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詩經》第二百三十七篇《瓠葉》

【篇目】

[作品介紹]

[注釋]

[譯文]

[賞析一]~~[賞析五】

【古風泊客一席談】

瓠葉

[詩經·小雅·魚藻之什]

幡幡瓠葉,采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嘗之。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獻之。有兔斯首,燔之炙之。君子有酒,酌言酢之。有兔斯首,燔之炮之。君子有酒,酌言酬之。

[作品介紹]

《小雅·瓠葉》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這是表達主人在宴飲賓客時自謙之意的詩。全詩四章,每章四句。第一章言初宴,第二章言獻酒於賓,第三章言客人回敬主人,第四章言主客互相勸酒。此詩形式上全用賦法,語言明白如話,再三反覆詠唱,字裡行間洋溢著寫不盡的情意。

[注釋]

⑴瓠(hù):葫蘆科植物的總稱。

⑵幡(fān)幡:翩翩,反覆翻動的樣子。

⑶亨(pēng):同「烹」,煮。

⑷酌:斟酒。言:助詞。嘗:品嘗。

⑸斯:語助詞。首:頭,只。一說斯首即白頭,兔小者頭白。

⑹炮(páo):將帶毛的動物裹上泥放在火上燒。燔(fán):用火烤熟。

⑺獻:主人向賓客敬酒曰獻。

⑻炙:將肉類在火上熏烤使熟。

⑼酢(zuò):回敬酒。

⑽酬:勸酒。

[譯文]

瓠葉翩舞瓠瓜香,采來做菜又煮湯。君子備好香醇酒,斟滿酒杯請客嘗。

野兔肉兒鮮又嫩,烤它煨它味道美。君子備好香醇酒,斟滿敬客喝一杯。

野兔肉兒鮮又嫩,烤它熏它成佳肴。君子備好香醇酒,斟滿回敬禮節到。

野兔肉兒鮮又嫩,煨它烤它成美味。君子備好香醇酒,斟滿勸飲又一杯。

賞析壹


壹/

關於此詩的創作背景,歷來有較大分歧。《毛詩序》云:「大夫刺幽王也。上棄禮而不能行,雖有牲牢饔餼不肯用也,故思古之人不以微薄廢禮焉。」有人認為詩序的說法缺少文本依據,過於迂曲。從毛傳、鄭箋來看,當是庶人燕飲朋友之詩。也有人認為詩的作者是宴會中的一位客人。

這是一首描述普通人家熱情待客的小詩。全詩共分四章,形式上全用賦法,頗具雅詩特點,然詩中反覆詠嘆者多,渲染描繪者寡,又與風詩相近,故龔橙《詩本誼》謂此《小雅》「西周民風」之一。

詩首章取瓠葉這一典型意象,極言其宴席上菜肴的粗陋和簡約,瓠葉味苦,則所食非美味佳肴可知,但主人並沒有以微薄而廢禮,而是情真意摯地「采之亨之」,並取酒相待,請客人一同品嘗。詩中多用代詞,加快了節奏,情緒顯得歡快跳躍,而首章「亨」、「嘗」押韻,屬陽部,更為全詩定下了一個熱烈高昂的基調。

詩後三章以白頭小兔為敘賦對象,從另一面極言菜肴簡陋。「一物而三舉之者,以禮有獻酢酬故也,酒三行而餚惟一兔首,益以見其約矣。」(《傳說彙纂》引張彩語)《詩經》時代,關於葷菜,有「六牲」之說,即豕、牛、羊、雞、魚、雁(見《禮記·內則》),在正式宴請客人的場合,據禮當備「六牲」,而兔子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就如同北方諺語所謂「狗肉端不上檯面」一樣。明了這一點,便可看出同是宴飲之詩,《小雅·伐木》有「肥羜(音zhù,小羊)」「肥牡」,《小雅·魚麗》有「鱨」「鯊」「魴鱧」「鰋鯉」,和《小雅·瓠葉》中僅有「瓠葉」「兔首」相比,厚薄奢簡盡顯。正如第一章所敘述的那樣,主人並沒有因小兔之微薄而廢燕飲之禮,而是或炮或燔或炙,變化烹調手段,使單調而粗簡的原料變成誘人的佳肴,復以酒獻客、酢客、酬客,禮至且意切,在你來我往的觥籌交錯中,可以看出主賓之間確實「有不任欣喜之狀」(陳延傑《詩序解》)。

從詩歌的表現手法和藝術感染力來看,《小雅·瓠葉》確實算不上雅詩中的上品,但它卻具有一定的歷史認識價值,這首詩既表現出中華民族悠久的飲食文化傳統,又表現出禮儀之邦所獨有的尚禮民風和謙虛美德。

佚名

賞析貳


貳/

《小雅·瓠葉》是一篇客人受到主人熱情接待後的即興之作,它體現了古代人飲酒之中的文明禮儀。詩篇中,主人待客的二種菜肴十分簡單,一種是清炒新鮮瓠葉,另一種則是主人把一隻獵來的野兔採用不同的烹飪方法,做出了好幾道風味不同的美味佳肴。詩中著重渲染了賓主之間相互敬酒的熱情場面,開始主人先給自己倒滿一杯酒,也給客人倒滿了酒,接著主人通過簡單的開場白,恭恭敬敬地請客人品嘗。主人再次向客人敬酒,殷勤地歡迎客人的到來,之後客人回敬主人,真誠地感謝主人一家盛情款待。當飲酒進入高潮期,接近尾聲時,主人高舉酒杯賓主相互祝願一飲而盡。賓主歡宴的場面,作者用了「嘗之、獻之、酢之、酬之」四個動詞就入木三分地表現了出來,讓我們充分領略了古代人充滿生活情趣的酒禮、酒道、酒風。

佚名

賞析叄


叄/

朱熹解曰:「賦也。此亦燕飲之詩。言幡幡瓠葉,采之烹之,至薄也。然君子有酒,則亦以是酌而嘗之,蓋述主人之謙辭,言物雖薄而必與賓客共之也。」

這是一首描述普通人家熱情待客的小詩。有注家解為主人謙辭。筆者以為不盡然。前兩句是主人自謙菜肴簡薄,後兩句特別是第三句,「君子有酒」,有人解為主人,這就與自謙不合了。應該是主人盛讚客人為君子,正如歌中唱道:「朋友來了有美酒,敵人來了有獵槍。」

君子之交,餚簡而禮備,酒薄而情深。客人來了,你看我屋前檐下,瓠子葉片正是鮮嫩肥厚之時,風吹來翩翩飄動,我采來烹制一盤小菜,咱們喝兩盅吧。好啊,看你還各下如此美酒,樂得難得。其實也只是村釀野醴,但君子之交情深,美酒啦!於是賓主二人對飲起來。

小兔子怎麼吃呢?主人家應該是普通農家,除了有現成的瓠葉可供烹飪,再有就是還有剛剛逮來的一隻小野兔,不妨小火煨了吃,烤了吃,熏了吃。就是這一隻小兔子,主人家反覆三次掂量到底是怎麼吃,因為不豐盛,所以才如此大費周折,煞費苦心,大展廚藝。一兔三吃,不簡單哩!由此也可見其待客之情真,之慌忙。

說到飲酒,大有學問。嘗、獻,酢,酬,四步曲,一是正式進入酒宴之前,先品嘗一下酒的滋味,好酒好酒!接下來就等主人敬酒了,先提三杯,三杯過後盡開顏。客人喝乾後,又開始回敬主人家了,感謝東道感謝東道!最後,喝到一個節目,該上飯了,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這時主人提議大家共飲此杯。這就是所謂導飲了。

一盤瓠葉,一隻野兔,一杯薄酒,賓主對坐歡飲,情深厚場熱鬧!幾句小詩明白如話,再三再四地反覆詠唱,字裡行間洋溢多少寫不盡的情意啊!

佚名

賞析肆


肆/

《毛序》說:「《瓠葉》,大夫刺幽王也。上棄禮而不能行,雖有牲(供祭祀及食用的家畜)牢(祭祀用的犧牲)饔(yōnɡ,殺死的牲口)餼(xì,活著的牲口,古代諸侯之間正式行聘禮時,派卿以上官員送去數量較多的糧食、肉類、柴草和活的牲口。這種禮節和所送的肉類、牲口叫「饔餼」),不肯用也。故思古之人,不以微薄廢禮焉。」毛之說非本詩之義,這僅僅是一首宴客敬酒的詩,體現了「物雖薄而必與賓客共之」的同樂思想。

華夏民族歷來是豪爽好客的民族,「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好客的主人恨不得盡傾其家所有以款待登門的賓朋。《詩經》中描寫宴朋會友賓至如歸的詩很多,有描寫賓主歡樂之情的《鹿鳴》,有刻畫主人好客之意的《伐木》,有渲染酒菜之美盛的《魚麗》,本詩則突出菜肴之簡約,可謂獨樹一幟。

讓我們細細地看一看主人待客的餐桌上都有些什麼菜肴吧!數過來啊數過去,只有一盤煮熟的葫蘆葉,還有一隻碰巧捕到的野兔。就是這一隻野兔,主人還要反覆地掂量:是褪毛爆炒呢,還是烤,或者是熏,或者是裹上泥巴扔進火里煨?主婦最後痛下決心:一半烤來一半煨。一隻兔子用四分之三的篇幅反覆吟唱,可見主人的心思費盡。

菜肴雖然少得有點寒磣,但絲毫不減賓主的禮儀。菜肴寡,美酒補,席間的賓主並不因為菜肴簡約而掃了興緻,主人全家捧出陳年老酒,一個勁地招呼賓客就座,「請客品嘗杯斟滿」;接著,「斟滿一杯敬客人」;又接著,「賓客回敬滿杯斟」;最後,「主客互勸齊乾杯」。「嘗、獻、酢、酬」四個字井然有序地寫出了宴飲依禮而行的過程,並從這井然中透露出熱烈歡快的氣氛,他們你來我往地敬酒,頻頻地推杯換盞,吃得津津有味,不由得我們也想加入其中,與他們共同快樂一番。

宴飲賓朋最關鍵的是什麼?是情真而意摯。既然體現的是一種情意,自然就會讓菜肴的是否豐盛退居其次,既不會以豐備而寡情,亦不以微薄而廢禮。因為它重在不是讓人吃什麼,而在於讓賓客以什麼心情來赴宴。「鴻門宴」的酒席肯定極豐盛,無論是客還是主,一方心懷鬼胎,一方戰戰兢兢,誰有心思去品嘗?

一把菜葉一隻兔,勝似山珍海味魚翅燕窩。俗話說的「瓜子落花生,敬人一片心」、「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深」,闡述的都是這同一個道理:只要你誠心誠意,喝口涼水也舒心。

佚名

賞析伍


伍/

《毛傳》:『《瓠葉》,大夫刺幽王也。上棄禮而不能行,雖有牲牢饔餼,不肯用也。故思古之人,不以微薄廢禮焉』。朱熹《詩集傳》:『言物雖薄,而必與賓客共之也』。《毛傳》有些啰嗦,朱熹只說到詩歌的皮毛,沒有點中詩歌的主穴。實際上,這首詩歌仍是表現和宣傳一個『禮』字,即使我的酒食甚薄,只有胡瓜與野兔,也要請賓客共享,也不能缺少待客之禮矣。刺幽確實有些牽強,思古復禮才是詩歌的宣傳目的。

鄭箋:『牛羊豕為牲,系養者曰牢,熟曰饔,腥曰餼,生曰牽。不肯用者,自養厚而薄於賓客』。舊說『雖有牲牢饔餼,不肯用也』的說法不對。詩歌表達的不是不肯用牲牢饔餼,是沒有也。從這點上說,朱熹的理解更準確一些。讓我們看詩歌怎麼說:

幡幡瓠葉,采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嘗之。我有胡瓜葉,摘來烹菜,君子有酒,斟來說共同品嘗。我即使只有胡瓜葉子,也要烹之與君共享。雖然酒菜不好,但都拿來共享,不吃獨食。真君子之禮也。幡幡,像旗子一樣飄舞的樣子。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獻之。我有個兔子的頭,拿來炒了烤了,君子有酒,斟來說要敬酒。即使只有一個兔子頭,也要拿來和諸君分享。可見待客之真。真君子之禮也。有兔斯首,有人解為有兔子一隻,大錯特錯也。誰家會說『我家有一首兔子』?古人用詞再不同,也有其規律,我們可不要憑臆想來隨意解釋喲。這種現象很多。誤人誤己,實不可取。遇這種情況,一定要表明是自己的觀點,如有出處也應註明。

後兩章意同二章的意思基本一樣,只用詞不同。反覆重複,意在強調我只有一個兔子頭。意為傾家以待也。

其實詩歌意思簡單明了,並沒有舊說所解釋的那麼複雜,詩歌根本沒有涉及待客之禮的具體禮節。漢朝文人的臭毛病,牽強附會,舉一反三,在這裡又充分體現。必要的聯繫不可少,然給根細針他能說成棒槌,這種方式實不可取。其結果就是在細枝末葉上大費周章,而文章的主旨卻被忽視,或因對細枝末葉的糾纏扭曲了文章的主旨。舊說對這篇詩歌的解釋就是一個很好的反面教材。

意思很好的一個詩歌,傾家待客的君子行為居然被解釋為不肯真心待客。真是豈有此理。害人不淺,可惱可惱!

佚名

《瓠葉》 [詩經·小雅·魚藻之什]

「幡幡瓠葉,采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嘗之。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獻之。 有兔斯首,燔之炙之。君子有酒,酌言酢之。 有兔斯首,燔之炮之。君子有酒,酌言酬之。「

譯文:

「瓠葉翩舞瓠瓜香,采來做菜又煮湯。君子備好香醇酒,斟滿酒杯請客嘗。

野兔肉兒鮮又嫩,烤它煨它味道美。君子備好香醇酒,斟滿敬客喝一杯。

野兔肉兒鮮又嫩,烤它熏它成佳肴。君子備好香醇酒,斟滿回敬禮節到。

野兔肉兒鮮又嫩,煨它烤它成美味。君子備好香醇酒,斟滿勸飲又一杯。「

關於《瓠葉》的詩旨,歷來有較大分歧。

一曰「大夫刺幽王」說。《毛詩序》云:「《瓠葉》,大夫刺幽王也。上棄禮而不能行,雖有牲(供祭祀及食用的家畜)、牢(祭祀用的犧牲)、饔(yōnɡ,殺死的牲口)、餼(xì,活著的牲口,古代諸侯之間正式行聘禮時,派卿以上官員送去數量較多的糧食、肉類、柴草和活的牲口。這種禮節和所送的肉類、牲口叫「饔餼」),不肯用也。故思古之人,不以微薄廢禮焉。」

二曰「燕飲詩」說。宋代朱熹解曰:「此亦燕飲之詩。言幡幡瓠葉,采之烹之,至薄也。然君子有酒,則亦以是酌而嘗之,蓋述主人之謙辭,言物雖薄而必與賓客共之也。」從毛傳、鄭箋來看,當是庶人燕飲朋友之詩。是一首描述普通人家(註:士以上階級)熱情待客的小詩。

泊客以為以上兩說法均有偏頗之處。

一是「大夫刺幽王」說肯定是穿鑿附會的。《毛詩序》什麼都往「刺幽王」上靠,泊客實在無法苟同。

二是朱熹曰:「燕飲之詩。「這個肯定是。但是普通的燕飲之詩否?非也!君請看,雖然主人家只備了兩種食材(「幡幡瓠葉「和「有兔斯首「),但主人家烹飪手段了得:「亨之「、「炮之「、「燔之「、「炙之」。而且,賓客吃得津津有味:「嘗之」、「獻之」、「酢之」、「酬之」。

故此,《瓠葉》不僅僅是一首宴客敬酒的詩,而是體現了「物雖薄而必與賓客共之」的同樂思想。

清《方玉潤評》曰:「大抵古人燕賓,情真而意摯,不以豐備而寡情,亦不以微薄而廢禮。「瓠葉」、「兔首」,固不必拘,然總是微薄意。......然而格調平庸,詞意膚淺,未免《三百篇》之濫觴,則又不可不知也。「

中國的酒文化就在此:同樂、有禮。

故此,《瓠葉》是一首描述周朝士人家熱情待客的詩歌,思古復禮才是詩歌的真正目的。

◆◆◆ ◆◆

詩經237

心 · 養性·品生活

這世上有三樣東西是別人搶不走的:

一是吃進胃裡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夢想,三是讀進大腦的書。

古風泊客 ┃ 也許是最有深度的古文賞析微刊

推薦閱讀:

詩經·衛風·芄(音完)蘭
[讀書相關]品《詩經》中的愛情觀
詩經註解(236)大明
《詩經》「四始」說辯正
詩經《羔羊》注釋譯文

TAG:詩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