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胡適學習寫評論性文章,關鍵技巧在這裡
作者:樊榮強
4.2 評論性話題的結構
4.2.1 哲學史的三件事當然,也並不是所有的文章都一定要講怎麼辦。
胡適先生寫過中國第一本現代思維的《中國哲學史大綱》,他在導言當中講過,哲學史有三個目的:明變、求因和評判。
所謂明變,就是在於使學者知道古今思想沿革變遷的線索。所謂求因,即不但要指出這些沿革變遷的線索,還需尋出這些沿革變遷的原因。所謂評判,就是在完成前兩項任務的基礎上,使學者知道各家學說的價值。
以前讀這段,只想著觀點與內容,後來再讀卻發現,胡適指出的是寫哲學史要干好的三件事情,就是要回答三個問題:事實是什麼?原因為什麼?價值是什麼?
這顯示了學問與實踐的區別。實踐性問題的思考,你除了回答是什麼與為什麼之外,還必須回答怎麼辦,而且,怎麼辦才是最重要的問題。但是學術性和評論性文章,回答是什麼與為什麼,也許就可以了。
4.2.2 評論文章不寫怎麼辦我們來看一篇來自網上的文章《鮑勃.迪倫拒領諾獎嗎?原來,真應該拒領!????》,你就懂了——
今天,在評委會宣布鮑勃·迪倫獲得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的24小時後,鮑勃·迪倫並沒有作出任何回應。於是,網上有消息說「鮑勃·迪倫拒絕領取諾貝爾獎」。這篇新聞,肯定「辣」到了很多人。
拒了解,這消息的出處是——洋蔥新聞。所謂洋蔥新聞,就是用正常報道手法扯淡,僅僅為了娛樂或諷刺的目的。
也就是說,這新聞就是博人一笑的,你如果相信了,就太傻了。
不過,笑過後,卻真是讓人深思!
第一,有沒有真正拒領諾貝爾獎的人?
別說,還真有,而且,絲毫不是矯情。
1964年,當法國作家、哲學家薩特獲悉自己被諾貝爾獎評委會提名,可能獲獎,當即致信評委會,表示「別評我,評我也會拒領」。
但評委會並不信邪,仍然宣布把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授予薩特。頒獎詞是:為了他那富於觀念、自由精神與對真理之探求的著作,這些著作業已對我們的時代產生了長遠的影響。
評獎出來後,薩特寫了一聲明,派一個代表人,去斯德哥爾摩宣讀,拒領的理由是個人的理由與客觀的理由。
個人的理由是:我一向謝絕來自官方(也許翻譯成「機構」要更準確)的榮譽。
客觀的理由是:文化應該是人與人之間、文化與文化之間的會談,而不是機構之間的事情。
如果您以為這個世界只有薩特這麼一個高人,您就大錯特錯了!
還有:一九三九年理查德·庫恩和阿道夫·布泰南特放棄領取化學獎。格哈德·多馬克放棄生理學及醫學獎。一九五八年蘇聯作家鮑里斯·L.鮑斯捷爾納克拒絕接受文學獎。一九六九年薩露爾·貝克爾拒絕接受文學獎。一九七三年越南的黎德壽拒絕與基辛格一道領取和平獎。
就是我們中國,也有這樣的事情,雖然並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拒領:
1927年9月17日,魯迅收到北京自己的學生台靜農的信件,信裡面提到瑞典人斯文·赫定在上海的時候聽說魯迅的名字,想請劉半農幫助,提名魯迅作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魯迅當即回復了上述這封信,態度絲毫不曖昧,表達得非常截然,就是——拒絕。
第二,諾貝爾值不值我們為他瘋狂?
公正地說,絕大多數諾貝爾獎是客觀的、準確的,是非常值得尊重的。如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物或醫學獎的絕大多數獲獎者,都是這個世界上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特別有說服力。
但是,諾獎是人評的,只要是人,就肯定帶有政治的、思想的偏見或局限,就可能出現偏差。
如我們見過的很多諾貝爾和平獎,攜帶的政治臭味非常濃厚,完全可以取消。
再比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這麼偉大的成就,並沒有獲得諾獎。
第三,拒絕領獎有沒有意思?
回答是:太有意思了!
早幾天,宣布鮑勃·迪倫獲得諾獎,這個那個獲得諾獎,我們很多人肯定都沒有興趣去了解他們是幹什麼的,干成了什麼,更不知道鮑勃·迪倫是何許人也。
但是,如果鮑勃·迪倫拒絕領取諾貝爾獎,肯定一舉成名天下知,估計我們很多素昧平生的人,都會去買張他的唱片聽聽,看是什麼鬼。
諾獎只有約100萬美元,拒絕領取並不會改換領獎人,重新評選,因此這個榮譽應該仍然屬於你。但你如果拒絕那100萬美元,由此帶來的經濟效益,肯定要大大高於100萬美元。
這是經濟賬。如果再算其他賬,如世人對你的景仰,歷史對你的評價,隨便考量一下,都將是拒領遠遠要高於領取。
當然,拒領的那些大佬,沒有我這麼勢利,他們是真正的大佬中的大佬。
這個世界就是這麼有意思,當你還在對一件事情夢寐以求或無法企及時,別人都已經開始唾棄了。 ?(作者:真理是我親戚? 2016-10-16??)
我用鑽石法則和立題技巧,來解構一下上邊這篇文章。簡單梳理一下,其實這是一篇非常標準的鑽石法則框架的文章:
開頭兩件事:1.觀點:鮑勃·迪倫應該拒絕領獎。2.立題:為什麼應該拒絕領獎呢?
主體三點回答:1.歷史上已經有很多人拒絕領獎。2.我們沒有必要為諾貝爾獎瘋狂。3.拒絕領獎,影響更大,回報更多。
結尾總結:這個世界就是這麼有意思,當你還在對一件事情夢寐以求或無法企及時,別人都已經開始唾棄了。(這是由個別事件升華到一般規律的抽象,後邊《概括提煉》一章,教你學會幹這件事。)
從上邊的解構來看,你感受到「鑽石法則」的神奇了吧!也許作者本人並不知道他使用了鑽石法則,但是,冥冥之中就註定了他必須遵循這麼一種普遍性規則。
4.2.3 鑽石法則無處不在人類的許多行為也大致如此,彷彿與生俱來,無師自通,簡單模仿,懵懂從眾,並沒有自覺意識,但是那些行為依然符合人類的普遍人性和規則。
接下來,我再用立題和問答思維進一步解構。上邊的例文有三個小標題,都採用了封閉式問句。其實,我們可以將這三個問句的形式轉換,它們就變成了整篇文章一顆大鑽石下面的三顆小鑽石。
第一,有沒有真正拒領諾貝爾獎的人?????……有哪些人真正拒絕領若貝爾獎?(是什麼)
第二,諾貝爾值不值我們為他瘋狂?……為什麼不值得為諾貝爾獎瘋狂?(為什麼)
第三,拒絕領獎有沒有意思?????……為什麼應該拒絕領諾貝爾獎?(為什麼)
讀者諸君仔細閱讀一下原文,你就會明白,封閉式問題的小標題,雖然是選擇性的問題,但文章裡邊,作者是有自己的傾向性選擇的,也即他有比較明確的觀點。有了觀點之後,他就分別有哪三個立題,一個是什麼和兩個為什麼。有了這三個立題之後,作者就在回答立題,完成了整篇文章。
好,這個例文的解構結束了,我們再回到前邊的觀點,我再次提醒各位讀者,這篇評論性文章講了怎麼辦嗎?沒有。天下萬人萬事萬物,許多都離我們太遠,我們知道是什麼和為什麼已經足夠了,至於怎麼辦,那是別人的事情。
當然,在是什麼和為什麼之外,我們還是能夠獲得某些怎麼辦的啟示,比如通過上邊這篇文章,我們也學到一些怎麼辦:怎樣正確對待名利?怎麼藉機炒作名聲?怎樣讓自己更加特立獨行?
推薦閱讀:
※自由主義的胡適和極權主義的魯迅
※魯迅賦.胡適賦
※胡適:道家是中國哲學的集大成派
※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胡適
※季蒙先生:胡適的思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