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聞其名號丨頓教中的頓教

文| 凈宗法師

頓教中的頓教

下面來說漸教和頓教。約漸教、頓教,來判凈土是頓教,這裡面有特別的意思。

1.直判

什麼是漸教呢?「漸教為漸進成佛之教,須經長時多劫,次第升進而成」,成佛是漸漸地,慢慢地,一步一步地,這叫漸教。還有一種說法:先說小乘,再轉說大乘,這也叫漸教。這裡是從它的漸次、次第,從時間上、時節上、次第上,這稱為漸教。

頓教沒有這些,「為頓速成佛之教,不須漸歷時劫、階位等」,不需要慢慢地經過多長時間,上面講的,要經三生六十劫、四生百劫、三大阿僧祇劫、百大劫,不需要經過這些;也不需要漸漸地經歷一些階位,這稱為「頓」。就像上樓梯,一層樓一層樓地往上爬,一個台階一個台階往上邁步,這叫「漸」。坐電梯,「呼」地到頂了,甚至感覺不出來是到了哪一層,這不就是「頓」嗎?

接下來說「凈土為頓教」。前面先是分別漸、頓的意義,解釋頓教之義,然後直接判凈土為頓教。

直接判的時候,引用了兩段經文。

第一是「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說『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諸地之行」是一地接一地,慢慢地往上升進。「常倫」,「常」是平常,「倫」是次序,就是一般的、平常的次第,一地一地地修行。

而凈土法門「超出常倫諸地之行」,這不就是「頓」嗎?然後說「現前修習普賢之德」,「現前」就是一念之間、當下,沒有時間上慢慢的過程。「普賢之德」是什麼德呢?就是普賢願海,證入普賢性海。這裡的「普賢」不是指普賢十大願王的普賢菩薩,法藏比丘發四十八大願比普賢菩薩更早。「德」是普賢性海。「普」是普及於一切,普門示現因地行相,沒有一門不能示現的,到了凈土就是這樣。「賢」是賢德、賢聖。

第二,天親菩薩《往生論》里也說明它是頓教:「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頓」就是頓速,不是按次第慢慢來的;然後又說「速滿足功德大寶海」,這都是指頓速、圓滿。

在判凈土為「頓」時,舉出了這一經一論的證據。

前面是「直判」,直接判凈土是頓教。

2.對判

接下來是「對判」,對比禪、密、天台、華嚴這些頓教來判。先講諸宗,再講凈土。

講諸宗說什麼呢?「禪、密、天台、華嚴皆名頓教」,他們都標榜是頓教,從教理上都是這樣。比如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頓速得很;密宗說即身成佛,不是頓教嗎?天台有六即佛,華嚴也是佛的境界:都是頓教。

「但都要求斷惑證理,故仍是漸教,所謂『於法雖頓,望機成漸』」,諸宗的頓教,從教理來講是的,在大乘八宗中,唯識宗被稱為漸教,其他幾個宗都是頓教;但是,諸宗頓教要求修行的人一定要斷惑證理,如果沒有斷除惑業、證悟真理,仍然是流轉生死的凡夫,那沒有意義。

斷惑證理是分分斷,不是馬上就成佛。當然,如果是上等根機,或古佛再來示現成佛,那另當別論。所以「於法雖頓」,於教法講雖然是頓教;「望機成漸」,以一般的眾生根機慢慢修,無明分分破,實相分分證,不就成漸了嗎?禪宗也講「悟後起修」,悟了之後再起修,悟的境界雖然高,一悟直超如來地,修行時還是要一步一步慢慢來,所謂「望機成漸」。

凈土門的「頓」是怎樣的呢?對判,「唯有凈土一門,顯明未斷惑凡夫直出三界、不退成佛,故是頓中之頓」。這怎麼能比?沒法比。聖道諸宗中,沒有哪個法門能夠不斷煩惱惑業就能成佛,不斷煩惱惑業就能成佛,那怎麼可能!

但凈土法門不斷惑業就能成佛,這個「頓」超越了根機;而且不僅法上是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從根機來講,也沒有「望機成漸」,不斷惑的凡夫可以直接超越三界,得阿鞞跋致,不退成佛,所以這是頓教中的頓教。

▍摘自《凈土宗概論講記》

(因編輯需要,略有改動)


推薦閱讀:

聞本命星君名號,賜福消災
聞其名號丨歸命的心很懇切
名號功德是用不盡的 不僅保我們一個人成佛 還可以度其他人
來自靈岩的法音 名號與念佛
稱念諸佛名號功德 海濤法師 輯

TAG:名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