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妙方解疼痛——彭堅痛證醫案理法方葯思路評述(五)
見於心胸部的慢性疼痛,多為冠心病心絞痛。由於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肌一時性缺血、缺氧,導致胸骨後以及左臂區內側產生牽掣痛。典型的心絞痛,表現為心前區突然發作劇烈的疼痛,疼痛的特點多為鈍痛,伴有緊縮感、堵塞感,恐懼感,疼痛向左肩臂反射,數秒鐘或數分鐘後消失,常見於四十歲以上的腦力勞動者,多由於勞累過度或情緒激動而誘發。在典型的心絞痛發作之前,有的患者心胸區長期有隱痛、沉悶、憋氣等不適感,由於疼痛的性質不明,部位不準,界限不清,心電圖檢測未發現器質性的改變,而耽誤治療。
心絞痛在《素問·謬刺論》中稱作「卒心痛」、「厥心痛」,在《金匱要略》中,稱之為「胸痹」。《金匱要略》有「胸痹心痛短氣病」專篇,認為其病因、病機為 「陽微陰弦」,即上焦陽氣不足,下焦陰寒氣盛,乃本虛標實之證,其癥狀特點有「胸背痛」、「胸痛徹背,背痛徹胸」、「喘息咳唾,短氣不足以息」、「胸滿」、「氣塞」、「不得卧」、「脅下逆搶心」等症,並指出「胸痹緩急」,即胸痛有時緩和,有時劇烈發作的發病特點。《金匱要略》還提出了溫寒通痹、化痰去濕、溫陽補虛等重要治療原則和九首有效的治療方劑,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至今仍然有指導意義和臨床使用價值。
驗案舉隅
案例一:冠心病,心絞痛
於某,女,69歲,教師,長沙人, 2005年11月9日初診。
患者十年前確診為冠心病三期,心電圖檢查ST波改變,血脂、膽固醇長期偏高,反覆發作心絞痛。過去心絞痛時,服丹參滴丸、救心丸很快緩解,近年來,效果越來越差,由於心絞痛頻發,最近一年,每個月須進醫院搶救一、二次,初診時,剛出院兩天,患者有慢性胃炎、慢性膽囊炎史,膽囊已切除。察其面色潮紅,精神疲憊,少氣懶言,動則氣喘,詢其睡眠不佳,終日心忡,心胸部隱隱悶痛,嚴重時,劇烈絞痛,汗出,頭暈欲倒,口苦,舌紅,胖而有黃膩苔,手足冷,脈沉細澀。此為寒熱錯雜,虛實夾雜,以虛為主,處以雙解瀉心湯加減:
紅參須25克,附子、麥冬、茯神、石斛各15克,五味子、遠志、鬱金、栝樓皮、半夏、枳實、甘松、琥珀(布袋包煎)各10克,黃連、合歡花各5克,14劑。
11月25日二診:服上方後,感覺精神好轉,走路比以前有力,睡眠也有改善,心絞痛似乎要發作,但未發作,隱痛仍有,手足轉溫,口苦減輕,舌苔薄黃,脈沉細。原方略作調整,續服14劑:
紅參須25克,附子、麥冬、茯神、石斛、棗仁各15克,五味子、遠志、鬱金、栝樓皮、半夏、枳實、甘松、琥珀(布袋包煎)各10克,蓮子心6克,14劑。
12月12日三診:服上方後,患者已經連續一個月心絞痛未發作,精神狀態大為好轉,每天散步、做一些日常家務,仍感精力不足,勞累時,胸部偶爾悶痛,舌胖淡,脈沉細。上方加減為丸緩圖:
紫河車、仙靈脾各30克,紅參須25,三七20克,附子、麥冬、茯神、耳環石斛、棗仁各15克,蓮子心、五味子、遠志、鬱金、栝樓皮、半夏、枳實、甘松、血竭、琥珀、丹參各10克,蛤蚧1對,蜜丸,日2次,早晚各1次,每次10克,飯後開水送服。一料葯大約可服一個月。
患者服上方一年多,病情一直穩定,心絞痛基本未發作,能夠料理自己的生活,勝任輕微日常家務。
原按 冠心病心絞痛,西醫的常規藥物是硝酸甘油片,中醫每每以活血化瘀為治,救心丸、丹參滴丸為常用的中成藥,該類中西藥使用方便,見效快,緩解疼痛的作用大,對避免心絞痛患者猝死或心血管的進一步損害,起了重要作用。然而,我認為,這只是治標之法,非治本之途。瘀血阻滯,或痰瘀阻滯,這是心絞痛形成的標,其本是心臟之陽氣虛、氣陰虛、氣血虛,元氣無力推動,血行不旺不暢,才導致痰瘀停滯,引發心絞痛。從西醫的角度來看,冠心病心絞痛的患者往往伴有心肌勞損的病史。《金匱要略》胸痹篇中治療心絞痛的處方,既有理氣化痰的「栝蔞薤白半夏湯」以治標,又有溫陽補氣的「人蔘湯」以治本,這就給我們提供了一種該病須標本兼治的寶貴思路。本案患者長期服救心丸、丹參滴丸,開始雖然能夠緩解一時之痛,但並沒有阻止疾病的發展,而且效果越來越差,最終每月須到醫院搶救,生存質量下降,不能不說,這是長期以來只治其標,忽視治本的結果。初診所見到的狀況,已是寒熱虛實錯雜,幸而心絞痛處於緩解期,標實尚不嚴重,故急投雙解瀉心湯,以治本為主。患者雖然有口苦、舌苔黃膩等內熱之象,但不可過於看重,以至於不敢用溫葯,這可能是患者歷來有慢性胃炎、慢性膽囊炎所致,方中的黃連,可清心、膽、胃熱,即為此而設,用量宜輕。方中重用附子、人蔘,合麥冬、五味子、石斛,溫陽、益氣、養陰而治本,遠志、茯神、鬱金、合歡花寧心而調神,栝樓皮、半夏、枳實化痰理氣,甘松、琥珀活血止痛。二診守原方不變,但以蓮子心代替黃連,棗仁代替合歡花,因為蓮子心善清心經之虛熱,不若黃連之苦燥,棗仁同樣可安神,兼有補肝養心的作用,使得全方進一步朝治本的方向靠攏。三診加三七、血竭、蛤蚧、紫河車、仙靈脾,加強活血化瘀,溫陽補腎兩個環節,為蜜丸緩圖,則使頻繁發作的心絞痛終於全部緩解,長期穩定。
評述 直接採用冠心病、心絞痛作為病證名診斷,中西醫皆可接受,以仲景「栝樓薤白半夏湯」治其標,以「人蔘湯」治其本,更顯得直白暢達,一目了然,如此「現代中醫」的表述正是仲景學術原生態的精神體現,也是對當今學界過分偏重「名詞」考證與解說的「咬文嚼字」之風的一種反叛,這是本案給予我們的一個感悟。病史長達10年之久的老年冠心病人,作者以價廉天然的「草根樹皮」終起沉痾,說明對某些疑難頑症的治療,中醫療效較之西醫並不遜色,這又是本案給予我們的一個啟示。
案例二:風濕疼痛,冠心病,胸悶痛
張某,女,52歲,幹部,長沙人,2005年1月12日初診。
患者全身關節肌肉疼痛,胸悶痛,頭痛,頭暈,畏冷,檢查有冠心病、頸椎病,腦供血不足。自述從1999年子宮肌瘤手術後即如此,每遇天冷或變天加劇。察之面色恍白,舌胖淡,苔薄白,脈沉細弱,此為陽氣虛弱,不能溫煦周身,當溫陽散寒,擬用改訂三痹湯加減:
栝樓皮25克,黃芪、白朮、白芍、丹參、紅棗各15克,炙川烏(加蜂蜜30克先煎一小時)、桂枝、紅參、茯苓、當歸、川芎、防己、薤白、半夏、生薑各10克,7劑。
2月5日二診:上方服14劑後,感到全身轉暖,身痛、頭痛均消失,無口乾、咽喉疼痛等「上火」之象,效方不改,續服14劑。
9月26日三診:間斷服上方,情況一直平穩,五天前因受寒,又出現怕冷,頭痛,頭暈,頸脹,噁心,欲嘔,胸悶痛,有痙攣感,全身肌肉關節疼痛,仍用上方加減,湯、散並投:
葛根、茯苓、澤瀉各30克,蒼朮、黃芪、白芍、紅棗各15克,桂枝、附片、當歸、炙甘草、川芎、生薑各10克,14劑。
九節菖蒲、香附子各60克,紅參50克,三七、琥珀、丹參、血竭、丹參、茯神、蒼朮各30克,雞血藤、遠志各15克,鹿茸10克, 研末,每日3次,每次3克,飯後開水送服。
患者按照以上藥方,以散劑為常服藥,偶爾服幾劑湯藥,至2007年3月,始終狀況良好,身痛、頭痛、胸悶痛均未發作。
原按 本案全身關節肌肉疼痛,懷疑有類風濕性關節炎,做過各種檢查,最終被排除,但多年來,只能靠每天服解熱鎮痛藥物以緩解疼痛,又因為胸悶痛、頭痛,檢查為冠心病、頸椎病,服各種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西藥,均無法消除疼痛,以至於患者對治療幾乎喪失信心。從中醫的辨證角度來看,病因起於婦科手術之後,氣血大虧,又素體陽氣不足,故每遇天冷或天氣變化則加劇,從脈舌觀察,與上述病機相吻合,故一診用《張氏醫通》改訂宣痹湯。此方託名於《婦人大全良方》三痹湯,實則張仲景的烏頭湯、黃芪桂枝五物湯、真武湯、防己黃芪湯等方的合方,純走陽剛的路子,是溫陽益氣、祛除寒濕,宣痹止痛的效方,合栝蔞薤白半夏湯以宣通心胸的陽氣。方證相符,故患者服後感覺舒暢,間斷服用長達半年。二診因為頸椎病發作,稍作變通,用桂枝加葛根湯、茯苓澤瀉湯加黃芪、蒼朮、附子之類,仍然以溫陽、祛寒、利濕為治,並以蒲輔周先生的雙和散加鹿茸以溫陽、蒼朮以燥濕,把重點放在心腦血管疾病方面,長期服藥,得以痊癒。
評述 患者積風濕疼痛、冠心病、頸椎病於一身,西醫暫置風濕、頸椎病於不顧,先從冠心病入手治療,雖符合醫學的原則,但諸證依然。作者辨證求因,謹守病機,用《張氏醫通》改訂宣痹湯,「一石三鳥」,方證相符,守法守方,效果漸顯,二診以變通之法急應頸椎病之作,並加強溫通擴冠之品以治心陽痹阻之本,證辨法定,方准葯精,喜收全功。筆者曾以大劑參附龍牡湯加味,治癒一六旬男患,心梗史5年,腦梗史3年,陽氣脫失、氣短汗泄、陰冷如冰之重證,一劑知,五劑大效,月余近痊,後以丸劑緩圖,至今已15年,病情穩定。堅信,中醫不僅能治病,而且能治大病、重病、疑難病,關鍵在於——我們必須下真功夫、花大氣力將中醫精髓繼承下來並傳遞下去!!!
推薦閱讀:
※2014經典語錄30條:想要看清事實,必須要經歷一些疼痛
※Arthro-7 與關節炎:產品及原料詳評(2017年更新)
※周身疼痛
※腳踏實地也不易——六問六答,讓你徹底了解跟痛症(腳後跟疼痛)!
※每日一肌:肩前方痛、肘窩痛、肘關節伸屈疼痛之肱二頭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