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古代詩歌中的比興賦手法
談古代詩歌中的比興賦手法
說到「比、興、賦」,就不得不說到《詩經》。《詩經》是我國第一部現實主義的詩歌總集,共305首,故又稱「詩三百」。按用途和音樂分「風、雅、頌」三部分。《詩經》在篇章結構上多採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其主要表現手法有三種,通常稱為「賦、比、興」。也就是說,「比、興、賦」三種手法是從《詩經》中總結出來的。下面就此簡約談談這三種方法。
一、比
《詩經》里說:「譬喻叫比。」南宋朱熹在《詩集傳》中是這樣解釋的:「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按照現代修辭學觀點,所謂比喻,就是將兩種事物聯繫起來,用其中一種事物去說明或描寫另一種事物,使它更鮮明、更生動,更好地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其中,要描寫的事物叫本體,用來打比方的事物叫喻體。《詩經·碩人》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膚,「瓠犀」喻美人之齒。在中國古代詩歌中,用得最多的主要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幾種。1、明喻
所謂明喻,就是本體和喻體一併出現,在它們之間加上「如」、「似」或「猶如」、「恰似」、「彷彿」等喻詞,構成「本體」+「喻詞」+「喻體」的格式。
例如,李賀《馬詩·其五》中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句子中,詩人將「沙」喻為「雪」,之間用了「如」字連接,把「月」喻為「鉤」,之間用「似」字連接。
賀知章《詠柳》中「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詩人把「春風」喻為「剪刀」,之間用「似」連接。
明喻所表現出來的就是本體與喻體有相似處,而且這種關係是最為明顯的,也是構成比喻的最主要的特徵——不同事物間具有相似性。在古代詩歌中,也是用得最多的一種表現方法。2、暗喻
暗喻又稱隱喻。所謂暗喻,按照現代修辭學的觀點,就是本體和喻體同時出現,在它們之間用「是」、「變成」、「成為」等喻詞連接。暗喻比明喻表意更進一層,本體和喻體的關係表現得更為緊密,好似本體和喻體同為一體。
如,李白《贈汪倫》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個比喻中,詩人用「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來喻「汪倫送我情」。這樣,就很好地表現了詩人對汪倫的感激之情。
又如,杜甫《漫興》其七中的「糝徑楊花鋪白氈,點溪荷葉疊青錢」。詩人以「白氈」形容本體楊花的厚而密,並以喻體青錢形容本體荷葉小而多。這樣,不但突出了各自的特徵,而且有助於情感的抒發。
大家比較熟悉的文天祥《過零汀洋》,詩歌中寫道:「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詩人以喻體「風飄絮」來比喻本體「山河破碎」之飄搖不定,以喻體「雨打萍」來比喻本體「身世沉浮」之災難的多。
3、借喻
所謂借喻,按照現代修辭學的觀點,也就是本體不用出現,直接用喻體來代表本體。它比暗喻更深一層,本體和喻體溶合在一起了,喻體直接代表本體,也不用喻詞了。
如,杜甫的《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其四:「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其中的「新松」喻指善,「惡竹」喻指惡,詩人藉以抒發對人事的愛憎之情。
又如,白居易的《放言·其一》:「草螢有耀終非火,荷露雖團豈是珠。」詩人借「草螢」似火非火,「荷露」似珠非珠來喻指朝庭中的當權派,揭露其「兩面派」的醜惡面目。
再如,王安石的《木末》:「繰成白雪桑重綠,割盡黃雲稻正青。」其中「白雪」喻絲,「黃雲」喻麥。
在古代詩歌中,借喻與借代不太好分辨的,要注重借喻中「本體」和「喻體」的相似性,而借代是相關性。比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詩人用「朱門」代富貴之家,用「死骨」代窮人。我們就可以看出它們之間的相關性。
4、博喻
所謂博喻,按照現代修辭學所說,就是用多種事物同時比喻一個事物。也就是說,一個本體,有兩個及其兩個以上的喻體。可以是明喻,也可以是暗喻。在古代是詩歌中,博喻也是用得很多的一種。
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寫音樂這段: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灘。 水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這裡,詩人在十四句中用了十種聲音作喻體,不但描寫了千變萬化的音樂形象,而且更暗示了琵琶女起伏回蕩的心潮。
又如,蘇軾的《百步洪》中有四句: 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 斷弦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這裡,詩人寫的四句詩,就連用七個比喻,一個比喻即一個場景,將船行疾水的狀態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來。
詩歌中運用了比喻,就把抽象的情感形象化,把繁瑣的道理簡單化,不但表現出了詩歌形象化、含蓄化的特徵,更換有助於讀者對詩歌深層次的了解。
二、興
所謂興,就是在詩歌中,詩人為了達到委婉含蓄,往往先用其它的形象來發端,然後引出所要描寫得對象。「興」也叫「起興」。南宋朱熹在《詩集傳》中是這樣解釋的:「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托物起興,即先言他物,然後藉以聯想,引出詩人所要表達的事物、思想、感情。在古代詩歌中,「興」有時又兼有了比喻、象徵、烘托等較有實在意義的用法。如《詩經·桃夭》中,開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寫出了春天桃花開放時的美麗氛圍,又在烘托結婚時的熱烈氣氛。《詩經·關雎》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關雎和鳴,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比喻男女間的和諧恩愛。後來的漢魏樂府中的《焦仲卿妻》,除開頭以「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也是起興。下面我們舉例說明:
如,李白《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
詩歌的前兩句是:「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這裡,詩人首先藉此用形容光陰易逝、一去不返。所以,接著兩句:「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這就承上光陰易逝、一去不返而慨嘆人生之短暫,並由此引出要表現的「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來。
又如,張籍的《秋思》: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第一句「洛陽城裡見秋風」就是「起興」句。我們都知道「見秋風」就暗示對家鄉的思念。它源於晉朝的張翰的故事。張翰在洛陽為官,「因見秋風起」產生了思念家鄉之情,借說喜歡吃菰菜、蒓羹、鱸魚膾,就辭官回家了。
三,賦
南宋朱熹在《詩集傳》中是這樣解釋的:「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賦」一般有陳述和鋪排陳述兩種情況。在中國古代詩歌中,賦是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它的特點就是敷陳、直言,即直接敘述事物,鋪陳情節,抒發感情。
例如,漢魏樂府中的《焦仲卿妻》,詩歌除開頭以「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起興外,其後基本上是直言詩,也就是運用了賦的「敷陳其事而直言之」的寫法。
又如,詩歌《木蘭詩》,這首詩除最後四句「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外,詩人也是運用了賦的「直言敘事」的手法。
特別是陸遊的《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這是詩人八十五歲、奄奄一息、即將告別人世時,以遺囑形式,對兒子「直言」傾吐未完成的心愿和殷切希望。
總之,比、興、賦在中國古代詩歌創作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它不僅使詩歌藝術思維和表現方法在理論上的認識日趨深刻和完美,而且推動了詩歌在創作中的日趨豐富和完美,對促進古代詩歌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推薦閱讀:
※司徒、司馬、司空、司寇、司農、司士、司直,這些古代的官職的職掌分別是什麼?
※愛美之心由來已久,古代人是如何做醫美的?
※古代名妓為何多為「才女」
※奇門遁甲這個電影中古代真有嗎?
※古代「好媽媽」什麼樣? "嚴母"教出有出息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