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於傾聽,是好家長的必備能力
06-09
我有一個同學,脾氣特別好。 每次考試,即使她的孩子,拿回了不及格的試卷,她也從不大加申斥,而是陪著他坐下來,對他輕聲柔氣,溫言軟語。 當孩子訴說卷子有多難,考試有多不容易,她就耐心地傾聽,他的抱怨與嘆息。 原來,同學自己的父母,特別愛苛責。小時候,每次她考試不如意,家長並不會問原因,也不會聽她傾訴委屈,而是見了成績,就劈頭蓋臉,指責打擊。 有一次她考試失利,回家之後,忐忑不安地把卷子交到媽媽手裡。媽媽瞥了一眼,冷淡地說:「十題錯了六題,你怎麼不長點腦子,給你吃的飯都白吃了,你真是笨得可以。」 同學委屈極了,開口辯解道:「我不是故意的……」 可是還沒等她說完,就被媽媽尖酸地打斷:「不是故意的還考成這樣,如果是故意的,不是要考零蛋嗎?今天晚上不要吃飯了,滾去面壁。」 家長完全沒有注意到她蒼白的小臉,也沒有仔細聽她的分辨。 他們並不知道,她是因為這幾天不舒服,才會有些發揮失常,更不知道,這一次考試,老師的卷子確實出難了,她能考到這個分數,已經很不容易。 於是,他們硬生生地截斷她的話語。 本來能夠一吐為快的委屈,卻變成了難以言說的冤屈。 這件事情,即使在同學已經成人多年之後,依然是她心裡的一道陰影,所以,她發誓不讓自己的孩子,今後有這種回憶。 俗話說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冷語傷人六月寒」,有時,對孩子傷害最深的,可能並不是身體上的打擊,而是言語上的攻擊。 生活中,如果孩子考試沒考好,或是其他事情做得不到位,確實讓家長鬱悶生氣。 然而,在這樣的時刻,孩子最需要的是傾聽和陪伴,而不是指責與刺激。 換位思考一下,我們作為成人,在生活中,也不可能任何事情都做得毫無瑕疵。而當有些事情做得不盡如人意,我們心底,其實很清楚自己的不足,也很擔心別人會因此挑剔、評點、看不起。 當我們遇到挫折、困難和麻煩,很多時候,我們最需要的,就是有個可信賴的地方去傾訴,有個可信任的人能傾聽。 而這個人,應該沉靜、公正、溫柔、理智。TA負責聽,但是不評判,不挑剔,只是讓你把想說的話都說出來,倒盡心中所有的負面情緒,然後,你就能一身輕鬆,重新上路所向無敵。 孩子也是如此。而且,孩子並沒有大人那樣成熟的心理。在這紛擾的世界中,他們遇到困難和打擊,會更為擔憂和驚懼。 他們更需要有一個人,陪在自己身邊,靜靜聆聽自己的困擾,和自己一起,度過這段自我調整的時光,重塑心態重整勇氣。 這時候,做家長的,就需要拿出優秀的傾聽能力。 美國育兒專家簡?尼爾森的著作中,曾經提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克莉絲是個四歲的可愛小姑娘。有一天,她衝進家裡的前門,用儘力氣把門摔上,連牆上的畫都被震得亂響。 然後,她倒在沙發上,嗚嗚地哭了起來,說有個孩子搶了她的球。 「我恨她!」小姑娘嚷著,看起來難過極了。 換了一個家長,說不定就要罵她:「你怎麼那麼沒用啊?別人搶你的東西,你不會打回去嗎?」 「作死啊!門摔的那麼大聲,一點禮貌都沒有!」 然而她的家長,只是平靜地抬起頭來。雖然,她正忙著處理一堆待支付的賬單,卻沒有因為被打斷思緒,而大發脾氣。 她努力調整自己的情緒,沒有訓斥摔門的女兒,而是溫和地說: 「孩子,你看上去很生氣啊。」 孩子聽了這句話,覺得家長在聆聽與分辨自己的情緒,就不再哭鬧,而是 沉思了片刻,有點哀怨地說: 「是啊,那個孩子比我大,她把我的球搶走了,這不公平。」 「嗯,」這位媽媽回答,「被一個大孩子找茬,這肯定讓人很沮喪啊。」 這句話很好地說出了孩子的心聲,映射了她的感受,讓孩子覺得,媽媽很會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所以就和媽媽有了更多的共鳴。 於是,孩子沒有再給家長添亂,而是很有主見地表示,自己以後不想跟那個搶球的孩子玩了。之後,她禮貌地問:「媽媽,我能去後院玩兒嗎?」 這就是一個很好傾聽,並作出回應的例子。 做家長的,只是積極地聆聽,專註在女兒的情緒上,與她感同身受,而並沒有「說教、拯救或貶低女兒的感受」。 她處理問題很淡定,所以,在她的正面影響下,孩子也可以不那麼情緒化地對待這件事,從而理性思索,並自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 在不能改變別的小朋友對待自己的方式時,先學會獨處,自己去後院,一個人做遊戲,避開那些粗魯、對自己有傷害的人。 在這個事例中,家長傾聽得很積極,所以孩子思考得也很積極,學會了自己解決問題,並很快地疏導了不良情緒。 家長的傾聽,就是對孩子的尊重,而這種尊重,會帶來孩子的認同,使彼此之間的關係,更加親密。 當然,有些問題延遲處理,不等於不處理。在孩子已經完全平靜之後,家長完全可以再找個時間,來跟她談談,如何管理自己的憤怒:生氣的時候,不應該隨便摔門摔東西。 作為成人,有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孩子的念頭天真古怪,難於理解,或者覺得,他們遇到問題,會找借口,或是講歪理。 甚至,在孩子開口,想要辯解和傾訴之前,我們就會默認:反正他們的想法不成熟,所以我不必聽,他們多說也無益。 所以很多家長,雖然其實心裡深深地愛著孩子,然而,面對這些想要溝通、交流和傾吐的小傢伙,表現出來的不是認同、理解和接納,反而可能是鄙夷、嫌棄和疏離。 但是,孩子其實並不需要完全被理解,很多時候,他們只是需要,自己的聲音有人能夠聽到,有人願意注意,有一種安全的方式,可以讓他直抒胸臆。 就像很多成人,喜歡在網上發帖說心事,或者到公眾號後台去留言。他們也只是希望找一個樹洞,希望悶在心裡的話能夠說出去,希望有人能聽一聽,僅此而已。 至於自己的觀點,是不是能被百分之百贊成,他們並不介意。 生活中,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都難免遇到挫折和委屈。我們都需要別人的溫暖,需要有人知道我們的心意。 那麼,就讓我們做一個更好的傾聽者,傾聽孩子的思緒,包容孩子的情緒,更好地與孩子的情感進行聯接。我們要聆聽、包容、鼓勵,給孩子熱情、正面的回應,說出TA想聽的話語。 正如簡?尼爾森所說的那樣:「積極的傾聽,能幫助你的孩子了解他自己的感受,以及表達這些感受的恰當方式。帶著愛和理解,認可一個孩子的感受,會打開真正的情感聯結和解決問題的大門,並建立一種持續一生的愛和信任的關係。」 善於聆聽,積極注意,就是一個好家長,需要具備的能力。 轉自:爸媽內參(shenduwenhua)
推薦閱讀:
上一篇:父母這3種做法足以毀掉孩子的一生 下一篇:最後一頁
推薦閱讀:
※看你就有氣——請傾聽:冤親債主的心
※傾聽一個二奶對給良家婦女的忠告
※父母如何運用反映傾聽
※第一講 傾聽(上)
※一行禪師:傾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