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形而上學

「形而上學」是中譯文,這個詞的原文是「ta meta ta Physica」,意思是「在物理學之後」。因為這個詞是亞歷士多德的一本書的名字,是在他寫完《物理學》之後的著作,meta表示「在……之後」,所以,「形而上學」的最初的意思是「在物理學之後」也就是「後物理學」。因為物理學研究的對象是實在的,具體的,是有形的實體,也就是「形」,而在「形」之上的,就是抽象的東西,是脫離實體的意識方面的範疇。所以,「形而上學」就是脫離實物而學問。那麼,抽象的,脫離實物的學問,只有一個,那就是「哲學」。所以,「形而上學」最原始的本意就是「哲學」。當然,還有另一種解釋,就是說,形而上學是研究世界本原的學問,簡稱本體論。所以,當時的「哲學」這個概念也就是本體論的意思,也就是研究世界本原的學問。那麼,為什麼「形而上學」表示靜止的、孤立的看待事物的方法論呢?因為形而上學產生於物理學之後。 這個概念的最早提出者考證為是亞里士多德,中文「形而上學」這個詞出自《易經》。  「形而上學」,意指「有形」之外的無形世界。關於這個世界的思考,就是「哲學」。  亞里士多德在公元前322年死去以後,遺留著作很多。到了公元前40年的時候,雅典呂克昂學院第十一任院長安得洛尼柯,才把他的遺稿編為《亞里士多德全集》。而遺稿中,有一部分是研究抽象的哲學原理的著作,安得洛尼柯把它們編在亞里士多德的另一部分著作《物理學》之後,標題叫《後於物理學》。這個標題顯然是編書的人臨時採用的,意義很不確切。後來的西方學者們一談到抽象的哲學原理,都採用了「後物理學」的名稱,這慢慢變成一種習慣了。  「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易經·繫辭上傳》)這裡所說的道,是指自然的大道理;所說的器,是指一切有形的事物。而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都是按照著自然的大道理進行的。由於《易經》有了這種說法,所以清代的學者嚴復在翻譯「後物理學」這個名稱時,就把它譯成了「形而上學」。 形而上學開始於前蘇格拉底哲學家,具體地說,開始於巴門尼德。在巴門尼德那裡,可以看到西方形而上學的歷史。巴門尼德看到,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一切事物都生成並消亡。巴門尼德使人想起波斯國王希爾西斯。希爾西斯曾站在山上,檢閱自己的龐大軍隊。當他想到百年之後這些士卒將無一生存時,竟潸然淚下。巴門尼德尋求一種真正存在的、一種固定的、穩定的、永久的事物。巴門尼德確信,一切具體事物都生成於一個基本存在;具體事物是不穩定的、多變的,基本存在則是靜止的、永恆的。按照巴門尼德的理論,由於存在本身是不變的,具體事物實際上就既不真正存在,也不停止存在。具體事物先是顯現,然後從視野里消失。巴門尼德說,真實存在是永恆的,它只能被理性和智力所理解;具體事物的世界是虛幻的,它只能被感覺所感知。感覺終有一死,所以感覺只能感知終有一死的事物。理性和智力永生不死,所以理性和智力能夠理解永生不死的事物。巴門尼德的理論是高度抽象的理論。假如,哲學如黑格爾所說,是一個從抽象到具體的演變過程,那麼,巴門尼德就代表著抽象的極端,即哲學的起點。柏拉圖和巴門尼德一樣,也認為具體事物的世界是虛幻的。柏拉圖指出,真實的存在存在於思想之中;思想是永恆的、是接近於上帝的。按照柏拉圖的說法,大多數人生存於感知的世界,而不是思想的世界。他說,生存於感知世界的人就好比被囚禁在山洞裡的人,他們除了看到洞壁上事物的影子以外,對世界一無所知。柏拉圖的形而上學充滿詩意和隱喻。亞里士多德把形而上學看作「第一哲學」,即哲學的最重要、最高級的分支。亞里士多德說,真實存在與上帝一樣,是不變的、不可分的;關於真實存在的學問和關於上帝的學問是一致的。由此可見,亞里士多德把形而上學等同於神學。亞里士多德哲學的中心是形而上學,而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的中心是上帝。因此,亞里士多德在基督教思想家中很受歡迎,因為基督教思想家把上帝看得至高無上。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對中世紀的哲學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特別是阿奎那。中世紀以後,笛卡兒和斯賓諾莎繼承亞里士多德的傳統,以形而上學的推理解釋上帝、證明上帝的存在。他們聲稱,形而上學的推理可以象幾何學一樣清晰和不可辯駁。康德卻認為,人無法證明與上帝有關的事物,人無法證明與真實存在有關的事物,人無法證明事物本身的本質。康德說,人只能證明與具體事物有關、與視覺世界和現象世界有關的事物。因此,康德的形而上學就似乎對宗教並不友好。但是,經過仔細觀察,我們就會發現,康德和他的形而上學對宗教是友好的。按照康德的理論,雖然宗教無法被證實,但宗教信仰還是有理由存在的。人無法證明上帝存在,人也無法證明上帝不存在。對康德來說,宗教不是一門理性的學說,而是一種信仰。至此,形而上學仍然是宗教的夥伴。開始於巴門尼德的形而上學與宗教之間的長期聯盟終於在叔本華這裡截止。叔本華贊同早期形而上學理論家關於具體事物的世界或感知世界是虛幻的這一理論。叔本華與他們的分歧在於他的關於真實存在和終極現實的論述。早期形而上學理論家把真實存在等同於上帝,但是,叔本華卻說,真實存在是「意志」。在無生命的物體中,這個意志表現為體積和引力。在有機生命中,這個意志表現為生的意志,即求生和繁殖的意志。叔本華所說的意志與後來的思想家所說的無意識相似。康德為上帝的存在留有餘地,叔本華卻把世界劃分為意志和思想。也就是說,他把世界劃分為意志和人對於具體事物的看法,他沒有給上帝的存在留有任何餘地。從此,形而上學不再帶有神學色彩,卻帶有心理學的色彩。在西方哲學史上,叔本華是第一位堅定的無神論者。但是,叔本華的無神論不象尼採的無神論那樣喧囂、張揚,他不過是先取消上帝,後以無意識代之。早期的思想家一直認為,人基本上是有意識的和理性的。叔本華則首次宣布,人基本上是無意識的和非理性的,意識不過是無意識的表皮。14.形而上學宣稱「真實存在」存在於感覺的幻象和現象的舞弄背後。形而上學在一個永恆的和純粹的世界裡,或說在一個理性的和邏輯的世界裡尋找「真實存在」。這個「真實存在」的世界是一個幻象。唯一的真實世界是現象的世界。正是形而上學思想家,而不是其他人,被圍困在柏拉圖的山洞中,是他們被圍困在幻象的世界裡。然而,形而上學在西方思想發展史上起過重要作用,我們不能認為它毫無用處而擯棄它。歷史有它自己的理性和邏輯。在歷史上,從沒有任何起過重要作用的東西,如形而上學,是完全沒有價值和完全沒有目的的。當西方人在思想上還是一個孩子、還不具備抽象思維能力的時侯,形而上學促使他把眼界擴大到具體事物之外,並作對一般真理的思考。形而上學和禁欲主義一樣,對西方人的教育有所貢獻。然而,形而上學不大可能在未來的哲學中佔據重要位置。
推薦閱讀:

貌似一本正經的專欄介紹~
簡介物質無限可分性的數學理論探索和求解——形而上學的「形」與唯物辯證法的「形」根本不同
發見形而上學的美(一)
西方哲學的脈絡-2-希臘形而上學
伽達默爾:《海德格爾與形而上學》(1967)

TAG:形而上學 | 上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