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落倒退的日本「價值觀」外交

當今世界各國的外交無一不是追求本國利益的外交。中國對外戰略與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是維護世界和平、穩定、可持續發展,是努力為中國自身的發展,創造和平、穩定、友好、合作的外部環境。2013年6月7日至8日,應美國總統奧巴馬邀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蘭喬米拉奇安納伯格莊園與奧巴馬總統舉行了會晤。會晤結束之際,中國國務委員楊潔篪對中外記者表示,通過會晤,兩國元首增進了相互了解和信任,達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識。兩國元首均強調了中美關係的重要性,認為面對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和各國同舟共濟的客觀需求,中美應該也可以走出一條不同於歷史上大國衝突對抗的新路。雙方同意,共同努力構建新型大國關係,相互尊重、合作共贏,造福兩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國際社會也期待中美關係能夠不斷改善和發展。中美兩國合作好了,就可以做世界穩定的壓艙石、世界和平的助推器。6月6日,朝鮮祖國和平統一委員會發言人發表特別談話,提議舉行朝韓政府間會談,以重啟開城工業園區和金剛山旅遊。朝鮮的提議當天即得到韓方積極回應,韓方同時提議12日在首爾舉行部長級會談。持續緊張的半島局勢正表現出解凍的徵兆,韓朝關係迅速轉回到了對話局面上。對於韓朝間展開對話,中國、韓國、美國、俄羅斯等國都表示出樂觀歡迎態度,國際社會肯定中國在促進朝鮮半島和平穩定、半島無核化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建設性作用。反觀小日本的「價值觀外交」,實則是日本在自找折騰的外交困局中退回到60年前冷戰思維,可以說是一種徹底的外交倒退。日本拉住美國等所謂的「價值觀外交」,就是打著「自由、民主、人權、法制」的幌子,拉幫結派,利用「共同價值觀」意識形態給鄰國施壓。安倍政權構築制華包圍圈 中國堅決挫敗日本圖謀2013年06月09日 14:41 來源:新華網   今年是《開羅宣言》簽署70周年。紀念《開羅宣言》發表70周年學術研討會8日在北京語言大學舉行,來自國內研究機構及高校的專家學者兩百餘人蔘會。在會上,與會專家學者圍繞「開羅宣言的國際法效力及其重大歷史意義」、「鞏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果實,維護地區穩定與世界和平」等議題展開熱烈討論。在會上,高秋福發表題為《堅決挫敗日本圍堵中國的圖謀》的文章,內容如下:  安倍政權極力構築制華包圍圈  去年底,安倍晉三在時隔5年之後重新就任日本首相,隨即拋出所謂「戰略外交」、「價值觀外交」和「積極主動外交」三原則。「戰略外交」標榜繼續發展「日中戰略互惠關係」,實際上不過是個幌子;「價值觀外交」聲稱國家關係「以自由、民主和人權為基準」,純粹是冷戰思維的老調重彈;「積極主動外交」強調「重視國家利益和保持以日美同盟為基軸」,倒是道出了安倍的「肺腑之言」。總結起來一句話,安倍所謂的「外交三原則」,就是想利用西方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籠絡一些國家,把鬥爭的矛頭對準社會主義中國,以鞏固日美同盟,實現日本國家利益最大化。其實,這一套也並非什麼新玩意兒,早在2006年首次當政之時,安倍就曾宣揚建立包括日本、美國、澳大利亞、印度在內的「自由與繁榮亞洲之弧」,以便遏制正在崛起的中國,保持日本在亞洲的霸主地位。現在的「外交三原則」,不過是其試圖遏制中國的鬧劇重演而已。  五個多月來,安倍及其閣僚有點迫不及待,走馬燈似地相繼出動,分為十大幾批,先後走訪近30個國家。安倍本人5次出動,訪問美國、俄羅斯、越南、蒙古、緬甸等10個國家。在「走出去」的同時,他也沒忘記「請進來」,先後邀請緬甸、印度、法國等十多國領導人訪問日本,並借舉辦第五屆非洲開發會議之機,邀請38位非洲國家領導人訪問日本。用《日本經濟新聞》的話說,安倍政權展開的是一場「進攻性外交」,其特點是以「價值觀」為指針,以「經濟合作」為先導,以「牽制中國」為主要考慮,旨在重新確立日本在亞洲的主導地位。  日本將中國視為首要戰略對手  日本一直將中國視為第一戰略對手,這並非自今日始。從19世紀下半葉明治維新起,日本就把中國視為其勢力擴張的最大障礙,一再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但內心對中國並不服膺。戰後,日本經濟快速發展,對中國抱有極大的優越感。歷史性的轉折發生在2010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軍事迅速現代化,並開始向遠洋挺進。作為往日亞洲第一經濟大國和海上唯一強國的日本,對這一變化自然不適應,政治上感到沮喪,心理上感到失落,安全上感到「威脅」,更加明確地把中國視為最大戰略對手。2011年,也是出於對中國迅速崛起的擔心,美國明確提出「戰略重心東移」。美國這一重大戰略調整,進一步堅定了日本阻遏中國發展的決心。2012年9月,日本民主黨政府宣布釣魚島「國有化」,成為21世紀日本公開向中國發起戰略挑戰的第一個明確信號。  安倍正是在這種情勢下再次上台執政。作為日本右翼勢力的代表,他變本加厲挑戰中國。他否認日本的侵略歷史,鼓吹「擺脫戰後體制」,推動修改戰後憲法,加快「軍事大國化」步伐,重啟稱霸亞洲的進程。他進一步激化前政權挑起的釣魚島爭端,將一個小島歸屬之爭演化、放大為同中國的全面戰略較量,挑戰中國的根本利益和大國地位。他利用一些周邊國家對中國崛起的擔心,離間這些家同中國的關係,掀起一浪又一浪反華狂潮。  安倍摸准了美國的心思,認定美國「重返亞洲」需要日本的策應和支持。他認為,奮力遏制中國,既可鞏固美日同盟,還可以從美國「重返亞洲」的戰略利益中分得一杯羹。因此,安倍政權甘願充當美國推行「重返亞洲」戰略的馬前卒。而為使日本充分發揮這一角色的作用,美國不但或明或暗支持日本修憲,增強軍力,還在釣魚島問題上玩弄兩面手法,一面宣稱「不持立場」,一面宣稱「美日安保條約」適用於釣魚島。今年2月,安倍訪美,奧巴馬雖然未就日本修憲和釣魚島問題公開發聲,但決不可誤讀為他對安倍政權的做法不支持。安倍從美國歸來之後,聲稱「任何鄰國的反對都不會影響日本修改憲法的進程」,同時在釣魚島問題上的態度更加強硬。這顯然是有美國做後盾,安倍才更加肆無忌憚,全面挑戰中國。  堅持對日本採取有效反制措施  最近一段時間,中外不少媒體均報道了安倍政權構築「制華包圍圈」的努力。應該說,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事態發展的真相。但也要看到,日本和美國有些媒體的報道也包含一些蓄意炒作的成分,或虛張聲勢,施加壓力,或推波助瀾,挑撥離間。因此,我們對任何事物都應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斷,決不能隨聲附和,決不能為其所惑。  安倍政權的外交造勢雖不能說沒有一點效應,但作用有限,起碼暫時是如此。據外電報道,不少國家只是是將大把日元收下,而不願向日本作任何承諾。東亞國家大多遭受過日本的侵略,傷痛感猶存,不會隨日本俯仰,任日本忽悠。印度總理辛格5月底訪日,日方利用中印之間的某些罅隙對印度極力示好,但印度方面表示,只對經濟技術合作感興趣,其他則「聽而不聞」。澳大利亞公開聲言同美日「加強合作」,但私下卻表示不願在美日與中國之間進行「兩難選擇」。還有報道說,就連美國對安倍政權的極右傾向也開始感到擔心,生怕日本越走越遠,變得越來越難以駕馭,干擾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部署,甚至日本自己也來坐大。這一切表明,日本雖巧言令色,也很難實現拉人下水共同遏制中國的圖謀。  但是,隨著7月份日本參議院選舉的到來和安倍領導的自民黨很可能獲勝,安倍政權勢必會變得更加囂張。對此,我們應有充分的估計,需要耐心、堅毅、膽識和智慧。在客觀而清醒分析和認識形勢的基礎上,我們宜認真謀劃,繼續對安倍政權採取有效的反制措施,挫敗其對我圍堵的圖謀。首先,對安倍政權否定歷史、否定二戰成果等要害問題要繼續嚴加批判,揭穿其右翼真面目,喚起世人對日本軍國主義復活的警惕;其次,堅持戰略果決與戰術靈活相結合,既要鬥智斗勇,也要有理有利有節,在決不放棄前一階段我捍衛領土主權取得的進展的基礎上,適時重申暫時擱置爭議,爭取外交上的更大主動;第三,充分利用我政治、經濟、軍事、人文、地緣的綜合優勢,做好周邊國家的工作,爭取其中多數的同情與支持,著重孤立和打擊日本、菲律賓等個彆氣焰囂張的國家;第四,加強美國、歐盟、澳大利亞的磋商和交流,維護《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基本精神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成果,反對任何形式的新綏靖主義抬頭;最後,開展公共外交,做好日本各個方面的工作,支持對華友好力量,爭取中間力量,對安倍政權繼續保持壓力,堅決打擊極右勢力。  國際正義在我們一邊,世界人心在我們一邊。安倍政權圍堵中國的圖謀必遭失敗,最後的勝利必定屬於中國。  所謂「牽制中國」,日本和美國其他媒體說得更加明確,即圍堵中國,建立「制華包圍圈」。為實現這一目標,安倍政權可謂費盡心機,設計了一整套攻略方案。從地域上看,焦點凝聚在中國周邊國家,特別是對中國來說「利益重大」的周邊國家,北有俄羅斯、蒙古,南有越南、印度、緬甸,東有菲律賓、印尼,甚至還有朝鮮。從手法上看,在突出經貿的同時,政治、軍事、人文多管齊下。針對不同國家,或宣揚日本在日中爭端上的主張,爭取政治上的同情和支持;或通過減免債務、增加援助、承諾投資、加強經貿,大把撒錢,擠壓中國在周邊國家的經濟存在;或通過饋贈和廉價出售軍用船艦、加強軍事人員交流和培訓,增強諸如菲律賓、越南等國對抗中國的軍事能力。從策略上看,對不同對象國採取不同的謀略:以第一盟國美國為靠山,將其牢牢拴在「共同利益」的鏈條上;聯合同中國有領海或領土之爭的菲律賓、越南、印度,打造「制華統一戰線」;儘力緩和同日本有歷史恩怨和領土爭議的俄羅斯、韓國甚至朝鮮的關係,集中力量對付中國;籠絡緬甸、蒙古、印尼及其他亞洲國家,削弱中國在周邊地區的政治與經濟影響力。  在建立對付中國的周邊「內環包圍圈」的同時,安倍政權還極力構築大周邊「外環包圍圈」。安倍親自出訪中東正在崛起的大國土耳其和重要能源供應基地沙特和阿聯酋;派遣特使訪問歐洲國家,要求法國不要向中國出售艦船材料,加緊同北約建立「合作關係」;反思對非洲之重視遠遠落後於中國,安倍趁第五屆非洲開發會議召開之機宣布,減免非洲多國的債務,承諾今後5年向非洲提供320億美元的一攬子發展援助。日本報刊揭示,此舉的根本目的是換取非洲國家的政治支持,擠壓中國在非洲的戰略空間。愈發艱難的安倍「價值觀」外交來源:南風窗特約記者陳言發自東京 日期:2013-02-01在第一次安倍內閣的時候,中國經濟規模不到日本的2/3,安倍心中雖然有價值觀外交的想法,但並未動真格。如今日本國力愈發失落,第二次安倍內閣欲用價值觀外交來包圍中國,日本要實現這個目標,今後的路還很長,實現起來也更加艱難。  1月的東京,突降的大雪讓這裡變得異常寒冷。更讓從北京趕來的中國記者感到心寒的是,這裡的輿論不管左中右,都在談「牽制中國」。電視中、報紙上的最新新聞,與去年9月發生的涉日事件在同一天的節目、報紙中反覆出現,似乎日本正處在他國的強烈反對中。  在這種詭異氣氛下,兩位尚稱得上對華友好的政治家—民主黨出身的前首相鳩山由紀夫和自民黨執政夥伴公明黨的黨首山口那津男,於1月中下旬前後不到一周內先後訪華,結果鳩山被防衛相小野寺五典暗諷為「國賊」,山口也被《產經新聞》警告若再提釣魚島「擱置爭議」會被中國「鑽空子」。日本國內的輿論氣氛緊張,由此可見一斑。而這種輿論形勢,與安倍內閣正在大力推行的「價值觀外交」相輔相成。這種狀況維持不變,中日關係只能走向倒退。   輿論渲染下的政府強硬  在第一次安倍內閣時期(2006年9月到2007年9月),同樣的安倍晉三把調整中日關係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上,將中日關係定位為「戰略互惠關係」,但到了2012年安倍參加競選的時候,他已經很少提及戰略互惠關係,而主要強調「保衛、保全日本領土的完整、國民的生命安全」了。  這一轉變,源於2012年4月石原慎太郎為攪亂中日關係而特意埋下「購島」伏筆後,其間經過9月民主黨野田佳彥內閣正式將釣魚島「國有化」,中國海監等船隻開始巡視釣魚島,中日艦艇之間的對峙持續不斷;而12月以後,中國海監飛機開始飛往釣魚島附近,日本旋即派出多架戰鬥機應對,軍事對立的氣氛愈發濃重了起來,中日關係在不斷倒退。  去年9月以後的日本輿論,無一天不報中國涉日遊行,同樣無一天不談中日領土爭端。煽動戰爭的小報、周刊,充斥街頭巷尾。大多數日本人相信,中日間出現了難以解決的問題。《產經新聞》等保守派媒體散發的中日難免一戰的論調,在日本普通市民中產生了很大影響。  2006年,中日關係因當時的小泉首相參拜靖國神社而造成巨大倒退,那時的日本民眾中,很多人認為是甲級戰犯導致了大量普通士兵的死亡,以及東京大轟炸、廣島長崎遭原子彈襲擊等平民災難,因此小泉的參拜,並不代表全部民意,而安倍上台後,需要迅速扭轉中日關係的不正常。  但是到了2012年,中日之間發生的領土問題,首先是日本地方政客挑起的,日本政府解決的時候,缺少與國外的溝通,引發成為重大國際問題,緊接著失去了去解決問題的耐心,更無解決方式。  「尖閣群島是日本固有的領土,沒有談判的餘地!」安倍在就任首相後,多次這樣對日本國內外的記者說。這類表態,維持著民主黨時期的釣魚島政策,擺出了在這個問題上完全不與中國坐下來談的架勢。  日本政府的強硬,與國內的輿論渲染有關。從1月17日《日本經濟新聞》發表的該報與美國戰略國際問題研究所聯合推出的調查結果看,90%以上的受訪者認為中國在釣魚島問題上侵犯了日本的領海領空,為此55.2%的人認為應該在釣魚島建設日本的永久使用設施。對於日本政府的應對,36.1%的受訪人認為應該堅定地投入自衛隊,另外有34.9%的人覺得該使用比海上保安廳更加強有力的措施。如果今後中日關係進一步惡化,34.3%的人認為應該縮小在華業務,另外有17.8%的人希望從中國撤離企業。  原駐中國大使宮本雄二在讀了17日的日經報告結果後說:在還有很多日本人認為中國市場對日本來說依舊很重要的情況下,日本「經濟上的邏輯與安全保障上的邏輯發生了衝突」。50%以上的日本受訪者,認為寧肯承受經濟上的損失,也要在領土問題上對中國採取強硬措施。  安倍政權的對華強硬,應該說背後有輿論和所謂民意的推波助瀾。這種輿論基礎今後會不斷加強,轉向冷靜的可能性並不是很大。  糾結的緬甸、澳大利亞之行  2012年12月26日開啟的第二次安倍晉三內閣,表面上看,其外交的重要方針是使用「價值觀」作為分清敵我的準則,但實際上價值觀並不是最終判定標準。安倍內閣以一個國家對待中國的好惡來判斷其外交價值,凡是能夠為日本「牽制」中國的國家,便自然而然地能夠成為與日本價值觀「相同」的國家。  在緬甸,安倍內閣外交表現得尤其露骨。  2011年2月,緬甸解散了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軍人政府),政權開始轉向新政府。在其後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國際社會還很難認定緬甸已經是個在價值觀上與日本等同的國家。不過,2013年1月3日,到緬甸訪問的安倍內閣麻生太郎副首相,馬上宣布將緬甸欠日本的5000億日元(約57.4億美元)中的部分債務一筆勾銷,並保證今後在建設該國經濟特區時,給予積極的開發支援。  通過援助緬甸,大大減少中國對該國的影響,這是麻生訪問緬甸的最大目的。至於安倍首相特別提倡的「價值觀」,在這裡難以用上。日本認為,緬甸在東南亞表現出親日的態度,能給中國經緬甸南下東盟設置重要屏障。  同樣的情況,我們可以從安倍內閣岸田文雄外交大臣出訪菲律賓等四國,看得更清楚一些。1月9日到14日岸田外務大臣訪問了菲律賓、新加坡、汶萊及澳大利亞。菲律賓、汶萊在多大程度上與日本價值觀相同,在岸田的出訪中並不重要,從海上建立一條封鎖中國的途徑,則是岸田外交的主要目的。  在菲律賓,岸田與該國外長德爾羅薩里會談,「雙方就海上安全領域的合作達成一致,並要為亞太地區的穩定與繁榮攜起手來」,日本外務省對外發表新聞稿說。  岸田去澳大利亞,也是要推銷價值觀外交,但澳大利亞似乎更關心的是日本孤立中國及政治保守化對國外的影響。日澳共同舉辦記者見面會時,澳外長卡爾特彆強調「日澳關係並不是為了封鎖中國」,並談及「不希望修改」承認「日軍與隨軍慰安婦問題有關」的1993年「河野談話」。  從麻生緬甸之行到岸田出訪四國的結果看,日本距離其主張的「價值觀外交」以及希望構築的「自由與繁榮之弧」尚有相當大的差距。部分國家對日本政策的右傾化抱有相當的警惕。  價值觀外交尚未邁出第一步  1月16日上午,安倍晉三登上停在東京羽田機場的政府專機,前往越南、泰國及印度尼西亞訪問。日本與越南、印度尼西亞是否有相同的價值觀,這並不重要,安倍出訪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牽制在南海開始崛起的中國」,日本發行量最大的報紙《讀賣新聞》說。  本來安倍要在雅加達發表重要外交演講,但因為阿爾及利亞人質事件中有日本人遇害,只好改為在與蘇西洛總統的會談中發表外交五原則。日本首次強調要與東盟國家共同創造並擴大自由、民主、基本人權等普遍價值觀,並稱要與東盟國家一道全力維護海洋權益和航行自由。  對安倍內閣短期內訪問了東盟10國中的7國,日本媒體的綜合評價,用1月19日《朝日新聞》社論的話來說,「安倍首相提倡的價值觀外交,還很難說是邁出了第一步」。這裡,不僅因為東南亞國家也曾是日本軍國主義受害者的緣故,還因為在美國對中國新領導層抱有期待、因而願意緩和關係的情況下,單以日本目前的號召力,要完成孤立中國、與中國在政治軍事各方面全面對峙的目標,近乎不可能。  在第一次安倍內閣的時候,中國經濟規模不到日本的2/3,安倍心中雖然有價值觀外交的想法,但並未動真格。如今日本國力愈發失落,第二次安倍內閣欲用價值觀外交來包圍中國,日本要實現這個目標,今後的路還很長,實現起來也更加艱難。日本華媒:日本推價值觀外交暴露什麼意圖?2011年10月14日 09:25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10月14日電 《日本新華僑報》13日刊文說,日本自民黨時期推行的「價值外交」,沒有能夠保留住自民黨政權,民主黨前原誠司主張的「經濟外交」,也沒有使日本在政經上振興起來。如今,野田佳彥的「價值觀外交」是「新瓶裝舊酒」,除了讓人們了解到民主黨所謂的精英在想什麼以外,大概不會有什麼如意的收效。  文章摘編如下: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隨著11月份的來臨,日本首相野田佳彥將迎來上任以來的首個外交忙碌期。除了出席二十國集團(G20)首腦會議,他還將在2011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以及東亞峰會上露面。在頻繁的外交活動中,除了將與多國領導人舉行雙邊首腦會談外,野田佳彥給自己確立了一項任務,就是著手推行「價值觀外交」。  什麼是野田的「價值觀外交」呢?日本共同社的報道稱,「價值觀外交」就是要加強與其它擁有市場經濟和法制等相同價值觀國家的合作。而日本外相玄葉光一郎的解釋更加直白,那就是「以日美同盟為中心,在亞太地區構築以民主主義價值觀為基礎的穩定、多樣的社會秩序」。日本計劃在11月的東亞峰會上正式啟動價值觀外交。初步擬定的外交對象包括印度、澳大利亞、加拿大及秘魯等國。  回溯歷史,上世紀70、80年代,日本經濟實力壯大後,急需建立國際政治影響力。當時的自民黨政府曾以海外發展援助(ODA)鋪路,大力推行「援助外交」,希望藉此早日成為「正常國家」,在政治上擺脫美國而獲得完全的獨立。然而,經濟泡沫破裂後,日本陷入「失去的二十年」,國內經濟狀況大不如前,「援助外交」因此難以為繼。在此情況下,日本不得不考慮「對外實施經濟援助時必須收到相應的回報」。民主黨上台後,富有野心的日本前外相前原誠司強調「日本要走以經濟為主的外交路線」,即在外交活動中,一方面要積極為日本企業尋求海外市場,另一方面要保證日本原材料海外供應的穩定性。為此他四處奔走,在亞洲、中南美、中東、非洲等地區推銷日本技術,為日企搶灘海外基礎建設市場打前哨。  如今,野田政府搬出「價值觀外交」的概念,實則並無新意,只不過是「新瓶裝舊酒」。它首先暴露了日本緊隨美國指揮棒、應對當前中日博弈局面的一種真實外交策略。  其次,「價值觀外交」實則是一種冷戰思維,也可以說是一種外交倒退。日美所謂的「價值觀外交」,就是打著「自由、民主、人權、法制」的幌子,拉幫結派,利用「共同價值觀」意識形態施壓。在國內經濟普遍出現衰退的形勢下,日美希望借「價值觀外交」在國際政治上搶佔主動權。  最後要說明的是,「價值觀外交」並非野田內閣獨創。2006年安倍內閣執政時期,時任外相麻生太郎就提出了所謂「價值外交」,主張積極開展「重視民主、自由、人權、市場經濟等普遍價值」的外交,從東北亞、東南亞、南亞、中東、中東歐到波羅的海各國,形成以普遍價值為基礎的富裕而穩定的「自由繁榮之弧」。今天野田內閣再次搬出「價值觀外交」,無非是用舊藥醫新傷。  事實證明,日本自民黨時期推行的「價值外交」,沒有能夠保留住自民黨政權,民主黨前原誠司主張的「經濟外交」,也沒有使日本在政經上振興起來。如今,野田佳彥的「價值觀外交」除了讓人們了解到民主黨所謂的精英在想什麼以外,大概不會有什麼如意的收效。(蔣豐)
推薦閱讀:

城市 03 | 當一隻大阪貓,總歸是好的
日本福島核災後現畸形動物:野豬重達400斤 泛濫成災?
今年日本最火的動漫是這部,獲得雅虎年度搜索大獎
支那是不是日式英語 china 的讀法?Chi Na?
日本留學獎學金乾貨

TAG:日本 | 價值觀 | 價值 | 外交 | 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