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狂歡之後,你還記得雙十一的最初含義嗎?
每日微課,關鍵概念、效應、定律和法則
思維技能、學科通識,你的雲知識庫
↑↑↑ 點上面藍字精讀,免費訂閱
【一】
光棍節,你「脫光」了嗎?
11月11日,在各個電商巨頭的炒作中成了購物狂歡節,相信很多人已經進行了一次大搶購。可是,當你沉浸於網購時,你是否還記得雙十一的最初含義?
11.11,在還沒有成為購物狂歡節前,因為有著四個1,形似四根棍子而被人們叫成光棍節。在這一天,無論男女,都逃避不了一個話題——單身與否?
如果你還記得這個雙十一是光棍節的話,你是否會想去看看單身數據?
據統計,我國適婚年齡的單身男女已達到2.49億人,約佔了人口總數的1/5。
不單是我國,全球都已悄然啟動了「單身模式」,據媒體報道:
英國結婚人數已跌至近150年來最低;法國每三戶人就有一戶是單身;德國柏林獨身人口達到54%;日本30-34歲男青年未婚率為47.1%,女青年為32%;韓國也正式宣布進入「單身全盛時代」……
另外,據新華網報道,女性中最愁嫁的是高學歷、高收入、高年齡的「三高女」。相反,那些有穩定工作,有專科以上學歷、收入中等,身體健康的35歲以下女性較容易找對象。
那麼,為什麼越是條件好的反而會剩下?
【二】
前面還有更好的
在回答問題前,我們先來看一個小故事:
柏拉圖問他的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愛情?」蘇格拉底說:「你到麥地里走一遭,摘一個最大最好的麥穗。不過,不能回頭且只能摘一次。」
柏拉圖聽了,覺得這個要求簡單極了。但是他回來的時候,卻兩手空空。在解釋自己為什麼沒有摘到麥穗時,柏拉圖說:
「我看了很多的麥穗,有的看上去很不錯,但只有摘一次的機會,想看看有沒有更好的,結果到了麥地的盡頭時,一顆麥穗都沒摘到。」
柏拉圖到最後什麼都沒摘到,就是因為他一直認為「前面還有更好的」,這其實也是很多人迄今單身的重要原因之一。
央視曾做過一項針對1000名「剩男」、「剩女」的單身理由調查,結果顯示:
調查對象中,被別人看上,自己看不上對方的人,達到76%;
而看上別人,主動表示好感的,僅僅14%。
也就是說,很多人「剩下」,都是主動選擇的結果。尤其越是自身條件好的,在擇偶的時候,總認為後面會有更好,從而變得過於挑剔。
而這,其實也是陷入了「三分之一效應」的心理陷阱。
【三】
什麼是三分之一效應?
所謂「三分之一效應」,屬於人類在決策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心理偏差。生活中,我們經常要面臨各類選擇。而在決策的過程中,隨著選擇對象的增多,選擇餘地的增大,選擇難度也在增多和加大。最終產生「三分之一效應」,意即:
為了證實「三分之一效應」,社會心理學家曾做這樣了一個實驗:
他做了三個鬮兒,其中兩個寫「有」,一個空白,然後一字排開,擺放的順序是:「有」字鬮在兩邊,空白鬮在中間。然後讓被試者從中只抽取一次。
最終實驗結果是,絕大多數人都抽取了第2個。因為很多人在心理上對第1個和第3個都會有點兒抗拒,總認為不可能那麼巧,兩個「有」字鬮正好排在最前和最後,因此都抽取第2個。我們在考試中做選擇題的時候,更經常選擇B和C的原因也在於此。
在生活中,「三分之一效應」最典型的體現就是顧客購物時對於店鋪的選擇。當顧客走進一條商業街時,通常是不可能在第一家店鋪成交的,他們總認為在前方一定能找到更好的、更便宜的。
最好的位置,通常也不會是最後一家,而是位於街道兩頭三分之一位置的店鋪。因為一旦人們感到前方沒有選擇的時候,便會產生後悔心理,進而選擇中間路段的一家。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還過得去的選項」,在人們因選擇而陷入心理困境的時候出現,那麼就很容易被選中,而人們因選擇而產生心理困境的地方,正是所有選擇的三分之一處。
很多人在擇偶時也是如此,心態會從「還會有更好的」轉變到「應該不會有更好的了」。所以常會出現以下情況:
挑來揀去,自己的年齡逐漸變大,卻發現已經錯過了前面好的。這時,眼看著年華老去,選擇所剩無幾,如果此時出現一個條件過得去的,那麼許多人也會妥協,儘管對方不是所有選擇中條件最好的。
此前,精讀曾發過一篇關於「男女配對實驗」的微課,實驗中100號女生由於被眾多的追求者沖昏了頭,最後挑了73號男生,其實就是陷入了「三分之一效應」。關於此實驗的更多具體內容請點擊閱讀微課男女配對,不是一件草草的事
【四】
避免掉入「三分之一」陷阱
儘管很多「剩男」「剩女」都是主動剩下的,但大部分人還是希望能夠早日「脫光」的。從國內婚戀交友網站的用戶註冊數量,也可窺探一二。婚戀交友運營平台——世紀佳緣,截止2015年2月20日,其用戶註冊突破1.4億。
微博上,也有單身網友這樣調侃自己的「忙碌」狀態:「不在相親,就在去相親的路上。」
鑒於「三分之一效應」對擇偶產生的影響較大,小編認為,想要早日脫單,就需要避免掉入該效應的陷阱之中。不要過於追求完美,總認為還會有更好的,一次次錯過本來不錯的機會,最後草草做了決定。
一項針對「大齡白領擇偶難」的研究建議:
擇偶當事人最好只選隨機遇到的前9名候選人。少於這個人數,信息量不足,無法做出最好判斷;而多於這個人數,信息量過剩,可能錯過最佳伴侶,增加擇偶時間成本。當你剛剛設定好標準就遇上一個心儀的人時,你要選的人可能就在那兒。
除了避免掉入「三分之一效應」陷阱之外,還有哪些有效的脫單姿勢?
【五】
心理學教你高效脫單
①多曝光,更招人喜歡
心理學家扎榮茨曾做過一個實驗:
他讓一群人觀看某校的畢業紀念冊中一些人的相片,有些照片出現了二十幾次,有的出現十幾次,而有的則只出現了一兩次。然後,再請看照片的人評價他們對照片的喜愛程度。
結果發現,出現次數愈高的人,被喜歡的程度也就愈高;他們更喜歡那些看過二十幾次的熟悉照片,而不是只看過幾次的新鮮照片。
這個實驗充分驗證了,一個人在其他人面前出現的次數越多,越容易被喜歡。這也是心理學中的「曝光效應」,所以趕快常常出現在TA的面前吧,如果TA最開始不討厭你,那麼你就可以慢慢地增加TA對你的好感了。
為什麼我們會偏好熟悉的事物?如何更好地運用曝光效應順利脫單?請點擊閱讀微課胡歌,他帶著傷疤,為何人們卻越看越愛?
②良好的第一印象
我們常說第一印象很重要,這是因為人們認識事物是一個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的過程。在一個人對人對物還不夠了解的時候,他常常會根據個人的第一感覺做事。而留給對方的第一印象是好是壞,是決定著產生什麼樣感覺的關鍵。
第一印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據調查顯示:90%的人認為相親時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小編建議,在初次見面時一定要盡量給對方留下良好的印象,在著裝打扮上適當的隆重也未嘗不可。為什麼第一印象會左右我們的認知?請點擊閱讀微課一張國際范的臉,是如何掙錢的?
③學會投其所好
(圖片來源網路)
上圖中的情節是電視劇《步步驚心》中若曦問四阿哥喜歡什麼。現實生活中,當一個人想要迎合或者追求另一個人時,總會多方打聽TA喜歡什麼。
這其實是很有道理的,也與心理學中的「喜好效應」不謀而合,只有你充分了解對方,才能更快的獲得對方的青睞。正如李羅·喬治所說:「要釣上魚的話,餌必須適合魚。」
為什麼投其所好如此重要?怎樣讓他人喜歡你?請點擊閱讀微課如何讓我在意的那個TA,同樣喜歡我?
小夥伴們,整理了這麼多關於「脫單」的理論知識,你學會了嗎?小編只能幫你到這裡了,實踐的部分還需你慢慢琢磨,所謂「路漫漫其修遠兮」,祝早日脫單。
作者:精讀君(微信/QQ公眾號:精讀)
精讀讀友會正在討論「什麼是真正的朋友?你找到了嗎?」這個話題,要不要進來看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馬上加入讀友們的討論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