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推拿療法>中醫治療技術 正文

[推拿]推拿療法2005-01-16 13:58 【大 中 小】【我要糾錯】

「概述」

推拿,又稱「按摩」、「按蹻」、「喬摩」,是指在中醫基本理論(尤其是經絡腧穴學說)指導下,通過在人體體表一定的部位施以各種手法,或配合某些特定的肢體活動來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由於本療法具有疏通經絡、滑利關節、調整臟腑氣血功能,增強人體抗病能力等綜合效應,又有不受設備、器械等條件限制,不干擾或影響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等特點,因而千百年來一直廣泛地應用於臨床各科疾病的防治,並發展成為一門具有獨特治療規律的學科。

「操作方法」

不同疾病操作方法不一樣,詳見下項「適應證」。

「適應證」

推拿作為一門有其自身獨特治療規律和方法的臨床學科,主要是在人體體表的經絡穴位上運用各種手法,並通過經絡的內聯外絡、氣血的循行流注而產生局部和全身的治療效應。因此, 推拿療法可以廣泛應用於內、外、婦、兒、五官等各種疾病的治療,尤其對骨傷科疾患及各種疼痛性疾病更有十分顯著的療效。

一、骨傷科疾病

1.肱二頭肌長腱滑脫:患者取正坐位,術者站在患者對面,一手四指放於肩上部,掌心向下,拇指放於三角肌前緣中部,拇指用力抵住肱骨頸部,即肱二頭肌長鍵處。另一手握患肢腕關節上部,患者掌心向前,肩外展至60°,並前屈40°,兩手對抗牽引,在牽引狀態下將患者前臂逐漸旋後,井把肩放回到40°外展位,使放下的前臂盡量旋後。此時,置於肩部之手的拇指用力向外向上推移滑脫的肱二頭肌長腱,同時另一手將患肢作急速的旋前活動。這樣滑脫的肱二頭肌長腱可被拇指推至原位。隨後用拇指在原處輕輕地按揉,最後用兩手掌搓揉肩部。如肱二頭肌長腱向上嵌入於腱管內,可將拇指放於肱二頭肌腱與腱聯合處,施行彈撥手法,將嵌入腱管內的肌腱向外拉出。

2.肱二頭肌長頭肌腱腱鞘炎:施用推、按、擦法於肩前部肱二頭肌長腱處,或輕輕彈撥肱二頭肌長腱。對急性發作期疼痛甚者,可以制動於休息位,再配合熱敷治療。

3.肱二頭肌短頭腱損傷:先施用滾法於肩部,使肌肉放鬆,如有粘連時,將肘關節屈曲,肩關節外展後伸略外旋,在肱二頭肌短頭肌腱拉緊的情況下,用另一手拇指在喙突部作彈撥理筋法。接著在局部按揉5分鐘,再轉搖肩關節。

4.岡上肌肌腱炎、岡上肌肌腱鈣化:患者取正坐位,在肩關節下垂並稍內收的姿勢下,術者於岡上肌處施用滾法以舒通血脈、活血化瘀;然後再稍外展肩關節,一手托肘上部,另一手在岡上肌處用大拇指按揉,以舒筋通絡、剝離粘連;最後用擦法,以透熱為度。對急性疼痛期的患者,手法宜輕柔緩和。

5.肩峰下滑囊炎:急性期宜消瘀止痛,手法宜輕柔。患者正坐,患肩自然下垂,術者站在患側,面對患者,揉、擦患肩三角肌 部位。揉擦時可酌塗以冬青膏、紅花油等,以加強消瘀止痛的作用,同時配合局部熱敷。治療後宜使上臂在外展位置上制動休息。慢性期宜活血化瘀、滑利關節。患者正坐,術者一手托患肢於稍外展位,另一手施用滾法於肩部三角肌處。再在肩部施以按揉法及輕快的拿法。最後在患部用擦法,以透熱為度。對有粘連而致關節活動功能受限者,在治療時要加強肩關節各方向的被動運動,逐漸改善關節的活動度。術後可配合熱敷,並囑患者多作肩關節主動功能鍛煉。

6. 肱骨外上髁炎:先在肱骨外側髁和前臂施用滾、按、揉法,再用彈撥法治療。最後擦肘外側肱骨外上髁及前臂伸肌群部。

7. 橈骨莖突部狹窄性腱鞘炎:先在前臂伸肌群橈側施以滾法,再點按手三里、偏歷、陽溪、列缺和合谷等穴,然後術者用拇指重點揉按橈骨莖突部及其上下方。再以一手握住患腕,另一手握住拇指進行對抗牽引,並使患腕掌屈、背屈,同時緩緩旋轉。最後,以橈骨莖突部為中心用擦法擦至溫熱為度。

8.指屈肌腱腱鞘炎:用捻法在患指的掌指關節周圍施術,再拔患指的掌指關節,即術者一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患指的遠端指伸骨,另一手捏住患指的掌指關節近端進行對抗拔伸。然後,術者以左手拇指及食指用力持握患手第一掌骨,以拇指放於患手拇指掌骨遠端的尺側,食指放於拇指掌骨遠端的橈側。術者以右手拇指掌面和屈曲的食指中節持握患手拇指近節遠端,兩手做對抗牽引,牽引時屈曲其患指的掌指關節,並同時用中指指端抵住患手拇指掌骨遠端掌側(即腱鞘狹窄部),用力向尺側推擠其腱鞘的狹窄部,這時往往可有撕裂感。其他手指所用治法也類似。

9.腱鞘囊腫:多採用按壓或敲擊手法。 (1)按壓法:將患者腕部固定並略呈掌屈,然後用右指將囊腫用力持續按壓,直至擠破囊腫。然後用繃帶予以包紮軟固定。本法適應於一般囊腫。 (2)敲擊法:將患腕平置於軟枕上,腕背向上並略呈掌屈,術者一手握患手維持其位置穩定,另一手持搪瓷彎盤,用力迅速而準確地向囊腫敲擊。如囊腫堅硬一次未擊破時,可加擊一、二下。本法適應囊腫大而堅硬者。

10.指間關節扭傷:有撕脫骨折及脫位者,應及時複位固定。單純性指間關節扭挫傷,多採用捻、搖、拔伸法。即患者端坐,伸出傷手,掌心向下。術者站在患手外側(若為無名指或小指則站在內側),一手托住腕部,握住傷指,另一手拇、食指捏住傷指關節的內外兩側,用捻法治療。捻後,再將托腕之手改用拇食兩指捏住傷指關節近側(指骨兩側),另一手拿住傷指遠端,用搖法6~7次,然後,在拔伸狀態下輕輕地將關節反覆伸屈數次。局部可外敷中藥或用中藥薰洗熱敷,以消腫止痛,促進功能恢復。

11.橈側伸腕肌健周圍炎:宜用按、揉、擦手法,在局部作輕柔的按摩,可改善血液循環,促使滲出性炎症的吸收。可配合熱敷,治療後予以包紮固定。

12.橈尺遠端關節分離伴韌帶損傷:宜理筋整復,採用拔伸、按壓和搖法。 對急性期患者,先用手法將分離的橈尺骨遠端複位。患者正坐伸臂,掌向心下。術者與患者並行站立,一手拿信尺骨遠端,另一手拿信橈骨遠端,上臂與胸壁夾緊患肢上臂,與拿橈尺骨遠端的雙手相對牽引,同時雙手前後略錯動下橈尺關節,並按擠兩骨使其複位;在按擠力量保護下,術者轉身患臂屈肘、前臂旋後,讓其傷手摸肩,然後需在按擠保護住下橈尺關節的情況下,令患肘伸直,前臂旋前,恢復原體位。以上手法反覆操作兩次後,用繃帶略加壓力包紮5~9層,以起保護作用。2~3周後可戴護腕,逐漸進行腕部功能活動鍛煉。 對後期患者,可戴護腕保護橈尺關節,避免作前臂過度旋轉動 作。局部可採用捻法、搖法治療。陳舊性損傷也用以上手法治療,固定時間以3~4周為宜。

13.腕管綜合征:患者正坐,將手伸出,掌心朝上置放桌上,術者用拇指點按曲澤、內關、大陵、魚際等穴。再用一指禪推法在前臂至掌沿手厥陰心包經往複治療。在腕管及大魚際處應重點治療,手法先宜輕,然後逐漸加重。再搖腕關節及指關節。繼之用擦法擦腕掌部,以達到舒筋通絡、活血化瘀的目的。 此外,還可應用捏腕法,其操作方法為:患者正坐,前臂置於旋前位,手背朝上。術者雙手握患者掌部,右手在橈側,左手在尺側,而拇指平放於腕關節的背側,以拇指指端按入腕關節背側間隙內。在拔伸情況下搖晃腕關節,然後,將手腕在拇指按壓下背伸至最大限度,隨即屈曲,並左右各旋轉其手腕2~3次。 術後,用溫經通絡的藥膏外敷,腕部用紙板固定於休息位。症情緩和後,用中藥外洗,或用舒筋藥水搽擦。

14.腕關節扭傷:因損傷部位和損傷時間的不同,在手法的具體應用上有所不同。 (1)急性損傷:由於疼痛和腫脹較為明顯,手法宜輕柔。先在傷處附近選用相應經絡上的適當穴位。如尺側掌面,可選手少陰心經的少海、通里、神門等穴;橈側掌面,可選手太陰肺經的尺澤、列缺、太淵等穴;橈側背面,可選手陽明大腸經的合谷、陽溪、曲池等穴。選好穴位後,用點按法使之得氣(即有較強的酸脹感),持續約1分鐘;再在傷處的周圍上、下、左、右施用揉法,約3~5分鐘,同時配合拿法彈筋;再用搖腕手法,在拔伸狀態下,被動地使腕部作繞環、背屈、掌屈、側偏等動作,以恢復正常的活動功能。最後再用擦法,以透熱為度。 (2)急性損傷後期和慢性勞損:由於疼痛與腫脹較輕,運用以上手法時,力量要相應加重,活動幅度逐漸加大,以解除攣縮,松解粘連,改善關節活動。術者在手法操作時,仍要注意用力適度,以 防其再度損傷。 腕部推拿手法,對骨折癒合後的功能恢復也是十分有益的。

15.髖關節滑囊炎:患者取俯卧或側卧(傷側在上)位,術者在其髖關節周圍施以法和按法、揉法各5~10分鐘。 對患側腿「長」於健側的患者,可用仰卧屈髖法治之。患者仰卧,雙腿伸直,術者一手按扶髖部前方,另一手握住小腿,輕輕搖晃髖關節。再將患側下肢輕輕地內旋向上屈髖,使之盡量屈曲,然後將患肢向下牽拉放平,再與健肢相比,要求兩側長短相等。然後用擦法,擦其髖關節前側和外側,以透熱為度。

16.髖關節扭傷:患者仰卧,術者站在患側,面對病人,在患處先用按、揉法舒筋,待病情減輕後,再用彈撥法以解除痙攣。

17.髂脛束勞損(彈響髖):病人俯卧,在患側臀部施用深沉而緩和的滾法,並沿臀大肌方向連續進行,同時配合髖關節後伸外展等被動活動,使臀大肌放鬆,再按揉和彈撥骶部及髂嵴外緣。然後病人側卧,患肢在上,從闊筋膜張肌沿髂脛束到膝部用滾法治療,在闊筋膜張肌部手法宜深沉而緩和,到大腿外側髂脛束處,宜輕快而柔和;再彈撥髂前上棘上方的髂嵴部和大轉子處的索狀物,隨後沿髂脛束進行按、揉,手法宜緩和而有力,再用擦法沿大腿外側髂脛束及臀大肌、闊筋膜張肌,順肌纖維方向治療,以透熱為度。

18.膝關節側副韌帶損傷:患者仰卧,傷肢伸直並外旋。術者先點按血海、陰陵泉、三陰交等穴。然後在損傷局部及其上、下方施揉、摩、擦等法。急性損傷腫痛明顯者手法宜輕,日後隨著腫脹的消退,手法可逐漸加重。

19.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患者仰卧、術者點按髀關、伏免、雙膝眼、足三里、陽陵泉、三陰交、解溪等穴,然後於患肢大腿前側及膝關節周圍運用滾、揉等法。對單純髕上滑囊出血的患者,術者一手握患肢踝部,另一手按住髕骨上緣血腫處,先使膝關節過伸,然後迅速靈巧地使膝關節充分屈曲,再伸直膝關節。

20. 膝關節脂肪墊勞損:患者取仰卧位,將膝關節屈曲90°。術者先點按梁丘、血海、膝眼、陽陵泉、陰陵泉、足三里等穴。然後將患肢伸直,術者施以一指禪推法和揉法於膝關節髕骨下方5~10分鐘。

21.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損傷初期,可在膝關節周圍和大腿前部施以滾、揉等法,以促進血液循環和加速血腫消散。

22.踝關節扭傷:患者仰卧,術者點按風市、足三里、太溪、崑崙、丘墟、懸鐘、解溪、太沖等穴,以通經絡之氣;再以揉、摩等法由上而下在小腿及局部周圍施術,以活血祛瘀,消腫止痛。在損傷的急性期(24~48小時以內),手法要輕柔靈巧,以免加重損傷性出血;恢復期手法宜稍重,特別是對血腫機化,產生粘連,踝關節功能受損的患者,應以較重手法剝離粘連,以恢復其功能。牽引搖擺、搖晃屈伸等法是常用的被動活動踝關節的手法,即讓患者取仰卧位,術者以右手緊握患者足趾並向上牽引,先外翻以擴大踝關節內側間隙,同時以左手食指壓入間隙內,然後仍在牽引下內翻足部,擴大踝關節外側間隙,以拇指壓入關節間隙內,使拇、食指夾持踝關節,右手在牽引下將患足左右輕輕搖擺,內翻、外翻l~2次。然後背屈、跖屈,同時夾持踝關節的食、拇指下推上提兩踝,背屈時下推,跖屈時上提。

23.踝管綜合征:患者仰卧,患肢外旋,術者點按陰陵泉、三陰交、太溪、照海、金門等穴。繼行一指禪推法或揉法於小腿內後側,由上而下推至踝部,重點在跖管局部,沿與跖管縱軸向垂直的方向推、揉5~10分鐘,以活血通絡,使跖管內壓力降低。

24.跟腱扭傷:患者取俯卧位,小腿及足踝部墊以軟枕。術者用滾法、捏法施行於小腿後部肌肉及跟腱,手法由輕漸重,作用力由淺及深,以明顯酸脹感為宜,自上而下,反覆4~5次。再用搓揉法使肌腱放鬆。然後,用拇指推、揉跟腱局部。

25.跖筋膜勞損:患者仰卧,術者點按陰谷、陰陵泉、築賓、三陰交、太溪、照海、然谷等穴後。繼以拇指按揉局部及其周圍,並彈撥跖筋膜附著點的前部,最後用擦法擦其足底,以透熱為度。

26.漏肩風: (1)患者取仰卧或坐位,術者站(或坐)於患側,用滾法或一指禪推法施術於患側肩前部及上臂內側,往返數次,配合患肢被動外展、外旋活動。 (2)患者取側卧位,患側在上,術者一手握住患肢的肘部,另一手在肩外側和腋後部用滾法,配合按拿肩髃、肩貞,並作患肢上舉、內收等被動活動。 (3)患者取坐位,先點按肩髃、肩前、肩髎、臑俞等穴。術者站在患者的患側稍後方,一手扶住患肩,另一手握住腕部或托住肘部,以肩關節為軸心作環轉運動,幅度由小到大。然後術者一手托起前臂,使患者屈肘,患臂內收,患側之手搭在健側肩上,再由健肩繞過頭頂到患肩,反覆環繞5~7次,在此同時拿捏患肩。 (4)術者站在患者患側肩稍前方,一手握住患側腕部,並以肩部頂住病人患側肩前部。握腕之手將患臂由前方扳向背後,逐漸適度用力使之後伸,重複2~3次。 (5)術者站在患者患側肩稍後方,用一手扶健側肩,防止患者上身前屈,另一手握住患側腕部,從背後將患肢向健側牽拉,逐漸用力,加大活動範圍,以患者能夠忍耐為度。 (6)術者站在患者患側肩外側,用雙手握住患肢肩部稍上方,將患肢提起,用提抖的方法向斜上牽拉。牽拉時要求患者先沉肩屈肘,術者緩緩向斜上方牽抖患肢。活動幅度逐漸增加,手法力量由小到大,須注意用力不能過猛,以防發生意外。 用搓法由肩部到前臂反覆搓動,以此作為本法操作的結束動作。

27.胸脅迸傷:亦稱「岔氣」。治療方法有: (1)患者取卧位,術者先用拇指點按章門、期門、大包、膻中、 日月及相應的夾脊穴或背俞穴,然後以掌揉、摩或擦胸脅部及肩背部患處。 (2)患者正坐,如患例在右,術者以右前臂自前向後插於腋下,以右前臂向上提拉(即拔伸)肩部,將移位的關節和痙攣的肌肉理順。隨後囑患者用力大口吸氣,術者以左手掌根部叩擊右胸背側患處1次,再囑患者作深呼吸。

28. 頸椎病:患者正坐,術者按揉風池、天鼎、缺盆、肩井、肩中俞、肩外俞、肩髎、曲池、手三里、合谷、小海、內關、外關、神門等穴;然後術者站於患者背後,以髎法放鬆頸肩部、上背部及上肢的肌肉約5~10分鐘,再拿揉頸項部,並配合推喬空,推肩臂部等法。

29.落枕:患者取坐位,術者先用輕柔的滾法、一指禪推法在患側頸項及肩部進行治療,配合輕緩的頭部前屈、後伸及左右旋轉活動;再用拿法提拿頸項及肩部,或彈撥緊張的肌肉,使之逐漸放鬆;在放鬆頸項部肌肉的情況下用搖法治療,使頸項作輕緩的旋轉和搖動數次後,然後按、拿風池、風府、風門、肩井、天宗等穴(手法由輕至稍重),再拿頸椎棘突兩側肌肉。此後可在患部加用擦法和熱敷,以活血止痛。

30.椎骨錯縫:椎骨錯縫是由各種外來原因造成脊椎骨小關節輕微錯動和移位,可分為頸椎椎骨錯縫、胸椎椎骨錯縫和腰椎椎骨錯縫等。 (1)頸椎小關節機能紊亂的治療手法可參閱整脊療法。 (2)胸椎小關節機能紊亂的治療手法有俯卧扳壓法、側卧斜扳法和後仰頂按法三種。 俯卧扳壓法:患者俯卧,術者站立在患側,一手向上扳動一側肩部,另一手掌抵壓患處棘突,兩手同時相對用力扳壓。操作時可聞及彈響。 側卧斜扳法:適用於第7胸椎以下的各胸椎小關節。患者側 卧,患側朝上,術者面對患者站立,用左肘部固定骨盆,以手掌輕扶患處以下的脊柱,右手用力將肩輕輕向後推,即可聽到或觸到彈響。 後仰頂按法;患者正坐,兩臂稍前伸,術者站於患者外側,右臂自前側抱住胸部向上拔伸,繼而強迫患者背伸,同時另一手掌在背部向前用力頂按患處棘突。 (3)腰椎小關節紊亂的治療手法有側卧斜板法和俯卧扳壓法。上兩法操作與胸椎類同,惟著力點下移。 此外,還可應用坐位旋轉法。此法有兩種操作形式(以右側為例):一是患者正坐方凳上,兩足分開與肩等寬,術者正坐患者背後、右手自患者右腋下伸向前,搭於同側頸部,掌部壓於頸後,拇指向下,其餘四指扶持左頸部(患者稍低頭),左手拇指按壓患處,一助手在前方按住患者雙腿,以防轉動。然後術者右手拉患者頸部,使身體前屈60°~90°,並繼續向右側彎(盡量大於40°),在最大側彎位時,術者右上肢使患者軀幹向後旋轉,同時左手拇指向上頂推棘突,即可感覺指下棘突有彈跳感和彈響聲。二是患者正坐,雙腿靠攏,雙手抱於胸前。術者面對患者站立,用雙腿夾持患者雙腿,一手扶於胸前,另一手扶於另一側肩後,相對用力,輕輕旋轉軀幹至45°時。突然加力(但不可粗暴)。本手法在操作過程中,須囑患者放鬆,配合轉動。

31.急性腰扭傷:患者取俯卧位,術者以滾法在壓痛點周圍進行治療,並逐漸移至疼痛處,然後在傷側順豎脊肌纖維方向用滾法操作,往返3~4遍,配合腰部後伸被動活動,幅度由小到大,手法壓力由輕到重;再滾、揉腰陽關、腎俞,拿委中,以酸脹為度;在壓痛點上、下方用彈撥法治療,彈撥時手法宜柔和深沉,接著在受傷一側,沿豎脊肌纖維方向進行直擦,以透熱為度。也可採用病員側卧位(患側在上),以腰部斜扳法進行治療。

32. 慢性腰肌勞損:患者取俯卧位,術者站於一側,沿其腰椎 部兩側足太陽膀胱經循行區,用較重力量的滾法上下往返治療5~6遍,然後以較重刺激手法按揉大腸俞、八髎(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秩邊等穴;再直接腰背部足太陽膀胱經分布區,橫擦腰骶部,均以透熱為度;最後拍擊腰背部兩側豎脊肌部,以皮膚微紅為度。

33.退行性脊柱炎: (1)患者俯卧,術者站其傍側,用滾法施於腰部病變處及腰椎兩側,配合指按命門、陽關、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或掌根按脊椎兩旁夾脊穴;接著從腰部到臀部施以滾法治療,有下肢牽痛時,滾法沿股後面向下至小腿,同時配合下肢後抬腿活動。 (2)患者側卧,術者用斜扳法活動腰椎,左右各1次。 (3)患者仰卧,如下肢牽痛者,術者可用滾法施於大腿前側和外側,並向下直至小腿外側,上下往返治療,隨後拿委中、承山,按陽陵泉、足三里等穴。 (4)患者取坐位,上身略向前俯,兩手撐在大腿上,術者用擦法施於腰椎及兩側。

34.腰椎間盤突出症:按照癥狀,治療方法要順序進行。 (1)解除腰臀部肌肉痙攣:患者俯卧,在患側腰臀及下肢用輕柔的滾、按等手法進行治療,促使患部氣血循行加快,從而加速突出髓核中水分的吸收,減輕其對神經根的壓迫,同時使緊張痙攣的肌肉放鬆,為下一步治療創造條件。 (2)拉寬椎間隙,降低盤內壓力:患者仰卧,用手法或器械進行骨盆牽引,使椎間隙增寬,從而降低椎問盤內壓力,甚至出現負壓,便於突出物回納,同時可擴大椎間孔和神經根管,減輕突出物對神經的壓迫。 (3)增加椎間盤外壓力:患者俯卧,用雙手有節奏地按壓腰部,使腰部振動,然後在固定患部情況下,用雙下肢後伸扳法,使腰部過伸。本法可促使突出物回納或改變突出物與神經根的位置。 (4)調整後關節,松解粘連:用腰部斜扳或旋轉複位手法,以調整後關節紊亂,相對擴大神經根管和椎間孔。由於斜扳和旋轉複位時,腰椎及其椎間盤產生旋轉扭力,從而改變突出物與神經根的位置。反覆多次進行,可逐漸松解突出物與神經根的粘連。再在仰卧位用強制直腿抬高以牽拉坐骨神經和腘繩肌,對松解粘連可起一定作用。 (5)促使受損傷的神經根恢復功能:沿受損神經根及其分布區域用滾、按、點、揉、拿等法,促進氣血循行,從而使萎縮的肌肉及麻痹的神經逐漸恢復正常功能。

35.類風濕性關節炎: (1)上肢部:患者取坐位,術者站於一側,一腳踩凳上,將患肢擱在大腿上,用滾法在手臂內、外側施治,從腕部到肩部,上下往返,同時適當配合各關節的被動活動。再從肩部到腕部,上下往返用拿法,重點在肩、肘、腕部,配合按揉肩髃、肩貞、肩髎、曲池、尺澤、手三里、合谷、陽池、大陵等穴。患者再取坐位,術者坐於前側,捻、揉腕部及各掌指和指間關節,同時適當配合搖法,搖肩、肘關節,搓上肢4~5次。 (2)下肢部:患者取俯卧位,術者施用滾法於臀部,並向下至小腿後側,在髖、膝、踝關節後面作重點治療,同時配合髖後伸、外展及膝關節的伸屈被動活動,然後點環跳、居髎、委中、承山。患者再取仰卧位,術者施用滾法於大腿前部及內外側,向下至小腿外側,沿足三里、陽陵泉穴向下至踝部,同時配合髖關節的外展、外旋被動活動。再在膝關節周圍用滾法治療,同時按揉膝眼。然後在踝關節周圍及足背用滾法治療,配合踝關節屈伸及內、外翻活動,再捻搖足趾,搖踝關節,再拿委中,沿小腿後側向下直到跟腱。最後搓下肢,從大腿到小腿。

36. 顳頜關節功能紊亂症:患者正坐(或取卧位,患側在上),術者點按患側上關、下關、翳風、頰車、合谷等穴。若系肌肉功能失調者,可在局部用一指禪推法、揉法和摩法,以舒筋活絡,解痙止痛。

二、內科疾病

1.胃脘痛:患者取仰卧位,術者先用輕快的一指禪推法、摩法在胃脘部治療,以熱力滲透肌膚有感為度,然後按揉中脘、氣海、天樞等穴,同時配合按揉足三里。患者再取俯卧位,術者以一指禪推法從背部脊柱兩旁沿膀胱經順序而下至三焦俞,往返4~5次,然後用較重的手法在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等進行按揉。患者再取坐位,拿肩井並循臂肘而下,在手三里、內關、合谷等穴作較強的刺激,再搓肩臂使經絡通暢,並搓抹兩脅,由上而下往返數次。

2.泄瀉:患者仰卧,術者用一指禪推法由中脘開始緩慢向下移至氣海、關元,往返5~6遍,然後摩腹。患者再取俯卧位,沿脊柱兩旁從脾俞到大腸俞用滾法治療,每穴約1分鐘,然後按揉脾俞、胃俞、大腸俞、長強,往返3~4遍;再在左側背部用擦法治療,以透熱為度。

3.便秘:以輕快的一指禪推法在中脘、天樞、大橫抬療,然後順時針方向摩腹;再用輕快的一指撣推法或滾法沿脊柱兩側從肝俞、脾俞到八髎(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往返治療。最後用輕柔的手法在腎俞、大腸俞、八髎(上髎、次髎、中髎、下髎)、長強進行按揉,往返2~3遍。

4.胃下垂:患者仰卧,術者先施用輕柔的一指撣推法、揉法於腹部(以鳩尾、中脘為重點)進行推揉;然後循序往下推揉至腹部及少腹部(以臍周圍及天樞、氣海為重點),並用托法,即醫者四指併攏,以羅紋面著力;根據胃下垂的不同程度,自下而上托之,同時可以用指振法在中脘穴和掌振法在上腹部進行振動;再用摩法在腹部進行逆時針方向的旋摩。患者再取俯卧位,術者用輕柔的滾法沿脊柱兩側足太陽膀胱經治療,重點在督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然後在脾俞、胃俞、肝俞作較輕柔的手法按揉。

5.膽絞痛:先點按背部壓痛點2~3分鐘,然後在膽囊穴用點、按法重刺激2~3分鐘。

6.頭痛:患者取坐位,術者用一指禪推法沿頸項部兩側足太陽膀胱經上下往返治療3~4分鐘,然後按風池、風府、天柱等穴;再拿兩側風池,沿項部兩側足太陽膀胱經自上而下操作4~5遍。術者再以一指禪推法,從印堂向上,沿前額髮際至頭維、太陽,往返3~4遍,配合按印堂、魚腰、太陽、百會等穴;然後用五指拿法從頭頂拿至風池,再改用三指拿法,沿足太陽膀胱經拿至大椎兩側,往返4~5次。

7.高血壓病:用一指禪推法,從印堂直線向上推至髮際,往返4~5次;再從印堂沿眉弓至太陽,往返4~5次;然後從印堂到一側睛明,繞眼眶治療,兩側交替進行,每側3~4次。用揉法在額部治療,從一側太陽穴至另一側太陽穴,往返3~4次。再用掃散法在頭側膽經循行部位,自前上方向後下方治療,每側約20~30次。然後用抹法在前額及面部治療,配合按角孫、睛明、太陽。在頭頂部用五指拿法,至頸項部改用三指拿法,沿頸椎兩側拿至大椎兩側,重複3~4次,配合按拿百會、風池。用一指禪推法,從風府沿頸椎向下到大椎往返治療;再在頸椎兩側膀胱經用一指禪推法往返治療。最後回至面部用分法自前額至迎香往返操作2~3次。橫擦腰部腎俞、命門一線,以透熱為度;直擦足底湧泉穴,亦以透熱為度。

8.面癱:推拿治療以患側顏面部為主,健側為輔。患者取仰卧位,術者用一指禪推法自印堂、陽白、睛明、四白、迎香、下關、頰車、地倉往返治療,並可用揉法或按法先患側後健側,再配合應用擦法治療。但是手法操作時須防止擦破顏面部皮膚。患者再取坐位,術者站於患者背後,以一指禪推法施用於風池及項部,隨後拿風池、肩井、合谷,結束治療。

9.哮喘:先推一例喬空穴,自上而下20~30次,再推另一側喬空穴,自額至下頜用分推法推向左右兩側,往返2~3遍。再在一側頭部足少陽膽經循行區域用掃散法,自前上方向後下方操作10餘次,然後再在另一側治療。從頭頂部至枕部用五指拿法,自枕部到項部轉為三指拿法,重複3~4遍。沿鎖骨下緣開始到十二肋,橫擦2~3遍,重點為中府、膻中穴;從肩背部開始到腰骶部,橫擦2~3遍,重點為肺俞、盲俞、身柱穴;交換方向後再橫擦前胸,然後橫擦肩、背、腰部,從大椎擦到腰能部,重點為大椎、陶道、身柱、至陽、命門;再直擦上肢,內外兩側均擦;再自肩部拿至腕部,理手指,最後搓、抖上肢;再重複頭面部操作後結束治療。

10.感冒:患者取坐位,術者先以一指禪推法推風池、風府。風門、肺俞諸穴;接著推印堂、陽白、太陽、頭維至百會穴,往返3~5次;然後抹印堂至太陽,再由太陽經頭維抹至風池穴;最後按百會,拿風池、風府、肩井、曲池、合谷諸穴。風寒者,加頭顳部掃散法,按風池、肺俞穴。鼻塞加揉迎香穴。

11.冠心病:患者先取坐位,術者施用一指禪推法(或按揉)於心俞、厥陰俞、隔俞,再按至陽穴。然後取仰卧位,施用一指禪推法(或掌摩)於左側的天池、屋翳、靈墟穴;再拿內關,按揉靈道、通里、明郄、神門及足三里穴。

12.遺尿:患者仰卧,術者摩氣海、關元、中極,按三陰交,拿太溪;再俯卧,揉腎俞、膀胱俞、擦八髎(上髎、次髎、中髎、下髎)。

13.尿瀦留:按壓利尿穴(臍與恥骨聯合上緣間連線的中點),力量由輕漸重,逐漸加壓,直至小便排出為止。應在膀胱充盈時按壓,瀦留尿量越多,效果越好。對阻塞性尿瀦留(如前列腺增殖症、膀胱腫瘤、下尿路結石、尿道狹窄等引起者),不可使用本法。

14.昏厥:患者平卧,或將頭稍墊高,解開衣襟。術者先掐水溝,再拿合谷、委中,按百會、印堂,並從印堂抹到太陽往返10餘次,然後拿肩井。

15.中暑:重症者掐水溝、十宣,再按合谷、內關,拿委中。輕症先推抹大天心、坎宮、太陽,再拿風池,按風府,擦大椎,摩膻中,按天宗,拿肩井。

16. 糖尿病:患者俯卧,術者施用一指禪推法沿背部足太陽膀胱經自膈俞到脾俞上下往返治療,重點在胰俞穴,時間約15分鐘;然後按揉胰俞、肝俞、膽俞、腎俞、三陰交等穴(其中胰俞、三陰交各按揉3分鐘,肝俞、膽俞、腎俞各按揉1分鐘);再用輕柔而快速的滾法在背部兩側足太陽膀胱經治療,重點在胰俞穴,時間約5分鐘;最後直擦督脈(大椎至十七椎)及足底湧泉穴,橫擦腰部腎俞和骶部八髎,均以透熱為度。

17.震顫麻痹:患者取坐位,術者用拇指峰或指腹推喬空穴,每側自上至下推20次左右,一般推至喬空穴處肌組織鬆軟為度,一側推好後,再推另一側,不可同時推兩側喬空穴。用兩手拇指指腹,自印堂開始沿兩側眉毛分推到太陽穴,往返操作數次,同時把分法的起始部沿額的正中線逐漸向上移動到髮際;再用拇指偏峰在頭兩側足少陽膽經的循行部位,從前上方向後下方推動,每側操作10餘次,在完成一側操作後,再治療另一側。從頭頂到枕後部,自前向後用五指拿法,到枕後風池穴改用三指拿法,沿頸椎兩側向下,直至第7頸椎,重複操作3~5遍;再沿鎖骨下橫擦前胸部,並逐漸向下移至第12肋,往返操作,以前胸治療部位透熱為度。再橫擦肩背部,並逐漸向下移至腰部;再重複橫擦前胸部,然後再橫擦後背部。繼而病人取坐位,身體略向前傾,並用兩肘支撐在大腿上。術者面對患者站立,從大椎直擦到腰骶部;再直擦上肢內外側,自腕擦至肩腋部,以微熱為度;再拿上肢內、外側,自肩、腋部向下拿至腕部,重複2~3次;再捻、抹手指,搓上肢,往複2~3次。然後大幅度搖肩關節,再重複頭面項部的操作。最後用掌根震擊百會、拳背震擊大椎及腰陽關。上肢震顫較甚者,可點、拿兩側肩前及曲池,再按、拿極泉。下肢震顫較重者,可點兩側血海及照海穴,再橫擦骶部。全身肌肉強直較甚者,可在推喬空後加揉拿喬空,並直擦背部督脈分布區,再橫擦腎俞、命門。

18.失眠:先用一指禪推法或揉法,從印堂開始向上至神庭,往返5~6次;再從印堂向兩側沿眉弓至太陽穴往返5~6次。然後施用一指禪推法沿眼眶周圍治療,往返3~4次;再從印堂沿鼻兩側向下經迎香,沿顴骨推至兩耳前,往返2~3次,治療過程中以印堂、神庭、睛明、攢竹、太陽為重點。再沿上述部位用雙手抹法治療,往返5~6次,抹時配合按晴明、魚腰。用掃散法在頭兩側足少陽膽經循行部位治療,配合按揉天沖、角孫穴。再從頭頂開始用五指拿法,到枕骨下部改用三指拿法,配合按、拿風池穴,再拿兩側肩井。最後順時針方向摩腹,同時配合按、揉中脘、氣海、關元等穴。

19.男子性功能障礙:患者仰卧,術者先用掌根按揉神厥,以臍下有溫熱感為度,手法宜柔和而深沉,時間約3分鐘;再用魚際按揉氣海、關元、中極,每穴各約2分鐘;然後在氣海、關元處用掌摩法治療約3分鐘,以小腹部有溫熱感為度。接著患者俯卧,先按揉腎俞、命門,手法不宜過重,在微感酸脹得氣後,每穴持續按揉2分鐘;再施用一指禪推法於次髎、中髎,每穴各1分鐘;然後改用點揉法,刺激要稍重,每穴約半分鐘;最後橫擦腰陽關。

20.關節痹證:先在病變關節周圍用滾法治療,若病變關節較小則用一指禪推法治療,同時配合該關節的被動活動;再按揉病變關節周圍穴位,以酸脹為度。病變關節較大者可用搓法,關節較小者可用捻法。然後在關節周圍用擦法治療,以透熱為度。關節活動受阻者,施用搖法於該關節,最後用抖法及搓法結束治療。

21.肌肉痹證:先按、揉患部及其周圍的穴位,再用滾法在患部及其周圍治療,並配合按,拿法;然後在患部用擦法治療,以透熱為度。肌膚麻木不仁者可用拍擊法治療。

此外,心悸可按揉內關、郄門、神門或厥陰俞;呃逆可按上睛明、內關、膈俞、天突或掐素髎;暈動病可按壓內關,捻食指指節等。

三、婦產科疾病

1.痛經:患者取仰卧位,術者用擦法按順時針方向在小腹部治療,然後用一指禪推法或揉法在氣海、關元治療。患者再改取俯卧位,術者用滾法在腰部脊柱兩旁及骶部治療;然後施用一指禪推法(或按法)於腎俞、八髎(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以酸脹為度;再在骶部八髎(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穴用擦法治療,以透熱為度。

2.閉經:患者仰卧,術者用摩法施於小腹部,同時配合按、揉關元、氣海。患者仰卧,術者按揉血海、三陰交、足三里;再施用一指禪推法於腰部脊柱兩旁的膈俞、肝俞、脾俞、腎俞等穴,或用滾法在腰脊柱兩旁治療;然後再按、揉上述穴位2~3遍,以病人感覺酸脹為度。

3.產後恥骨聯合分離症:患者俯卧,術者站於患側,在骶髂及腰臀部用滾法治療,配合按、揉八髎(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環跳、大腸俞、關元俞等穴,以及下肢後伸的被動運動,手法宜輕柔。繼而患者取仰卧位,術者立於患側(以右側為例),用右腋夾住患者右足踝部,右肘屈曲位,以前臂背側托住患者小腿後面,左手搭於患肢膝關節的前側,以右手搭於左側前臂中1/3處,此時用力夾持患肢,向下牽引l~2分鐘。患者再取健側卧位,健側下肢伸直,患側屈髖屈膝。術者站於前面,一手按住患者肩前部向後固定其軀體,另一手按住患側髖部,向前推動至最大限度,使扭轉的作用力集中在骶髂部,然後兩手同時對稱用力斜扳。患者再取仰卧位,術者站於患側,一手托住患肢小腿後側,另一手扶住患側髖部,使髖膝屈曲至最大限度,然後在屈髖位作快速伸膝和下肢拔伸的動作。患者再取健側卧位,健側下肢伸直,患肢膝部置於90°屈曲位。術者站於身後,一手向前抵住患者骶髂關節,一手握住患肢踝上部,向後拉至最大限度,然後兩手作相反方向推拉。患者再俯卧,術者站於患側,一手向下壓住患側骶髂部,一手托住患肢膝前部,兩手對向用力,使下肢後伸至最大限度,然後兩手同時作相反方向的驟然扳動,常可聽到關節複位的彈響聲;再在骶髂部用按、揉、彈撥等手法理筋,然後擦患側骶髂部。

4.盆腔炎:患者仰卧,術者先作順時針方向摩腹,約3分鐘;再用一指禪推法從氣海沿任脈向下推到中極,往返操作,重點在關元、中極,約3分鐘;然後用掌揉法揉氣海及兩側水道、歸來,子宮穴,約5分鐘;最後用指按揉中極穴及兩側帶脈、下肢兩側的三陰交、蠡溝。病人再俯卧,術者用輕快的滾法在腰骶部治療,約3分鐘;再用指按十七椎、關元俞。小腸俞及點八髎穴。下腹墜脹疼痛較甚者,橫擦腰骶部,使熱量透達小腹為度;再直擦腰部督脈區,然後雙手同時斜擦小腹兩側。白帶較多者,再按揉兩側血海穴,並直擦兩小腿內側,以透熱為度。

四、五官科疾病

1.假性近視:患者取坐位,術者先按揉兩側風池、翳明、天柱各半分鐘,均以酸脹得氣為度;再從風池開始,沿頸椎兩側用拿法,自上而下往複7~8次後,再用一指禪推法或按揉法往複操作3分鐘;然後拿肩井及按揉心俞、肝俞各半分鐘。病人再取仰卧位,術者用輕快的一指禪推法從睛明到攢竹沿眼眶作環形治療,每側約3分鐘;再按揉睛明、攢竹、承泣各半分鐘;然後分抹前額,重點在眉上緣和眶下緣,同時配合按揉太陽;再用掃散法在頭部兩側治療,同時配合按角孫穴;最後再重複在前額部施用分抹法,結束治療。

2. 耳鳴:患者側卧,微張口,術者用一指禪推法推耳門、聽宮、聽會(或用按揉法),再按中渚、合谷。滲出性中耳炎或航空性中耳炎也可參照本法治療。

3.慢性鼻炎:患者取仰卧位,術者從印堂開始沿鼻樑兩邊到迎香,用一指禪推法上下往複治療,約5分鐘;再從印堂到兩側太陽穴、從印堂到兩側迎香穴往返抹5~6次,同時配合按揉迎香和太陽穴;然後用小魚際擦法沿鼻樑兩側治療,以溫熱為度。病人再取坐位,用一指禪推法沿頸椎棘突兩側往返操作2~3分鐘;再施用一指禪推法(或按揉)於風池、風府,以酸脹為度;然後從風池起沿頸椎兩側用拿法治療,自上而下3~4遍;再拿兩側肩井,按揉大椎、肺俞、風門各1分鐘,按揉胸部兩側中府,以酸脹為度;再拿上肢,從肩到腕往返3、4次,同時配合按揉曲池及拿合谷。

4.聲門閉合不全:患者取仰卧位,頸部略後伸。術者先在患者咽喉部三條側線施用一指禪推法或拿法,往返數次;然後揉人迎、水突及敏感壓痛點。手法要輕快柔和。治後患者自覺喉肌放鬆,喉粘膜有濕潤感。患者再取坐位,頭稍前傾。術者施用一指禪推法雙手同時推風池(蝴蝶雙飛法)約2分鐘;再單手施用一指禪推法於啞門、風府,然後拿風池及項部頸椎兩側,往返4~5遍;最後揉兩側胸鎖乳突肌。

此外,電光性眼炎,可按合谷,拿風池、青靈。牙痛,可按下關、頰車、大迎、合谷。

「禁忌症」

1、對結核性或化膿性骨關節病症,以及肌膚破損、燙傷、腫瘤或正在出血的局部,不宜進行推拿。

2、婦女懷孕期或月經期,在腹部和腰骶部慎用推拿手法。

「注意事項」

1、應用推拿療法治療疾病,必須辨證論治,正確施用手法。

2、骨折脫位應以整復手法為主。

3、在病人空腹狀態下或劇烈運動之後,不宜立即施用推拿手法。

「按語」

推拿是中醫學中重要的治療大法之一。影響推拿治療效果的因素有手法、穴位、適應證、時機、體質及機能狀態等。手法要得心應手、操作自如、針對性強、不失時機,達到恰當的作用量,同時選穴得當,定穴準確,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推薦閱讀:

中醫藥發展的關鍵是什麼?答案只有兩個字,從古至今從未改變
中醫辨證論治處方口訣全集
刮刮手指百病不侵!老中醫教你一招治百病
孩子發高燒,媽媽狠心針刺耳尖,效果很靈驗!
治療腺胃炎西藥容易複發,那如何使用中藥治療雞腺胃炎?

TAG:技術 | 中醫 | 中醫治療 | 治療 | 推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