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品質需要體制與社會風氣改善
近日,有媒體報道,我國科技人員發表的期刊論文數量居世界第一,已經超過美國等發達國家。然而,這些科研論文的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之後。
坦率地說,論文數量的多寡並不能成為衡量科研水平的標準,尤其是對人口基數最大的中國來說。論文質量以及被引用率才是關鍵。事實上,在論文質量方面,社會科學類與自然科學類還有著明顯差異。
近年來一些學術論文引用不規範、造假以及腐敗事件中,社會科學類較為顯眼,自然科學類則沒那麼明顯,這是由其學科特徵決定的。自然科學類的學科特徵決定了論文及成果必定要受一些特定的科學規律主導,不易胡謅,是否為創新科研成果也較容易以客觀標準判斷。根據去年年底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公布的2009年度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我國材料科學、工程技術領域論文的被引用次數排名世界第2位,數學排在第3位,化學排在第4位。與2009年相比,臨床醫學、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神經科學與行為學領域的論文被引用次數世界排位提高了3位,科技類論文的影響力在上升。
而社會科學類的眾多研究與結論主觀色彩更強一些,並且對一些問題的研究並無固定模式與答案,最終可能是一種開放式的結局。這種彈性也就為很多低質量論文,變通提供了空間。比如一些人寫論文的方式甚至是僅花一點時間和精力在圖書館就可完成,又比如一些人可以因其職位或者知名度就輕而易舉地獲得論文共同署名權,甚至是直接在市場上購買論文。而社會科學類研究所需要的那些計量統計研究、社會調查研究以及田野研究並沒有多少人認真付諸實踐。
這些當然也與中國特殊的職稱評比體系以及某種造假文化相關,一些論文質量較低以及互相不規範引用確是普遍現象,甚至買賣論文產業已經形成。武漢大學副教授瀋陽研究發現,包括非法期刊在內,我國買賣論文已經形成產業,2009年的銷售規模達10億元。
無論是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類,都需要學術體制的革新,有學者提出建議,必須改革目前的論文機制,比如取消非研究型高校人員和公務員的論文考評機制,還需要加強研究型人員的論文質量評審。
除此之外,國家對科研、創新的支持也應有所不同,對自然科學類的科研支持應是加大資金投入,支持科研人員潛心「慢」研究。而社會科學類學科的發展更為複雜一些,首先因為學科起步晚,學科基礎來源於一些前人研究,更多是國外的,很多論文都是引用西方社科的模型與理論和觀點;其次,社會科學類的眾多研究可能會涉及政經各方面的內容,這決定了社科類研究要比自然科學研究更難一些。就社會科學而言,創造性或許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基於中國的現實,並且能提出一些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案。僅僅是引用模型與框架、拼湊完成論文,即使引用規範,不算剽竊,那麼也是毫無意義的。
對待論文的態度基本能夠反映一個社會的學術面貌和態度,如果在枯燥的數字和計量中靜不下心來,如果懶於接觸社會現實,那麼學術就是空談。這一切除了體制以外,也取決於社會風氣的改變。
推薦閱讀:
※觸塵|頤和安縵:人生總要做一次阿哥或格格
※卓越績效模式之「過程管理模塊」
※個體品質的形成雜談
※沉默不是金,是做人最高貴的品質
※老婆具備4品質足以敗小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