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與明代瓷器外銷
圖1 明末青花象形軍持
瓷器是我國科技和文化史上的一大發明,也是對世界物質文化的卓越貢獻。自東漢時期南方燒造出成熟青瓷一直到清朝末年,中國的陶瓷器就作為精美的藝術品和生活日用商品,或為外交禮品贈送,或為出口商品貿易,兩千年來沿著陸上的「絲綢之路」和海上的「陶瓷之路」,源源不斷輸送到世界各地。這不僅見諸於中國古代文獻大量記載,而且為亞洲、非洲、美洲、歐洲、大洋洲的多處古遺址考古發掘和海底沉船打撈報告所證實。至於許多國家的博物館和收藏家更是收藏了大量的中國歷代瓷器。
圖2 十七—十八世紀青花象形軍持
儘管自漢至元,特別是唐宋海上交通發展,海外貿易興盛,越窯、龍泉窯青瓷、長沙窯彩繪瓷、鞏縣窯青花瓷、景德鎮影青瓷、建窯黑瓷、定窯白瓷等出口量大幅度增加,仍滿足不了世界各國對中國陶瓷器的需求。真正形成世界性的中國瓷器市場,大規模的東西陶瓷文化交流則是在明代早期三寶太監鄭和七下西洋之後。
圖3 明末青花開光水禽紋盤
2014年3月30日習近平主席訪問德國,在柏林科爾伯基金會演講時指出:「和平發展是中國長期以來一貫堅持的政策。歷史上鄭和下西洋,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推行經貿和文化交流,艦隊這麼強大卻沒有進行過任何侵略,而是調解糾紛,打擊海盜。中國奉行和平發展的外交政策,給予鄰邦巨大幫助,交了很多朋友。」習主席高度評價了鄭和下西洋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距鄭和開闢海上絲綢之路六百年後,由中國倡導,多國參與的新的「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正在形成。在構建「一帶一路」經濟文化理念下,我們來研究鄭和下西洋與東西方陶瓷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圖4 十七—十八世紀青花開光蓮池水禽紋盤
鄭和下西洋的偉大歷史事件,發生於距今600餘年的明朝永樂、宣德時期。自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六年(公元1433年),鄭和率領龐大的航海船隊,歷時28年,先後七次下西洋,將中華先進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遠播海外。鄭和以畢生精力致力於大明王朝與南洋、西洋諸國的政治外交活動,以及經貿和文化交流,開闢了一個新的海上絲綢之路。為海外華人的生存、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國際環境,譜寫了人類航海史上新的篇章。
明朝建立,經洪武、永樂三十多年的恢復和治理,政權統治已十分鞏固,農業經濟、商業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紡織、陶瓷、造紙、印刷、礦冶、造船等各方面,都較前有了的提高。特別是絲織品、瓷器、茶葉更受到世界各國的歡迎。羅盤針的使用,航海知識的提高,航海經驗的積累,也促進了尤其是造船業的大發展,特別是宋、元以來海外貿易和對東南亞一帶移民也打下了基礎。所有這一切,都為鄭和下西洋提供了較為豐厚的條件。明初國勢日趨強盛,也有了加強同海外各國聯繫,向海外發展,擴大海外貿易和文化交流的客觀要求。朝廷要建立一個大明帝國,向海外諸國誇耀富強,展示文明,宣揚德威。於是,明成祖朱棣決定組織一支強大的船隊,派鄭和率隊一次又一次下西洋。
圖5 十七世紀青花麒麟紋罐
鄭和七下西洋,歷時二十八載,風浪漂泊,航海探險,先後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享、真臘、古里、暹羅、阿丹、天方、祖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錫蘭山、柯枝、渤泥等三十多個國家,包括現在的東南亞、印度、阿拉伯半島、非洲東岸。當時,明朝航海技術之高超,船隊規模之大、航程之遠、持續時間之長、涉及領域之廣不僅中國空前,同時也領先世界各國。
鄭和船隊七下西洋,展示了一個大國的風采:強大而不欺弱小,廣播文明友愛於友邦,宣昭頒賞,厚往薄來。鄭和下西洋朝貢貿易是一種貿易方式。船隊每到達一地,以大明皇帝的名義向當地國王或酋長頒發賞賜,同時接受他們的納貢,或由該國遣使臣隨鄭和船隊到中國朝貢。這種貿易形式,往往是賞賜大於貢納,實行「厚往薄來」的貿易原則。其次,鄭和船隊裝載有大量的中國特色物資,在海外換取所需貨物,採取以物易物方式,或是用錢幣購買,公平交易。如中國所缺之香料,染料,象牙,珍寶、異獸等等。西洋諸國,對明朝出品的陶瓷、絲綢、茶葉、紙張等等,都極其喜愛。鄭和船隊正是裝載著大量具有中國文化元素與鮮明地域特色的中國特產,為他國人民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所需要,所以鄭和船隊所到之處,皆受到當地人民的歡迎。出現「天書到處多歡聲,蠻魁酋長爭相迎」的熱烈動人場面。所以下西洋起到中外文化交流、經濟貿易、互通友好的作用。
圖6 十七—十八世紀青花麒麟紋罐
特別值得我們研究的是,鄭和七下西洋,打通中國與南洋、西洋諸國交往的新航道,建立起來海上絲綢—陶瓷之路以後,瓷器的外銷以及青花瓷鈷料的進口,對中國陶瓷業的發展所起到的促進作用。陶瓷的外銷,是明朝外貿中極其重要的內容,其數量僅次於絲綢。鄭和船隊所到三十多國,均有關於中國陶瓷的記載。《瀛涯勝覽》記載爪哇國人「最喜中國青花瓷」。當時瓷器量銷售最多的是暹羅。在中國的影響下,暹羅、占城多次派工匠到中國學習瓷器燒造技術,仿燒中國瓷器。《明史》記載:蘇祿人以珠與華人市易瓷器。《大明會典》記載明朝以大量瓷器換取滿剌加的犀角、象牙。形成了官船私船滿載各地瓷器,官商民商競相出口貿易的局面。
在南洋、西洋一些國家的貢品或交易商品中,有一種發色奇異的青花料,在著名的永宣官窯青花瓷上產生了靚麗明艷、沉穩幽倩、新穎別緻的繪畫藝術效果。明朝萬曆年間王世懋著的《窺天外乘》中說:永樂、宣德內府燒造瓷器,「以蘇麻離青為飾」;高濂的《遵生八箋》則說「宣窯之青,乃蘇渤泥青」。有些專家認為蘇麻離青,即索馬利亞青音譯,因產自索馬利亞而得名;蘇渤泥青則產自蘇門答臘和渤泥國一帶。這種青料含錳量低,含鈷量高,故發色鮮艷,色性穩定,優於國產青料。該料由寶船隊購回,供景德鎮官窯使用,保證了中國青花瓷舉世無雙的最優品質。
圖7 埃及福斯塔特出土的中國陶瓷碎片
鄭和七下西洋建立起來海上絲綢—陶瓷之路,為以後數百年海外貿易所起的作用是難以估量的。即以陶瓷來說,大大刺激了中國各地瓷器的生產,促進了各色瓷器的外銷,加強了東西方陶瓷文化的交流。不僅景德鎮燒造外銷瓷的窯口和燒造量大增,沿海各省的瓷窯也是競相生產和出口。建窯黑瓷、龍泉窯青瓷、德化窯白瓷也深受歡迎。海外許多國家以能得到中國瓷器為榮,以能學習仿造中國瓷器為追求。所以中國瓷器的對外貿易,不僅鄭和寶船所到之處,至於間接獲得明朝瓷器的國家和地區更廣。中國陶瓷文化的影響,也使陶瓷燒造技術廣為傳播。以致不少國家和地區在明清時代也燒造出既有中國器形和繪畫元素,又有自己本土特色的瓷器來,然而由於陶瓷原料和製作工藝水平的差異,終難達到中國瓷器的燒造品種數量和質量。因此,歷史上中國瓷器在國際陶瓷市場一直處於絕對的領先地位。
推薦閱讀:
※蔡國慶曾與王剛爭搶雍正瓷器,結下樑子後又同台亮寶
※南天窯煙 | 揭開安南陶瓷的面紗(一)連載
※為什麼中國茶杯沒把而像英國就有?
※有傳聞說家裡的瓷器餐具如果嗑出了口就不能用了,因為釉壞了就會有有害物質,真的假的?
※蜀漢與東吳外交事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