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進京很可能是一場誤會
如果翻開史書,仔細審視當年這一系列眼花繚亂,甚至有點陰差陽錯的事件。人們會發現,李自成進京很可能只是一場偶然的誤會,吳三桂降清也比教科書講述的複雜得多。
李自成歷史圖片
公元1644年,農曆甲申年,這一年註定要被史冊銘記。
在大不列顛島上,利文伯爵指揮的議會軍與魯珀特親王指揮的保皇軍,在約克郡馬斯頓荒原決戰,議會軍取得決定性勝利,歷史的車輪終於撞開了西方王權的堅固圍牆。
約翰·彌爾頓發表了《論出版的自由》;而另一個將要改變世界的人度過了一歲的生日,他叫艾薩克·牛頓。
在地球的另一端,古老的華夏大地上,這一年正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一年是崇禎十七年,大順永昌元年,大清順治元年,大西大順元年,是為四元交匯。
這一年,朱由檢、李自成、愛新覺羅·福臨先後在北京紫禁城做皇帝,朱由崧在南京監國,張獻忠在成都稱帝,是為五皇臨朝。
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換大王旗,這是歷史上罕見的亂世。
這一年,李自成從西安一路殺來,幾無波瀾,順順利利地攻破千年古都北京,朱由檢在煤山上吊,國君死社稷;而後,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接應滿清入關;小皇帝福臨在叔叔多爾袞的輔佐下面南而坐,登上了紫禁城權力的頂峰。
如果翻開史書,仔細審視當年這一系列眼花繚亂,甚至有點陰差陽錯的事件。人們會發現,李自成進京很可能只是一場偶然的誤會,吳三桂降清也比教科書講述的複雜得多。
歷史到底因為哪只蝴蝶的翅膀,被推向了人們今天所看到的方向?
進京之路,李自成硬著頭皮也得走下去
1644年正月初一,北京城大風霾,飛沙走石,不見天日。佔得卦曰:風從乾起,主暴兵至,城破。如此不祥之兆,開啟了這個風雲變幻的年份。
二月二十二日,大順軍攻佔了山西北部一處不起眼的關隘——寧武關。寧武既不是雄關要隘,又不是什麼通往北京的必經之處,寧武之戰本不應是多麼起眼的戰鬥,卻因為是李自成進京過程中為數不多的硬仗而聞名遐邇。在明清鼎革之際諸多史料中,寧武之戰大有文章。
農民軍從陝西過來幾乎一路迎降,直到寧武關才發生了像樣點的抵抗,山西副總兵周遇吉率領手下先是在代州迎戰,不敵,跑到了寧武關。李自成又追了上去,經過十數日的激戰終於擒殺周遇吉,擊敗了這位在明末文人筆下的忠勇之將。
但如果仔細分析這個故事,會發現問題實在不小。首先雙方先在代州開打,翻閱潭其驤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會發現從忻州(今忻口)北上,在原平附近分出兩條岔路,右邊一條,過代州(振武衛),往東走經平型關、廣昌、浮圖峪出太行山,就來到了紫荊關,過拒馬河就是房山,然後就是北京城,這是從山西去北京最快的道路。
那麼周遇吉守代州,無疑是農民軍進軍京城的攔路虎,李自成向代州進攻自然是正確的——前提在於李自成想由代州這條路進軍京城。
但是李自成在代州打跑了周遇吉,並沒有取捷徑殺奔北京,而是回過身又往西去了寧武關,非要跟周遇吉拼個死活。
周副將就這樣被逼著與李自成血戰到底,殺身成仁。可能到死周遇吉都很奇怪,你不是要去京城嗎?我都給你讓路了,為何還要跟我過不去?
結果這場兩敗俱傷的大戰,讓李自成也非常鬱悶,他對手下道:「寧武雖破,受創已深。自此達京,尚有大同兵十萬,宣府兵十萬,居庸兵二十萬,陽和等鎮兵合二十萬。盡如寧武,詎有孑遺哉!不若回陝休息,另走他途。」
一路順風順水的李自成在此小隘挫傷了銳氣,他不知道之後的宣大精兵還要造成多大的麻煩。進退之間,李自成打起了退堂鼓。
就在李自成決定「刻期班師」的時候,一隻蝴蝶扇動了翅膀,歷史走到了三岔路口,「更深,忽有大同總兵姜瓖差人送降表至,賊甚喜,設宴厚款。甫坐定,而宣府總兵王通亦至,且以百騎來迎。賊謬謂天與,優答二鎮,豫加封爵,一意長驅。」
天上掉餡餅了,宣大兩位總兵竟然同時送來降表,本來已經喪失了信心的李自成也許覺得這是上天的賜予,天與弗取,必受其咎。
姜王二人的迎降,是李闖進京的第一雙蝴蝶翅膀,歷史稍微偏離了軌道。李自成在這條通往北京的路上,無論如何都要硬著頭皮繼續走下去。
李自成一直缺錢花
1644年的春天,走過一條鄉村到城市的路,正在寧武關到大同路上的李自成,心情十分忐忑,因為他正在奔向一個未知的前程,雖然定鼎天下的誘惑實在太大,但自己有沒有那麼大的胃口吞下它呢?
在去年年底的時候,農民軍攻入潼關,佔領了西安,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政權,經過十幾年的奮戰,他終於看到了勝利的曙光。同時,李自成為籠絡民心,宣布「闖王來了不納糧」,所佔之地三年免徵。
但是,打仗打的就是錢糧,農民軍總要吃飯,不納糧能怎麼辦?早期是搶,到一地搶一地,如蝗蟲過境,不管好壞搶光殺光。
後來要爭天下了,不搶普通百姓就搶宗藩官員的。比如崇禎十四年攻下洛陽,李自成就在福王王府中搶了上百萬的錢糧,並且開倉賑民,收拾民心。
進入西安後,李自成的兵馬已經號稱百萬之巨,雖然多有誇張,但需要巨額錢糧卻是肯定的。
因此一到西安,李闖的軍隊就變著法兒搞錢,「賊大宴關中縉紳,出秦府金銀器皿分與之,謂曰:『餉乏,公等皆墨吏多金,宜各出之以助軍需。』且令左右露刃脅之。皆戰慄署諾惟謹。」
「責渭南南氏餉一百六十萬,禮部尚書南企仲遇害,南家的兒子侄子都被炮烙而死。」
不僅向官員索餉,還以大錢換銀的方式應付開支。在西安,農民軍「鑄大錢直白金一兩,次當十錢,當五錢。平物價。」也就是說鑄造大的銅錢能低白銀一兩,以這種手段平抑物價。
眾所周知,對付通貨膨脹的一種方法就是更換貨幣。但問題在於,陝西連年乾旱,物資短缺,即使以銅錢抵銀兩也沒法真正平抑物價。農民軍不僅要養手下的兵將,還要用銀招降各地守軍,如招降榆林守軍就用銀五萬兩。
農民軍到底有多麼缺錢,從他們如何逼迫官員協餉可見一斑,那麼向山西的進攻是否也是為了籌餉籌糧呢?雖然史料沒有明指這個目的,但農民軍到山西後的確是一路搶去,大掠山西多個郡縣,到聞喜又拷掠大戶。農民軍在佔領太原後,休整了8天,期間把官庫和晉王府的金銀財寶搬運一空。
偏師劉芳亮部在攻下長治之後,「系諸郡王宗室及鄉士大夫,非刑酷拷,大索金銀,動以千萬計,名為捐助。下至乘田委吏,無一得免者。或已經物故,復收其子孫一體拷掠,是名故宦例亦如之。」
農民軍缺錢,大明朝何嘗不是?農民軍的勢如破竹,並非偶然,也非天命,實在是大明朝財政破產之故。此時,大明的軍隊普遍欠餉,如西安守軍欠餉半年,吳三桂的軍隊欠餉14個月。這些沒有糧餉的軍隊如何能打仗賣命?望風而降就是被窮困逼出來的。
有此種種,李自成的東徵到底是主動地、有計劃地向北京進軍,還是因解決財政問題而起,陰差陽錯逼上梁山?
從豪氣萬丈的東徵到主動要求城下之盟
幾乎所有史書都把李自成從西安出發向山西進軍當成攻打北京的一部分,那麼在這場問鼎天下的大戰中,農民軍出動了多少兵力?
史料中一般說李自成東徵兵力為50萬人,圍太原號稱50萬,但號稱就是吹牛的說辭。實際上從西安出來的農民軍很可能只有不到10萬。《明季北略》中說,李自成派劉宗敏作為先鋒過河兵力是兩萬。劉宗敏在東征檄文中說「特遣本首於本月二十日,自長安領大兵五十萬,分路進征為前鋒;我主親提兵百萬於後。」照此比例,李自成的主力也就4萬人。如果加上南線劉芳亮的偏師,不到10萬人是合理的估計。
因為在日後李自成親征山海關時,所率之軍也就是6萬人,這也從側面印證了進入京城的嫡系農民軍也就是這個數而已。
以不到10萬人東征,怎麼看也不像攻打京城的樣子。但既然來了還是要出言恐嚇一下的。劉宗敏過了黃河到了山西,就發出了檄文,對朝廷一聲斷喝:「嗟爾明朝,大數已終,嚴刑重斂,民不堪命。誕我聖主,體仁好生,義旗一舉,海宇歸心。止有晉燕,久困湯火。不忍坐視……」這分明就是氣勢洶洶來取爾項上人頭的叫囂,讓擋在面前的明朝官將都納土而降。
但當一切順利攻下太原後,李自成發出了著名的永昌元年詔書,這份詔書的語氣與之前的檄文相比,反而降了八調,語氣十分客氣,「咨爾明朝,久席泰寧,寖弛綱紀。君非甚暗,孤立而煬蔽恆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
李自成幾乎是在給崇禎皇帝開脫罪責,天下事做不好,也不都是你的責任「君非甚暗」,而是身邊的「煬蔽恆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一言以蔽之,都是奸臣太多,耽誤了皇上。
這一份詔書顯然少了一些罵人的衝動,卻多了幾分講理的平和。一場你死我活的定鼎之戰,為何就這樣語氣軟了下來?
前文所述,當姜瓖、王通的降表送來,李自成只能硬著頭皮走下去。投降到他手下的明朝兵將越來越多,這些人還都要用銀錢來安撫。李自成後來招降左良玉和吳三桂,開價都是四萬兩銀子。不給銀子,那些降兵降將如何能服帖?
過了宣大之後,「居庸及各鎮總兵白邦正劉芳名等並昌平文武相次乞降,迎表飈集。」「迎表飈集」——李自成就是這樣,被一封封降表送過了險關要隘,一步步迎進了京城。可以想像,此時的他已經是騎虎難下,前面的路想不走都不行了。
三月十七日,農民軍五六十騎抵達西直門,宏偉的北京城終於等來了要命的人。但是,面對這座在大明歷史上數度被人進攻、卻從來沒被攻下的堅城,李自成終於撐不住了,他已經沒有了任何奪取京師的雄心,反而主動要與大明簽訂城下之盟。
這天夜裡,他派出太監杜勛進城與崇禎皇帝談判,「勛言李欲割西北一帶,敕命封王,並犒軍銀百萬,退守河南。受封后,願為朝廷內遏群賊,外製遼瀋,但不奉召入覲。」
此言不是孤證,明朝官員李長祥也記述道:「兵部尚書張縉彥巡城,自東來,將至正陽門,其處之城上有酒筵,上坐者一人,旁坐者皆內官。則數人見縉彥起。縉彥問何人?內官曰:城下都督爺。縉彥驚問何以得上?內官出一紙,草紙也。其上墨寫『再與他談』四字,帝之御書。」此事後來也得到了張縉彥的承認。
由此可見,談判確有其事,而且崇禎皇帝不僅知道,甚至有與對方達成協議的想法,只是因為內閣首輔魏藻德不支持最終不了了之。
從一開始李自成氣勢洶洶大罵明朝氣數已盡;再到「君非甚暗」都是奸臣當道;最後來到北京城下,主動要求與明朝談判。這種高開低走的氣勢,哪裡像一門心思殺入京城、奪取皇位的好漢?
雖然顧城先生把這場談判描繪成李自成敦促崇禎投降的策略。但從各種史料看,既然是敦促投降,那為何還有割讓西北為王,犒銀百萬等等的條款?
有人或者要問既然兵臨城下了,為何李自成還主動與崇禎談判,甚至是主動要求有條件退軍?
當李自成在三月十七日抵達城下時,他肯定想不到兩日之後就坐進了紫禁城。因為北京這座城池太堅固了,有明一朝無論蒙古的也先、滿洲八旗都曾多次兵臨城下,但都無功而返。李自成如何能預料到,自己短時間內就能打開北京城呢?要知道之前的開封,一守就是一年,北京可比開封堅固多了,如果到時候頓兵城下,四周明軍勤王之師雲集,豈不是進退兩難?
早在寧武關就打過小鼓的李自成,此番再度打起了退堂鼓。只是歷史的蝴蝶又一次扇動了翅膀,三月十八日,崇禎皇帝的親信太監曹化淳打開了彰儀門(今廣安門)投降了。直到此時,李自成最終「無奈」地被他的驕兵悍將簇擁著進入了北京。
吳三桂的反覆與滿清入關
在1644年三月十九日之後一個月時間裡,可能沒有一個人相信,北京這座城市很快就變成滿清建奴的天下。但它卻在一個多月後變成了事實,五月初二,滿清攝政王多爾袞進入北京。
如果說李自成進京之前的事情,是蝴蝶扇動翅膀導致的一系列偶然性事件。那麼滿清入關以至於定鼎北京,就是蝴蝶動翅引起的一系列風暴。
吳三桂,大明遼東總兵,在農民軍節節挺進的時候,正統帥著大明最後一副家當——關寧鐵騎駐守在寧遠,抵禦滿清。但火燒眉毛了,朝廷自然不會忘記這位大將。
三月初四封吳三桂為平西伯,三月初六,朝廷命吳三桂率軍入援京城。後世許多人都認為,此時吳三桂一直在磨洋工,沒有儘力勤王救駕。這說法倒是符合他大漢奸的嘴臉,只是事實真是這樣嗎?
三月初六,崇禎降旨詔三桂入關,吳三桂在三月十三日便已經入關。從詔命發出到入關總共7天,其間還帶著十幾萬百姓轉移二百里,這速度怎麼看也不慢。
接下來,吳三桂花7天安頓好百姓,然後,他從十八日開始朝北京進軍,兩天跑了300里路,三月二十日吳三桂抵達豐潤,但此時他也獲知了京城失陷的消息。
而李自成對這位吳三桂是相當重視的,剛進京城,他便著手招降吳三桂。對吳三桂的招降前後數次。第一次歸降沒有明文記載,史料只有片言隻語,吳三桂在三月二十七日迴轉山海關,破關而入,擊破已在關上的兩萬大順軍(《明季北略》《小腆紀年》等)。這說明吳三桂在豐潤時,已經與李自成有溝通,不然也不可能看著農民軍前去接收了山海關。
第二次歸降,就是一般史書中都有記錄的,三月二十九日李自成派唐通拿他老爹吳襄的手書,並四萬兩銀子前去山海關招降他。這次招降,吳三桂又答應了,並且第二次帶兵入關投降。等走到了半道,接到老爹被拷掠、陳圓圓被霸佔的消息,就有了大家耳熟能詳的「衝冠一怒為紅顏」。
不少學者認為吳三桂豈能為一女人跟李自成翻臉。但只有看到吳三桂在這段時間寫的幾封家書,才能知道陳圓圓對他來說有多麼重要。
二十二日第一書:「……並祈告知陳妾,兒身甚強,囑伊奈心。」
二十二日又一書:「……家口均陷城中,其勢只能歸降。陳妾安否,甚為念!」
二十五日書:「惟來諭陳妾騎馬來營,何曾見有蹤跡?如此輕年小女,豈可放令出門?父親何以失算至此?兒已退兵至關,預備來降。惟此事實不放心。」(《春冰室野乘》)
在這樣一場決定華夏大地前途命運的驚天巨變之中,吳三桂每封家書必提及陳圓圓,字裡行間,兒女情長,愛意之深,躍然紙上,「衝冠一怒為紅顏」看來並非虛言。
與此同時,故事另一個主角滿清,卻被關內一系列驚天動地的消息驚呆了。防守錦州的清將艾度禮等從「逃人」口中獲悉:「寧遠一帶,人心震恐,聞風而遁。」至三月十六日將這個消息傳達到瀋陽。滿清當即決定「修整軍器,儲糧秣馬,俟四月初大舉進討」。
到了四月初清廷突然大舉增兵,朝鮮使臣鄭太和四月十四日寫道:「(清使鄭命壽)又曰:『頃日九王聞中國本坐空虛,數日之內,急聚兵馬而行。男丁七十以下,十歲以上,無不從軍。成敗之判,在此一舉。』」
由此可見,大舉增兵是臨時做出的決定,那為何清廷的決定如此突然?就是因為,滿清已經得知了北京發生的事情,從三月十九日北京城陷到四月初,有十幾日時間,足以讓任何消息傳到瀋陽。
而且四月初四范文程的奏疏也可為證,疏中說:「是我非與明朝爭,實與流寇爭也。」由此可見,滿清大聚兵馬做出傾巢出動的決策,完全是由於北京易主臨時決定的。
滿清的進軍路線一開始指向薊縣密雲,值得注意的是李自成四月十三日出京東征,十五日也到了密雲。如果翻開地圖,會發現李自成的進軍路線非常奇怪,密雲在北,山海關在東,完全是南轅北轍。
只有結合滿清一開始劍指薊縣密雲的路線,李自成的行動才能解釋得通。李自成定然是得到了來自遼東的諜報,知道滿清將從密雲破口。
但之後,清順雙方都調整了作戰方向,那就是因為十五日的清晨,吳三桂的使者來到滿清西征軍的大營向多爾袞請求支援。多爾袞決策改變進軍路線,南下山海;而同樣在這一天,李自成也改變路線,倍道東進,直撲山海關。此處三方的故事真讓人浮想聯翩,李自成在遼東到底安插了什麼級別的間諜,才能讓他如此及時地得到如此精確的情報?可惜此處翻遍史書也不見片言隻語。
由此可以看出,李自成對於滿清的威脅從開始便瞭然於胸,而不是許多史料中記載的,直到一片石大戰才知道滿清的行動。
四月二十一日,大順軍比清軍早了一個白天抵達山海關下,隨即對關城發起攻擊,山海關內外兩軍戰成一團。這日黃昏,清軍也將趕到關外十五里處下營。
至此,在蝴蝶翅膀扇動之下,李自成、吳三桂、多爾袞等決定華夏命運的各方角色一同進入了山海關的後台,1644甲申之變的大戲高潮即將開演。
推薦閱讀:
※別誤會,男人做這4件事,並不是對你動情了!
※都說馬哈蒂爾反華?這可能是誤會了
※消除誤會的幾種妙法!
※黃色笑話中經典男女容易誤會篇
※他號稱史上最帥攝政王,卻集悲催於一身,陵墓因誤會而被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