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英國經驗主義哲學發展的內在邏輯

淺談英國經驗主義哲學發展的內在邏輯

【摘要】:英國經驗主義哲學以重視感覺經驗,並將感覺經驗作為認識的來源的一個哲學流派。也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或者說是內在邏輯。那麼到底什麼是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它的產生背景是什麼?它的內在邏輯在什麼地方呢?又是什麼導致了它最終走向了唯心主義與不可知論的死胡同呢?在本文中,將圍繞這些問題具體地展開論述。

【關鍵詞】:英國 經驗主義哲學 內在邏輯

英國經驗主義哲學作為西方哲學史上重要的一環,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是對前人哲學思想的一種有損益的創新性的繼承與發展。並且對西方哲學的發展產生在不可忽視的影響和作用。

1、 英國經驗主義哲學產生的歷史條件或者說歷史背景是什麼呢?

經驗主義哲學產生於十七世紀的英國,正值資本主義蓬勃興起,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爆發頻繁的時期。隨著資本主義與資產階級革命的迅速發展,英國的科學與文化也隨著整個歐洲的科學、文化一起得到發展與繁榮。尤其是實驗科學,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會。人們越來越注重觀察、實驗,強調感覺經驗對於人們認識事物的重要性,為經驗主義哲學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土壤與現實動力。

另外,英國悠久的唯名論傳統,強調個人主義與經驗主義,認為一般普遍都是不真實的,只有個別事物才是最真實的存在,也只有對個別事物的感覺才是最直接最真實的,強調人對個別事物的感覺經驗,為英國經驗主義哲學的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

2、 那麼究竟什麼是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呢?

由於以上的背景,西方哲學發展到了近代,實現了主題的轉換。由古代注重本體論研究轉向了以認識論為主的研究,認識論和方法論問題凸顯出來,並且明顯分為經驗論和唯理論兩大流派。

所謂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就是從何十六世紀到十八世紀上半葉以培根、霍布斯、洛克、休謨,這五位著名哲學家為代表的,認為感覺經驗是認識的來源為基礎理論的一系列哲學思想,是一個與大陸唯理論相對立的一個哲學流派。這些著名哲學家們儘管在具體的思想上各有各的不同,但在認識論問題上都以注重感覺經驗對人認識事物的重大作用,指出感覺經驗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來源,認為感性認識才是可靠的。這五位哲學家的這些思想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經驗論哲學體系,因此,在哲學史上把他們的哲學思想統稱為經驗主義哲學。

3、 英國經驗主義的內在邏輯到底是什麼呢?

英國經驗主義哲學的發展經歷了五位主要的哲學家代表,那麼每位哲學家各自的思想到底有什麼樣的內在邏輯呢?換句話說也就是英國經驗主義哲學發展的內在邏輯具體是什麼呢?

經驗主義哲學是一個龐大的這些思想體系,在其內部又可以劃分為多個具體的發展階段。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從培根、霍布斯到洛克再到貝克萊、休謨的過程,從它的發展階段來看是包含著創立、發展到終結這三個發展過程的。培根奠定了唯物主義經驗論的基礎,提出認識的來源是感覺經驗的重要的經驗論的基本原則,當然也提出世界是物質的;霍布斯系統化了培根的唯物主義經驗論,創立了一個完整的機械唯物主義的哲學體系;洛克更為詳盡地論證了培根關於認識起源於經驗的原則,把唯物主義經驗論進一步系統化了;到了十八世紀上半葉,由於社會歷史條件的改變,在經驗主義的發展方向上由唯物論走向了唯心論於不可知論。主要是以貝克萊為代表的唯心主義於以休謨為代表的不可知論。到此,英國經驗主義也走到了終結。

所以,由此可以看出,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從培根、霍布斯、洛克到貝克萊、休謨的發展過程,從其內在邏輯看是一個從唯物主義演變的唯心主義,由可知論到不可知論的過程。以下將從五位哲學家代表的基本思想,來具體展開對這種內在邏輯的分析與理解。

1)培根

培根是唯物主義經驗論哲學的創始人。指出我們生活的自然界是客觀存在的,是我們認識和改造的對象。而自然界只物質的,這種物質是一系列簡單物質分子所構成的。這一點是對德謨克利特原子論的繼承和發揚。並且還指出物質是能動的,而且物質的運動史按一定的形式運動的,即物質有其自身的運動規律,表明了其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為了消除阻礙科學發展和研究方法的徹底更新,指出認識自然就要發現自然繁榮運動形式即運動規律。因此提出了「四假相說」來批判經院主義的死板脫離實際,還提出了科學歸納法來批判演繹邏輯推理之涉及思維形式,而不考慮思維內容與客觀事物的形式或性質相符合的主觀性和片面性。他重視感覺經驗的重要性,認為感覺經驗是認識的來源。提出科學的認識不應該像蜘蛛,不應像螞蟻,而應像蜜蜂那樣既廣泛收集感性材料,又要經過理性的加工。由此可見,培根是既重經驗又重理性的。

培根哲學深刻的這些思想無疑為後來的經驗主義哲學以及自然科學的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開闢了一條新道路。但是不足的是,他並沒有意識到經驗主義內在的根本性矛盾,即物質世界的客觀性與認識來源於感覺經驗兩者之間深刻的矛盾,導致了後來的哲學家們的困惑。

2)霍布斯

霍布斯則繼承和發展了培根的威武主義經驗論,並且將之系統化。首先在認識論上,他繼承了培根關於一切知識和觀念都起源於感性世界的感覺經驗的基本原則,明確地表達了經驗主義哲學的基本思想。但在感覺經驗的可靠性問題上,更加傾向於唯理論。霍布斯對物質實體唯理論態度不僅影響到洛克,而且最終導致了貝克萊、休謨從根本上否定物質實體的做法,使得經驗主義哲學陷入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提出人具有由果溯因和由因溯果的功能,而感覺經驗本質上是一種回憶或者「記憶」,而結果則是未來的東西,無法靠經驗感知。由此可以看出,在認識論中,霍布斯的思想自身出現了矛盾:一方面堅持認識來源於經驗,另一方面認為經驗不可靠,只有推理知識可靠。這一的矛盾促使霍布斯去思考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學知識如何從不具有普遍性的經驗中得來的問題。這其實也是對唯物主義經驗論內在矛盾的發展和演申,是經驗論內在矛盾的一個具體體現。霍布斯十分嚴厲地批判宗教神學的上帝存在論。但是這種批判並不徹底,在當談到社會穩定與社會持續時,認為「宗教史社會的馬勒」,又肯定了宗教的積極作用。另外在他對物質觀念的解釋中,肯定了物質的第一性,表明了他的唯物主義立場。但對物質進行解釋時,否認了培根的物體能動,認為物質的運動是外因推動下的簡單位置移動,因此在對培根的哲學進行系統化的過程中,又陷入了機械唯物主義。認為世界萬物都處在機械位置移動中,並且受著嚴格的必然性的支配。這種機械主義世界觀,克服了培根哲學的樸素性,把培根的唯物主義系統化了,消滅了培根唯物主義有神論的偏見,但又同時使得威武主義變得片面,具有了明顯的機械性和形而上學性。

3)洛克

洛克對經驗主義哲學的發展最初是從批判天賦觀念說開始的。對笛卡爾等人的「天賦觀念論」原則進行了深入而詳盡地批判。認為其基本依據「普遍同意」是荒謬的,認為根本沒有什麼是普遍同意的東西。否認上帝的先驗性,上帝的觀念不是天賦的,而是在後天的經驗中形成的。並且明確地確立了經驗主義哲學的基本原則:凡在理智中的,無不先在感覺中。洛克同時把經驗分為兩種:感覺和反省,它們構成了人們觀念的兩個來源。感覺是一種外在對象,它以外物為對象;反省是一種內在經驗,它以心靈為對象。心靈必須在外物進行感知的基礎上才能反觀自身,進一步說明了認識的唯一來源是感覺經驗。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兩種觀念、兩種性質、兩種實體、兩種本質的學說。認為為題的第一性質反映了物體的客觀狀態,確立了自己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但他在對兩種性質的區分上隱含著一種基本矛盾。他把第一性質歸於客觀實在,而把第二性質關於主觀感覺,人為地割裂了兩種性質。使他的唯物主義立場和經驗論的基本原則(樸素地設定物體以及第一性質的客觀實在性與一切觀念都應該像第二性質那樣源於感覺經驗),二者之間陷入了一種兩難境地,為自己後來關於實體的論述也難以走出這種困境,因此提出了物質實體與精神實體的學說。洛克對於第一性質以及第二性質賴以寄託的「物質實體」的客觀存在,使洛克的認識論建立在唯物主義的基礎上,但承認思想、懷疑等心理現象所賴以寄託的「精神實體」的獨立存在,又使洛克唯心主義的萌芽。並且斷言我們所不知的「物質實體」和「精神實體」的存在性,從根本上說違背了經驗論的認識論原則。兩種實體的學說不僅使洛克陷入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矛盾中,而且使他陷入了獨斷的形而上學與經驗論的衝突之中。

洛克還對知識的可靠性做了詳細的論述,將知識劃分為三個等級:直覺的知識、證明的知識、感性的知識,認為直覺的知識是最可靠最直接的知識。並且進一步將真理劃分為「口頭真理」和「實在的真理」。由於洛克否認了實在本質的可知性,因此「實在的真理」世紀上是無法達到的,在洛克的這種矛盾中已經包含了經驗論拋棄「實在真理」而走向主觀唯心主義的內在趨勢。經驗論發展到這裡,自身所隱含的矛盾已經明顯地暴露出來了,貝克萊是從洛克為自己的哲學起點開始自己的哲學思考的。貝克萊的哲學可以看做是對洛克哲學的進一步經驗化與心理性化。

4)貝克萊

作為一個經驗主義者,貝克萊與培根、洛克一樣,認為知識來源於感覺經驗。由感覺經驗獲得的觀念是認識的對象。但在解釋什麼是感覺經驗,感覺經驗從何而來的問題上,與洛克產生了分歧。洛克認為外物是觀念產生的根源,而貝克萊則認為感覺經驗是唯一的存在。他否定洛克關於物質實體的存在。保留了對於「精神實在」的執著。肯定心靈、自我、精神的存在及其能動性,並最終把精神作用歸於上帝,把精神實體看作是觀念的原因,又有客觀唯心主義的影子。貝克萊在解釋心外之物如何變為心中的觀念這一問題上,把客觀對象主觀化,把觀念的對象或外物等同於觀念,提出了「存在即被感知」這一著名論斷。他認為一切可感知的食物都是都是「觀念的集合」,將可感知物等同於觀念來解決對象是如何進入心靈而成為觀念的,使英國經驗主義哲學由唯物主義轉向了唯心主義。

必須肯定的是,貝克萊是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明確肯定主題精神的能動作用的哲學家。但是他過分地誇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作用,而去否定物質的客觀實在性,這一點上是不可取的。貝克萊對不依賴與我們精神的外物的客觀實在性的否定,是他主觀唯心主義經驗論所必然得出的邏輯結論。貝克萊的哲學思想史英國經驗主義哲學發展的一個轉折點。由於經驗論的內在矛盾在洛克思想中的明顯暴露,而貝克萊真是抓住了洛克哲學中的矛盾,才使經驗論從唯物主義走向了唯心主義。

5)休謨

像一切經驗論者一樣,休謨也把感覺經驗確立為知識的前提和基礎,他明確地表示:「思想中的一切材料都是由外部或內部的感覺來的。」休謨把通過感覺經驗獲得的東西稱為「知覺」,知覺又可以分為印象和觀念兩大類。並且簡單地認為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之間只有成都上的差異。這種對於理性認識的簡單化理解和輕視態度,正是導致休謨走向不可知論和懷疑論的重要原因。休謨一直堅持把經驗當做知識的唯一基礎,即觀念超不出我們的經驗。對於實體的認識,認為我們沒有關於外物的經驗,也沒有關於外物與我們知覺關係的經驗,我們所經驗到的只有印象和觀念本身。因此,休謨把經驗當做一切觀念和知識的絕對界限,必然要對不能經驗的物質實體採取懷疑態度。我們沒有關於物質實體的任何經驗,那我們就既不能肯定它的存在,也不能否定它的存在,而只能對它採取懷疑的不可知態度。並且堅決反對唯理論者僅僅憑著抽象的形式推理就建立起全部知識體系的做法。

休謨是最徹底的經驗主義論者,當然也正是這種徹底性,讓經驗主義陷入了危機之中。這並不是休謨導致的,而是經驗主義哲學本身所帶有的無法克服的矛盾將講演主義一步步推向了死胡同。它無法解釋自然界既然是物質的,而人的認識是我們對自然界的認識,應該是一種依靠物質世界的認識。但同時自己又強調感覺經驗是認識的唯一來源,這是非常矛盾的。而要從根本上克服這種矛盾,要麼打破感覺經驗是認識來源這一基本原則,要麼推翻世界是物質的這個基本前提。這種矛盾導致了其最終的結果必然是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或者懷疑論。無論推翻哪一方,都將是自取滅亡。

即使這樣,我們也不可否認經驗主義哲學的積極意義。經驗主義的發展,實質上是一個對自身思想體系矛盾的不斷反省,這本身就是一個不小的進步。更何況休謨的不可知論還啟迪了後來的一些哲學家,不僅影響了近代哲學,如康德的批判哲學。而且對西方近代哲學,有其是實證主義、實用主義、邏輯經驗主義產生了及其深遠的影響。總之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對於西方哲學發展的推動作用是不可磨滅的。

參考書目:

1、《西方哲學史通論 上卷》,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8.1版

2、《16——18世紀歐洲各國哲學》,北京大學哲學系編譯,商務印書館,1975版

3、《西方哲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版


推薦閱讀:

第二節重玄哲學
以人類衡量對與錯標準的方式衡量人類的對錯是對還是錯
《道德經》的「道」到底是什麼?
老生常談
對話雷思溫 | 哲學老師眼裡的日常生活和問題

TAG:經驗 | 英國 | 哲學 | 邏輯 | 發展 | 內在 | 主義 | 經驗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