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青:三公經費公開 行政至少如治家
手機也能看]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繼監察部、衛生部等7部門本周公布"三公經費"後,目前,98個中央部門中已有24個了曬出賬單,"三公經費"公開的步伐正在逐漸加快。
公布的部門越來越多,當然是好事,但與此同時,民眾似乎覺得"有點暈",因為公開的數據扎堆擺在眼前,似乎有點霧裡看花的感覺,不太能看懂裡面的"門道"。"三公經費"怎樣公開更科學、更透明?其他國家和地區是怎麼做的?又有哪些可供我們借鑒的地方?
「三公消費」公示「粗線條」
繼周末剛剛結束的一輪公示高峰之後,目前,98個中央部門中已經有24個部門曬出了賬單,但還有74個部門沒有公示自己的三公支出。而且即使是這已經公示的24個部門,中國監察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人民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毛昭暉教授也認為公示表現參差不齊,隨意性較大:
毛昭暉:中央曾多次談到關於三公消費壓縮的問題,在2010年的3月份,溫家寶總理曾經談到三公消費應當在原有的基礎上還應當壓縮5%,但是從我們目前所看到的2010年決算和2011年的預算來看,就是已公示的很多部門它的三公消費是上升了。
另外一個問題從公示的內容我們可以看出來,國家審計署相對來說公示的是比較詳盡的,但是絕大多數已公示的部門來看非常的粗線條。
再有一個方面,實際上從中央角度來說,明確說了應當在6月底之前公布,但是現在98個中央部門,截至到今天只有24個中印部門進行公示了,這個問題實際上就涉及到了一個中央政令暢通的問題。
香港:三公經費細到一張紙
事實上, "三公經費"公示雖然對於中國內地來說還是首次,但是其它國家和地區,這樣的做法早已不再新鮮。就拿香港來說,香港資深媒體人陳少波就向記者介紹了香港的做法,他說,從一輛車的花費到一張紙的開銷,香港的公示以"細"著稱:
陳少波:細到一張紙的開支,一張桌子花多少錢,那麼這個預算是通過立法會審議通過的每個部門按這個預算支出,每年還要通過審計署去審計各個部門的費用使用的是否合理,這是法律方面的一個公布。
另外一個每年從大到官員自己的股票的收入,擁有物業的情況,每天政府都會給予公開,公開的信息包括特區政府的高官,也包括特區立法會官員的一些官員他們的收入,這些東西都會通過媒體廣為傳播的。
同樣包括特首出訪的一些費用,某天去的哪些地方,見了哪些人花了哪些錢,政府定期也會公開這些資訊。具體到公務員的一些開支接待也都是有標準的,比如說中午吃飯大概是多少錢,晚上接待是多少錢。具體到用車方面,特區政府車牌有特定的號碼,市民一望即知,真正的擁有獨立用車的大概是政府的一些特殊的官員,副局長,比如說中央法院他們的車,其他部門用車實際上是特區政府專門部門來調配的。
日本:不僅要「看得到」,還要「值得花」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僅是香港,我們的近鄰日本,對政府部門支出的監督同樣很嚴格。專家表示,公示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讓政府支出更合理、更透明。
日本東海大學教授葉千榮已經在日本工作生活多年,他說,日本雖然沒有"三公消費"的概念,但是全部行政經費都必須做出完全透明的公布,而日本市民和在野黨著重敲打的已經不是"看不看得到",而是"值不值得花":
葉千榮:這種公布首先是由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提交給議會,也就是國會和地方議會,同時在網頁上全部公開,根據這些公布,各在野黨包括市民都會不斷的提出許多的質疑,包括某一種辦公用車是否級別太高,以及某一些議員乃至其他官員的外訪和待遇是否過高,包括外方是否有必要,有內容等等。目前公布不慎已經作為一種法律所規定的義務,並且成為一種體制,市民和在野黨著重敲打關注監督的是在這些費用背後它是否值得使用,以及使用了這個數額是否有必要。
在葉千榮看來,日本民眾對於行政經費的公示現狀還是相對認可的,而在此之前,日本已經走了一段很長的路:
葉千榮:能夠走到今天這樣一種必須全部具體細緻的公布的地步,也不是一次實現,它是經過戰後幾十年來執政黨和在野黨之間相互制衡,相互的抨擊、監督,以及市民通過選舉等一系列參與行為所施加的壓力帶來的結果。因為上台之後像國會議員直接與各中央部門的預算負責人進行面對面的質詢,砍去那些已經納入預算的不必要的經費,包括自民黨在內的各政黨也是相當肯定的。
公示不是目的,要從源頭上進行制度性壓縮
毛昭暉認為,中國的"三公"經費公示應該奔著這樣的目標去,那就是要有機制,要能問責,要剛性預算而不是豆腐預算:
毛昭暉:中央必須要出台一個三公消費的規定。第二個方面就是在三公過程中實際上有關的監督部門是需要進一步跟進的,建立相應的問責機制,第三公共財政我們現在有的情況像我們看還是政府財政,從預算的角度,從源頭的角度怎麼使三公經費能夠達到制度化的壓縮,這個也是值得我們思考的,真正使我們的預算變成剛性預算而不是豆腐預算。
當然,"三公"問題並不是單純的公示問題,公示不是目的,最終目的是從源頭上對預算進行制度性壓縮。
毛昭暉:很多地方現在正在搞公車改革,我們說公車的貨幣化,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央機關有沒有必要在這些方面,比如說公車的貨幣化,包括我們公共招待一些方面這種公務卡制度等等,在這些方面做一些創新,這些做法才是真正解決我們所說的公共財政支出過大,公共財政指數過高的治本之策。
葉青:三公經費公開 行政至少如治家2011年07月20日 07:54
按今年5月初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和全國人大要求,中央各部門要公開「三公」經費。而直到7月19日上午11點,只有超過30個中央部門公開了三公經費,離98個中央部門公開還相差甚遠。與此同時,地方政府的三公公開也受到各界期待。北京三公賬單已確定在21日公開,而山東、江西則表示業已準備公開。筆者治財政學多年,2003年又到政府機關工作,一直有一個想法:「行政至少如治家」,在家裡能做到的在辦公室也一定能做到。有些人在家裡會很注意「隨手關燈」,在辦公室卻嫌麻煩,為什麼?「公費」。2009年、2011年在中國財政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年份,中國的公共財政,由第一個階段的按公共財政要求編製預算,邁向第二個階段的公開公共預算。2009年財政部首次公開了4張預算表:中央財政收入、中央財政支出、中央本級支出、中央對地方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等。2010年,12張表全部公開,包括公共財政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98個中央部門中有75個公開了部門預算。在地方也有18個省(區、市)公開了本地區公共財政預算和政府性基金預算。2011年要求98個中央部門按規定公開部門預算外,還要公開三公經費。估計其餘中央機關也會很快公開三公,實在不好意思拖到月底。相對於繁雜但不明細的部門預算來說,三公數字要好懂得多,問題也最多,大家詬病也最多。目前,圍繞三公能做的是三件事,一是公開,二是分析,三是完善。
首先,要繼續公開。筆者認為,中央機關公開三公絕不能止於公開,之後的目的至少有兩個:
一是,在中央機關公開三公的榜樣力量推動下,地方三公公開才是重點,才是一個更大的數字,老百姓希望看到從中央機關、省級、市級、縣級、鄉鎮街道級的完整三公數字。有的人匡算,從上到下的三公花費是9000億元,筆者希望各級政府用數字來更正這種說法。
二是,希望看到國有企業的三公數字。此次公開的三公口徑是世界上最小的三公口徑,是最最不能少的三公數字,我們希望下一步要把國有企業的三公數字公開。中國的國有企業名為企業,實為政府。而且如廣東等地也把國有企業的車輛納入公車範疇。國企的三公浪費已到了讓老百姓難以容忍的地步,有的公司領導享用天價酒,有的公司300多個處級幹部享用拿公款辦好車牌、保險的「私車」。類似問題不勝枚舉,不公開行嗎?
其次,要分析數據。此次三公問題的討論又證明了一點:網民是最智慧的。對已公開的30多個部門的數字,大家已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分析角度。
一是人均三公消費數字的部門比較。目前是中科院的人均三公消費數最高,約為4610元,農業部人均為2542元,最低的則為交通部,人均1941元。過低的數字馬上引起網民熱議,有的說:那些沒有資格享受三公的龐大人群是「被三公」了。看來簡單平均還是不行。那麼能否找出享受三公比較多的群體——科級及科級以上的人員的數量,再求三公平均數呢?筆者相信網民會找得出來。
二是三公數字的年度分析。在要求零增長的情況下,為什麼還會增加?增加的理由有沒有說服力?
三是細化到人均公車費、人均出國費、人均招待費的部門比較,這也是有殺傷力的數字。各部門一排隊,什麼都清楚了。
四是還可以像審計署那樣細化到「車均費用5.41萬元」的程度。
五是要分析中央機關的三公總量中,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我們知道有個說法:公車領導辦公事三分之一,領導辦私事三分之一,司機辦私事三分之一。還有就是三公數字與「假髮票」的關係。2010年審計署抽查發現,56個中央部門已報銷的兩萬九千多張可疑發票中有5170張為虛假髮票,列支金額高達1.42億元,虛假髮票總量占抽查發票的17.61%。
總之,三公數字公開之後,縱向、橫向分析的任務就交給學者、記者、網民了。這樣才能體現納稅人有繳稅義務外,還有監督稅款使用的權力。筆者相信:各級政府、國有企事業單位如果能把三公問題處理好,做好其他工作是沒有問題的。
再次,要建設法規。希望通過今年第一次三公公開,能完善制度與法規,最終以法規制度來約束公務人員的三公消費。
一是三公公開要由國務院要求走向法律約束。既然已經可以從各部門預算中抓取三公數據,財政部編一個三公預決算表即可。據筆者分析,舊預演算法沒有授權財政部公開部門預算和三公數字,財政部只能公布全國的預決算數字。因此,預演算法修改應增加部門預算與三公公開的內容,實現從制度要求走向法律約束。除了預演算法的基本規定之外,國務院還應制定部門預算暨三公公開管理辦法。
二是三公公開是對部門預算公開的補充。從香港部門預算公開情況來看,由於部門預算公布到類款項目四級,我們可以很容易從中了解到一些三公數據,沒有必要再為之專門公開。相比之下,內地城市部門預算的特點是「含糊」和「膚淺」。2011年全國兩會期間,部分北京市機關公布了部門預算,比如人力社保局機關車輛更新127萬元,就看得很清楚。據媒體報道,這竟然是北京首次公布買車的數據。而既然部門預算不清晰,就必須專門從部門預算中挑出三公予以公布,就像我們的財政支出,還要專門挑出三農與民生的數據加以說明與強調。
三是部門預算與三公公開應統一格式。從部門預算來看,財政部最為詳細;從三公來看,審計署、農業部最為詳細。這說明一個問題:各個部門都是根據自己的理解或需要來公開的,公布的深度與廣度都不一樣,使老百姓看過之後有喜有怒、褒貶不一。要改變這種不該出現的局面,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統一格式、統一口徑、統一說明、統一公布時間。
四是統一口徑非常關鍵。大家對各部委三公消費普遍存在質疑,原因在於三公口徑。以公務接待費為例,財政部的數字一出來就遭質疑,網民說:在北京,財政部會請誰吃飯,還不都是別人買單。外事接待經費如何處理?民政部、商務部與眾不同,單獨列出。再以公車為例,此前北京公開了公車數量,但採取的是最小口徑:截至2010年底,北京市黨政機關、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公務用車實有數為62026輛。這個數字立刻引起公眾質疑。而廣東有關方面曾指出,公務車是指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國有股佔50%以上國有企業、中央直屬和外省駐粵單位購買的公用小汽車,類型包括旅行車、小轎車、吉普車和微型廂式車等。按此口徑計算,北京的公車又有多少呢?因此,公布三公時口徑不僅要統一,而且宜大不宜小,口徑大了,更符合實事求是的原則,老百姓也會覺得數字更加可信。不能將一些真實信息隱藏在壓縮的數字之中。
推薦閱讀:
※已被行政處罰的盜竊行為是否應計入多次盜竊的次數
※在集體行為中,到底什麼是「講政治」?
※我大姨媽拿著我家戶口本,我們無法落戶怎麼辦?
※駕校亂象何時終止?
※民主行政與行政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