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不該被現代文明抹殺

民俗文化不該被現代文明抹殺 民俗文化不該被現代文明抹殺通宵爆竹一聲聲,煙火由來盛帝京。寶炬銀花喧夜半,六街歌管樂昇平。詩人謝文翹 在《教門新年詞》中,形象的讚揚了爆竹給人們帶來的喜慶和快樂。中國燃放爆竹的習俗源遠流長,而且不分種族,可見人們對爆竹懷著深厚的感情和寄託,南京從古到今都有燃放爆竹的習慣,燃放煙花爆竹表面上很簡單,其實內涵很豐富。它是千餘年來中華民族慶賀新年的傳統,反映的是一個民族積極向上的心理期待,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具體體現。如果單一的禁止燃放爆竹也無異於傳承傳統的文化,爆竹文化可以說是咱們中國人表現感情最直接的方式。爆竹「禁放令」自出台之日起就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指責,有學者認為「春節禁煙花如同聖誕節沒有聖誕樹」。一些市民乾脆就違反禁令偷偷燃放煙花爆竹,與執法人員玩起「捉迷藏」, 南京鞭炮禁放令已成擺設,這不是南京一個城市的問題,包括上海禁放令也形同虛設,禁放鞭炮的城市進入了一個禁放僵局。個人覺得如期堵不如有序引導,可見的事實是,由於禁放令的出台我們的春節確實少了一些節日的喜慶。許多人反對燃放鞭炮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污染環境,與現代生活格格不入。爆竹能夠產生多大的污染暫且不說,汽車不是對環境照樣造成污染嗎,怎麼沒有人提出禁止汽車?任何事都有兩面性,在喜慶的氛圍中誰又不能接受這個污染呢?老實說包括那些口口聲聲禁放的專家學者未必他們就是真的排斥燃放爆竹,而是他們在倡導一種環保理念罷了。殊不知,傳統的東西,往往不能簡單地從外在的「有用」或者「有害」的角度來衡量。西班牙的「西紅柿狂歡節」,看起來當然是在糟蹋蔬菜,不環保,還有一定的危險性,但人們趨之若鶩,從中享受了歡愉,傳承了文化,該節日也因此成為西班牙國家文化遺產。再如「西班牙鬥牛節」,看起來充滿危險,血腥殘忍,不符合現代人文理念,並引起了廣泛爭議,但它頑強生存了下來,在中國爆竹為什麼就不能在自己國人的節日里燃放呢?是沒有這個道理的,傳統文化產生的凝聚力。不應該被所謂的現代文明抹殺,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狂歡節,有的滿城「騷動」、舉國「折騰」,甚至停業停產、阻塞交通,看起來嚴重干擾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公共秩序,但人們從狂歡中得到的東西往往更多,這些無法從現實的功利角度得到解釋。狂歡,很多時候就是一種發泄、寄託與祝願,當然應該打破平時的節奏與秩序,即使很多時候似乎具有「破壞性」,我們也應該保持更多的理解與寬容,正所謂解構往往是為了建構。從這個角度看鞭炮,雖然干擾了休息,污染了空氣,但它帶給我們的東西難道不比這些「損失」多得多嗎? 現代化席捲全球,看起來無所不能,但其負面影響早已讓人們身心疲憊,在一個龐大的社會機器上,我們充其量只是一顆微不足道的螺絲釘,按部就班、理性矜持。春節作為農業社會的重要節日,為何在現代社會還擁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傳統文化的回歸,讓我們緊張而瑣屑的身心得以放鬆,鬱結的情感得以宣洩,而鞭炮作為春節的重要元素,當然成為重要的疏解渠道。在現代化的「迷途」中,噼噼啪啪的鞭炮聲,如汩汩清流,滋潤著我們日益憔悴的心靈。 因而,從社會管理的角度來說,對於春節期間的鞭炮管理,應該更加寬鬆,更加人文,只要不威脅公共安全和公共秩序,就不需無限地「上綱上線」,更不能簡單地一禁了之。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才能撕開臉上的面具,正如紅樓夢元春 《爆竹》所敘:能使妖魔膽盡摧,身如束帛氣如雷。 一聲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在新年的喜慶中燃放煙花爆竹彈去過往的塵埃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和希翼。
推薦閱讀:

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患上「現代文明病」?

TAG:文化 | 民俗 | 文明 | 現代 | 現代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