就會處於極端不利得局面,這時就需要射程超過步兵武器、裝甲能防禦步兵武器甚至正面防護和坦克類似的,射速較高的,射擊範圍較大得「坦克支援車」協同作戰。

雖然「步兵戰車」能部分起到「坦克支援車」的職能,但因為載員因素,其武器數量、彈藥裝載量和防護性能均不佳,可以採用降低載員數量或乾脆不載員的方式,而加強裝甲防護和火力密度。最簡單就是把老式坦克換個多武器炮塔,象以色列和俄羅斯那樣。

D.間瞄支援車輛

即戰術導彈發射車和自行榴彈炮車。

它們的武器具有遠超目標的射程優勢,這個射程優勢本身就成了最佳的防禦,只要對方打不著你,你根本就可以體上陣嘛~~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射程和此射程的精度與火力密度就稱為重點,而機動性、防護力要求則可以大大妥協。

為了達到火力距離和密度要求,往往武器的重量就完全佔據了車輛機動能力,所以自行榴彈炮車的防護能力一般只要求防彈片,戰術彈道發射車可以無防護。如果自行榴彈炮車預設模式就是快速進入陣地、高速齊射、然後迅速轉移,那麼車輛本身可以無防護,而將節省的重量全部用來加強機動性,這就是公路網較為發達或者地勢平坦的國家最近重視輕型輪式炮車的一大原因了,即「突襲式機動打擊」代替了「對陣式壓制打擊」模式,其中當然也包括了火炮精度和炮彈制導性能提高的原因,短促射擊達到了以往壓制性射擊的效果。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這些非直瞄式武器的觀瞄系統往往由前出導引小組負責,車輛/彈藥本身往往只是接受預設/實時信號指令(少數採用彈藥自身的末制導),這樣才能突破地球曲率的限制。

其實,傳統的非機動炮兵可以看作「巨型」重機槍/榴彈手們,而現代高機動炮兵則可以看作「巨型」運動型狙擊手們,ok?

技術提高的基礎上,必須突破傳統作戰觀念,才能充分發揮武器性能,就像不能把步槍上的刺刀當作主戰武器一樣~~

平台3:艦艇

艦艇實際可以分為巡邏型和主戰型,前者更強調適航性和航程,而武器配置較低,本帖就不作介紹了。

A輕型艇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即反艦導彈/魚類快艇,其實它類似反坦克導彈發射車,ok?

反艦導彈快艇是典型的以小博大的武器,自身的空間限制了載彈量,如果導彈需要制導,那麼導彈數量=制導通道數量即可,如果完全發射後不管,那麼就要在可能的前提下多裝幾枚,一起扔出去才好~~

對於大國海軍高強度/密度作戰而言,它就是一次性導彈發射平台,無需也不能考慮多輪攻擊能力,否則就是送死;而對於小國間的對抗而言,倒是可以考慮持續戰鬥能力。

和反坦克導彈發射車一樣,其機動性、隱蔽性是最好的防禦,因為快艇本身連艦炮攻擊都難以抵擋嘛~~接敵不被發現,攻擊後高速逃離,不給對方攻擊機會,就無需考慮防護問題。

對於導彈艇的作戰模式而言,其無力「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而是要「躲著敵人的「反擊」炮火逃竄」,如果在攻擊前被敵人發現,就意味著攻擊已經失敗了~~其對手實際不是目標艦本身,而是對方艦隊的護航直升機和戰鬥機,防禦這些「天敵」的最好辦法就是徹底摧毀「機窩」,在局部制空權掩護下的一次多向大數量突擊的攻擊/防禦效果遠遠好於多次小規模突擊的攻擊/戰損效果。

對於發射後的「脫離式防禦」而言,防禦武器應向後半球方向才有效,為了對付對方發射的反艦導彈和機炮的反擊,應有干擾裝置和小口徑速射炮。如果艦體本身達到了高隱身性,甚至可以放棄艦炮,至少不能因為艦炮破壞隱身效果,實際上,當艦炮後置時對隱身的破壞也遠遠小於前置式。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3833930_1.html/ ]

總之,隱蔽接敵(上前部隱身)能力,一次高密度大威力齊射能力,高速擺脫(發射導彈後的機動性能和艦體流體特性)能力是其最好的防禦。

導彈射程受限於地球曲率,而導彈艇又不能裝太高的桅杆,火力距離就遠小於目標艦,如果沒有制空權,那麼使用大中型飛機進行搜索和中繼制導過於兇險,解決的辦法無非就是利用衛星或者無人機(外形做成隱形的,然後再利用數據鏈採用多架輪流開機的方式(哪怕只有兩袈輪流開機,對方就很難有效攻擊))進行早期探測和中繼制導。

B中型艦

即驅護艦,也是主戰艦艇里配置比較平衡的中型平台了。

主要型別有美式防空驅逐艦、蘇式反艦突擊驅逐艦、歐式多用途驅逐艦和大型反潛護衛艦。Ok,從這些名字就看出來了,驅護艦受體積限制、費效比影響和艦隊搭配方式作用,只能具備單項突出能力(所謂多用途能力本身就可視為一種特殊的單項能力)。

美國艦隊以航母艦載機為主要攻擊武器,驅護艦都是「航母的護衛艦」,而且只負責中近距離的防護;而蘇聯的航母則是「各種遠程反艦平台(含潛艇)的護衛艦」(如果對方較弱,甚至能把對方艦載機壓制在對方甲板上,哈哈)。如果美蘇的驅護艦單挑,那麼美式艦艇還沒能夠上蘇式艦艇,就可能遭到幾輪遠程反艦導彈攻擊了,結局可想而知~~但如果雙方都處於對方火力距離內,那美式艦艇的被擊中率會較低一些。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就算中型艦艇的雷達位置較高,就算採用反射式搜索模式,但制導距離仍會比較有限,為了增加有效攻擊距離,蘇聯就採用了直升機中繼制導,而美國乾脆就用艦載機攻擊算了,美式反艦導彈自衛性質多於攻擊。

因為可能的裝甲厚度都難以抵擋反艦導彈的攻擊,所以大中型艦船早已實現了「主動防禦」的理念,即小口徑速射炮和防空導彈。

艦船作為一種大型集成化武器平台,各個系統之間的配合關係尤為重要。比如制導通道和待機導彈數量的關係就非常密切,如果已知己方單艦制導通道數量,一次防禦時間等等,就能計算出對方突破己方防禦所需的數量和時間,那麼如果預設對方攻擊強度遠大於此數據,就需增加艦隻數量,而不是增加單艦載彈數量。

C航母

航母的攻防幾乎全靠艦載機和配屬艦艇,其本身的防禦除了「象徵性」的小口徑速射炮和干擾裝置外,主要靠體積和機構本身。就像間瞄火炮一樣,艦載機的火力距離和密度優勢是航母最佳的攻防武器。

二戰時裝甲甲板還有點用處,但想防禦反艦導彈的甲板無疑太厚了,反不如讓甲板更容易維修一些呢~~當對方突破了艦載機防護圈後,甚至當艦載機不能完全壓制對方之後,航母就已經陷入了非常危險的境地。這也就意味著,載機和所需燃料、彈藥越多的航母的攻擊/防禦能力都會更強,要麼就要採用多艘同時使用了。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航母艦體是圍繞艦載機設計的,艦載機的起飛/降落/存貯所需長度/空間就決定了航母的體積。這就意味著,如果預定了進攻戰略,必須採用重型艦載機(重型戰鬥機、攻擊機,配反潛機、預警機)時,在一定的載機數量範圍內,航母的長度就基本固定了,載80架艦載機和60架艦載機的艦體長度沒有區別~~再加入輔助設施、艦型流體等等因素,那麼合理的航母體積/外形/排水量就是同時起飛/降落兩袈艦載機所需的面積所決定的了,在把內部空間稍大一些,以保證足夠的持續作戰能力。

那麼,要設計一艘同樣載重型艦載機但較小的航母,無非就是減少一半的起飛/降落區域,然後推算其他高度、寬度、排水量數據,往往要直接縮水一半,而不是減少0.8,0.7之類,否則費效比會很差。而如此兩艘小的造價肯定高於一艘大的,如果不刻意增加輔助空間,續航和持續作戰能力也會較小,那麼費效比也會很差。

可能有朋友會問,那怎麼不建得更大一些?其實工程難度倒不大,主要是考慮作戰對象,如果現有一艘可以擺平大多數目標,這時的費效就較好,數量就可以提高作戰的靈活性了,如果單艘規模過大而影響了數量,那麼就可能發生某戰區艦載機大量「閑置」,而另一戰區無艦載機支援的後果了~~

平台4:戰鬥機

A.輕型戰鬥機

輕型戰鬥機主要作為國土防空截擊和前線截擊使用(蘇式),或為了加強前線制空火力密度和可消耗量(美式),這主要看該國空軍是輔助陸軍進攻還是直接進行戰略打擊的。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3833930_1.html/ ]

輕型戰鬥機受限於體積,所以必須在載彈量、航程、加速度等等指標上有所重點選取。

對於主要以防空截擊為主的輕型戰鬥機,一般配置在威脅較大火力密度較高的戰區,應將重點放在加速度和最大速度上,航程無需太大(即使轉做前線截擊,也無需超過預設的戰役縱深),那麼機體就要具備低阻力特性,彈藥數量也無需太多。

如果採取空中進攻戰略,那麼就需要輕型戰鬥機要具備較高的載彈量,卓越的機動性,以進行前線空中壓製作戰。這就是蘇聯和美國的輕型戰鬥機的長期的設計區別。

對於中國空軍來說,除了技術原因,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需要面對美國和蘇聯的空中壓力,所以需要大量的截擊機,即J7、J8;如果轉為進攻態勢,即垮海峽作戰的話,截擊機就不好用了,因為它不具備壓制性攻擊的能力和時間。

對於海空軍來說,進攻當然是最好的防禦,尤其是無遮無擋的空軍。即使在戰術層面上,要想禁得住防空導彈的打擊的飛機恐怕都難飛得起來,哈哈~~所以先行壓制,先行感知仍是戰術層面最好得防禦,其次是主動干擾,最次是機動規避,當然,如果能隱形得話,對方鎖定不了你,也就不用理會了~~

B.重型戰鬥機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重型戰鬥機主要作為遠距巡邏(蘇式SU27之前),或為轟炸機遠程護航(美式和su27之後的蘇式)使用。

如果是作為長距離長時間巡邏,那麼性能上就要傾向於巡航時間而非巡航速度,但最好有急加速能力,傾向於大型雷達和遠距導彈而非太多的中短距導彈,實際上,遠距巡邏機往往是起到哨兵的作用,在巡邏取還會有真正的制空戰鬥機來後備支援。

而對於遠程護航戰鬥機而言,典型的就是F15和SU27了,航程、載彈量、制空性能等等均較強,可以「妥協」的指標其實只有截擊/最高速度能力,但因為既然有了兩台重推,加速性也就不會太差,或者利用氣動性能並適當調校發動機,以達到持續機動的能力。Ok,大家就會發現,標準的遠程護航戰鬥機其實是F14,它加速度和最高速度都不太好,但遠程攻擊、航程和持續機動能力很好,不僅適合艦隊外圍巡邏截擊,還適合遠程護航壓制,將對方的陸基空軍捺在對航母威脅圈之外。

至於F22,它那「超音速巡航能力」對於護航來說顯得有點「過分」了,其實不僅是技術達到了「不用白不用」,超音速巡航能力本身意味著發動機性能的躍進,在空戰時就會具有明顯的優勢。美國的作戰觀念早已發生了變化,F22將先行消滅對方上了天的戰鬥機,用隱身攻擊機和隱身巡航導彈消滅地上的戰鬥機和其他重點目標,隨後就可以讓各種攻擊機轟炸機去肆意蹂躪對方了~~而不再是傳統那種一群戰鬥機保護一隊轟炸機突防的模式了。

這就引發了潛在對手們一個巨大的隱患,即蘇式針對攻擊機和轟炸機的截擊機(比如MIG31、J8II之類)必須具備截擊F22的能力,才能有效防空,而不能象以前那樣單純依靠速度「抓一把就走」,只要讓對方攻擊機、轟炸機不進來就ok的模式了~~

C.轟炸機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就像航母一樣,轟炸機的載彈量和彈藥射程是最有效的攻擊/防禦,戰術層面就只能依靠主動干擾和隱身能力了。

如果己方護航戰鬥機已經先行壓制了對方戰鬥機,隱形攻擊機也摧毀了固定式大型防空導彈,那麼對轟炸機的主要威脅就剩「機動防空導彈」了。應該說,防空導彈揍下轟炸機來是毫無問題的,但問題在於「機動」要求會影響防空導彈體積從而影響其射程,同時也會造成搜索/制導距離受限,解決的辦法就是依靠轟炸機掌握戰場主動權和高度優勢,發射「防區外」攻擊彈藥,當機動防空導彈招架這些「彈藥」的時候就會暴露自身位置,就可以用攻擊機消滅掉了。

貌似用巡航導彈同樣能達到攻擊效果,但轟炸機的長時巡航能力能提供「隨叫隨到」的支援服務,甚至可以把它當作一個巨大的「空中彈藥庫」,只要有數據鏈支持,地面小組導引~~

好了好了,又寫了太長了,總結一下吧:

1.在現代戰爭條件下,武器技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一方面,傳統功能的小型化集成話可以讓武器平台具備多用途能力,而另一方面,更新技術的應用就會讓多用途武器「相形見拙」,而這些更新的技術初期往往又需要較大的體系、能耗等等,從而讓武器平台又回歸專業化。所以在一個技術階段較為穩定後,大、中、小平台的系統配置選擇原則是不同的,尤其對於具有數量基礎的大國而言,專業化平台的搭配使用,不論威力和費效比,都比多用途平台更佳。

2.小型平台均要求較高的機動性,此將稱為其最佳的防護,即不被擊中的能力。火力威力較小的,火力密度就要稍高;而「以小博大」的武器,只能考慮「一次性攻擊效果」。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3833930_1.html/ ]

中小型平台如果作為「支援武器」,就要具備一定的防禦能力和較高的火力密度;而如果作為「刺殺武器」,機動性、低探測性、一次攻擊效果的要求遠高於防護能力。

中型平台是各方面性能平衡的產物,但一般也有一個較為突出的性能,這要根據戰略需求和目標特性來選擇。

大型平台應突出火力距離、威力、密度和持續能力,在對方射程外消滅對方就是最好的防禦。

3.對於刺殺性武器(狙擊手、反坦克手、反坦克車、反艦導彈艇、攻擊機等)而言,偽裝/隱身能力替代了被動防護能力,單輪發射的有效威力遠比數量和持續作戰能力重要。

4.觀瞄系統、火控系統越來越成為武器性能發揮的制約因素,觀瞄距離(含間瞄和自導)的「影響力」超越了彈藥本身的射程,制導通道數量的「影響力」在中等平台以下超越了載彈量。

5.較大威力彈藥發射平台需和較小威力彈藥發射平台配合使用,互為掩護,因為前者的發射頻率較低,而後者無法防禦較大威力彈藥。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希望能有所啟發~~

但願俺不會再看到「高大」的反坦克導彈發射車和「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的導彈艇吧~~

俺看某國軍工似乎也就是「單體設備設計」工程師的層面,非常缺乏有戰略眼光的「系統集成設計」工程師。上次看到某大廠總工竟然因自己的加工設備比老毛子精密點而「驕傲」,真替他悲哀啊,你用90年代的設備加工出人家70年代水平的產品還好意思吹?

多少年來不過是把人家五六十年代的平台系統放大化、鬆散化(81杠步槍、旅大級驅逐艦、J8戰鬥機、80式坦克等等等等)而已嘛~~

學習人家的意識、思路比買回設備更加關鍵。

所謂高手,就是把一堆垃圾攢成一個精品;所謂笨蛋,就是把一堆精品攢成一個垃圾,嘿嘿~~當然,此處不妨再笑話一下比俺們還苯的印度軍工,哈哈~~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謝謝看完~~

------------------


推薦閱讀:

精美絕倫!歐洲近代蝕刻武器鑒賞
88式狙擊步槍的性能如何?
冷兵器在現代戰爭中是否有作用?
普通雙排、四排彈夾、彈鼓的使用情景有什麼區別,四排彈夾兼顧重量和火力持續性為什麼沒有雙排彈夾應用廣?

TAG:設計 | 武器 | 系統 | 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