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皇帝聽不懂大臣方言該怎麼辦?

Bongo Bong

來自腦洞外星人

00:00 02:38

我們都知道,中國那麼大,方言那麼多,不會普通話,出省就等於出國。那在古代中國,普通話還沒有出現的時候,皇帝上朝該怎麼辦呢?

可以想像一下,乾隆皇帝在乾清宮上朝,底下大臣用各地方言跟他奏報。乾隆聽完大臣的奏報後,估計只能回一句,你丫的找削啊。(乾隆祖籍東北)

圖為乾隆

乾隆能避免這麼尷尬的場景,全靠三種辦法。第一個辦法來自乾隆的好爸爸——雍正。雍正讓官員必須學習」雅言「,也就是當時的普通話。

在全國推廣雅言,其實在中國歷史上已經有很多皇帝都推廣這種辦法。雍正最大的不同,在於他把學習雅言跟烏紗帽掛鉤。從參加科舉考試開始,童生秀才們必須在八年內學好,否則不能參加考試。

除了這個,清代的皇子學習的時候,必須要學會滿、蒙、漢三種語言,為將來會見各國的大臣做準備。所以,可能是沒有機會聽到聽到乾隆說:『你丫的找削啊。」

圖為雍正

雍正為了更好的推選雅言,雍正把自己老爹康熙寫的《聖諭》搬出來,命令官員必須在當地推行宣講。宣講的時候要用官話宣講,久而久之,百姓對雅言的接受也就多了。

另一方面,雍正在位期間,嚴抓貪官。為了防止官員貪污,嚴禁地方地方官員在老家當職,必須調往外地。這些調往外地的官員,除了請當地人教方言,每天規定要學一、兩個小時,學到懂得當地的方言為止。這樣一來,整個帝國從上到下的運轉就不會出現語言不通的問題。

圖為康熙

19世紀的時候,英國駐華公使曾在他的自述集里講過,中國的官話不光是讀書人懂,就連絕大多數的普通老百姓也在使用。

當然了,在各個朝代,雅言都是不同的。現在的閩南語、粵語、河南話,當年都是各個朝代的雅言。選用雅言的標準也都不一樣,明朝建國時,朱元璋原本想把老家鳳陽的方言選為「雅言」,最後被劉伯溫死勸下來,才改南京話做明朝初年的官話。

對於雅言學得不太好的,還有第二種辦法,那就是寫奏章,大家書信交流。自從秦始皇在全國統一文字後,中國就比其他國家免去了文字不通的麻煩。

不過,皇帝跟大臣的奏章並不像想像中的那麼嚴肅,有些時候,就是一枚清新脫俗的段子手。

圖為雍正跟大臣田文鏡批的奏摺,上面寫的是:朕就是這樣漢子!就是這樣秉性!就是這樣皇帝!爾等大臣若不負朕,朕再不負爾等也。勉之!

對於離皇帝遠的,寫奏章無疑最合適不過。但如果是當面交流,也實在是困難。這時候就需要第三種辦法:翻譯。

不管什麼時候,語言不通的時候,翻譯都是最好的存在。明朝開國初年,朱元璋為了讓底層老百姓更更好的反映意見,就允許他們到京城直接找自己。

可這些來反映問題都是全國各地,說什麼方言都有的普通百姓。讓他們專門去學官話也不可能,這時候就需要翻譯的存在。

靠著這些,皇帝才能完成一次普普通通的上朝。


推薦閱讀:

奸臣和珅偷福字碑是怎麼回事?
改造我們的學習
以德報怨?中國歷史上被歪曲最厲害的8句話!
(11.11)#歷史上的今天#光棍節
如何評價朱吉兒所著《下一站,總統---希拉里傳》

TAG:中國 | 歷史 | 中國歷史 | 方言 | 皇帝 | 怎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