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全職讀神學前的三個思考

文/始明

自從來美讀神學以來,時不時會收到來自認識的或者不認識的肢體輾轉發來的郵件、留言詢問讀神學的問題。有的是想要讀神學,不得其門而入;有的是教會裡有人要讀神學,領袖不知道該怎麼辦;還有的是教會裡有人要全職服事卻不願意讀神學,領袖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此類問題實在是把我難倒了,因為我過去的服事和讀神學的決定並不具有代表性,我的服事經驗和神學根基也不足以讓我給出一個權威性的回答。我相信神帶領每個人全職服事都有各自獨特的恩典路徑,但是神的呼召也有他的共同性和聖經根基。我收到的郵件留言或是觀察到的案例中,不外乎兩種:第一是想讀神學院,卻不知道自己是否蒙召全職服事;第二是信徒和教會都不清楚在蒙召這件事上如何互動。我想通過本文就這兩個問題有一些分享和探討。

一、讀神學院是不是一定要有蒙召?蒙召是不是一定要讀神學院?

我這裡指的是全日制的神學院,而不是網路課程或是進修類的密集課程。我的觀點是:有全職呼召不等於必須全職讀神學,但要讀神學院一定要先省察呼召。

有肢體在信中表達出強烈地想要赴美讀神學的願望,但是當問到是否明白神的呼召時卻不知道呼召為何物。有人會問,讀神學一定要有全職呼召嗎?當然不是。聖經沒有將進入神學院學習和全職服事這兩件事情對等聯繫起來。換言之,一個蒙召全職服事的人有可能沒有正兒八經地讀過神學院,而一個在世界知名的神學院以優異成績博士畢業的基督徒也可能根本沒有蒙召。接受全日制神學裝備和蒙召進入全職服事並沒有直接對等的關係。

那麼,為什麼我要問想讀神學的弟兄是否有全職服事的呼召呢?雖然我不敢論斷和揣度人的動機,但是一些好的問題可以幫助人省察自己的動機。的確有人想要出國讀神學是因為厭惡國內的環境,也有人是因為想要一個學位而以為神學比較好讀,還有人是職業上走投無路以為神學院的入學門檻比較低,甚至有人是因為與自己的傳道人或教會領袖賭氣,想要通過擁有一個神學學位「勝過」沒有受過正規神學教育的教會領袖,或是在某個問題上與別人持有不同觀點而希望擁有「我也讀過神學」的經歷來壓倒對方。誠然,就像約瑟所說「神的意思原是好的」,神可以透過糟糕的動機照樣成就他的美意(例如,教會分裂後雙方都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而努力傳福音,「或是假意,或是真心,無論怎樣,基督究竟被傳開了」),但若是動機不對,沒有尋求神的帶領,自己必定要在這個經歷中受虧損。因為全日制神學教育是一個很大的投入,這種投入包括:

(1)金錢的投入。神學院教育不是免費的,神學院要給教職員工發工資,付水電費,付地皮費,維護整個學校的運作,這些都需要資金的投入。無論你是自費、籌款還是領取全額獎學金,都需要資金的投入——不是你本人付就是別人幫你付。而且神學院的學費一般比世俗大學要高,因為世俗大學可以獲得大量政府和企業贊助發放獎學金,而神學院則較少。如果不是神呼召你全時間事奉,需要三思而後行:這樣的投入是否值得?如果是出於其他動機,比如移民外國,或是想要獲得一個學位,很多其他渠道都比讀神學來得更經濟,更有效。

(2)時間的投入。道學碩士一般要讀四年,聖經文學碩士(MA)一般要讀1.5-2年。而且神學的學習比很多其他世俗學科都來得辛苦。我大學本科是在國內讀的計算機科學,後來讀過MBA,也在華盛頓大學讀過一個學期的MBA(上海交大的交換項目),都比不上讀神學的辛苦。我想可能是因為神學教育需要兼顧聖經和傳統兩大部分,這就遠遠超過其他世俗學科所要涵蓋的內容。一般科學都是只需要讀最尖端的,而神學卻是要學習摩西以來的神學傳承和聖經研究,所以內容特別多,功課特別重。

(3)家庭的投入。在大多數情況下,全日制神學學習都影響整個家庭,包括家庭的搬遷(無論是在國內讀還是出國讀)、配偶的犧牲(由於神學學習的課業繁重,不讀神學的配偶需要承擔家中大量的工作,甚至還可能要承擔主要的經濟來源),甚至還有作為神學生家庭的「金魚缸效應」[1]。如果沒有全職服事的呼召,承擔這些代價是否必要?

總而言之,雖然並不是所有神學院都要求申請者必須有全職服事的呼召,雖然在歐美的確有不少年輕人將進入神學院學習看做是提升自己神學素養的方式之一,但是對於要全日制讀神學——尤其是異地讀神學的中國基督徒而言,明白是否有全時間的呼召是很重要的。因為要投入的太大,如果不是神的呼召,恐怕將來會舉步維艱。即便順利畢業,但若沒有全職服事神,也要反問自己這樣的投資是否值得?神國的資源是否用在了合適的地方?是不是有其他更合適的方式(例如:網路課程、教會培訓、短期密集課程等)來幫助提升自己,裝備自己,全日制神學教育並不是唯一的方法。當然,我不能排除神帶領一個沒有全職呼召的基督徒進入神學院裝備自己以便將來在職場服事他(在我原來的單位就有一位高層主管是在維真神學院讀過神學的,在公司里也有很好的見證與屬靈領導),但是在作決定的過程中對動機和投入的考量是非常必要的,耶穌也在比喻中鼓勵我們要仔細估算代價。

那麼反過來說,是不是有全職呼召就一定要全日制讀神學呢?答案也是否定的。有很多傳道人都沒有接受過全日制神學教育,然而他們都被神大大使用。但是,無論是否讀全日制神學院,全職服事——特別是神話語的服事(牧師、教師)——都需要學習神學,也就是認識神、神的啟示和關於神的事。這種學習不一定以全日制神學教育的形式進行,例如有的是通過網路課程,有的通過密集課程,有的通過門徒關係,等等。但是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一定有某種形式的神學學習。藐視歷史中聖靈給眾聖徒的啟示,忽略神在歷史和傳統中的作為,唯獨強調個人的領受、自己的「亮光」,都是不可取的,也是驕傲和狂妄的表現。要不要讀全日制的神學,通過哪一種渠道和方式學習,神給每個人不同的帶領,可能通過你的教會、你的屬靈帶領者、你的禱告和尋求體現出來。當然,作為全日制的神學生,我在尋求和禱告當中也有我的理由。我認為如果教會支持,如果其他條件許可,如果和神給你的呼召和帶領吻合,全日制神學教育是最好的選擇。

所以,首先我想強調讀神學院(特別是全日制神學院)需要省察自己的呼召和動機,但另一方面,並不是所有蒙召全職事奉的人都必須讀一個全日制的學位(雖然我本人強烈建議,教會界一般也是這樣鼓勵,甚至在歐美這是聘牧的前提)。之所以首先強調呼召是因為一方面有一些人帶著各種不同的動機去到神學院,結果是失望、灰心和浪費神國的資源,另一方面信徒對「神學院」也有不正常的期望,似乎神學畢業出來就樣樣精通、神通廣大。事實上,很多畢業生並不在教會服事,或是在牧會和服事中頭破血流乃至聲名狼藉都有可能。作個不恰當的比較,神學教育和MBA教育都屬於專業教育,但不同的是沒有人會期望MBA畢業就能做企業高管,但人們卻往往 期望神學院畢業就能做教會領袖。(多數華人教會都很小,配備一名全職牧師就已經捉襟見肘,自然希望請來的是能夠獨擋一面的主任牧師。)

二、如何識別和確認全時間事奉的呼召?

這是在「省察呼召」的挑戰之後隨之而來的問題。在這個話題上其實有很多文章可以參考,不少教牧前輩都寫了很多明白神的旨意、確認神的呼召方面的文章。我沒有比他們更好的公式或是「十二步發現呼召」的秘訣,我只想強調這兩者的平衡:

事奉的呼召需要來自聖靈的內在印證,也需要來自屬靈團體的外在印證。

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因為的確在基督徒當中存在兩種極端,而且第一種極端的情形多過第二種,我想這可能和中國基督徒薄弱的教會觀、深受個人主義的影響(或是對集體主義的反感)、忽視神有關教會作為聖約群體的教導有關。

第一個極端是單純從自己的熱情和熱心出發,甚至聲稱領受了異象異夢,或是在讀經中很有感動,便宣告自己蒙了神的呼召要全職事奉,不顧屬靈團體(教會、團契)的意見就辭了工作,甚至因此與教會、家庭、父母起了很大的衝突,也作了不好的見證。有人願意作出工作和家庭的犧牲來全職服事神、服事教會,自然是好事,但是不見得所有的願意和熱情都是來自神的。教會事奉固然可能比大部分世俗工作要少一些經濟收入,但是教會事奉亦有一些「誘餌」,例如:對長期找不到工作的人而言,事奉神總比在家待業好;對工作中缺乏成就感的人,屬靈服事比較容易獲得人的稱讚;教會服事同樣會帶來領袖慾、操控感、時間的自由(比起朝九晚五),來自人的推崇,甚至「事奉神」的道德優越感和正義感。這些都可能是吸引人進入全職服事的原因。(甚至有時候這些誘因都是不明顯的、自己也沒有覺察到的。)所以,即便是領受了強烈的異象,仍然需要外在的印證,即屬靈恩賜、事奉的果子和教會(團契)的認可,這些固然不見得可以百分之百確定內在呼召的正確與否,但是至少可以通過屬靈的交通和來自弟兄姊妹、屬靈長輩的挑戰反覆省察自己,降低走錯的概率。

唐崇榮牧師曾經在「認識神旨意」的講座中提到,如果神要帶領兩個人結婚,神的帶領一定是雙方的,神不會帶領一個弟兄娶那個姊妹,而不帶領那個姊妹看到這一點。同樣,神不會呼召一個人全職事奉他,卻不讓聖靈感動對這個人有屬靈帶領責任的教會領袖或同工團隊。舉一個極端的例子,有一位師母告訴我,他們教會要聘一位副牧師,於是收到一些自薦信。他們經過禱告和尋求,最後聘任了某位而回絕了其他的幾位。這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被回絕的人中就有一位回信批評教會用世俗的眼光看待候選人(他的年齡恩賜學位可能不符合要求),不尊重神的旨意云云。當然,這是一個很極端的聘牧的例子,但是同樣的原則可以應用在印證事奉呼召的過程當中:這位肢體是否在日常的服事中展現出屬靈的恩賜與他的呼召相稱(例如講道、教導、輔導、門訓等)?這位肢體是否在他的服事中有屬靈的果子,是否有人因著他的服事而信主或生命得到更新或歸正?他是否在事奉中與人和睦,饒恕人,尊重人,順服教會的屬靈權柄?很難想像一個沒有這些恩賜或果子的人進入全時間事奉的領域會給神的家帶來怎樣的後果,也很難想像沒有這些恩賜或果子的人經過短短三年的神學教育就會自然擁有這些果子。教會或團契的領袖們應當在識別呼召上承擔責任,而不是讓人「任意而行」。

有的人說:「我蒙召做宣教士(或神學教師等等),又不是應聘我自己教會,幹嘛還要教會認可?」不錯,我們要把蒙召時的呼召辨認和進入服事某個具體團體的呼召區別開來。前者指的是神呼召一個人進入某個事工領域(例如:宣教、神學教育、文字事工、牧養教會等等),後者指的是神呼召進入某一個具體團體,例如內地會、某地方教會、神學院、福音電台等等。在前一種呼召當中,牧養這個人的教會透過對恩賜、果子和信徒生命的觀察認可印證基督徒的內在呼召;在後一種呼召當中,則是那個具體團體通過設置職位條件、面試、招募團隊的禱告和其他程序尋找神呼召加入的人。

也有人說,戴德生當初要加入倫敦傳道會,不是也被拒絕了嗎?所以可見人的判斷會犯錯誤。的確如此,的確有原來沒有講道恩賜的弟兄後來被神大大使用。但是要注意:他們後來還是有恩賜體現出來,只是不在申請的時刻。換句話說,或許他們禱告等候,而不是急於進入事工,神會更好地使用他們。況且,戴德生後來並沒有被中國佈道會拒絕。再退一步說,即便某些外在的恩賜沒有彰顯,也多少有內在屬靈的果子。如果對傳道人作一個調查統計,我相信這些個案是落在正態分布曲線的兩端,大部分的情形並非如此。那麼,為何要援引這些特殊的個案,而不是參考其他的案例呢?

退一萬步說,如果你的確是戴德生那種情形怎麼辦?我曾經遇到一位弟兄,他所在的教會比較保守,對「神學」這個詞充滿了警惕性,屬靈長輩對他提出要讀神學非常反對,他不知道該怎麼辦。不要因為遭遇「反對」而氣餒,要區分教會的反對是出於何種考慮:

(1)教會贊同你有內在呼召,但是教會反對你當下回應呼召的方式。比如,對服事有長久的熱情,但是恩賜知識生命成熟度都不明顯,教會建議或者全時間讀神學,或者繼續工作帶職服事;抑或教會覺得你的確是蒙召,然而,你想讀神學教會卻認為你應該跟著長輩全職服事,而非出去讀神學(往往出現在傳統家庭教會中)。

(2)教會根本不認為你有呼召,或者認為這種呼召很難確定,更可能是來自自己而非來自神。

換句話說,你要區分教會是「不支持」還是「反對」,是反對你的呼召還是反對你的計劃。聖靈在人心中所作的內在呼召的確相當重要,但是改革宗傳統相對更看重教會的屬靈判斷和聖靈所賜下的外在恩賜、果子等印證(Presbyterian Polity for Church Leaders, p.14)。因為內在的情感、呼召和體驗是主觀的、相對的,甚至是受到人的各種墮落情形所影響的,我們需要聖靈所賜同樣的感動或外在的印證。所以盼望看到本文的弟兄姊妹,當教會中有人說神感動他全職服事時,不要立即歡欣鼓舞,教會也不要立即承諾投入資源,而是幫助他,為他禱告,共同識別尋求聖靈放在聖約群體當中的印證。

再退一萬步說,的確有可能教會的領袖或群體不敬畏神,不付上代價代禱和尋求,而是憑著偏見否定了你的呼召(當然,這些也可能是出自你的偏見和論斷),但神也未嘗沒有美意。要知道,雖然教會和領袖群體在屬靈判斷上會犯錯,但是自己的判斷犯錯概率更大。

保羅為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在加拉太書中,他與教會分享他的呼召,獲得使徒的認可和印證,以及受到差派:「那稱為教會柱石的雅各、磯法、約翰,就向我和巴拿巴用右手行相交之禮,叫我們往外邦人那裡去」(加2:9)。他領受了那麼大的異象,有那麼出眾的才能,尚且不會憑自己擅自做主,那麼我們是否更應如此呢?

另一個極端是被人的需要所驅使,而沒有省察內在的呼召與印證。我在作決定的時候,有一位肢體就提醒我:「你不要只是因為教會的需要而全職。」的確,當我們作決定時,如果教會的領袖、弟兄姊妹不停地給予鼓勵、資金的承諾、道德的催促(「教會如此需要全職傳道人,你最有恩賜怎能充耳不聞?」),甚至法惹勒式的恐嚇(法惹勒在勸說加爾文去日內瓦牧會時說「倘你不幫助我們做主基督的工夫,上帝就要降災到你身上。因你只求自己的益處,不求上帝的益處」),都會讓我們以為神在借著環境對我們說話,卻忽略了裡頭有沒有真正聖靈所點著的熱情。要知道,人的熱情和鼓勵、環境的需要都可能會變的,很有可能你讀了神學畢業出來,教會已經等不及有了新的領袖,環境有了很大的改變,甚至也可能是因為教會的神學路線與立場,或是你的神學路線與立場發生改變,不再適合在原來的環境里服事了。你怎麼辦?你還確信當初的決定是出自神的呼召嗎?司布真在《事奉的呼召》中如此描述內在的呼召:

來自天上呼召的第一個記號就是,對這份工作強烈、完全被其吸引的渴望。要算為一種真實的事奉呼召,必然有一種無可抗拒、無法制伏的渴望和火一般的乾渴,要把神為我們自己靈魂成就的何等大的事向其他人宣講;我把這種渴望稱為一種「storghv」,就像是季節到了,鳥兒要養育它們的雛鳥一樣的激情,這時候雌鳥寧死也不願離開她的鳥巢。

誠然,教會的需要是不可忽視的外在印證,但如果缺乏內在的熱情和聖靈在裡頭的焚燒,這種環境帶來的責任感會因為環境的變化而消失,屆時怨天尤人,追悔莫及。

我在尋求呼召和印證時,對我幫助最大的是司布真的這篇《事奉的呼召》,是一位公司的同事也是一位帶職服事很多年的老基督徒發給我的。無獨有偶,美南浸信會神學院院長的博客上也同樣引用了司布真的這篇文章來招生並呼籲神學生們照此省察自己的信仰。司布真的文章中指出鑒別事奉呼召的四個要素:

(1)聖靈所賜下的對這份事工強烈、完全被其吸引的渴望。(內在的感動與熱情)

(2)善於教導,以及教導眾人的職分所必需的其他資格。一個人要證實他的呼召,就必須要在試驗這些事情上有所成功。(屬靈的恩賜)

(3)他還必須要能看見,在他的努力之下,有某種程度的歸信工作正在成就。(屬靈的果子)

(4)……藉著教會多多禱告之後所作的判斷顯明出來的。你的講道要得到神子民的接受。(教會的印證)

同樣可以注意到,司布真列出的四個要素中,外在的印證佔了三條,而內在印證只有一條。誠然,聖經沒有給我們一二三四的公式,在教會歷史中也的確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特例(就像戴德生也曾被倫敦傳道會拒絕【不過他被中國佈道會接受了】),這些都是神所使用的特殊器皿,他們也經歷了特別的曲折和艱難,神也給他們特別的恩典和恩賜。

剛才提到在尋求呼召中可能滑向的兩種極端,一種是以主觀經歷和自己的意見想法為中心,不看重屬靈群體的印證和蒙召外在的表現;另一種是以環境和別人的意見為倚重,忽視聖靈在內心所做的工作。前者可能會在教會中製造紛爭、敵對乃至怨恨和苦毒的情緒;後者在表面上會皆大歡喜,但是在將來可能會後悔、失望乃至退後。換句話說,不是你說你有呼召你就有呼召,也不是別人說你有呼召你就有呼召,事奉的呼召不是屬靈的英雄主義,而是聖靈在聖約子民中的工作。

三、全職讀神學和部分時間神學課程的比較

在前面講到全日制神學院並不是唯一的裝備方法,感謝神今天的資訊和交通都可以幫助我們在神學和事奉上裝備自己。有很多很不錯的網路和密集神學課程,例如戈登·康維爾神學院提供的Semlink[2],還有聖約福音神學院提供的網上課程[3]、建道神學院[4]和中國神學研究院[5]提供的暑期密集課程等。如果不是一定要讀學位的話,選擇就更多了。我自以為在這方面還是比較有經歷,因為我讀過良友聖經學院[6]的函授同工課程、本科文憑課程,參加過建道神學院和另一個機構的香港密集課程,也完成了長達好幾年的教會周末同工培訓課程,最後才去讀全日制的神學院。這些課程都給我的帶職事奉很大的幫助,無論是聽錄音還是與老師見面,或是讀指定的書籍,都讓我受益匪淺,也幫助了教會的成長。在神學教育界,也有不少權威認為傳統的全日制神學教育已經走向沒落,中世紀學徒式的傳幫帶和在線課程等新媒體應該取而代之。但我兩年的神學院生活和以前的網路、密集課程效果之比較讓我反對這種觀點。我認為即便新媒體同樣可以傳遞知識,但全日制神學教育仍然有不可替代的優點。

當然,我要聲明本文只是我的主觀經歷得出的結論,我也理解條件所限不是所有傳道人都有機會讀全日制的神學院(包括內地的地下神學院、港澳台東南亞的華文神學院以及歐美的英文神學院),在很多情況下,糟糕的神學院還不如優秀的部分時間課程和假期課程。但我仍然想提一提我所看到的全日制在校學習的優點:

第一,全日制神學教育和其他教育方式最大的不同就是迫使你必須脫離原來的環境,擴大自己的眼界和重新分析自己的負擔與呼召。無論是密集課程、網路課程還是師徒關係一般都不脫離原有的事奉環境,這使蒙召者只能按著自己原有的環境、原有的教牧關係和神學去思考和決定自己的方向。但這種決定有可能是盲目的和狹隘的。比如說,一個一直在教會裡服事的基督徒可能會以為在教會裡服事就是唯一的選擇,但是不知道還有機構、媒體、宣教等其他可能性。有可能他的恩賜個性都不適合牧會,但是卻因為沒有機會接觸其他可能性而在教會裡與人碰的頭破血流。如果有機會退一步離開原來的環境,對神整體的工作有一個概略的了解,也接觸知道神在其他領域的動工,或許會對自己的呼召更明確。另外,如果你所在的教會無意聘請你,神學院畢業也提供了一個平台考慮全職服事的去向。

第二,同樣,全日制神學教育一般都要求有見習、實習、宣教等要求,迫使你離開你覺得舒服的「安全地帶」(可能是你所在的教會,或是你熟悉的服事領域)去嘗試和挑戰新的領域。即便神沒有呼召你去那個新的領域服事,但借著這些實踐機會都可以給自己靈命帶來挑戰和提升。特別對曾經建立教會、在教會裡很少遭遇反對的人而言,在實踐環節中學習順服指導者,面對反對意見都是很好的幫助。

第三,全日制神學教育環境中所建立的同學、師生關係都強於網路課程,但是跟一些成員固定、頻率較高的密集課程相比可能不相上下。這種同學師生關係及其對你事奉理念的形成和將來的支持都有很大的幫助,不可忽視。可惜我讀的是美國神學院,由於語言關係很少和美國同學交流,所以在這方面的感受會弱很多。

第四,全日制神學教育擁有一些資源是其他課程無法提供的,圖書館就是其中一例。我在建道時雖然也能用圖書館,但是書不能借走,寫論文時也不能用(因為那時已經回大陸了)。所以真正寫論文、講章時還是只能靠自己買的一些書和網路搜索。

第五,我承認我是一個自律性不那麼高的人,如果不是常規教室課程的壓力,我可能不會那麼認真學習。例如在學習希臘文和希伯來文時,因為每次上課都要測驗,所以我不得不背單詞,背語法。我很難想像網路課程和密集課程如何這樣要求學生。當然有的人是可以做到的(例如「麥種」的潘秋松總幹事),所以我對通過網路或讀書自學掌握兩門語言的前輩們敬仰萬分,那需要多大的自我要求和自制力啊。同樣,全日制課程有很多考試、死記硬背、現場寫文章(而不是回家翻參考書)的挑戰,這些挑戰在密集課程和網路課程中就比較少也很難用到,但其實是很有益處的。

第六,在The Preacher and Preaching: Reviving the Art一書中,來自基督教改革宗教會(CRCNA)的Joel Nederhood在題為The Minister』s Call的文章中寫道:有深度的神學院教育訓練我們的頭腦和思維,包括訓練聖經的原文語言、系統性的教會歷史與教義、新舊約聖經的解釋;同時也借著對記憶、背誦等技能的要求,挑戰和訓練我們的恩賜。他甚至說,如果一個人在這些智力上的能力(intellectual ability)的挑戰面前難以勝過,很有可能他沒有事奉的呼召。這裡好像又回到了前面所說的,事奉的呼召需要嚴格的察驗。非常感恩的是,出版社提供了這本書的樣章下載閱讀,正好就是The Minister』s Call這一章[7]

以上是我覺得全日制在校學習相對在線或假期密集課程的一些優點,但也不是絕對的,因為的確有些假期密集課程(我就曾經上過一個)不比在校學習差。我想在作這個決定時,教會的需要和經濟的負擔、語言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

作者曾在中國大陸帶職建立和服事家庭教會,現就讀於美國三一福音神學院(Trinity EvangelicalDivinity School),預備做全時間傳道人。

[1] 指傳道人家庭像金魚缸一樣,讓教會會友觀看,給傳道人的妻子和孩子帶來很大的壓力。

[2] http://my-eclassroom.com/gcts/index/default.php

[3] https://www.cetsedu.org/

[4] https://www.abs.edu

[5] http://www.cgst.edu/tc/

[6] http://lts.liangyou.net/

[7] 下載地址:http://www.prpbooks.com/samples/9781596383968.pdf

登陸後可下載本文的Word文檔。
推薦閱讀:

14歲少女睡夢中被繼母殺害,曾寫文說「偷著長大」:我以為懂事,就能活下來。
假如你必須要從聾、啞、瞎、失去雙腿或雙手五個當中選一個,你會選哪一個?
我的大學思考之一
肝癌肝移植未來方向的思考
2018年關於獵頭行業的思考:深耕行業,精耕客戶

TAG:思考 | 神學 |